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网里捞一尾智慧的鱼——浅析《林清玄散文集》

在尘网里捞一尾智慧的鱼——浅析《林清玄散文集》,第1张

    “作为平凡人的喜乐,就是每天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一些智慧的鱼,时时在凡俗的日子里,捞起一些美好的鱼。”

                      ——引自林清玄《生活中美好的鱼》

        距离林清玄先生的离开,已经两年了。每每读到和他文风类似的文章时,我总是立马想起他的名字,随即又意识到今后不再能读到新的出自于他的文章,这无疑是最让我怅然的遗憾之处。他的文章于我而言,曾是高中岁月里为数不多的能安抚我焦躁心绪的温柔力量,也无数次激发了我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自身的审视。他的文字颇有一种治愈人心的能力,不矫揉造作,朴实而富有生活的情趣,同时又带有智慧和禅意。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每次重读《林清玄散文集》,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林清玄散文的字里行间都传达着感性的温度,遣词用句兼具文学性和通俗性,但也绝不失思考和智慧带来的张力。他极擅长从身边万物取材来进行一系列的深入联想,由表象上升到佛教乃至哲学领域,小小的蜜蜂和普通的黄玫瑰在他笔下也能成为对生活产生启迪的智慧生灵,这是林清玄先生各时期的散文都一致地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在我看来,好的作家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能看到社会中存在的弊病,也能从平淡的生活之中、在平平无奇的万物之中发现美好和人生的哲理;好的作品更需要结合具有人文温度的笔触和理性深刻的思考,最终将这些对于社会的、生活的思考寄于文字传达给大众,也算履行了自己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林清玄先生的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他从芦苇丛中远远走来”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主要能看到三种主题迥异的文章,第一种是林清玄先生对于自己过往的回忆,具有一定的历史色彩,整体风格相较于他后期的作品都略为沉重,带有那个时代各路作家都多少会表现出的对于农村、战争的“伤痛”感;但因为他出生年代较晚,这些对于历史的体悟大多来源于他的父辈,因此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强烈程度和深度不算特别突出,更倾向于回忆向的乡村纪实性文学,重点描摹了他对于故土的思念和幼时的回忆,在其中穿插了一些他对于战争给内陆和台湾地区人民带来迫害的抨击,如《红心番薯》、《飞入芒花》、《白雪少年》等等。

“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

        记叙日常事物的抒情性散文是林清玄先生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类,也是《林清玄散文集》中第二种风格的文章,其中数篇被选入我国中小学生语文教材,诸如《和时间赛跑》、《桃花木心》、《百合花开》等等,还记得正是高中时某两次语文考试试卷上的《黄玫瑰的心》、《木鱼馄饨》让我从此与他的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特别喜欢花草鸟兽,喜爱一切自然灵性的事物,并时常以这些平常之物作为散文的起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浪漫的情怀、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生活的智慧哲理,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可爱之处。这一切还得益于彼时的社会环境也已经趋向稳定,他能有更多时间精力将笔尖指向这些日常轻松的话题而不必囿于压抑沉重的内容风格,可以说是时代成全了他。他的这类文章不止一次地让我平静下来,去试着发现忙碌生活中最细碎的美好,去从中体悟出生活的智慧。在当下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林清玄的文字就像是“让人头脑冷静的智慧水”,滋养着读者的内心。他总是很关心现代人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能从平凡的琐碎之中,感悟出很多生活、生命的哲理。什么样的人能这样呢?我想一定是平静、温柔,有大智慧、不被这物欲横流的世俗所淹没和同化的人,即使年纪不轻了,也从不放弃追逐美好事物,不放弃动脑思考、感悟真理。这是我读他的文字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在追求的、以及我希望并且祝愿我身边的人能做到的。正如先生去世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所说:“在穿过林间的时候,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2018年读他的散文集的时候我还想着,再过十五年如果他还能创作,那一定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吧!可惜他没能等到,我、我们都没能等到,但是像他这么一个温柔又充满智慧的人,一定走得很平静;再次翻看他的文章,足以感受他留在世间给予后人的那份文学的温情。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散文集》的第三种散文类型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先生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由于从小受到父辈热衷宗教事务的影响,以及有文化、有学识的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言语和他自己入山修习佛法后的经历共同塑造了他创作中后期的主要语言特色。他修行后的散文充满了禅意,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风、月、莲”三种禅性意象时常出现在他的文章之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清新隽永,给予我另外一种风格的启迪。

        林清玄的文字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给予了我太多,也将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时刻记得在匆忙的生活中去发现世间柔软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禅意,不忘在尘网里捞起一尾尾智慧的、美好的鱼,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被世俗所淹没——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谨以此文怀念林老 文|一颗桂味

陪伴总是更能牵起离情,像李咏的离去,带走了我们“非常六加一”的童年;林清玄的离世,则带走了我们“与太阳赛跑”的语文启蒙。

以前,我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含义,大人们说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幸福的生活了,于是懵懵懂懂信以为真;等自己渐渐长大,才明白死亡就是失去,是那个爱你的人再也不在了。对于那些离去的人,我们只能在印象中回忆她,渐渐的渐渐的,记忆淡了,这个人也就消失了。

所以我很想写一些什么东西纪念这个老人,可是我提起笔又不知如何写起,只好搁着。于是我想,再读读林老的书吧,于是翻开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林清玄亲自甄选的心灵美文,收录了他创作时期的经典作品如《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欢喜心过生活》、《生命的化妆》、《白雪少年》、《红心番薯》等等。读这一本书,像与心灵大师林清玄一同品味诗意人生。

从这本散文集中,我深深体会到作者思考人生的以下几个道理: 一是以清净心看世界,二是以欢喜心过生活,三是以平常心生情味,四是以柔软心除挂碍。

01 以清净心看世界

在现代世界里,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人声、车声呼啸不断,似乎难有清净之地。而且有人的地方总是嘈杂的,有些地方还是肮脏的,以至于许多人的心也是污浊的。于是乎人们的心就像搅动的池水,乱的没有方寸。

那怎么样可寻得清净呢?林清玄说, 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

所以,清净的学问要回平凡中找,从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一花一草一树木,也许突然间你就觉悟了。

02 以欢喜心过生活

人不能永远的活着,生命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林清玄说, 活在眼前的这一刻,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 而活在眼前这一刻,很多人不能做到,毕竟人在倒霉的时候,看什么都晦气,人在心情沮丧的时候,看什么都悲观。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 没有残缺的幸福是不完整的 。没有对比就不知道所拥有的有多可贵,就像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没有残缺也就不知道幸福有多美好。想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那怎么活得快乐呢?林清玄说, 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是欢喜心,有欢喜心,则春天时能享受花红柳绿,冬天时能欣赏冰雪风霜 。以欢喜心过生活,有以下五点方法可以做到:

第一个方法是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超越你原来的自我。第二个方法是有承担的心,承担的心就是活在眼前的心。  第三个很简单的方法叫作转化,转化你的人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第四个方法叫作合,起承转合,合就是融入,融入这个世界。第五个是智慧之心:智慧是自己可以发光的知识,我们可以让世界充满阳光。

03 以平常心生情味

林清玄心爱的古董汤匙碎了,怅然不已,而后又想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偶然,一撮泥土偶然被选取、偶然被得到、偶然被打碎,一切都是偶然。在汤匙未破之时珍惜它,在破的时候看清楚“原来汤匙是泥土做的。”

人生是无常的,人类在宇宙中也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有时也是不堪一击。林清玄说, 在因缘的无常里,在危脆的生命中,最能使我们坦然活着的,就是马祖道一说的“平常心”了。

平常心就是以一种平坦的怀抱来生活,来观照,基于此,生命的一切烦恼与忧伤自然就灭去了。林清玄将莲花汤匙的破片丢入垃圾桶,让它回到原来的地方,因摆脱了惆怅,又可以闻到院子里含笑花很香很香的味道···

04 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困在囹圄,眼界都是死的,多去看一看,说不定就悟了人生。林清玄说, 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鲜花、一只番薯、一杯茶、一棵树···他们身上都有着大哲思。

多观察、多觉悟,才能修得一颗柔软心。当你用美丽的心去看世界,你眼里的世界才是美的。我想他想传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态度——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方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说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对食物的热爱和满足,那么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则是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拜读林老的散文,犹如进行一次生命的洗涤。每一篇散文背后都是林老的智慧,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是林老向世界传达的善意。生活处处有哲学,他是这样一个慈悲的人,不仅自己观察美丽的生活,还教会我们拥有美丽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现代这样浮躁的社会,心总是难以沉静下来。我想,不必刻意去深山老林寻一片清净,读一本好书亦同样可以。我读林老的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内心就像被温暖的阳光所照耀,舒适又宁静。

以我浅薄的言语总是匮于表达心中所想,再多愁思亦不提,只愿林老一路走好!

这句话出自林清玄首部人生主题经典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

全句的内容是

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愿你能从浮躁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2016年全新散文集,也是其创作45年来首部人生主题的手绘古风图文集。

全书48篇经典篇目,由千万网友精心甄选而成,横跨林清玄四十五载创作生涯,最能代表林清玄作品风格和思想智慧。全书共分为六辑,包括人间有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天寒露重、不忘初心、从容一生等六大人生主题。

选篇既包括《温一壶月光下酒》《清欢》《白雪少年》《吾心似秋月》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亦包含高考阅读试题《红心番薯》《光之四书》等早期经典作品,其中《光之香》《无风絮自飞》等篇目已入选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他发现——人生最美是清欢。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扩展资料: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

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

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

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

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 。

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林清玄

-人生最美是清欢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啦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啦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啦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啦。过啦一个月后,果实摘完啦,我却爱上啦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啦,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啦。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啦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啦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啦。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啦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啦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啦,挫折到啦,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啦,世界的末日到啦。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应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完美情绪。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情绪》,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样还会有情绪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能够在仓库里一向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然后我要离开了,然后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明白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我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情绪”,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持续春天的情绪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应对人生、应对未来,我们务必慎重,务必认真对待,充分思考一切问题,然后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应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向盯着坎坷、然后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简单地应对世界。

 一个人,然后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我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起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美好,可现在却什么也做不到。最后,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现在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傻子,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么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知道”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有一次,我不小心对别人说错了话,后一秒就反悔了,真不应该啊!怎么前一秒就不去好好考虑一下呢?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来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 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现在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天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现在特别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己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讨厌她的自大与骄傲,她讨厌我的不积极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只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知道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起说悄悄话,一起玩捉迷藏,一起画小人画,一起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但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我讨厌我自己,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伤心,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己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么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吧?我现在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认识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了解到他的。觉得我和他的一些观点很相似。这次看到推荐书目有他的书,就果断买了。

 先介绍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风多多少少也会和他的一些经历有关。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林清玄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少年游,金色印象,佛鼓,收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红心番薯》、《光之四书》等。这本书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觉差不多,都会让人觉得他的散文写的淡淡的,很随意,有一丝禅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蕴。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读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味道,会让人学会感恩,让人变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很有风格,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为他32岁进入佛门,被一些佛学的理念净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总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个最真实的他,他的文风清新质朴,常常从小处着手,生活的点滴,由小见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能看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写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禅的境界,也是在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文章的人脱掉已经被社会腐蚀得血

 肉模糊的躯壳,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进入到不被外界所污染的内心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读者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有人评论他的散文是质朴、清新、真纯的,悲悯情怀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质,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

 他把一些经典的散文放进这本书,应该不是为了随便出本书,弄到一点稿费,他只是想用这本书来和我们谈心,就像书里面所说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某种自传,就像某一个夜里,我们促膝而谈,我向你说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说给知心的朋友听,也不隐藏!”他想和我们说说他的经历,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禅意……看完这本书,会觉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太过淡然,我们需要热血,青春,去为以后的生活,梦想奋斗,但,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里,认识到钱财,名利并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梦想,不要离这条轨道越来越远。

 这本书,我还会再读,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就会去读一遍她,让我静下来,暂时脱离那个烦躁的我,听听我内心的声音,让我变得平静,变得淡然一点。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

 “在生命面前,灯算什么呢?”——《大悲殿的燕子》我觉得这话与我就是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我常常是懵懂的,在孰是孰非面前,很不坚定,无原则地同情很没必要,离不开物质生活,一离开就恐惧。

 行法有六个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现在的和尚都职业化的多了,能做好这六点就差不多了吧。愿佛恕我的轻慢之言。

 《不准拜佛》应该给研习教育的人们看一下。

 《蟑螂与福报》真的很好笑,幽默一下,不可当真,我是有洁癖的,不能近身。

 应以无漏心接天下的法雨,就可证入平等性,开悟了?等等,我还不明白

 不能进时,何妨退一步?受阻碍是何妨选另一条路走走,说的蛮容易的,做起来有点难。

 “什么才是气氛呢?因为不真实,才有气氛,令人迷惑”

 “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阳下也令人战栗”——《光之色》

 “稍稍长大后,我识字了,识字以后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飞奔,常常从一个字一个词句中飞腾出来,去找新的意义。“鸳鸯香炉”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飞奔,觉得用“鸳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央”是求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的“和铃央央”的和声,是有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怜惜求爱的时刻。

 夫妻生活是一个有颜色、有生息、有动静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夫妻的世界几乎没有无怨无尤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要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鸳鸯。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经拥抱过、热爱过、深情过,为什么有许多到最后分飞东西,或者郁郁而终呢?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香炉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声名,千万种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缕烟。把鸳鸯从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诠释,就像鸳鸯香炉虽然沉重,它的烟却总是往上飞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吧!

 至于“香炉”,我感觉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迈人“共守一炉香”的境界,久了就不只是爱,而是亲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热情总会消褪,就像宗教的热诚最后会平淡到只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炉香”,在空阔平朗的生活中缓缓燃烧,那升起的烟,我们逼近时可以体贴地感觉,我们站远了,还有温暖。”————《鸳鸯香炉》

 原来婆心出自“老婆心切”。

 我的朋友坚信有一天能与小瘸子(小土狗的名字)再度相逢,她美丽的眼睛望着远方说:“人家都说随缘,我相信缘是随愿而生的,有愿就会有缘,没有愿望,就是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随缘》

 以后可再读的:《学插花》《小米》《幸福的开关》《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认识了几种有趣的台湾植物:紫茉莉,琼麻花,菅jian1芒花,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菅芒花在基部长有成束的紫红色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5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