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上后脑核,扣带回,海马与杏仁核一起被合称为边缘系统克拉弗和布西曾在实验中验证了边缘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了猴子的颞叶。颞叶的双侧破坏导致了情绪改变在内的一系统症状,先前野性的,具有攻击性的猴子在手术后变得非常温顺,表现很少的情绪性。在某种情况下愤怒和恐惧永久性地消失,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在手术后恢复,但却有现得很不兴奋——根据这一实验,曾在西文社会出现了利用手术方法切除某些罪犯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的颞叶以达到“温顺”的目的。
而下捕丘内有二个区域对饥饿,渴和性行为的调节非常重要。这二个区域,外侧下丘脑和腹内侧下丘脑,看起来在攻击性行为中也有参与。但是,至到现今,关于边缘系统的更加具体的功能并没有更全面或者说是有说服力的证据与研究支持。因此,平时只是认为,这一系统不仅参与人的基本的情绪加工,同时,还对于高级情绪加工,认知,攻击,防御等方面相关联,同时,也会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同时,因为海马本身与记忆是有着联系的,因此,当海马被划分入边缘系统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综合模块。或者是通道,或者是一个小中心。
而如果想得知关于这一系统的更加详尽的信息,我认为你应该把它放到神经病理学中去请教别人。
参与性技术 :心理咨询师教材 P92页
一、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
二、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
1 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
2 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
三、鼓励和重复技术
1、鼓励,求助者自我探索和改变。选择性关注。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
2、重复,澄清事实,直接重复求助者的话,引起重视。不得过多。
四、内容反应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深化内容、帮助清晰地决定。
五、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与释义很接近,但有所区别,释义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
六、具体化
具体化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七、参与性概述
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八、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求助者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借助于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求助者的支持和理解。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评价有效性
众所周知,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校本培训日益制度化、规划化的今天,校本培训如何更切近学校实际、教师的实际,更为高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语,如果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好,它对于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部分常态课的评价语平淡无味:另一部分公开课的评价语则存在“贴标签”的现象,华而不实,任何教学行为都要讲求实效,不然只会徒劳无功,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评价语亦不例外。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当今我们的农村教学中,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有些老师片面的把甜言蜜语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天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最有效的评价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爱上数学。
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汲取数学营养的关键场所,只有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吸收更多的养分。所以教师作为环境创设的引导者,更要注意把握好引导的“度”。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务必要作出一定的评价。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激励、表扬,也包括缺点错误的指正,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评价都应该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才能让教师的评价达到真正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如何营造这样的气氛呢?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评价,设疑,争论,教师在关键时刻应注意协调与评价,让学生在充满疑问、争议、惊叹和笑声的课堂中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如: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班里的新人新事,对这些人事说说自己的感想或者想对她说什么话,再者让学生相互间用一句话赞美或鼓励他人。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信任、宽容。也可以让学生提问题、相互间解决问题。我们不少教师则把学生在听课中插话提问题的行为视为“出风头”、“耍小聪明”、“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秩序”而恼怒之、羞辱之、讽刺之。其实,这表明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这是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是认知共鸣的交响,是心灵撞击的火花,是大智大勇的表现。教师应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用有安全感才得以自由的发挥。
二、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设问,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逐步融合成一种共同的正确的观点,也正是所谓的“千锤百炼出真金”。
比如:学生在做错题目后我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
三、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我们知道,由于遗传、环境、社会等因素,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纵向评价,使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 一是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时可以从完成作业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激励与成功的体验。 二是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在作业的布置上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三是倡导学生互评。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几种解题方法,到底哪一种最好呢?我认为这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互评比较会比教师直接评价结果的效果更理想。一方面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的结果较易被评议者接受,一另方面学生以其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给他人做出评判时,正是自己对知识点做出的全面认识,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互促共进。 四是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获得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体验,也是对自我发展的认识过程,自我评价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从内在激励自己,要求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树立学习自信。
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等。这些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以达到评价的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回答问题比较好时,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语言,我们可以给于一个伸出大拇指的手势,或者以肯定的表情来鼓励他。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评价方式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的、思考、回答、活动、操作、课堂作业作业等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以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其在自己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增加学习的兴趣。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摘苹果”的方式进行口算练习,当学生答对了所摘“苹果”上的题目时,就将“苹果”奖励给了他,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而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恒。在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关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扎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数学组教师的书面反思:
正确运用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岩坦镇中心小学 陈久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我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以此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2.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堂上有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时间,可学生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只能成为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因此,我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到少“讲”多“听”。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 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注意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 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我则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解答得真巧妙,真令教师和同学钦佩。”“你这种解法真是巧妙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等等,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注意坚持对学生给予鼓励时因人而异,我注意做到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2.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样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再注意实施再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2. 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数和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因此,在评价的目标上,我们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并注重学生数学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我注意开放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来系统认识和整理数学课程评价的内容,如评价学生:1、学习态度(动机、情感、行为参与、主动性等);2、学习习惯;3、学习方式与方法;4、基础知识掌握情况;5动手操作能力;6、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我还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1、在数的认识和计算及让动手实践等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解答方法真巧妙,你还能找到更巧妙的解法吗”,“今天你又进步了,谁说你不行,我看你就是很棒,只是一点点不会,只要你大胆地问老师或同学,多想一想,一定能行。”“你真是一个学习能手!”、“老师真佩服你”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3、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这样通过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注反思,提高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岩坦镇中心小学 王云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人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语,如果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好,它对于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部分常态课的评价语平淡无味:另一部分公开课的评价语则存在“贴标签”的现象,华而不实,任何教学行为都要讲求实效,不然只会徒劳无功,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评价语亦不例外。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爱上数学。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如: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班里的新人新事,对这些人事说说自己的感想或者想对她说什么话,再者让学生相互间用一句话赞美或鼓励他人。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信任、宽容。也可以让学生提问题、相互间解决问题。我们不少教师则把学生在听课中插话提问题的行为视为“出风头”、“耍小聪明”、“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秩序”而恼怒之、羞辱之、讽刺之。其实,这表明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这是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是认知共鸣的交响,是心灵撞击的火花,是大智大勇的表现。教师应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用有安全感才得以自由的发挥。
二、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比如:学生在做错题目后我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
三、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等。这些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以达到评价的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回答问题比较好时,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语言,我们可以给于一个伸出大拇指的手势,或者以肯定的表情来鼓励他。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评价方式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的、思考、回答、活动、操作、课堂作业作业等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以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其在自己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增加学习的兴趣。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摘苹果”的方式进行口算练习,当学生答对了所摘“苹果”上的题目时,就将“苹果”奖励给了他,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而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恒。在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关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扎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岩坦镇中心小学 周理飞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蓬勃兴起。“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性”值得研究。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思考。
一、精心预设“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3)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在课堂评价中,通常会发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或简单地评价一下就让学生坐下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加为教师在课前没有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地进行评价。所以教师在教学
Tajfel(1972)引入了“社会身份认同”( social identity)概念,意指个体关于自己归属某个社会群体的知识以及因其群体成员身份而拥有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通俗地说:“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译者注)。”社会群体( social group)被定义为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1)他们以相同的方式来识别和评价自己,(2)他们对自己是谁以及自身具有的属性有相同的定义;(3)他们遵循相同的模式与非本群体成员互动(Hogg,2006)。群体成员身份( group membership)涉及“我们”与“他们”这种集体观念的对比,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观念上的“我”与“你”的对比
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个体从其自认所属的社会类别中推衍的自我形象内容( Tajfel& Turner,1986)。该理论基于一些一般假定:(1)人们努力保持和提升他们的自尊及积极的自我概念;(2)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类别)成员身份能够提升或降低某人的自尊和自我概念;(3)人们会比较自己所属群体和其他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特征,例如地位和声望。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活动一、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通过两个题帮助学生应用提升,第一题以判断得形式让学生体验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第二题是利用性质化简不等式成“x>a”或“x
整节课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2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3
这周我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讲《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课,一开始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在学完3个性质后马上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才进行巩固练习。但我在第一个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在下个班让学生先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后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讲完3个性质后马上让学生做3个性质的运用的相关练习,最后再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我发现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个性质并会运用这3个性质去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练习学生能理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学生自己解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解集的认识,为下一节解不等式做铺垫。
我的反思和经验是:
1、课前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2、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我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这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其实在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4、上课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
第一,教学线索清晰。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第二,注重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本节课,就基本不等式这一核心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为学生呈现了多角度认识知识的机会,特别是设计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环节,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两个不等式的和谐、一致。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的认识,利于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教师在轻松自然间不着痕迹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些如何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新视角。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质性、坚持知识获得的生成性。整堂课,教师始终做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质的数学活动和生成的深刻性。在本节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观察到,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生成的自然合理,并将生成成为知识获得的前提,这样的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整堂课表现出缺少引导学生适时对学习进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一些能让学生体会或可能形成学习策略的机会。尽管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已经较重视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时刻还是表现稍有急躁,没有将知识获得的过程持续完美。从整体上看,整节课的探究水平还是显得稍低尚处于引导探究层次。究其原因,是传统讲授式教学习惯在不经意间的反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学反思 篇5
昨天讲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开堂先回忆了初中所学的有关不等式知识,并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高考涉及的几大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好。
虽然一节课讲了几个高考考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觉得应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进行:一,第一节只讲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让学生通过练习,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并辅以高考题型,是学生掌握高考动向。二,第二节再讲拼凑和分离这两种与之前所学函数知识有关的题型。体现出不等式与函数的关联,说明函数在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顺便回顾函数中的拼凑和分离这两种方法。三,第三节课再讲“1”的代换和图像法。这两种方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化以及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又比第二节的知识深一点。这样的话,三节课知识层层加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关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具体应用。而初始方法中,一节课先把所有高考重点全讲给学生,使学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且学生不易掌握,毕竟容量大的话,练习量就会相应减少。而等到第二节,第三节再讲时,学生掌握的不熟练,还得再次复习,有点“烫剩饭”的感觉。
所以,讲新课,尤其是讲学生之前知识接触不多的新课,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贴高考,也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准备合适的内容,顺序以及授课方式。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6
在高三复习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近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习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习,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习、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 导学案 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习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习比较少,因此课堂练习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习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习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习课可以以先复习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习,、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习时,习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篇7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近90%的学生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习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平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习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平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课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平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Ⅰ 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对还是错
正确的,对
Ⅱ 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吗
算是吧,如果你指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哪不对,因为很多年前国内网络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就有远程教育了,不过通过广播,电话什么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上课方式也在更新换代,保不齐以后会用什么方式上课呢
Ⅲ 远程教育,划分为什么模式
远程教育(或远距离教育)是英文Distance Ecation的中译名。
Distance Ecation这一概念于19世纪70年代在国际教育界开始流行,在80年代初引入我国。目前对远程教育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通常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我国学者丁兴富(1988)给出了远程教育的5项描述性定义:
学生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有别于传统教育)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有别于个人自学成材)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双向通讯和反馈机制(有别于自学)
有许多学者对远程教育系统及其模式的进行了分类研究。
如:丁兴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二维角度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分类。
①远程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描述: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进行远程教学的模式 ;
②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特点和描述:远程学习环境、是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都十分 开放灵活的学习模式。
如:网络大学、虚拟大学、全球虚拟大学。
Ⅳ 简述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300字左右)
随着全球经济和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对广播电视教育事业提出了开放性与现代化的要求。要做到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远程教育的课程如何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双向交流如何实现?
一、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材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现代的教学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会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际环境。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同时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目前,中央电大开设的CAI课件主要用于这一方面,如:模拟法庭、理工科实验、会计实验、动物养殖等。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程序组织教学,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与修改,因人而异地调解进度,促进学生踊跃参与训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二、多媒体技术对远程序教学传输模式的影响
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远程教学传输过程网络化。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要与因特网互联,让每个12岁的孩子上Inter。”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同时与Inter网互联,美国的教育技术杂志和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拟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只要网“撒”到哪里,网上的课件就通向哪里。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到来自不同国家、教师的指导。可获得除文本以外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它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控制和检测。使传统的教学舆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趋向个人化。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远程教学中的反馈问题也不再是难题。具体的传输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在线教学模式在线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实时教学。上网时,学生可以利用浏览的功能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Tel登录教师主机来进行交互学习,又可以采用实时讨论方式和远程会议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是即时传递与反馈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亲自给出教学建议,。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法,教学效果较好。
2.离线教学模式离线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因特网向学生发送教学材料,学生在接到这些材料后在非上网时间进行学习。主要通过FTP传输相应的教学课件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打开课件进行学习,再将作业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批改后送回。这种方式在学习时间上比较灵活,而且节省上网费用,但反馈不如在线教学及时。
将在线与离线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现行远程教育值得采用的一种模式,比如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因特网发送给学生,这种发送非常方便灵活,也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对电大主页进行访问及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来传输相应的教学内容。随着硬件环境的发展,将逐步过渡到以因特网为主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但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用系统观念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并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效果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并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媒体用于教学之中、必须得到教学经验和知识理论的支持。
1教师观念的更新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但是没有第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探讨,教学也很难开展。从教育传播过程主客体双方对媒体使用的角度看,每一次媒体的更新,都伴随着传播功能的增强和传播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对教育的传受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传播要求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环境条件,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与人类自身使用媒体传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定势形成了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传受双方对传统媒体的适应性、依赖性和对使用新媒体的消极 情绪上。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到来,会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重新树立起以信息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计算机所提供的庞大快捷的信息资源和全新的交互功能,使他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一次自我认识的革命。随着教学改革的到来,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用言语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课前要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课堂上能胜任操作、控制教学课件,做好质疑答题,并积极消除学生注意力转移或过多依赖媒体等不利因素。实际上教师充当了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面对新时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教育机构在增加多媒体计算机人员、网络管理设计人员及现代教学人员的同时,还应对已有的人员实行有计划的培训。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已出台了对全校教职工的微机培训计划、校教育技术中心也将对全省各地市级电大的电教人员分期分批展开制作技术及CAI课件知识培训,有关教育技术部门建立的三级培训机制可供我们参考:
一级:(全体教师和全体电教人员)应掌握教学设计、教与学的理论知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Power point、网络浏览器、E一mail的使用。
二级:(教育技术专职人员及教育技术有关的教学及研究人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如Authware,网络主页的设计作,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等。
三级:(计算机辅助教育设计和开发人员,教育技术核心骨干人员)应掌握教学软件的程序设计、相关的电脑美术、电脑音乐软件的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等。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发展,是涉及到计算机、美术、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未来教育是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其发展趋势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教育为主要特征;它不仅给我们远程教育的现代化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也给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次新的挑战。
Ⅳ 现场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利用现代媒体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差异是什么
线上教学更要加上师生互动,教师运用课前预习单,总结学生的问题并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自我展示。
语文课朗读是关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可或缺。
词语的学习是有温度的,不要给动物贴标签,要学生们自己去感受。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读,之后可以作为师者引导启发。伙伴教学使学生亲近课堂,不脱离课堂。
课堂要扎根生活,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例再找出描写鹅得叫声段中运用反语和对比的词语。
把描写步态的留作作业。用反语,就做小练笔。
课程结尾:下节课学习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
教材理解:单元要素统领 增强勾连意识
不同年级,不同单元,语文要素。如这本书的第一单元是要体会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单元是揣摩写作方法。
单元整体思考 确定教学内容
课文中明贬实褒的写法,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课后思考题转化为有效教学活动
感知发现(教师通过吃相段介绍),自读实践(步态,叫声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表达运用(小练笔是阅读与表达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子。听了英语课,我觉得英语课和语文最大的区别就是课上的图画非常的多,不像数学语文,文字比较多,教师课前引入时用非常欢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带着疑问去听歌,听到了歌曲中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再播放一些视频动画的时候,有重复播放一些片段,加强学生们对这句话的印象,一遍没听明白,可以多听几遍。除了听,还训练了读的能力,给学生自主的练习时间。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是中英文结合的,大多数的时候用英文来对话,小部分的时候用中文来解释,让学困生能跟得上老师可以更好的理解,不会因为听不懂而学不会,而学优生也可以多听几遍,加强理解。
Ⅵ 远程教育发展各阶段之间的 关系
根据远程教育所依赖的传播方式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等不同,一般将远程教育划分为三代。
(1)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
第一代远程教育是以印刷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递书写作业和批改评价(函授辅导)为主要通信手段(主要技术特征)的函授教育。主要代表是独立设置的函授学校和传统大学开展的函授教育、校外教育。
(2)第二代远程教育:大众媒体教育
第二代远程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在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基础上,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微波)、录音/录像、电话/电传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开展的远程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广播电视教育。
第二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代表是各国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及其他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大学。
第一、二代远程教育的主导教学媒体大多采用“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形式,无论是函授印刷教材还是广播电视录音录像都是如此。因此,第一、二代远程教育尚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邮政和运输技术及相应的服务系统实现的函授指导,尤其是对学员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其运转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虽然电话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双向通信工具,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够普及或者通信费用较高,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尚不充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双向交互作用的不及时、不充分是第一、二代远程教育的明显不足,需要通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面授辅导和答疑来弥补。
(3)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其技术基础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核心是网络技术。第三代远程教育不仅利用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卫星三大网络和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还包括录音、录像和印刷材料等第二代乃至第一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媒体,从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更讲究媒体的配合和总体设计。其主要技术特征和优势是双向交互,即通过数字、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人机、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可以加强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媒体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印刷媒体外,还包括广播电视、录像教学、有线电视、电视电话会议、卫星电视、图文电视、计算机多媒体与交互网络系统等。随着国家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第三代远程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极大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组织实施跨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现代远程教育列为全国组织实施的六大跨世纪教育工程之一。目前,以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中心,以遍布全国的地方教育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卫星地面站为依托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为构建以计算机网、电视网、电信网为基础的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技术环境,创造了必要条件。2001年12月,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开播,通过IP(互联网协议)多媒体课件和电视两种形式,播出与教师授课同步的课程,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实时收看学习,也可以通过IP数据广播将课件下载到计算机服务器,选择非实时学习。
Ⅶ 简述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四个原则是哪些
基本原则:根据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完成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来选择和利用媒体。
具体原则:
1合理利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每一种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他们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没有一种媒体可以适应于所有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各自的优势。
2充分考虑教学设计过程原则:选择教学媒体一定要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策略的要求。
3媒体使用的环境与实际效果原则: 教学媒体只有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用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而其中的环境因素对于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往往有限制作用。
4 其它原则:师生对媒体的熟悉程度、教育经费、教学软件的质量及数量、对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管理水平等等。
Ⅷ 远程教育教学媒体的八个功能是哪些
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8个功能维度:
表现力、认知目标、控制交互、参与性、受众面、成本结构、使用技能、设计要求。
1表现力
是呈现教学信息的特征,是媒体教学功能的主要因素。通常从3方面考查:
(1) 媒体呈现的信息作用的器官;
(2) 媒体对空间、时间、运动、色彩等的表现力;
(3) 媒体使用何种符码呈现信息。
2认知目标
不同的教学媒体在实现各种不同的认知目标上是有功能差异的。媒体教学功能表现出差异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理解:接受事实,了解背景、关系和规律,改善认知结构;
(2) 应用与技能:培养各种实践活动技能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 智力和能力:开发智力、增长各种能力;
(4) 评价与态度: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判断力和价值观,转变态度和行为习性。
3控制交互
控制特征主要包括:
(1) 操作的方便、界面的友好、是否需要专门技能;
(2) 轻便、便于携带,便于随时随地使用;
(3) 时间控制特性,即师和生对媒体的时间控制功能特征。
交互特性:
主要指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向和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作用功能特征,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交互媒体两类。
媒体的交互特性与控制特性一起是教学媒体的重要功能,对教与学的效果影响极大。
4参与性
学习者在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不同媒体是有所不同的。对教学媒体设计行为参与反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1)变被动的接受信息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2)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各种相应学习反应活动的发生和配合;
(3)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诊断问题和困难,并设法解决;
(4)反应活动是学生树立自信,有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另外,媒体功能中的情感参与更不容忽视。
5受众面
媒体的受众面也称接触面或易获得性,指媒体的受众多少以及获得该种媒体的难易程度。
6成本结构
不同媒体的成本是不同的。媒体成本分析的基本问题是:应该了解不同媒体的成本结构及其规律:不同的媒体,其设计(创作)成本、开发(制作和大规模生产)成本和发送(播送、发行)成本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体,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构成比例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体,其各种成本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媒体以上各种成本要素及其变化规律最终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效益,这是考察教学媒体功能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7使用技能
要求媒体使用者应当掌握必要的使用技能:学生应该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学会自学;学会利用技术和媒体与教师、与同学、与他人交流,实现协作学习;学会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
8设计要求
教学媒体功能要充分发挥作用,设计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
Ⅸ CAI在远程教育中应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过程或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CAI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 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 ,这种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这样,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
(3)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提供多种学习路径。最新的CAI课件已经采用超文本结构,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和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
理解了什么是CAI课件,以及CAI课件的特点和教学功能,就可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把握重点。一个好的CAI课件,必将会给你的课堂教学增添无限光彩。
Ⅹ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网络学习优点:
1、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网上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没有硬性规定集中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等多方面的限制。
3、学员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交流更加容易,更加充分。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回答提问,而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都可以平等的交流,达到畅所欲言。
网络学习的缺点:
1、网络学习是远程教育培训,老师与学员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2、老师进行一对多的讲授,这就偏离了现阶段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的教育理念。
课堂学习的优点:
1、有助于发展社团学习氛围和知识构建团体;
2、提供相互辅导协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术表现能力和培养对课程的满足感;
3、该方式还照顾到了学员的社会情感需求。比如:学员间可有效地彼此表达课程带来的困惑、焦虑或失败情绪,或者分享由课程而来的成就感。
课堂学习的缺点:
1、学习者。在以往的课程研制模式中,学习者常常只被置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地位。
2、中国的教育模式太“死板”,是传统的“模式教育模式” 也就是像做模具一样,先做好个模型,然后全部照搬过去。严重缺乏个性与创造力想像力。
3、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
(10)远程教育媒体的特点扩展阅读:
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环境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效地发挥网络优势。 学习要集中精神。增强认知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
2、学习内容尽可能适应教学实际。
3、呈现学习材料的形式多样化。通过阅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加强学习的吸引力,使学习者更加感兴趣和集中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