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原文里意象表达了哪些意境

诗经氓原文里意象表达了哪些意境,第1张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耽情遭弃,伤痛透彻:《诗经》最美弃妇诗《氓》解读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注]

@[春秋·卫]无名氏[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铁山青士注:氓,外来平民男子,音蒙。蚩蚩,通“嗤嗤”,憨笑貌。抱布贸丝,布,有学者以为实乃“布币”,即有货币功能之布帛,可信;贸,即易,交易也。匪,通“非”,音仍为绯。即,近也。谋,图也,音眉。淇,淇水也,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丘上古音欺。愆,失也,耽误也,音谦。将,愿也,望也,音腔。无,通“毋”,犹今言不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铁山青士注:乘,登也。垝垣:颓墙也;垝,毁也,音诡;垣,矮墙也。复关,古今学者一向释为关口地名,或谓乃“氓”之居处地,今有学者以为实乃返回通告即回话之媒人,我意颇可信。载笑载言,即且笑且言;载为语助词,如“载歌载舞”之用,音在。尔卜尔筮,即乃卜乃筮;古今学者多训“尔”为“你”,我意当为语助词;卜筮即占卜,筮音释。体无咎言,谓卦象无灾祸之征兆(无灾祸不等于无不吉);咎,灾也。以尔车来,以,用也,犹遣也;来,还也,还归也。以我贿迁,以,犹使;贿,财也,指嫁妆;迁,移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铁山青士注:落,凋零枯落也。沃若,沃然,润泽貌。于,吁也,音如之。鸠,即斑鸠,女主人公自喻,上古以为斑鸠多食桑葚可醉而致伤其性。无,莫也,别也。耽,沉迷也,音丹。说,脱也,音如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铁山青士注:陨,落也。徂尔,徂,往也,读作粗之阳平声;尔,我意不可训作“你”,当通“迩”,近也。三岁,非实指,犹言多年。贫,乏也。汤汤,水势浩大貌;汤,音伤。渐,渍也,湿也,音兼。帷裳,车旁帷幔。也,语助词。爽,差也,过失也。贰,古今学者多释为不一;或有学者以为乃“貣”字之误,“貣”即“忒”,音特,我意颇可取;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谓:“贰当为黄之讹。黄音他得反,即‘忒’之借字也。”堪称殊途同归;《广雅·释诂四》云:“忒,差也。”罔,无也,音仍为惘。行,或借读作航。极,常也,定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铁山青士注:靡室劳,犹言尽室劳;靡,披靡,使动用法。夙兴夜寐,犹言起早贪黑;夙,早也,音诉;兴,起也。靡有朝,犹言非一日如此;靡,非也。言,语助词。既遂,心愿既遂也。咥,哂笑貌,音细。躬,身也。悼,哀也,伤也。静言思之,犹静以思之;言,语助词。)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铁山青士注:及尔偕老,拟女主人公丈夫婚前所誓之语。隰,湿地也,音习。泮,畔也,音如之。总角,孩童时代也,古时未成年人束发以成两髻,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聚束也。宴,欢乐也。晏晏,温融貌。不思其反,反,返也,回归也。反是,反此也,背此也。亦已焉哉,犹言“那就算了吧”,因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哉,上古音滋;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

铁山青士解题

该诗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乃是《诗经》弃妇诗中最富特色、最具魅力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诗经》中篇幅第二大的长篇叙事诗(篇幅最大的是《国风·豳风·七月》)。全诗分六个段落,每段十句,合计二百四十字。

而六个段落又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二段记婚嫁过程,多铺叙之辞,埋伏笔;第三、四段述婚变苦痛(耽情遭弃),皆悔伤之辞,饶意趣;第五、六段抒遣返情怀,皆怨叹之辞,掀高潮。

该诗在修辞方面的特色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段。第五段整段五个联句极尽铺张之能事,末字皆以“矣”为语助词而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反而使得诉说更显激越无尽,倍增伤痛透彻之感;而第六段末句四字之中除了“已”字为实词外,其余三字皆为虚词,用法也堪称奇特出彩。

作为以婚恋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或有学者评议该诗称,就婚恋故事而言,其叙述还不够完备细密。我意该诗之所以以弃妇诗著称,即因为全诗皆为女主人公自述耽情遭弃之辞。虽然就婚恋叙事之完备细密而言,该诗或稍逊于后来的汉乐府同类诗代表作《古诗·上山采蘼芜》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该诗在情感抒发上的激越透彻和淋漓尽致也是后二者无法比拟的。

孔子谓“郑声吟”,而《礼记·乐记》则将郑卫并举,称“郑卫之音”,以卫音之吟靡亦如郑声也。故自汉至清,道学家对该诗内容都是不谩骂痛扁不痛快,朱熹甚至直接诬斥女主人公为“吟妇”,直到清方玉润才将该诗主题标注为“为弃妇而作”,并将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比较(见《诗经原始》卷四)。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诗中因“氓”之“始乱终弃”而受害的女主人公,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评议也堪称客观且到位:“女殆痴情者,未免一误再误,至于不可说,转欲援情自戒,则其情愈可知矣。”

铁山青士诗解

古诗·《氓》主体凑韵会意

@铁山青士(笑独行)[改编]

桑其叶盛颜滋润,

嗟叹斑鸠食桑葚。

何昧女兮因士耽,

士其情脱女遭嫌。

桑其叶败黄将陨,

我嫁三年生且困。

淇水浩兮车幔渐,

士其行差女将淹。

三年为妇尽劬劳,

早起迟眠非一朝。

暴以遂心亲见讥,

我唯躬悼默深思。

誓言偕老终成怨,

隰畔回头望淇岸。

忽忆温融总角情,

人无信义我何争?

铁山青士附注:该古诗系根据《氓》原诗第三至六段改编而成,用近体句式,每二句一韵,凡十六句八韵。(2019年4月1日)

该诗学人评议二则

《氓》将个人意识、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结合得很好,并且都做到很突出。

《氓》从未婚到遭受抛弃的整个过程叙述层次非常分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强,而在同类题材的《谷风》中,我们就很难找到这样类似的逻辑关系。

《谷风》中一会“及尔同死”一会“遑恤我后”,一会回想起“行道迟迟”一会又念及“宴尔新昏,不我屑矣”,章节之间的叙述层次远不及《氓》清晰(篇章结构之繁乱正如弃妇内心之烦乱)。

可以说,在整部《诗经》当中,能做到如《氓》这样有明晰的叙事结构的寥寥无几。

同时,《氓》的情感抒发也非常强烈,无论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痴情还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都非常有力度。而“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的比兴也体现出了《诗经》最大的艺术特点,整体文学性非常高。

——铁山青士摘编自知乎问答《<氓>在<诗经>中有何独特之处?》之张不达(浮生所欠只一死)的回答(发布于 2017-02-24 22:40)

在《氓》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本诗中称谓的变化笔触细腻,不能不让人感叹先民观察的细致、体验的入微。称呼的转换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女子情感跌宕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起承转合的感情的线索。

——铁山青士摘自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赵琳霞所撰《<诗经·氓>中称谓变化的情感蕴涵》一文(原载《中学语文》2017年第9期)

(2015年7月简注第三至六段,2019年3月详注全诗并解题)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氓

 摘要;

 《卫风·氓》出自《诗经·国风·卫风》,共六章,每章六句,二百六十三字,为《诗经·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第一大篇。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对于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注释者、批评家,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时代意识,从封建礼教出发,以儒家“诗教说”的原则,加以曲解和诋毁,称其为“*乱之诗”,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作品的本真面目,减损了这首诗的艺术光辉。

 原文

 氓之蚩蚩(1),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3),来即我谋(4)。

 送子涉淇(5),至于顿丘(6)。匪我衍期(7),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8),秋以为期。

 乘彼诡垣(9),以望复关(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11)。

 以尔车来,以我贿贿(1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5)。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16),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17)。女也不爽(18),士贰其行(19)。

 士也罔极(20),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21),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硒其笑矣(2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隅则有泮(23)。总角之宴(25),

 言笑晏晏(25)。信誓旦旦(26),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

 (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贸:交换。

 (3)匪:非。

 (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

 (5)涉:渡过。淇:河名。

 (6)顿丘:地名。

 (7)衍(qian):过,拖延。

 (8)将:请。

 (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

 (10)复关:地名,诗中男子居住的地方。

 (11)体:卦体,咎言:不吉利的话。

 (12)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13)沃各:润泽的样子。

 (14)耽:沉迷,迷恋。

 (15)说:同“脱”,摆脱。

 (16)徂(cu):去,往。

 (17)渐(jian):沾湿,浸湿。帷裳:车饰的帷幔。

 (18)爽:差错,过失。

 (19)贰:差错。

 (20)罔极:无常,不可恻。

 (21)遂:安定无忧。

 (22)硒(xi):大笑的样子。

 (23)隅:即“湿”,河名,指漯河。泮(pan):岸。

 (24)总角:古时儿童的发式,借指童年。宴:逸乐。

 (25)晏晏:和好柔顺的样子。

 (26)旦旦:诚恳的样子。

 译文

 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

 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

 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

 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迁。

 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

 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从我嫁进你家门,三年吃苦又受累。

 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差错多。

 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当你妻子整三年,终日忙碌活全干。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

 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

 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

 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卫风·氓》-鉴赏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卫风·氓》共六章,章六句,二百六十三字,为《诗经·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第一大篇。《卫风·氓》这首诗一方面抒写了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从而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对不平等的家庭生活和遭虐待被歧视的处境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但是,对于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注释者、批评家,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时代意识,从封建礼教出发,以儒家“诗教说”的原则,加以曲解和诋毁,称其为“*乱之诗”,称诗中女主人为“*妇”,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作品的本真面目,减损了这首诗的艺术光辉。为了剔除古人的曲解和附会,还《卫风·氓》这首诗以本来面貌,现对《氓》诗的产生年代与地域、《诗经》时期的婚姻家庭观以及《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加以释析。

 一、《氓》诗产生的年代与地域

 根据《毛诗序》言“宣公之时”可推知,《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它产生的地域,诗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多处提到顿丘和淇水。对淇水没有异端,即现在从西南到东北,斜贯浚县全境的淇河故道。但对顿丘,个别古籍注释虽有异说,但大多数群经正史都把《氓》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顿丘”,标注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最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都详细注释着:“《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郦道元的《水经注》“淇水”卷中说得更为详细,曰:“淇水,迳雍榆城南,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北迳白祀山(现在白寺山)东,又北屈而西转,迳顿丘北,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过顿丘,淇水又东北迳枉人山(象山和善化山)东、牵城(王庄乡前军寨村)西入内黄境。”《水经注》中提到的雍榆城、同山、白祀山、枉人山和牵城,均在浚县境内。

 《卫风·氓》诗中的顿丘具体位置在浚县什么地方,这又是史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水经注》中已说的比较明确,即在枉人山东、淇水南,现在的浚县屯子镇的蒋村一带。在蒋村遗址南、枉人山东2公里处,即淇水岸有一村庄,名屯子。该村南北最长处为600米,东西最宽处为400米,中间隆起,高达4米余,这里显然在当地是一个丘了。再就名称而论,它和顿丘有点音近。如果蒋村遗址确为顿丘故城,则屯子村当为原来的顿丘无疑。同时,遗址和文献记载的顿丘及顿丘故城位置相印证。

 二、《诗经》时期劳动人民的婚恋观

 《诗经》所处的时期,正值商代末期。受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婚恋观念集中表现为:(一)以忠贞不渝为尚,视二三其德为耻。《诗经》在赞扬和肯定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真挚专一的严肃爱情态度的同时,也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二)男女对终身大事有强烈的自由意识。在《诗经·国风》中,从很多情歌中可以看出,男女恋爱结婚是比较自由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诗反映了婚恋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能正式结婚。还有一部分诗反映了恋爱婚姻受到限制和破坏,使得一些青年既想追求真正的爱情,又不得不瞻前顾后,从而陷入痛苦之中。(三)男女在相爱中,感情抒发炽热,语言表达温柔淳朴,相爱活动大胆热烈,特别是女方比男方更为主动、直率,毫无芥蒂与顾忌。同时,以原始性爱为基础的自由恋爱,是极为普遍的。(四)劳动人民的择偶标准是重视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但首要条件还是看重人的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

 三、《氓》诗的主题思想

 诗经《氓》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爱情;二是诉说婚后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三是对背弃信誓之人并不留恋,抱着“亦己焉哉”的决绝态度,毅然大归离开男家。它的主题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诉男女不平等、为妇之苦,对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三是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诫社会同友要当心,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综观全诗,实为刺时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卫风·氓》-艺术特色

 全诗共分六章。但六章写来并不是四平八稳,而是有其波澜的。全诗交替运行着两条叙事的线索,一明一暗,桑

 《卫风·氓》女为明,为她的愁说与控诉。布氓为暗,他使出卑鄙的手段得到了桑女,又用暴虐的手段去折磨她,而面对桑女的申斥,他显得多么的鄙索啊。此一正一反,使得诗歌在活泼的情节之中流动而丝毫不显得板滞。

 全诗以时间为序,中间穿插议论,结尾又附补插,使全诗极富变化的特点。这首诗截取了一段富有意味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的生活情形。诗歌用节约的文字先诉之于布氓的形象,一个矛盾的形象:蚩蚩的外表与恼怒的内心,说明他根本没有什么良善与诚挚之心来对待这个柔弱温娴的女子。

 道理上说,在爱情之中,男女的地位与关系来说应当是对等的。而我们从那男子恼怒的表现中看出了事件的不祥瑞的影子。这个暴虐之徒,所有的悲剧性后果都是他一手造成的。而开始的“怒”,则与恋爱的气氛格格不入的,你看是多么的不和谐!相反地,在首节诗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对爱情甚至执着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当然,我们也毋宁说,这是女主人的软弱与过分迁就,这也为后文埋下了不幸的根子。

 诗的第二节充分地展示了桑女的对于爱情的执着的心情和举动。“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的期盼之心是多么地袒露。“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她的内心是多么地伤悲啊。“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其内心是多么地欣喜啊……所有的这一切,都历历于我们的眼前,时光晃过了千年,而今天这个感觉仿佛还在,我们真的要佩服那写诗的人的感情的细腻和逼真了。

 然而,这一节诗的精妙还不在这里。我们试着将以上的桑女的行为联系起来看,在时间的流动之中,是不是有着一个我们原来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现了是的,那桑女不见心上人,她等得真是不耐烦了,她这时的心全在他那里,她不再矜持了,走啊走啊,于是,“乘彼诡垣”是她,“以望复关”的是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是她;而“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仍是她。也就是说,从“不见复关”到“既见复关”都是她,是她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蚩蚩”之氓,我们今天谓之“私奔”,不,“单奔”。女人就是这样的痴情、忠贞与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诗歌这一节是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虽然夹杂着“泣涕涟涟”,但到底是欣喜的,欢快的。这就是断续的动作里我们可见的表情和内心!

 诗经诗的第三节为桑女的感慨议论之言,在结构上颇能使得全诗波澜陡起。

 自第四节至末尾为桑女才倾诉和控诉。诗中历数其良善、艰苦的经历与不被理解的痛苦。而且我们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中又可知桑女是冷静的,理智的,说明她在生活的磨难里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事情的真相,看透了那个男人的本质。我们还能看出她是果敢的,坚强的。她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容不得爱情被当着儿戏,受到玩弄。她以其勇毅的决断维护了做人的尊严。

 读解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从中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在传统社会中,这个问题使无法讨论的,因为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对作丈夫的网开一面,可以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必将情感专注于一个女人。

 如今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已随时代发生了改变,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未解决,并且由于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还更加突出。

 仅靠美貌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花无百日红。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徐娘半老、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夕夕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的脸蛋儿无法弥补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等比脸蛋更加重要。它们的融合补充有助于关系长久健康地持续发展。

 以为感情不会变化,或者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同样也是天真的。初恋时的激情不可能始终保持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如果对情感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情感热度降温带来的失望就会越大,挫折就会越深。这么说来,夫妻长期相处就没有情感了吗肯定不是。情感的确是使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粘合剂,但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有现实的基础。外表的吸引力,性格的投合,情趣的一致,性生活的和谐等等,是不断为情感提供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中的变化,也会对情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何意识到各种变化,并努力使它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倘若对此麻木不仁,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发生了转折,情感出现剧变,再来呼天叫地,就迟了。西方格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夫妻间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必须像培育花朵一样地经常松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防冻,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

 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大多了。仔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公牵一葛动半山似地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令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

《国风·卫风氓》全文解释及赏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