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在流逝,此时我们可以将来年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唯有写好岗位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计划应该是一个连续制定跟进的过程。写好岗位需要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或许你需要"教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2023"这样的内容,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2023篇1一、本学期工作指导思想
以“xx大”确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为行动指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事求是,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改革与发展带动学校全局工作;团结拼搏,想方设法,直面困难,创造性地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贯彻落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内部管理,狠抓师德建设,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目标
1、围绕“教育质量年”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学校的进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实现民主管理,逐步建立起切合我校实际的分配、评价、奖罚机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酬、优教优酬。
3、建设好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教师工作间。
4、构建民主和谐的集体。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逐步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宽容而又勤劳谦逊、积极向上的氛围。
5、确保安全文明。抓好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狠抓安全保卫和食品卫生工作,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6、进一步加强教学、教研管理,优化教风、学风,争取会考、中考比去年有所提高,各项竞赛都能获奖。
7、要狠抓“养成教育”,力争做到严格、规范、科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懂学、勤学、笃学、博学。
8、坚持走科研兴校、兴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培训和驾驭“远程教育”、“电教”资源的培训,提升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德育教育工作
整合学校各方面德育力量,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载体,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①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与能力,强调班主任应树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倡导情感教育、人文关怀,防止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严禁谩骂与变相体罚。②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讲座,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研讨班级工作新动向、新热点、新问题,讲究工作方法与策略。③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估反馈机制与体制,坚持班主任月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相互切磋,共同探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班级工作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④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的考核方案,通过考核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考核中做到定量和定性结合、点面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力求公正、科学,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2、以“中学生守则”为抓手,强化日常规范管理。①按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分阶段、分层次落实德育教育具体内容,促进学生的人品、人格养成,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②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网络。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构建包含学生会、班主任群体、团队组织为主的基本德育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加强与“共建单位”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完善和巩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开展德育教育。
3、进一步充实德育内涵,拓展德育教育渠道。①更新德育理念,改革德育教育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平等对话、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脑;②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升旗仪式、节庆等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③安排有关法制、安全、美育等方面讲座,本学期至少各安排一次对师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抢)、防电、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流行疾病等安全教育,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④坚持不懈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将“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重点科研课题,立足学校工作实际,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⑤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程度,组织专题讲座对不同年级的男女同学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应充分了解,多谈话、多交流,对心理压抑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并联系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⑥继续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力倡导文明上网,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远离网络污染,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火墙”。
4、重视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班风。继续完善年段规范评比制度,班级管理要抓细抓实。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及学校关于优秀班集体评选的要求、有关规章制度,各班要建立、修改完善本班班级公约等,要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设立班级岗位制,使学生人人有岗位,人人争贡献。要利用黑板报、班级园地、广播站等宣传本班情况、优秀(特长)学生事迹,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营造健康、向上、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营造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班风和勤奋学习、严谨科学的学风。
(二)教学常规工作
1、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加或删减课时。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评价等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保证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2、重视教风与学风的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各教研组要切实有效地加大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实验和考试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严格要求每位教师课前要备好课,要熟悉课程标准、教材,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要有的放矢地教学。要带教案进课堂,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检查和督促。通过教与学的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本学期将突出“三个加大”,即加大对教师教案、备课教后记检查的力度,加大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考勤和考绩的力度,加大相关教学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常规例会考勤的力度。
3、规范作业、测试管理。作业量力求精选、适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学校采取随机与定期相结合方式抽查,每学期期中开展作业量跟踪调查,组长应在作业、测试检查中发挥作用,做到学生缴交作业(测试)人数、批改次数、批改质量相结合,并张榜公布检查结果。
4、重视加强对图、音、体、美术课,电脑课的管理。学校继续采用不定时检查和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科任教师应尽职尽责,认真上好课、切实管好课堂,提高上课的效率。
5、加强对初一、初二年级和毕业班的管理。①要改变重毕业班教学、轻起始年级管理的做法。起始年级应从规范养成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严格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毕业班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要专题研究初三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确保中考质量,力争XX年中考有新突破。要抓紧、抓早、抓好、抓实初二年级地理、生物二个学科的会考,为XX年中考的全面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②设立年级组长。年级组长在各处室的领导下,配合教研组及处室工作,组织全年级教师抓好本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等工作,主要职责如下:a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年级组具体情况,制订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并带领本组教师共同完成;b负责本年级组的日常管理,主持本年级组教师政治学习,定期召开本年级组教师会议,分析研究本年级组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如何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c负责本年级组学生的集体活动,做好组织教育工作和安全工作;d完成各处室布置的年级组各项工作;e指导本年级班主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班务工作计划,帮助班主任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f指导、配合各科教师组织与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爱国卫生工作等;g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的奖惩和品德评语,以及班主任和班级的平时考查、年终鉴定、评先、评优、评奖等工作;h协助教导处抓好本年级的教学工作,作好考试情况分析及数据统计工作;i协助医务室做好本年级组学生的体检、防病等工作;j协助共青团开展好本年级组的团队活动;k每学期期末作好本年级组的工作总结。
6、积极探索开辟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新途径:大力拓展富含学科特色、生动有趣的“学科讲座”,规范与充实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活动,引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个性,从成功走向辉煌。
7、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突出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努力做好学科单元和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评估的分析,要求每次分析要找准问题、分析到位、措施到位、反馈到位。
8、强化教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除备课、听课及作业批改的检查制度外,教导处每学期期中、期末召开全校班级的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以便汇总、分析并及时整改。
9、要重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①建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织和严格的辍学报告制度。领导组织由校长、分管政教处的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管学籍的副教导、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每周采取层层上报,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部署开展控辍保学工作。②抓好调查摸底,随时掌握辍学学生情况。开学第一天,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清查,对未到校学生,班主任第二天家访、电访,动员学生复学,对仍不到校的,由政教处做家访工作,直到学生返校。③深入学生家庭,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班主任时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对思想有波动的学生,班主任要亲自找学生座谈,到学生的家中,宣传《义务教育法》,把学生家长动员起来,主动协助学校抓好控辍保学工作。④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以教控辍”。a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用高超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留住学生;b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倡导因材施教,真心关爱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通过耐心指导,真诚信任,热情帮助,找回学生乐学的积极性;c挖掘学校教育潜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如运动会、球类比赛等,给学困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颇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⑤齐抓共管,强化政府督学行为。及时将辍学学生与当地政府、村组织沟通,争取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确保控辍工作落到实处。⑥坚持“以扶控辍”。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拓宽救助渠道,以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易辍学群体为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学生,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防止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教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2023篇2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时代,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学校,简单地说:要开创绿色文明,就要培养绿色人才;要培养绿色人才,就要实施绿色教育;要实施绿色教育,就要创建绿色学校。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的规定,绿色学校有四个主要标志:①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②师生环境意识较高;③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④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1、教育的作用:
创建绿色的校园,开展绿色的教育,培养绿色的人才。着重是①传授绿色知识。②启迪绿色创新思维。③培养绿色思想品质。④贯彻绿色价值观念。⑤训练绿色劳动技能。⑥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2、绿色教育:
根据环境科学有综合性、应用性、社会性和环境本身潜在育人功能的特点,需要努力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要注重以活动为形式的环境教育。从课内——课外——校外三个层面上,构成一个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体系。
⑴课内——绿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①充分利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②把渗透绿色环境教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⑵课外——绿色教育与多种活动有机结合。
宣传活动。通过红领巾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演讲比赛、文艺节目等形式开展绿色教育宣传,丰富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主题活动。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我与班内同学参加除草
养花劳动。让学生从中认识了学校植物的种类和名称。6月份世界环境日,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活动。
护绿活动。把学校绿化园地分配到每个班级进行管理,加强绿色环境教育,美化绿色环境。
(3)校外——绿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
种活一棵树。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家楼前屋后种活一棵树。为绿化乡村发挥积极作用。
保洁一片墙。把学生居住区周围的一些墙壁指定专人保洁。学生既要当清洁工,又要当监督员,使乡村出现了片片清洁墙壁。
打扫一条街。与中、高年级各班上街打扫路段。
3、绿色理念:通过开展绿色环境教育,既加强学科教学,又活跃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做到:不折坏花木、不踏绿茵草地、不抓益虫益鸟、不吃野生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污染水域。
开展绿色活动,从实际行动中出发,在点滴实例中体现,让孩子们逐渐成长起来。
教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2023篇3一、复习目的要求:
通过对七年级历史的复习,让同学们更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且对新课标的思想有所领悟。通过复习能够帮助同学们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掌握历史时间、了解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件,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明白历史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规律。
二、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个朝代的历史更替情况,了解各个朝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同时还要掌握,不同朝代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难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这些知识需要同学们构建出知识架构来完成记忆,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十分大,如果形不成体系,很难将所有知识全部掌握,这就是七年级刚开始学历史的难点所在。
三、复习方法和措施:
1、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正确运用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学习知识和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点与标题,标题与课节,课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对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史料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对照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挖掘出题干的延伸点。例如:在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就要先透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现象,分析出导致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因素。进而分析出商鞅变法中对社会性质变化有最有利的措施,加深了解社会变革这一概念,将知识融会贯通。
2、准确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时空线索,有助于系统了解知识体系。历史学科是记忆为主的科目,但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地机械记忆。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关系、类比关系等。将知识点归纳后形成知识链,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各种记忆方法: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记,复杂的内容简单记,散乱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巧记能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如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想象记忆法等。希望同学们能在记忆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捷径。
3、仔细审题,把握题干,加强答题技巧。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历史试题的设计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历史教育的前瞻性和借鉴性。
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学会从花样繁多的图示、言语晦涩的史书选段和看似与历史无关的文章中提炼和概括出历史信息。因此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到时间、国别、领域等关键的限定词,以及分值分布对答题采分点的要求,培养带着问题去审题。这样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答题的信息,进而达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目的。
四、复习计划安排表
首先要运用好教材目录,通过目录来梳理整个历史知识体系,很多教辅书上都有类似的知识体系,建议大家还是自己整理一下,不要拿来就用,毕竟自己主动去整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然后,根据目录,制定复习计划表
教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2023篇420xx年全市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改革发展两大主题,切实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抓发展、重民生、求实效,重点在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发展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确保十二五教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工作重点
1深化教育改革。一是全面实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全省职教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政府统筹,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二是继续探索高等教育省市共建,以省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市县共建,以市为主;义务教育县乡共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三是抓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四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五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制度。六是开展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中职中专与自考专科、高职高专与自考本科衔接工作。
2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一个乡镇至少建一所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着力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扩大城市学前教育资源,加快解决城市入好园难问题。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实行办园许可证制度、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
3推进职教高地建设。全面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加快西部职教高地建设和全省职教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高职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落实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整合各类技能培训资源,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全面完成中职招生任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继续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大力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继续做好藏区9+3免费教育工作,帮助藏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继续开展市教育示范乡(镇)和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和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广泛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手拉手等活动,实现强校带弱校。通过教师支教、走教等方式,加大中小学教师、校长城乡交流、挂职力度,逐步实行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提高普高办学质量。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努力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鼓励办出特色。合理布局学校校点,加强城乡薄弱高中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扩大优质资源,建成一大批优质高中。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鼓励举办特色高中和综合性高中,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探索普职整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6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省市共建,创新体制机制,支持辖区内高校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创办普通高校;积极支持省师范大学建设市科教园区;创新各类人才培养方式,扩大高校与地方深入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发展。
7加强德育和体卫工作。以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感恩奋进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家校共育、区校共育机制,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不断提高德育队伍水平。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开齐开足相关课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举办首届中小学生音乐节。
8强化重建学校管理。在全面完成教育重建任务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重建学校管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做到爱护重建设施人人有责。二是落实管理责任。明确学校校长是管理第一责任人,并落实专人负责日常监管和维护。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干部管理知识培训,建立公共设施台账和明细账目,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四是严格督促检查。市教育局将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确保重建公共设施设备正常使用运行。
9努力改善教育民生。继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开展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留守学生资助工作。继续落实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和中职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补助工作。开展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大力推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服兵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工作,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10维护教育安全稳定。强化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学校消防、交通(特别是校车安全)、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等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教育。完善人防、物、技防措施,进一步推进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深化警校共育成果,全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认真做好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和敏感期、特殊事件期间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同时,加强特殊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完成《教育志》编撰工作。
二、工作措施
11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分项分担责任。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证国家政策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公用经费规范管理和教师绩效工资兑现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教育经费。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和社会各界的援助,全力解决学校重建资金缺口问题。
谈到情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情感教育?在心理学中对于情感教学有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结合这个定义,可以得出情感教育就是以情感教学为主线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一定的情感教育目标。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的学科很多,生物课堂教学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独特魅力。中学的生物课堂教学是普及生物科学的一个窗口,教学中应该要把生物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和中学教育的情感目标相结合。那么,到底该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呢?下面结合个人的一些经验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定位情感教学的目标
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备一节课,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时最不容易确定的就是情感教学目标,往往在很多观摩课或者新秀课中我们会发现情感教学目标过空过大。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在小小的一节课中,我们怎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一个目标?其实,真正的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渗透的只是情感教育的一角。正确的定位情感教学的目标是实施情感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
二、合理的运用情感教育,增强教学效果
(一)设置情感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丰富多彩、贴近人本身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合理适当的设定一些情境,以情去激发学生,体现教师的爱心,触动学生的爱心童心,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时,由于前面内容理论性很强,知识要求很高,学生掌握觉得很困难。而到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虽然教学知识要求较低,但是我抓住这节课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刚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周周的故事。音乐初响起时,周周的形象在屏幕上初露面,有学生在笑,我没有制止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深深地被周周的故事所吸引。当音乐戛然而止时,教室里一片肃然,同学们闪动着一双双真诚的眼睛望着我。抓住这个时机,我告诉学生周周所患的先天性疾病以及他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健康的重要性,生命的珍贵。进而告诉他们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学生一下子就特别感兴趣。我乘机强调了前面内容的基础地位,学生的情绪高昂,自己探索学习的动机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很好。
(二)人性化的作业批改,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刚刚开始接触学生的作业,看着他们稚气的笔迹,我不忍在上面涂写,我总是小心翼翼在他们的正确答案上划上“√”,跳过错误答案。但是毕竟错的少,这样我的工作量很大。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初为人师,教育学的老师曾经这样告诫过我们,教育,我们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这份工作与其它的工作之间的差别。要教育好人,尊重和爱是第一位的。要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他们信任你,喜欢你,从而能喜欢你的课,有一句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尊重和爱学生以外,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公平和平等,现行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我们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功利化”,关注、关心的仅仅是少数尖子生,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是中等或后进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公平、平等的去看每一个学生,用关怀和理解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将得到均衡发展。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很注意这一点,而且我发现受到我关注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有进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不给所谓的“优等生”特权,对他们同样的要求,犯了错误同样批评,刚开始尖子生有意见,但是明显感觉到大部分人是信服的。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告诫自己,我和学生是平等的,无论在讲台上,还是在讲台下。这种平等的信息要传递给他们,对于自己的称谓一定要很注意。我从来不对他们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怎么想,而是称自己为“我”,就像和朋友一样的和他们交流。这种平等得交流让他们很信赖我,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总会有学生来找我谈心。对于我的工作中,讲课中出现的纰漏,学生也会直言不讳的告诉我,在我精心营造的这种融洽关系中,他们得到进步,我得以快速成长。
四、课堂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经常教育学生鉴别是非真假,明确“什么对”,“什么错”,并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把学生吸引到生物学习中来。这样做的同时也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成绩。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的生殖与发育的课堂教学就是一节很好的情感教育课。
青春期是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中学生基本上集中在12-17岁这一年龄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着一个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阶段。女孩子出现月经初期,男孩子出现遗精,性意识开始萌发,由此而产生对性的好奇、担心和恐惧心理。因而,在性机能趋于成熟的青春期,正确地引导他们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明白在这一段时间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在教学中,围绕教材实际,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首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本关于生殖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我从哪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结合挂图,面对全体学生系统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知识,让他们先消除对性的神秘感、罪恶感。第三,在介绍“遗精”和“月经”的生理卫生时,指出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第四,解决疑问“我从哪里来?”,让学生体会父母抚养我们的辛苦,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尊敬和疼爱自己的父母。第五,要求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独立意识。第六,指导交友原则,这有利于搞好学习,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看到学生平时随意丢弃垃圾,浪费水的习惯,我结合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间,有学生问我“赤潮、水华”的形成原因,我抓住这个问题给学生讲蓝藻,水葫芦,讲生物入侵,讲到可降解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有个学生说,现在看新闻时碰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可以给家里人讲一讲了,说学了就能用的感觉真好。同时他们也记清了原核生物蓝藻的结构和功能,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
六、通过生物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学会做人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人格完善的一代新人,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但是在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尖子,是宠儿。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名校大学生伤害黑熊”“留学生机场尖刀刺母”事件让我们发觉,学习好的学生他不一定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个体。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他们缺少爱心,缺乏同情心、责任心,所以结合我们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以期对他们的做人有所帮助。
渗透着情感教育的生物课堂教学,能够让师生双方共盈,教师感到为人师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学生能在轻松、人性化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认识世间的真、善、美!情感教育它不是一句口号,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情感教育举足轻重。在新课程理念推行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身为教学一线的一名生物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和收获。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情感教育;情感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从教育部颁布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物理课程的三维具体目标看,既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现人文维度的目标。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时代,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有六点,诸如发展对自然界和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体验探索中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这一阵地,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巧妙设计好课堂实验教学各环节,能对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感氛围的:
一、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全反射现象》这一课例的引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实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根里面插有铅笔的试管,如图所示,把烧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试管中的铅笔,学生发现,在某些角度观察水中的试管时,可看到试管壁好象镀了银一样明亮,但试管中的铅笔却看不见了。当从水中取出试管后,试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铅笔。正当学生大惑不解之时,笔者巧妙地问:“笔为何消失了”?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此时笔者再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样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现象》这个课题引了出来。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一课时,笔者拿了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问学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会不会流出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水难道不会流出吗?此时笔者故作战战兢兢地给学生演示了“水流星”这个实验,学生好奇地发现,在做圆周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尽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却没半点洒出来,“到底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故作深沉的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样用实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分组实验,鼓励学生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同时达到培养团队协助精神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组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个人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合理编组,并设定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教师还应指导各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确定组织者、各项目的操作者、记录者、成果分享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当然各自角色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二)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创造分组实验的机会,如粤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但笔者为增强学生合作机会,也设计了简便易行的随堂分组实验。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的。例如粤教版必修1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求演示的实验,但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在要求学生预习并对实验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三)及时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
教师要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不仅仅针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这个指标来评价,要把小组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等纳入评价的体系,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更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互相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和互相打分等活动,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三、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新课标倡导加强实验教学,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在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其实能随手取材的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学生的参与感强;实验本身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性教育的因素;实验的成本低廉、易于推广。比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时,叫学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压笔尖,感受反作用力;上《离心现象》时,用半个矿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学生摇透明胶布,感受胶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产生的离心现象;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叫学生自己准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的硬币和同样大小的纸片;上《重力》时,有个演示实验,叫“用悬挂法测物体重心”,笔者就改为随堂学生实验,叫学生自备薄木板或厚纸片或直接就用书本,还有细绳,上课时分组实验……
四、巧妙设计随堂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一直以来,学生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在探索中既锻炼受挫能力,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除了落实和改进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外,还要多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随堂小实验,创设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如《摩擦力》一课,笔者为学生安排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这个实验,需要两块规格相同的方木块,实验室里只有几套这样的器材,如何找到规格相同,又能被拉动的物体呢?看着手上还算崭新的课本,笔者灵机一动,心里想: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书本,再加上一个小夹子,不就可以被拉动了吗?于是,笔者只需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弹簧秤,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夹子,再利用手头上的物理课本,这个实验就能轻松完成。在设计这个实验时,笔者巧妙地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实验,而做实验的书本又大,故在用弹簧秤拉书本时,有学生把书本拉出了桌面,其中一些敏感的学生担心实验受影响,便把求救的信号发给教师,此时笔者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物体所受摩擦力与其接触面积有关吗?”并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记录表格: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事前并没有提出,因此学生探究的劲头非常大,得出结论后的不可思议的感受和快乐,让整节课充满了感叹和欢笑,这样有意无意间把这节课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轻松解决了,即便这实验让他们少做了几道题,但换回的却是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真实课堂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痛苦,最终导致的恶果就是培养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实现知识、技能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给力载体。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是周课程安排比较多的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耗时很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根源是语文课堂效率低造成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语文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了解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鼓励学生间互相自由辩论,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待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余犹未尽时合理转移目标,引出新问题,牵引注意力,拓展思维。这样整个课堂才能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气氛活跃,又秩序井然;既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是要有全局观,也就是说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初中语文的整体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反映了语文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只有了解整套教材,才能处理好初中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加强各阶段知识间的联系。二是局部观,也就是说要了解所教的一册教材,了解教材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了解各单元的侧重点与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组合。备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智力情况,包括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因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水平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原动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更易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如问题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情景表演导入法等,使导入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视线。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新课标主张重视阅读教学,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力,语文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进行一些改革。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阅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深深地切合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且迎合了新课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快速生长发育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感受力,喜欢具有自我个性的东西,愿意自己去探讨研究一些知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的韵味,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文章含义的理解,形成他们对于文章所传递思想情感的独特把握,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加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施行力度。体验式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还是对于文学的一种美的体验。学生通过对文学中蕴含的美好意蕴的品味,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透彻地净化,从而加深自己学习文学的兴趣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力度,为学生支起一片美丽的文学天空。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左右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而阅读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文学能力及感知力的提升意义深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初中时期作为学生深入接受语文知识的一个初始阶段,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学感知力重任的阅读教学,更成为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标准尤为重视的部分。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表达美的感受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大侯乡营盘初级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直以来都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子之情。在学习中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体悟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融入感情,营造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让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也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体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的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充满激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这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惊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的彩色,要求学生图文并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所欲言地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加入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聚精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融入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惟有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感动、感染、感化学生。
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价值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但学生因知识、经验、年龄的影响,很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后形成的观点与教育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作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著名特级教师窦建梅在教授《难忘的一课》时,就很好地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入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堂上,窦老师要求学生随着课文人物的需要一遍又一遍高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给学生以深度的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窦老师又用低沉而有感染力的声音朗读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当学生再自己品读这首诗时,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情感得到升华,不禁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不是在用嘴读,而是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都在心里翻滚着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爱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中缺失的关心、关爱和人文关怀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增加,导致身心健康状况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者应该积极推行爱的教育,采取以下策略并行之:
1、倡导班级师生关爱互助文化:通过教育活动、班队建设、心理疏导等方式,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倡导关爱互助的班级文化。
2、开展情感交流活动:通过课余时间、文艺活动、团队拓展等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为孩子们提供文化心理教育平台。
3、设置心理辅导:学校可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困惑、烦恼的倾听和咨询服务,增强孩子们的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孩子们的心理韧性和成长自信,进而实现爱的教育的宗旨。
作者/ 董红勤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目标,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往往只注重前两个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懂得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在关注前两个目标的同时又能很好的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熏陶感染,培养情感有一位教师说:“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本人应该富有情感,要用自己丰厚的语文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我们要力求使自己的言谈更幽默,举止更优雅,语言更富有感情。我们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握手,一回温柔的抚摸,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亲切,会让他们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他们会被老师的情感包围,幼小的心灵中也会滋生一份最纯真、最朴素的情感,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茁壮成长,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具有难以想象的力量,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将起到最初的启蒙作用。二、深情诵读,释放情感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的读,充满感情的读,要让更多的学生来读,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不同类型的文章表达不一样的情感,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法: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挑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等,你会发现学生会自觉的对课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加工、创造,然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是学生情感的抒发,是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表现。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行配乐朗诵时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文章的画面美、意境美。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学生在大胆的、激情的诵读到“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时,那种革命的激情战斗的豪情油然而生,令人振奋。三、聆听音乐、激发情感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好的文章与音乐也应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我非常喜欢把音乐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对音乐本就情有独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一首与课文联系紧密的乐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朴素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学生听得动情,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那一刻,谁能说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没有感受到伟大的父爱?这样的情感教育要比教师空洞的讲解要更有效。
呵呵 我只说这么多了 鼠
最后祝楼主全家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