王安忆是怎么成为作家的?

王安忆是怎么成为作家的?,第1张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1]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3]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4][5]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6][7]

2017年12月,凭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中篇小说奖。[8]2018年5月20日,王安忆凭借《向西,向西,向南》荣获“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篇小说奖。[9]2018年10月,《向西,向西,向南》 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10]2019年9月23日,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1]

中文名

王安忆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954年3月

人物关系

王啸平

父亲

茹志鹃

母亲

快速

导航

主要作品创作特色获奖记录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1]

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并在上海读小学。

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共3张

王安忆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短篇小说《平原上》。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1]

1981年初结婚,丈夫李章,结婚时为徐州某乐团指挥,后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曾编辑出版文学传记《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1981年,因旺盛的创作欲以及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儿童时代》到徐州写作,完成《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

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

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回响,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6年应邀访美。[1]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96年发表个人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此书在当当网图书中,成为畅销书,且在当当小说榜中排名第45位。[12]

2000年《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

2001年获第一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13]

2011年获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4]

2016年12月2日,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委员。[15][16]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7]

2019年11月,小说《向西,向西,向南》获得第三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18]。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

《黄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

《米尼》

《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

《富萍》

《上种红菱下种藕》

《桃之夭夭》

《遍地枭雄》

《启蒙时代》

《天香》

小说集

《雨,沙沙沙》

《黑黑白白》

《流逝》

《尾声》

《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小鲍庄》

《乌托邦诗篇》

《荒山之恋》

《伤心太平洋》

《海上繁华梦》

《香港的情与爱》

《叔叔的故事》

展开全部

散文

《蒲公英》

《独语》

《走近世纪初》

《旅德的故事》

《乘火车旅行》

《重建象牙塔》

《王安忆散文》

《窗外与窗里》

《漂泊的语言》

《母女同游美利坚》

《街灯底下》

文论集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波特哈根海岸》

《故事与讲故事》

《心灵世界》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我读我看》

《王安忆说》

《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

展开全部

[7][19]

影视话剧

**《风月》由王安忆编剧。

长篇小说《长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成**外,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排演了话剧。

创作特色

可以说在王安忆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更是通过在小说中编织一连串的意象,通过意象叠加和组合的方式来结构和拓展叙述空间,使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主题意象在作品中构建起与文本世界相呼应的象征世界,由于象征意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显示精确的语义值,这就使叙述的时空淡化了作品的情节线索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一种虚实交错、明暗掩映的模糊风格。

而在王安忆的整个创作中,也存在着作品与作品间、作品风格间、人物之间甚至是表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对应的形态,实际上这也是圆形思维在作品中的投射和表现方式,蕴含在圆形结构中对立的两极不断斗争又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并以此对立关系为逻辑动力推动一部小说乃至整个创作向前发展。例如,从文本的表层结构上来看,王安忆惯用双层对比结构,即两个或两组不相干、相对独立的故事平行发展或交错套置在一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多义的、不甚明晰的意旨。[20]

获奖记录

荣誉奖项

获奖时间 届次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备注

2019 第七届 花城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考工记》[21] 获奖

2019 第三届 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向西,向西,向南》[18] 获奖

2019 第一届 东吴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考工记》[22] 获奖

展开全部

京东文学奖[23]

获奖时间 届次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备注

2018-5-31 第二届 年度京东文学奖(国内作家作品)[23] 《红豆生南国》 获奖

人物评价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忆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梁永安评)[24]

王安忆

当你刚刚根据她的一部新作用一个理论术语去概括它,并且自以为把握了它的时候,下一部作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她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不断地在跟你玩捉迷藏。(王纪人评)[25]

纠错

参考资料

[1] 王安忆:故纸堆里出《天香》.新浪尚品 [引用日期2014-01-26]

[2]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王安忆).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03]

[3] 鲁迅文学奖揭晓 王安忆《发廊情话》获奖.东方娱乐 [引用日期2014-10-03]

百科星图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

寻根文学代表人物

全部

阿城

代表作:《棋王》等

韩少功

代表作:《爸爸爸》等

郑义

代表作:《老井》等

贾平凹

代表作:《商州》等

王安忆

代表作:《小鲍庄》等

李锐

代表作:《厚土》等

莫言

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等

搜索发现

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

玛法传奇

货车配货信息部

开甜品店要多少钱

瀚皇鞋店

鼓浪屿住宿推荐民宿

电视机维修电话

窗帘定制

猜你关注

在职研究生招生 报考政策调整重要发布

上海昭晖教育科技发广告

2020研究生和硕士的区别报考条件

北京万通在线教育咨广告

「新东方」前途-始于1996年研究生留学条件

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广告

hot

繁星团成员火热招募中ing……

hot

探寻我们与天空的距离!

词条贡献统计

本词条由网友isbloodsky创建,zoujunchuan198、sky天天向上zxc、紫雪510、fuzz343等参与编辑。 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175万字。

这本书是当代名家的中篇名作系列之一,收录了王安忆的三个中篇《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

买的二手书,书旧,但干净,没写一字。我总是爱勾画句子,写点感悟的,忍不住。所以就钦佩那些坚持只读不写的,觉得他们要么太投入,顾不上;要么太理性,冷眼旁观不动心——总之,都比跳来跳去又出又入来得彻底。

书里加着一张明信片,也是一张招募广告。一个名叫“99读书人”的俱乐部,募集会员。明信片一面是“阅读改变人生”的广告词,一面是成为会员的条件、问卷小调查。我好奇它的来源,是随书出售的,还是买家自己的?但终究也没有上网搜索这个组织,任它去吧。

回到书的内容吧。

《小鲍庄》广为人知,我也觉得自己读过,在《中篇小说选刊》,或者《收获》《十月》等这样的大型文学刊物上,那时候我或订或买,读了n年。但你若问我写了什么,是一点记忆也没有了。近日再读,觉似曾相识,仁义的小鲍庄从混沌中走来,却是有新奇之处的。

处在低洼地带的小鲍庄,据说是因先祖治水失败,自觉迁居到地势最低的坝下,生活繁衍而成。穷得娶不了儿媳妇的鲍彦山,生个第七胎老儿子叫捞渣。这个大号叫鲍仁平的孩子,跟死了孙子的五保户鲍五爷特别好,懂事得叫人心疼:不跟哥争上学,从没穿过新衣服,勤快懂礼,长到9岁,因为大水中救鲍五爷而丧命。在村里不得意的文人鲍仁文的宣传下,成为英雄典型,给家里带来瓦房,给大哥带来城镇的工作,让村庄远近闻名。里边夹杂鲍秉德与疯老婆的故事,鲍二婶和上门女婿的故事,自成一幅村落民俗图。

故事从大水说起,从捞渣出生说起,到捞渣因水丧生以及捞渣的坟被迁结束;前中后位置各安插牛棚讲古与戏曲唱词,外来的人物在这里与村人交集混杂,成为一个个关系交织的隐喻场景。从个人到群体,人物是自然展开性格的,读来熨帖舒展。没有大恶大善,每个人都有小心思,有痛处,却也都是隐忍的,有温度的。文化子与哥哥的童养媳小翠相爱,却无论如何想先促成哥哥的婚姻;鲍秉德可以与疯老婆离婚,或者大水时不管她,却无论如何也舍不下;拾来恨鲍二婶不给他尊严,却也还是记着两人原来的好……我甚至想到了《边城》,虽然没有那个更恬静,虽然杂着蒙昧和迷茫,却也是厚土之中的温情世间。

语言是乡村的,自然的。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三恋”之中的一部。据说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记得王安忆自己说,她不擅长写激烈的作品,也很少有单独写爱情的作品,而这个是。她比较满意。我读的时候也觉得,主人公的情感那么纠缠不清,简直没完没了。

作者有意把两个人拎出来写,场景一定要有依托,那就把两人局限在想对封闭的文工团。当然,作者有文工团的生活经历,写起来更顺手。从女12男16,写到女24男28,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练功,洗澡;练功时互相帮助再互相避开再互相拆台再互相帮助,洗澡时也是如此。从剧团内谈恋爱到外出演出的约会,两人好着恨着亲着骂着,真真是让人觉得惊心动魄又混沌不堪。终于发现怀孕,终于身败名裂。女人执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女,由演员变成门房勤杂,却安稳了,强大了,勤恳地过日子。那一个避开了,又结了婚,却赌博,堕落下去。

王安忆说她很少写性,这是写得最猛的一篇,却基本不写过程动作,只写前后的心理与情绪。读的时候真是替他们着急的。我以为这里是写青少年爱的缺失,引导的缺失,以及环境封闭带来的心理困惑。把性当作爱,又受道德的束缚,在欲望中煎熬而无人相助,无法与自己和解,才会最终形成相互需求又相互鄙视的情形。

孩子的到来,既是惩罚,也是救赎。看这篇文,真想跳到书里,跟他们聊天说话。又笑自己的多情:他们只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罢了,有多少看似平淡的婚姻背后,有过波澜壮阔的暗流啊。

《叔叔的故事》与前两篇又大不同。这里由“我”来转述叔叔的故事。“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代表,“叔叔”则是经历反you与wen革的知青作家典型。“我”猜测与虚构关于叔叔的下乡、婚姻、成名、进城、离婚以及婚外情等等事件与情节,又时不时跳出来质疑推翻自己的推测,形成奇妙的“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使得看上去有些游离的内容更有弹性,它考验读者的耐心。

里边有一些议论分析的段落,看来有一点点苏俄的风格。有人猜测“叔叔”是哪一个,也挺天真:那一代文人,哪个没有点“叔叔”的影子,哪个又能说就是“叔叔”?

唉,写的是个啥。打住吧。

  王安忆1969年初中毕业,年仅16岁就到淮北插队,3年后调到当地文工团演奏手风琴一类的乐器,1978年回城。王安忆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自然也没有机会学习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所幸她有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她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3年的知青经历和6年的文工团生活也为她初期的创作充实了内容。年轻的王安忆既没有广阔的社会视野,也缺少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正如她的母亲茹志鹃说过的那样:“王安忆的生活经历,与她的同龄人相比,不见得少也不见得多……她的自我感觉又好像还停留在儿童时代,所以每每听别人阐述自己见解时,她就像一个一无所知的乞丐,听得目瞪口呆,听完以后,她就在自己的大脑瓜里忙忙地选择剔除,实际上她是有自己见解的,只是她自己不是经常注意到这一点。”[1]当她开始小说创作时,凭借的是对艺术的良好直觉,倾诉和渲泄的是自己内心郁积的情感,而这情感蕴含的是一个滞留在成长过程中少女的一点清浅透明的感受。很自然地,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王安忆所采取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抒情的独语式写作,以心灵独语式的小说在文坛上频频亮相,不遗余力地探求着人的价值、人的追求、人的心灵等一些当代青年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王安忆以自己有限的经历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冷静的行文时时提醒读者的思考,在得与失之中贯穿着辩证法的写作,在写作中里守着期待,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时代的生活气息。“雯雯系列”小说中那娓娓流淌的少女情愫,稚嫩而不失天真清纯。雯雯的生活、理想和爱情显得很单纯,她在默默的等待中有一丝幻想也有一些迷惑,但未来却还是充满希望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曲折的人物命运,几乎代表和象征了王安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轨迹,这一时期则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从王安忆的全部创作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尚属稚嫩,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却是王安忆此后作品的精神本质,是发展变化的根系。

 虽然“雯雯系列”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但这理想之中却掺杂着一份寂寞、忧伤和困惑。那个孤清、冷漠的女孩对生存的环境有着潜在的隔绝和疏离,表现为一种生存的孤独,这样的少女也在孤独地成长。王安忆有意识地在“雯雯”身上寄托自己对少女寂寞时光的怀念和回忆,她后来说:“这个女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代表和象征了我自己,她与我自身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我的童年安静、协调,却充满了寂寞的独处的时光。因此,当我临到了生活的突然变故,极缺少的是与外界抗争的行动,而更多静思默想,心里的战争比外部的斗争更为激烈与严酷。”[2]内心的战争只有自己孤独地上演,孤独地终场,而这中间的惨烈在王安忆的笔下,则实化为人物的内心孤独,无处皈依。后来在《本次列车终点》(1981年)中,这种孤独情境更加彰显和深沉。在小县城生活了十几年后,下放知青陈信再也无法溶入到新的城市生活中去,朝思暮想的上海已将他远远地抛离了。当年困境中相濡以沫的亲人如今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变得自私、促狭,亲密无间的兄弟情,在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时变成了尴尬的难堪,这也是小说中最能唤起读者共鸣之处。作家把陈信在孤立无援之际内心的孤独、失落表现得十分细致,个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进入到生活的现场,只能是卑微和弱小的。创作《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1986年)之时,王安忆的笔触更为成熟、冷峻了,生存的孤独已不是人与环境对峙的具体生活事件,它逐渐演化为人和强势的传统语境之间的对峙。在陈旧的传统思想压力下,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好姆妈总是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始终无法进入群体的生活。纵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挣扎,收养妮妮、搬离旧居,就是她做出的最后努力,希望借此获得重新生活的权利,但知根知底的保姆小妹阿姨和找上门来的旧邻居小红使得好姆妈与环境的对抗最终以落败收场。个体生命在与强大的外部世界抗争时,内心会呈现出无限的孤独,而我们在王安忆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是人与外部环境抗争却败下阵来的故事,更是充满了小说的悲悯美。

 王安忆在思考如何去和孤独抗争时,一方面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的痛苦挣扎,一方面也在寻找救赎孤独的道路。接下来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进入了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王安忆把这种思考深入到人性最隐秘的区域――性意识,借助小说叙事展开了高强度、高密度的精神探索。而习惯于王安忆早期清纯天真的读者,面对如此大胆地对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的描写,一时间确实有些不知所措。“三恋”在评论界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可以说是毁誉掺半。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仔细研读文本,然后系统地审视当代文学的创作,越来越清晰地发现王安忆的“三恋”其实为女性从生命本体意义的角度认识自我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她以鲜明的自审意识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透视,表现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心态和自我超越,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进入90年代,在自谓经历了一段精神危机之后的王安忆呈现出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她创作的小说《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等,在心灵探索上迈出了新的一步,由自身而及同类,开始立足个体生命,着眼于人类群体共同的精神处境。《叔叔的故事》是对叔叔一辈知识分子的沉浮反思,王安忆试图用类型化的“叔叔”涵盖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叔叔是一个80年代知识分子精英的象征,他的经历综合了几十年来与国家同时受难的知识分子的经历: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被错划成右派,发配到农村从事惩罚性的劳动,“”结束以后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并且用写作为自己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这是80年代许多有过受难史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

 由这部中篇开始,王安忆不再隐藏自己的写作理性动机,而且开始注意把西方小说理论的学习、探讨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对早期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检讨。《乌托邦诗篇》则体现了她对90年代初种种困境的严肃思考,包括爱心、理性、民族、信仰、感动五个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纪实与虚构》表面上看写的是个人无根的焦虑和成长的焦虑,实际上这在整个社会都很有普遍意义。王安忆用冷静客观的“写实”和虚拟“写实”的手法,追溯家庭的历史、追忆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生活史,主要倚重理性的力量去表现“心魂”的漂泊感和孤独感,对家族神话的追寻是希望由此获得心灵的归宿,具有更加明显的反省、探索特征。

 在对人类精神之途漫长的漂流和寻找之中,王安忆由短暂的“雯雯”系列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逐步走出个人的情感和经验的堡垒,触及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人文关怀地探究着人类自身的奥秘。或冷峻剖解生存层面的世俗心理,或饱含温情注视备受孤独蹂躏的纯净心灵,或以图示方式简捷表达其生活之悟,或以尖锐笔锋直逼矫饰重重的精神内核。王安忆用她的艺术形象传达着对人性问题的见解,这些见解随着她的创作不断跃升而日益深化,真切地写出人性自身的影子。从怀着美丽的幻想咏赞爱情(《雨,沙沙沙》),到带着忧伤的激情抒写性爱本能与困惑的冲撞(《小城之恋》),再到带着真切的眼光关注情感欲念的生存内容,王安忆都是以博爱之心写人。她的小说文本没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批判态度,洋溢其中的是一股淡淡的情绪,但却又以过人的智慧和敏感触及到了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在这段时期,王安忆的小说风格已经发生了变化,她放弃了初始的直觉写作,纯美的注视也开始变得客观、犀利,在不同生存空间中对人类展开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走上了一条更开阔更复杂更深刻的心灵之路。

 

 参考文献:

 [1]茹志鹃:《也谈王安忆》,《滇池》1983年第7期第55页。

 [2]王安忆:《漂泊的语言・面对自己》,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吴苏阳,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

1、《雨,沙沙沙》

《雨,沙沙沙》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北京文艺》1980年第6期。该小说讲述了下乡插队落户的女知识青年雯雯回城后一次下晚班的雨夜邂逅。小说通过描述雯雯的心理,她仍保持对美好纯真情感的执着追求,流露出清新质朴明快的少女声音,反映了返城知青的美好生活理想。

2、《69届初中生》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首次出版于1986年6月。该小说通过19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写出了她对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她在这28年中的经历。

王安忆作品特点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非常注重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在艺术表现上,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多倾向于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从王安忆的作品里,读者还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以“英雄性”,着重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

换言之,王安忆的小说讲的多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但她深入探讨的却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得她的作品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王安忆的作品中又时刻表现出女性的温柔,以及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6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