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塞下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1张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卢纶,生卒年不详,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边疆军旅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其诗五卷,存诗三百三十多首。

全诗气势豪壮,语言精炼,音节铿锵。“林暗草惊风”一首写将军夜猎,误射石头,以表现将军的勇武与臂力惊人。诗人将李广之事稍加改写,增加了夜晚射猎、平明寻找的时间差,为这一插曲平添几分戏剧色彩。“月黑雁飞高”一首写敌军的连夜溃逃,将军不畏大雪,轻骑追赶。这些场景的构思,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