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学

写作文学,第1张

1 如何学习写作/文学

《笑傲江湖》中对于学习武功的方法有一句名言:“无招胜有招”。是说,学习武功要从不会到会,到精,到忘掉所有武功。这样在应用时,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习惯的动作来对阵。

这个观点在学习文学写作方面,从思路上看也是相通的。从不会到会,到精,到忘掉所有写作的框框,浑然天成地写出文章来。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看书。中外名著,诗词歌赋。培养自己对文学的真正兴趣,达到对于经典的著 不释手。

2,背诵,对于喜欢的作品背下来,达到朗朗上口的时候,你写点东西也就不难了。

3,了解文章形式,句子的调潜。提高写作的含金量。然后不断地学习。

2 怎样写作文学好作文

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捷径,只有人生的阅历以及自己的文学积累才能写出意象深远的文章,建议你可以多看些散文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看些名著及小说可以让你对全文的布局谋略得当,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故设的悬念以及细节的描写多读些历史,他能使你的文章显得悠远而又深邃写诗的话,现代诗其实就是讲究韵母以及其含义,诗就是要以小见大,含蓄抒情,最简单的比如,你想表达你很喜欢某条小河,你不直接说出来,通过描写小河的美或者是一些关与小河的事,从侧面来表达出你对小河的赞美建议你可以看些泰戈尔的诗作,这不仅对写诗有帮助,也能使你的文章显得更加睿智。

3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有什么区别

从应用文与文学写作的比较看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摘要 从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比较来看,应用文写作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起草应用文的被动性和受命性;二是内容表达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三是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四是写作要求的快速性和限时性。

关键词 特点 应用文 文学 写作 比较 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是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的两种重要写作形式。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写作是以塑造文学形象为目的,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写作实践活动,而实用写作是以适合社会实用性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具有实作性、规范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相对于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起草应用文的被动性和受命性 从创作动机来看,文学写作是写作者主动创作,而应用文写作有很强的被动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文学写作是写作者自主地反映客观世界或主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形成的;而应用文的撰写却是为了满足公务活动处理的需要,是因事或受命成文。起草应用文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图和兴趣,而是由于实际公务活动处理的需要或者是领导的公务安排。

如,年终,上级机关要求报送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十七大胜利召开,明确提出了今后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为了向群众传达会议精神,部署学习要求,就需要起草学习贯彻十七大的通知;单位计划更新办公设备却经费不足,就需要向上级 报送请示或向财政主管部门报送求批函等。 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要求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主动地站在所代言的组织的角度和立场上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和主张。

写作者在写作构思中,既要对实际工作有清晰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还有对宏观政策的透彻理解和贯彻落实;既要能够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问题,还要能够做到胸怀全局统筹合理安排;既要善于准确把握领导者个人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还要兼顾上级要求和写作规范。只有积极地换位思维,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规律和特点,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来。

二是内容表达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

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

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三是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

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

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

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

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 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

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 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四是写作要求的快速性和限时性 从写作过程上看,文学写作没有时间要求,比较自由宽松,。

4 文学创作 需要哪些基础

《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说情感是文采的根本,言辞是义理的枝节。情感正确,道理才能确定,然后言辞才得到畅达。这就是构成文章的本源。由此可见,文学创作的学习应该从何下手,即从“情感”,“辞藻”上去学习、钻研。

第一,重视写作实践。这里指的“实践”,既不是盲目的“瞎子式”的实践,也不是不切实际“拨高式”的实践,而是循序渐进的、针对性强的、充满兴趣的实践行为。应从实践中由想入学、说写结合,逐渐达到由“出口成章”到“出手成篇”的境地。

第二,重视观察和体验。除了要带上“五官”去观察,更要用“心”去体验,从用“心”去做人中去提练文学的主张。

第三、重视思维的训练。除了聚合思维,更要注重训练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密度和适度。这是创作的关键点和切入口。

第四,重视积累,这个可以理解为“死记硬背”,创作是需要基础的,只有肚子里有货,有东西,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且直指人心的佳作,正是“腹有读书人自华”,文学创作正是如此。当然只有死记硬背是不够的,更需要深思、反思,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才有了自己的风格。

5 如何进行文学创作

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写成小说还是剧本。

仅从内容构建来说,按照你说的问题,我认为你缺少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故事大纲。所以,你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纲,把整个故事在主要矛盾影响下的一系列连续性或者非连续性但相互影响的事件列出来,确定好整个故事的流程,背景。

然后就是一步步在这个骨架上搭建血肉。你说的想象力丰富但不知如何表达这是新人创作的常见问题。

原因在于欠缺实践,欠缺描写文字的锻炼。解决的方法就是多练,多写。

先模仿,再运用,最后注入自己的风格。可以给你一个参考的练习模式。

看到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马上动笔描写,试着用最简练的文字把场景中的特点再现出来。比方说,你看到一群马,你该如何描写,能让读者读完马上就能从这一群马中找到你所描写的那一匹?这就是情景的描写锻炼。

等到你能够熟练掌握,就可以把你脑海中所想像的场面按照前面的原则描写出来。至于你说的故事情节推进太快,这就是你对故事脉络的控制能力了,这都是需要锻炼的,一条原则,穷则变,变则通。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学会使用合理的意外。这样故事情节自然就跌宕起伏了,也自然会被拓深。

跟你说了这么多,希望你能有所吸收,主要还是希望你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作为。现在的小说创作,太多不靠谱的东西。

希望你能有所突破。

6 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文学写作的材料一般都是经过作者主观加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夸张、或扭曲、或多事拼为一事。如描写人物时,往往将几个人的性格特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有时从妖魔鬼怪的角度来反映内心思想,达到突出的效果,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生动鲜明乃至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果说文学写作的客观事物和风格都经过艺术加工,讲究的是艺术真实,那么应用写作所反映的事理则应是准确、真实、科学的事理,遵守的是事实真实的原则。

在应用写作中,材料都是经过证明的或为大众所普遍认可的事实,需要实验,需要调查,需要统计的讲不得一点牵强,不允许添枝加叶,即使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应用写作的大忌。应用文所反映的是不仅是真有其事,而且连事实的大小、多少、程度、范围甚至细节都必须确凿无误,保证真实准确。另一方面,应用写作的材料同样要求时效性。可以说应用写作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用真实的事实和道理,包括统计数字和图表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一、儿童文学作者应具有的条件

①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好责任感。

②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③要有特殊的审美意识。

4 要有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 从创作动机看, 儿童文学作者的分类

(一):自觉型。 即 他们具有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

①教育型。 例 张天翼

②社会使命型。 例如曹文轩

③娱乐型。 例郑渊洁

(二):自发型 即他们并没有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

① 童心型。泰戈尔《新月集》

②儿童崇拜型。③ 童年回忆型。 例陈丹燕 《中国少女》

⑵从社会职业身份来看, 儿童文学作者的分类

①专业作家

②少年儿童出版社或少年儿童杂志的编辑

③教师,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

④中小学生

三、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和成人文学创作相比 各阶段有什么特殊性?

①题材

②构思

③文学表达

四、你是怎样理解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的?试以你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例子说明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如前所说,儿童文学作者的创作心理共存着两种审美意识:成人审美意识和儿童审美意识。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自始自终支配着整个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一方面,成人审美意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清醒地把着审美水平的关,提高和深化着儿童的审美水平;并且自觉而热情地调动着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儿童审美意识又始终发挥着制约作用和能动作用。它随时提醒作者要顾及读者的审美能力,防止成人审美意识的排斥和取代。又当仁不让地处处表现自己在审美方式上的才干,使自己居于台前,而把成人审美意识推到幕后。

五、儿童文学有哪三大母题?试举例简述每个母题的特点(表述方式)?

儿童文学创作的三个最基本的母题是:

① 爱的母题。“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有一种 “亲切温馨” (母爱)或“端庄深邃“(父爱)艺术气氛。( 成人身份的表述方式 ) 《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

② 顽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则体现着儿童自己的眼光,有一种 “奇异狂放” 的艺术气氛。( 儿童身份的表述方式 )《大海的尽头在哪里啊》

③ 自然的母题。“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目的,有一种“ 悠远率真” 的艺术气氛。( 人类共同身份的表述方式 )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

回答补充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表现深化主旨的支柱

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主要有素材和题材,情感和思想,以及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在注重内容的古典文学理论看来,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而文学与哲学,科学,宗教等不相同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观照和科学理智的认识性探讨之所以不同,在于艺术对于对象的个体存在感到兴趣,不把它转化为普遍的思想和概念。”(《美学》)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中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这样,文学所塑造的形象既是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现实的。文学形象主要诉诸人的感官认识,其内容包括人的感官认识的一切方面。在西方,优秀的文学形象就是典型,典型不仅是成功塑造的,生动而丰富的艺术形象,而且较之一般形象而言,更能够深刻地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形象的塑造,常常追求一种超越五官感识之外的“境界”,要求透过眼见之“象”,体悟到人与自然,与世界本真交流的融通之感,最终在文学上达到“忘我”和还原世界本身的目的。可以说,中西方对文学形象的理解,都是诉诸具体事件和景物,也都要求超越眼下事件和景物的偶然性,达至必然性,只是二者选择了极为不同,甚至方向相反的理路。(新版补充:广义的文学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景物,环境等一切有形物体所构成的艺术画面,而狭义的专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题材:就广义来说,是文学创作的取材范围,如历史题材,商业题材,农村题材等等;就狭义而言,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经由作家选择和加工改造后的社会生活现象,心理意象,象征等。我们通常把社会生活看做题材的主要来源,但在俄国形式主义中,题材虽然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关,但更多地却与“母题”相关:“母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不断以文学形式出现的,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是指最简单的叙述单位,它形象地回答原始头脑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例如各种关于日蚀,月蚀的神话,各类有关民俗的传说等。

素材:是作家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生活中可能构入其作品的因素,与题材相比,它是一种未经加工提炼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材料。

情感: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个人因素

可以使人感动,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使人物具有典型性与勾连性。

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故事具有逻辑性。

可以使更好的表现中心主题,使文章升华。

但是情感具有片面性,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太让人感动往往会使读者忽视作者在文章中真正想要表现出来的内容,比如说对于社会的隐喻,对某件事情的嘲讽这样内敛而深刻的意味。

所以情感要到位,但不可泛滥。最好使读者卡到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处境与感情,但不放纵,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我觉得鲁迅在这方面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最后一点是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