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第1张

(一)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二)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三)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1.注重创设良好积极的幼儿交往环境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活动区、游戏角上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学具、工具等,满足幼儿各种不同的需要。避免活动过程中幼儿间的争执,这对小年龄的幼儿尤其重要。

幼儿园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容接纳的精神环境,教师要鼓励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首先,教师要消除孩子与自己交往的障碍,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好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蹲下身来,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利用幼儿来园、离园等机会,多抱抱孩子;闲暇时经常与他们聊天,合作游戏等。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然后加以鼓励,渐渐地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其次,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经验积累等多角度着手,分析看待幼儿的错误。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终止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为幼儿指明方向。

2.注重建立幼儿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可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结交新朋友。比如“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交往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还可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如要爱护玩具,不抢夺等。活动结束后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幼儿各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了解每一个孩子,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让幼儿逐渐走到集体中间去。

教师还要尽量为幼儿营造同伴交往的氛围,多组织幼儿参加一些轻松自由的交往活动,如“悄悄话”游戏,促进幼儿间相互说话,相互了解;设置“小小表演台”,鼓励幼儿一起玩打击乐、唱歌、跳舞等;在区域活动中,以“大带小”的形式,请大班幼儿带小班弟弟妹妹一起玩,一方面使幼儿掌握玩的技能,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形成初步的交往意识,产生交往的兴趣。

3.注重创设各种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同伴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参与幼儿的游戏,在玩中向幼儿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抢,学会谦让的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节日活动也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在庆祝“六一”活动中,设计了“大带小”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开展全园区域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利用社区资源,多组织幼儿与社会交往。如利用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邀请妈妈来园,和妈妈一起玩游戏,一起动手制作、品尝水果色拉等共庆三八妇女节。又如“超市购物”活动,鼓励孩子自由结伴进超市买东西,遇到困难自己去找营业帮忙。另外,还可开展如“消防员叔叔真勇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还给幼儿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

4.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深入,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细微之处,抓住时机,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儿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学会自己解决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交往质量。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如进入青春期后(11、12岁-14、15岁),青少年开始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品德发展也表现出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到了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在自我同一性课题的确立过程中,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例如,能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选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出发,做出成熟的道德判断;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自我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等等,这些典型的社会性发展任务,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谢谢。。。。。。。。。。。。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研究指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与同伴交往时可以更好地听取同伴的意见,并与同伴合作。他们在表达自己愿望时,通过增加新的角度来维持同伴交往。而且大一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更多积极情感、领导性、容忍性和亲社会行为。曹安所做的有关“3一6岁城市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及其家庭因素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在这个过程中,小班到中班时期出现一个加速期,中班到大班有缓慢提高趋势,但增长速度不明显。

(2)4一6岁为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指出,4岁幼儿己经有固定、平行的玩伴,4岁幼儿比3岁幼儿更能直接对同伴进行赞同和影响同伴情绪,5岁幼儿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同伴进行交往。有研究表明, 4岁幼儿开始交友,5岁幼儿由母爱需要逐渐转向对同伴的需要。幼儿期尤其是4一6岁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活动分为六个等级:无所用心、袖手旁观、孤独的独立游戏、相互平行的活动、结伴游戏以及合作的或有组织的原始游戏。前四种游戏都是无参与或无同伴交往的活动,只有结伴游戏和合作游戏才能算作幼儿在同伴交往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而4岁幼儿的结伴游戏和合作游戏开始逐渐增多,占据游戏的主导地位。

(3)性别差异显著

有关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者主要观点为,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并且一致认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显著优于男孩。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同伴交往,形成了男女幼儿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各自不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形成了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的游戏群体更大,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中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游戏更加粗犷,身体接触多。相反,女孩同伴交往更多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因此女孩活动特点更多地遵从成人的要求,显示出女孩同伴交往的优越性

小班幼儿学情分析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编写小班幼儿学情分析报告。

一、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

幼儿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记录幼儿的身高、体重、牙齿生长、视力等情况,以便判断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幼儿的精细动作和大运动能力,如握笔、跑步、跳跃等,以便判断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在学情分析报告中,可以列举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以便家长和其他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表现,以便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等方面的表现,以便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学情分析报告中,可以列举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以便家长和其他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态度。

三、幼儿的情感发展情况

幼儿的情感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情感表达、情感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表现,以便了解幼儿的情感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表现,以便了解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在学情分析报告中,可以列举幼儿的情感发展情况,以便家长和其他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小班幼儿学情分析报告应该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幼儿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情况,以便家长和其他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学情分析报告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8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