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学生是在课堂里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外语课堂还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
小学的英语老师在课上几乎全部用英语组织教学,必要时用中文进行解释。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基本上可以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课堂管理,但是,有时还是存在的问题:
一、语音和语调问题
英语教师对英语这一门语言有着一定时间的认识与学习,对于它的发音、连读、弱读、重读、语调等方面也比较熟悉,但在众多环节中,正确掌握语音语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元音的长短、辅音的清浊、单词轻重音,都对判断有直接影响。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动物单词mouse/maus/,把语音误读为/məus/,那么学生的读音将会被教师的错误导致语音不准。因此,语音的准确度无论对教师或是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调是让话语如同音乐一般地表现在它的变化上。人在说话时可以随意改变音高,使音调上升或下降。他们还可能像歌唱家唱歌那样突然抬高话语的音调。音调上扬或下降的现象就称语调。英语中两种基本的语调是升调与降调:升降的过程可以是急促的,也可以是缓慢的,还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说话人可以通过语调表达各种信息,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达话语的含义。教师若能巧妙地把语调把握好,那么在上课时就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
΄Not ↘quite like↗ that
Can you ΄make it a ΄more ↘natural↗ smile
(“΄”为重音符号,“↘”为降调符号,“↗”为升调符号。)
对小学生而言,除了课堂 40 分钟,课外很少有机会再次接触英语,即使接触了,也未必能正确判断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更不用说会质疑他们所敬佩的英语教师所用语言的准确性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教一门外语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如果说在房屋修建中,搭起“脚手架”是为了支持建房过程,那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扎实度是为了刺激今后更好的学会学习英语。小学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支撑者。
二、课堂用语的准确性不够
(一)提起注意: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屡次对学生们说 Are you OK 课后才明白这些教师是想表达你们准备好了吗,或者你们完成了吗, 而并非你们好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全班同学也跟着附和 yes, 分析原因,师生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不单单是这么一次听课所产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平时潜移默化的积累。
(二)新课知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个别老师指着面前的一张照片说
That is a photo 根本没有把 This is 和 That is 分析清楚。
(三)指令:Leave your seat and walk around the class please! 中式英语的典范。
(四)指导:个别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竟允许学生用汉字记忆单词。 “如果小时候发音不准, 以后在纠正就难了” 试想, 英语单词的发音都具有连贯性, 如果我们替代用几个汉字生硬的拼凑出来, 那样的发音可想而知 如小学生把“Good morning !”注音为“固的毛宁”。可能觉得可笑, 但这就是现状。
三、课堂用语不系统,说话随意性大
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为了使学生的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在观察中,我发现,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使用英语,但是仍然出现一些中文是的英语,例如:“Read together” “ Give you five minutes to finish the exercise ”
这些错误的出现与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教师除了上课,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英语,加之该小学是一所重点小学,教学任务比较重,因此,教师在课下几乎没有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千秋大业。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面向的是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学生,尤其是性格爱好、心理素质都还很不成熟的小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得体,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喜欢学习这门功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有学者指出: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发生了如下变化由指令式的语言向商讨式的语言转变;由评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由灌输式的语言向引导式的语言转变;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的语言转变。
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
一、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学生没有了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立足教材,强化延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分一厘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无言的爱,无不触动人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而感动。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动中,提升其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载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三、以感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培养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形成责任感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出事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多一点鼓励与表扬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1、对普通话的要求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普通话证是教师资格认证的必备材料,语文教师的招考要求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
在课堂上,地方方言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会存在因方言不通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无法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国家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提出较高要求。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普通话逐渐成为国内各地人民通用的语言。
然而,在特殊语境下,为迎合或适应他人也会使用方言,方言的使用也不失为一种拉近距离感、增加亲切感的方式。例如:领导干部在乡村中走访时使用方言,与百姓的距离感缩短,真正走入群众中间。方言是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方言的方言学。因此,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普通话也并非万能的,方言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普通话与方言并行不悖。
2、顿歇要求不同
语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尤其在某些情感比较沉重的文章理解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些特殊语句朗读上采用顿歇的语言表达手法,有意识地中断语链,给予同学们以较长的咀嚼、思考时间,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以无声代有声。
它并非单纯的“空无”,而是利用停顿来表达说话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在停顿中表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以增强渲染力。例如:“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在朗读中进行顿歇处理,让同学们品味亲人故去时的无助、哽咽之感,体悟亲情。
像这种有意识营造出来的时间空白所产生的课堂效果,显然是有声语言所无法达到的。而在日常口语交谈的过程中,由于思想的深刻性不够,语言的语文味也并不浓重,多为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或是“一人叙述”式。因此,口语中的停顿及空白没有太多深层次的内涵,多为无意识的、被动的停顿,更多的是一种冷场或是卡壳的表现,艺术鉴赏的价值不高。
3、重音要求不同
重音是指在朗读、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的重音突出主要有3种表现和作用:
第一,对于某些重点词语或重点知识点进行加重语气的处理,起到突出语言重点及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
第二,在朗读中的某些词语进行加重语气,不仅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情感的意义。
第三,在课堂上,当教师发现有同学走神或交头接耳时,语句重读还可以起到委婉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且不会影响到上课节奏。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重音除了具有突出重点及引起注意的作用以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区分句意。例如:“他去过上海”这句话,当重音落在“他”时,回答的是“有谁去过上海?”的问题;当重音落在“上海”时,回答的是“他去过哪些地方?”的问题。重音不同,意义就会不同。
4、对口头禅的要求不同
对于教师而言,语言应当力求准确简洁,尽量避免出现频繁的口头禅。课堂上的口头禅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中出现“就是说”这类口头禅,使得其教学语言不够精练、简洁,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
在课堂上尤其不能够出现“对吧?”“是不是?”这类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往往跟在教师的知识灌输之后,这严重违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日常的交谈中,对口头禅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通过一个人口头禅,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大致情况。因此,使用积极、上进的口头禅未尝不可。
例如:如果有些人每天都将“烦死了!”“我不管!”等话语挂在嘴边,那他极有可能是个低气压、不负责任的人。其实,口头禅在日常口语中也是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无需“明令禁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