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方言,地方色彩浓郁,感情丰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 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 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笼:
(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
(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
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课文巜灯笼》运用典故的句子:
你好,灯笼运用典故的句子如下: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
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描写灯笼的句子: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
远远望去那一个个小红灯笼像红透的桃子,多好看呀 那个圆鼓鼓的红亮亮的灯笼,像个被用刀子划上均匀雅致的经线一样的苹果,散发着温馨与甜丝丝的柔意。
里边忽而摇曳一下的烛,就是这暖人心的灯笼的心吧,让人不经意间,笑语融融。
1、灯笼象征意义——光明、温暖
灯笼温暖的灯光、古朴的造型,给人的感受是温馨、光明、历史以及文化的意蕴。 它比不上太阳之灿烂,月光之皎洁,星光之璀璨,但是它存在于地上人间。
吴伯萧的《灯笼》所写的事情很多,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豪情壮志。其中灯笼是一个连接点,是一个寄托物,但是灯笼远非只是灯笼。灯笼所关照的文化生活和家国天下才才是的《灯笼》灵魂所在。
2、挑灯接祖父、母亲接过灯笼递宵夜——家、亲情、呵护、童年
首先,《灯笼》所贯穿的人事当中,祖父显然是一个重要人物。在传统家族中,祖父显然是核心。他的公正,尽心尽职,他的博学见多识广,以及他的慈爱,为让我保持一颗素丝样纯洁的心,而在我面前避而不谈其外出一路的斡旋。他细心呵护,尽力为我的童年营造一个舒适的宁静的港湾。而对于祖父这个人物的详写,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家族观,对家的顾念和看重。而母亲显然是千千万万传统慈母的形象。她为我送宵夜,为我做小小的纱灯,帮我走在去夜校的路上。祖父和母亲是家的缩影,是亲情的代表。他带给作者温馨,让人怀念。所以、童年、亲情、家庭,充斥字里行间,这是小我的感情,是人间的真情。
3、红灯 官衔灯 纱灯 宫灯——传统文化、历史
其次,文章通过灯笼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回来等等。灯笼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乡村的节日给村民带来欢乐。至于红灯官衔灯,宫灯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就在这些小事情、小人物、小场面中活生生的沉淀下来了。
4、深夜挑灯看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另外,《灯笼》一文最后两段传递的大我胸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主题的升华。关于灯笼的著名历史典故的罗列,又引起作者对古代塞外将军的怀念,以及自己愿意奔走效力,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愿望。“塞外点兵吹角连营”,辛弃疾的梦回就是吴伯萧的壮志。霍去病、李广、贾谊以及李白的萧萧班马鸣的愿望,激起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豪情壮志。 伯萧《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热血文人,其当担与责任便毫无隐晦地在文末抒发了出来。
5、现实意义
100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再读吴伯萧的《灯笼》,是不是同时也唤起了你对往昔生活的回忆,那点点滴滴虽然很小,很平凡,但让我们深深眷念。更主要的,是否也烛照了对国家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如今新冠疫情当头,有多少一线的逆行者,他们便是这个社会的火把,探海灯,燎原的烈火。但愿《灯笼》一文始终照亮每个人的心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