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第1张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兵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搜集有关材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喜欢什么花?为什么?能吟几首写花的诗句吗?

 二、出示元稹《菊花》。

 谈话: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三、细读赏析。

 1、自由读。

 小组讨论,看看读懂了什么。不能解决的做出标记。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提出质疑。

 3、集体交流。

 陶家,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陶渊明最爱菊,房屋周围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为什么把这里比作陶渊明的家?你感觉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说明了诗人为什么爱菊花?

 (菊花好似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品读成诵。

 四、陶渊明诗句赏析 。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2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 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 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课前谈话:

 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1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2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5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古诗赏析方法与技巧如下:

1、首先是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份及性格分析。

2、之后是诗歌意向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然后是所抒发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之后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然后体会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感情)。最后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感情)。一般来说古诗最重要的是多读,深刻理解是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