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天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天,第1张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概括地讲,就是有下面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

2 体验情感

情感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译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3 锻炼意志

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无数的错误、不断的失败中找到真理。历史上,一些数学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以解决。因此,数学教育要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消除畏难情绪的勇气。

4 建立自信

自信可以使人成功,成功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一个他们原先看来很神秘的问题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5 感受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加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动力和决心。

6 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学目标体系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应该怎样有效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呢?有三个大的要点可供参考:

1 完善教学设计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实施课堂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精心挑选,认真组织,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局限于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凡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相关场景、事例都可以引用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材中《方向与位置》的学习认识,教材只安排了两幅图作为学习训练的素材。如果只利用这两幅图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在森林里迷路了,他只知道家在森林的南方,请你帮他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交流探讨,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是晴天还是阴天,白天还是黑夜,进而充分利用插图引导他们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西起东落,树叶南密北疏,树的年轮南疏北密,北极星始终在地球的正北方,有的学生甚至会想到为他送去指南针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堂课一定不会沉闷,学生不但掌握了方向和位置的辨别,还成功体验了利用数学知识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2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对称”的教学,先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另外,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称”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前,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前几天我学会了一手绝活,我想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请大家说出每个作品的名称”。兴奋的话语感染了学生,诱发了学生欣赏、了解教师作品的热情。随着作品在黑板上依次出现,教室里响起学生抢答的声音:花、房子、小树、鸟……教师积极兴奋的情绪、态度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把热情带给学生,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教师把信任与鼓励、欣赏与赞许带给学生,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用教师真切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砺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学科具有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以强化学习的效果、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明确学习的意义。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

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要点外,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贯彻到底,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注重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素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由此具备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2、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着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汉字教学中培养

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号,还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认识世界、丰富情感、辨明事理的过程。如在教学汉字“磊”这一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画面中小河里和边滩上都有许多的鹅卵石,当由远及近呈现岸上的鹅卵石时我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当洪水到来时也会被水淹没,但是当水退了之后,便会坦坦荡荡地露出来,于是,人们便依照这个特点,形象地创造出了“磊”这个字。(同时画面出现三个“石”字逐渐靠近最后形成“磊”字,这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它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产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深深地热爱之情)。它的本意是三块石头放在一起,就表示有很多的石头的意思。但因它们明摆在那里,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人的心胸和作为,于是,人们便说心地光明正大、没有丝毫掩饰的是“光明磊落”。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的好习惯。通过这段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字医生”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去寻找错别字,

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拿到学校来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更容易掌握易错的汉字,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活动中也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阵地。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首先通过唱儿歌《小燕子》、感情朗读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唱中、从读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为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感情铺垫。其次,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瑞士政府在寒冷的冬天用空调专列将面临死亡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故事,初步感知瑞士政府和人民的善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再观看,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然后带着感情再次朗读。接着播放CAI、音乐,教师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讲解和分析。再出示本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瑞士人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对贝蒂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宣泄,从而体验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此,

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学生定会联想到平时里看到的小动物们,从而会产生倍加爱惜之情,情感态度得到完美体现。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作文教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样,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认为:第一,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题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谈,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热情。第二,要注意作文过程中的指导。可以指导他们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引导他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它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回味生活,进而表达生活,达到情景交融,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去品味山泉的味道,去嗅出泥土的芳香。学生在用眼观察、用鼻品味、用手触摸、用心感悟中体味自然之美。直面大自然,就会有写作的欲望,好词好句好文章油然而生。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再者,在作文的评改时,除了对优秀作文提出表扬之外,我们更要注意挖掘相对较差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提出表扬,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中

口语交际的目标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交际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带着情感和兴趣,走进口语交际的情境。其次,在活动展开中,要注意经常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以积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第三要注意交流,通过倾听与倾诉,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理感受,从而锻炼和培养价值观能力。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怀,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①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④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②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②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③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①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②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③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④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馈。

①教师的情感表达会作用于教学对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反应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③教师要针对学生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

(6)贯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作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能间断,不能截流。

情感交流的常用方式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度只是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和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就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前几年,语文课教学在教育界颇受争议,大家都感叹一门颇具美感、充满情趣的学科被弄成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到最后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教材编制到教学设计,降低甚至忽略了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应是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呼唤,情形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卢家楣等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包含在情感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另外,在高级社会性情感中,理智感同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智感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和追求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使他们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智感,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枯燥、压抑的过程,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一些遗憾的经历,在引起同学共鸣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感念父母的操劳,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样一来,自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为教学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初的互致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平等、信任、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朱慕菊副司长的回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必要每堂课都去贴标签。我们对朱司长观点的理解: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爱护,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第三,高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新课程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写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教科书,增加了多元文化主题,如环境、贫穷、缉毒、国防、安全、战争、金融、税收、保险、廉政、爱滋病、中医药等;化学实验初中增加了77%;物理实验初中增加了53%,高中增加了68%学校终于开门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人文类学科与科学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数学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比如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谨严;比如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比如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于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正是这些,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4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