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的教育情感

课堂教学艺术的教育情感,第1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波澜,讲课也同样如此。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所谓“情理相融”,就是既要讲透知识,又要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以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思维同步。倘若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声调平缓、平白道来,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会令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感情充沛,而又能恰当地加以控制,也是一种境界。激情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然而激情过于充沛,始终慷慨激昂,保持高声量、大嗓门,如同讲演一般,不仅教师本人会感到身心疲惫,听课的人也会感到很劳累。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书法、绘画、摄影艺术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映,教学也应当如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不会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即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期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生理和心理运动曲线和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故教师课堂讲授时应尽可能做到疏密相间、有张有弛、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都要适当;情感的抒发要能放能收、收放自如,做到“声”、“情”、“形”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并且恰到好处,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谈到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其中均包含着一定的辩证艺术,要想灵活地加以控制和把握,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定的“悟性”,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逐步地积累经验,提高技艺。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是教育者,是孩子们学习的老师,也是生活中的老师,将SEL社会情感学实施到课堂中有利于老师更好的教授课程,课堂氛围也更加的好。

建议参加专业的SEL社会情感学习讲师认证班,拟将会收获SEL的理论。学习如何设计SEL课堂,并懂得运用教材教具进行最有效且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教学

对教师来说,积极情感就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待教育事业

教师对教育不仅要有认同感,而且要怀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专注于职业,坚守自己的职责本分,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教师的敬业程度是衡量教育效益的重要指标。

勤业是勤劳肯干,努力作为,由于责任驱使,因而对本职工作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苦着累着快乐着”。

2、对待学生

面对成长环境及性格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博爱之心,积极的职业态度往往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唯有个体生命得到尊重,个人才能有尊严地生活,而教师的尊重,无疑将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自信,唯有理解,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鼓舞。

教师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而不是偏激与苛责,能耐心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厌烦与敷衍,能宽容和帮助犯错的学生,而不是简单粗暴。

3、对待所教学科

善学的教师必善教,善教的教师必好学,教师首先要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以书为师,与书为友,善于从书中吸取前人经验,丰厚自己学识的教师,其课堂也必然因其广博与深入而大放异彩。

除了向书本学习,还得乐于向同行、同事、学生学习,向社会和自然学习,严谨体现在不盲从,敢于质疑,要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普遍真理研究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一、备课要备情感 备课中要备情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要备教师的情感这是指酝酿和凝聚教师自己的情感。虽然在备课笔记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字一句的写下来,但围绕教学内容酝酿和凝聚自己的情感却少不得。有了这个准备,在讲课中情感就会自然而有分寸地流露,进而迸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层意思是:要备学生的情感。学生平时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总会流露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有些喜和怒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合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结合课堂讲解,对学生的情感加以疏导。例如,听说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学生中有各种议论,流露出各种不同的情感。针对这个情况,我在课堂上结合政治经济学有关内容的讲解,分析我国劳动合同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区别,大力宣传实行劳动合同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并且结合讲解的内容,明确表达自己对雇佣劳动制的憎恨,对我国劳动合同制的热爱和支持。这样,就比较好的统一了学生的认识,疏导了学生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4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