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呈体系。
1、从简单到复杂,表现在从简单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复杂化,比如从出现语言,到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表现在从认知具体事物到抽象概括,比如开始认识苹果、鸭梨等具象的物体,到理解它们都是属于水果。
3、从被动到主动,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展逐渐开始不断出现了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能够意识到自己进行的心理活动,比如老师在读儿歌时,会有意识到去记住,并知道如何记住。
4、从零乱到呈体系,表现在从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到逐渐形成体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说出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开始看到瓶子倒了水洒了,低龄幼儿认识到两个单独的事件,而随年龄增长可认识到因为瓶子倒了,所以水洒了。
具体表现:
(1)心理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言语的发展。
(2)内抑制(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发展是心理功能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游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4)口头言语发展进入关键期,连贯性言语得到逐步发展。
(5)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记忆的持久性发展快,但性尚差;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6)社会性认识受其“自我为中心”心理特征限制。
(7)情绪分化基本完成。整个幼儿期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
六大课程体系涉及到的六大领域即健康与身体动作的发展,沟通、语言与读写,艺术与创造性,个性、情感与社会性,探究与认识世界,数学认知与发展等,很丰富也很完善,涉及到孩子们所需要学习了解的知识领域,致力于为幼儿创造安全、环保、舒适、快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校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汇总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二、教和学时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简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的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积极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尝试记忆的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1、复诵策略。指有意识的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
2、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如何组织记忆材料,如归类、可按概念、也可按功用、颜色、图形等;
3、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 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4、巧妙加工策略。指要识记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如记忆外语生词、电话号码、分辨常见的易混汉字和错别字等。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四诶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其二是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是四诶的主导类型发生巨变的过程。其三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之间,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2、思维形式的发展。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概括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直观形象阶段,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形象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 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初步本质的抽象水平阶段,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2)词语概念的发展。将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可从中解读出小学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的发展趋势。
第一不能理解实验要求,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属于该类,这一类人的数量随年龄的提升而迅速下降。
第二功用型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发展变化趋向呈钟形曲线。这是明显的发展过度形态。
第三包括本质定义和接近本质定义。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岁年级增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
(3)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是由一个或多个判断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小学儿童简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三段论法是较为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如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 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已有的研究将童年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分为下三个水平: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达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推理出结论。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研究小学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就是先从个别到一半,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发展特点如下: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和归纳整理。
3、新的思维结构形成。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不会在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的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掌握各类概念的守恒,一般而言,掌握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期间、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期间,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四九岁-10岁期间,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期间才能掌握。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方式有三种,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以皮亚杰的液量守恒实验为例。
4、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幼儿的认知存在着自我中心现象,即指幼儿仅从自己的角度表征世界,认识不到他人的表象与观点的不同于己,并认为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就是他人的体验和想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两部分。
1、自我评价能力。一是包括多个方面,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儿童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二是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其三,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的消极情绪。其四、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血液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2、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能力,控制攻击能为,协调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你的能动性影响。学者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要求学会等待。他们要求被试者完成实验任务,并给予奖品。给可供儿童自主选择的有两种奖品:一种是当时即可拿到的小奖品,另一种是第二天可以得到很好的奖品。结果发现,6-8岁的儿童中有三分之一,9-11岁中有二分之一,而12岁-15岁几乎全部愿意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如下三类:认知和策略,如果儿童能够将注意力从奖品上移开,去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将使儿童的等待变得轻松容易;榜样的作用,让两组儿童观察两种榜样,一组被试者的观察对象总是选择及时得到微小的满足,这种榜样的作用趋势观察者倾向于放弃的自我控制;另一组被试者的榜样总是选择延迟满足得到的大满足,这组观察者多倾向于等待。家庭教育,父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形成容易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法,会剥夺合同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总和。道德大战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知道行为的发展过程,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1、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八廓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婴儿期就会出现移情、共鸣表现;幼儿期表现出内疚和羞愧感;童年期随着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并影响着道德行为。
2、道德认知的发展。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知。皮亚杰对儿童弄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认同。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3、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以习得的道德标准为指导的行为。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1)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条件:一是道德动机的发展,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具体实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二是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地位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三是具备亲社会行为能力。掌握有效的帮助人知识和技能。
(2)攻击行为。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主要表现在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对让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主要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小学儿童的归宿感从家庭向社会同伴转移,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的必需精神寄托。如果在同龄集体中被孤立,那将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创伤。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了解他人的各种特点;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略;学会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学会在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略;学会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学会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并产于利用各种信息决定自己对他人应采取的行为等社会交往能力。
(3)同伴交往有益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从同伴的评价中了解有关自我的信息,在与同龄伙伴得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儿童的同伴交往使每个儿童处于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在这种关系中,儿童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共分为3种
(1)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学习好,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唱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型,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做讨厌。
对学校适应有较大困难者是不受欢迎的儿童,也就是被拒绝的儿童。从三个方面去帮助:
一是对其直接干预,干预的办法是发展他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条件来发挥他的优势,引导集体接纳,指导这回交往策略和人际交往技能;榜样示范。行为训练;
二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成绩会提成个体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容易提高同伴的接受性。
三是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改善集体环境即改善人际氛围。
四、友谊的发展
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辊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1、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金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会为以后的人际辊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6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是指朋友的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即双向版主,但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3、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朋友也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影响择友的因素比较复杂,各年龄阶段主要择友因素的转变也是渐进的,具有动态性。这里已有研究为依据,只谈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择友的主要因素。
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年幼儿童大都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接近。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具有某种趋同性。
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择友中注重学习特点,行为特点以及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依据这类因素择友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又是任职最长的教师。家庭及其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重要而又深远。
1、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儿童入学后,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第二,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父母关注儿童教养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第三,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6岁以前,各种事情额主要决定权在父母;共同控制6-12岁,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2、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表现在父母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父母从幼儿期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
3、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童年期儿童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新的特点。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从母体温暖而熟悉的子宫中呱呱坠地,一个婴儿,TA是无助的恐惧的。虽然TA具备了所有能使自己生存下去的先天条件,但是TA需要父母的帮助,来使自己作为一个生物体而更好的存活和发展下去。在父母和婴儿这一类似于环境和生物的交互体系中,“情绪”便是他们彼此交互的一项重要内容。
婴儿与生俱来就拥有感受情绪的能力,能够体验到恐惧、害怕、激动等情绪。此外,婴儿在还不能理解言语的时候,便能从父母的语气当中来扑捉情绪的信号。比如母亲突然拔高嗓门和其他人厉声戾气的说话,那婴儿就可能体验到害怕。
能够感受情绪,不代表能够管控情绪。婴儿尚不具备管控自身情绪的能力,因此不能依靠自己来使情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a state of equilibrium)。他们既不能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强度,也不能调节情绪体验的时长。当婴儿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那么他们往往会被自己强烈的情绪状态所“吓到”,变得不知所措,继而心生不安全感。
母亲,被视为能够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最佳人选。母亲和孩子这样一对组合,其实是一个同步调谐系统。母亲敏感的觉察到孩子的内在情绪状态和体验,继而作出适时有效的回应;这种积极的回应,使婴儿产生了美好的心理和生理体验;而婴儿的这一信号反馈,又进一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进行同步回应的愿望和能力。这个调谐系统就这样被源源不断的注入了动力,母亲和婴儿彼此依靠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婴儿健康的发展。
当一个两个月大的孩子莫名的哭泣时,妈妈要能够判断出孩子哭泣到底是是因为饥饿还是因为腹胀。有了正确判断之后,妈妈还要能及时的作出回应,来缓解孩子的生理不适,来抚慰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生理需要,大多数父母都能及时的进行满足。
但是婴儿的很多心理需求信号,却常常被父母忽视。比如一个六个月大孩子怕生,见到生人会心生恐惧、哭闹抗拒。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怕生很正常,孩子长大些就没事了。的确,大多数孩子的怕生也就那么几个月。但是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最初的社交恐惧不予理睬,孩子可能慢慢的产生对外在世界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而这种心理体验又会通过父母的不予理睬而继续得到强化稳固。相反,如果母亲能及时的采取种种行动来减弱孩子对陌生人的惧怕,孩子便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依恋理论的鼻祖约翰保尔贝认为,母亲和孩子的生理心理信号的同步(attunement),是达到健康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条件。
“同步”,简言之,意味着母亲要跟随着孩子的信号进行反应,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来回应。婴孩,他们的对自己的情绪还有其他需要的表达都是即时的。这和大人不同,婴幼儿是不会思前想后的。这就需要做母亲的,要能敏感的扑捉到孩子的即时信号,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回应。在这种及时的满足中,母亲回馈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懂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情绪很重要,你很重要”,和“我永远在这里”等。这样的互动不但会促进孩子社会性健康的发展,也会促进他们大脑的良好发育。
当母亲和孩子处于情绪的同步状态,双方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当母亲和孩子不能调谐同步,婴幼儿便会表现出很多压力体验的信号,如哭闹等。如果孩子哭闹不止,很多家长会觉得担心或者厌烦,殊不知,这是孩子需要重新回到同步状态的渴求而已。
这些压力事件,可能是短暂和妈妈的分离,也可能是严重的身心虐待。很重要的一点,对婴幼儿来说,能带来压力的事情不单单是那些消极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的事情,比如首次入园、第一次看牙医、第一次坐飞机,等等。
在这些压力环境中,母亲对孩子信号的同步反应,能够让孩子慢慢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反之,如果孩子得不到外界的帮助,他们可能长时间处在无边无际的情绪状态中。比如,当一个母亲把婴儿放下来去接电话的时候,孩子便会开始哭。这其实只是表明,孩子需要母亲回来,重新和他回到同步状态。如果孩子的情绪状态不能很快被平复,那么他可能会体验到自己无法控制的难过。这样的难过一旦加剧,孩子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反应后开启了“生存模式”(survivalmode)。
生存模式一旦开启,孩子便会调用自己所有的生理心理的资源,来使自己能够重新被看见、能被安慰、和被满足。如果孩子的所有注意力和认知能量都用在了重新得到关注上,那么他们便不会有充足的心理资源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了,这其中包括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发展。生存模式开启后,婴幼儿会大致经历如下两个阶段:高度唤醒和情绪的分离。
第一阶段:高度唤醒,就是对外在威胁的应急反应。此时,婴儿的交感神经系统、心跳、血压、呼吸都会加速。行为表现初为哭闹,继而升级为嘶喊。这种情况下,大脑为了应对压力事件,便会分泌更多的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上升,使大脑处于基础新陈代谢加速的状态。
压力荷尔蒙,是一种保护机制,使个体短期内能应对压力事件。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他们的大脑是有损伤的。大脑分泌甲状腺素和血管升压素。其中,血管升压素是和恶心和呕吐联系在一起的。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婴儿在长时间剧烈哭闹之后,有呕吐现象。
第二阶段。如果在长时间经历压力而得不到缓解时,婴儿便会进入第二阶段:分离。这个阶段,孩子从自己的内在情绪状态中分离出来。他们变得麻木、回避、和顺从。那是因为婴儿感到无助和绝望。婴儿在努力的去修复“不平衡”和“不同步”失败之后,他们变的克制,并且躲避关注,变的“不被看见”。这种情绪上的关闭,是孩子对那些自己处理不了的消极事件的消极回应,和唤醒是相反的状态。
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讲,分离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从无法应对的情形中退避出来,从而能够自我修复和补充心理能量。这种状态,哪怕只是短期的,都是有持久伤害的。此时,具有麻醉作用的内源镇静剂和行为抑制的压力荷尔蒙(比如可的松)水平升高,血压和心跳也会下降。
这种分离状态,不利大脑发育。所有的能用来进行应对的资源都用来重新组织和恢复到平衡状态。这种生物化学的改变,对正在发育的大脑有长久作用。婴儿期,短暂的状态也许会变为持久的特质。所以,早期这种伤害会最终变成性格的一部分而稳固下来。在大脑最脆弱,对外在的刺激最敏感的时候,这种伤害尤为严重。孩子会丧失很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长期进入这种循环的孩子,大脑发育迟缓甚至萎缩,比如那些在福利院因照顾不周而严重忽视的孩子。
母亲和孩子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合拍同步,是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对幼儿以及整个童年期都非常重要。婴儿期,依恋有适应性的作用,帮助孩子生存下来并且开始积极的社会化。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需求会改变,他们也变得原来越独立,但是依恋仍然至关重要。和父母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是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带着它,孩子便不会害怕不会孤单,逐渐学会独立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丰盈人生。
八一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小班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目标:小班儿童情感行为强烈,爱模仿,思维直观、行动导向,无意利用注意力,对新事物、新奇活动好奇心强,容易分心,不易集中注意力。
对成年人有情感依恋,喜欢与亲密的成年人有身体接触,也开始接受和认同同龄人,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有明显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但往往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容易产生露骨的攻击行为。语言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它能理解成人的指令,并逐渐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我喜欢读儿歌,听故事,静静地听和看书。
喜欢唱歌,做节奏,愿意参加音乐和体育比赛,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我喜欢大胆的涂鸦,并且对彩色的东西感兴趣。
对自然好奇,他会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
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数学活动中,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和简单的分类。
此外,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年龄组的发展目标中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目标;
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他们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和具体形象的思考。他们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和关注事物的发展。我喜欢和我的同伴玩游戏。我有更灵活的手指运动和更合作的行为。我可以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这是角色游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为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个人个性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个性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幼儿的性格大致与亲人,特别是父母的很相似,虽然在幼儿阶段表现得不明显,这些都是遗传的因素所引起的,但更主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不断反映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影响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勇敢,有的人胆小懦弱,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有的人诚恳,有的人奸诈,这些都是人的性格差异所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为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个人个性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个性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各种影响会通过认知,情感和定向活动在人脑中保持下来形成某种态度体系,性格它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而且还指与这种态度相适应了的行为方式,当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与个体行为之中构成了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时,其性格特征就行形成了。
A 国内哪个儿童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全
儿童教育方面 国内的课程体系设计产品已经很多了 但都会参考《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展开
B 红黄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包含哪些领域呀
他们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健康与身体动作发展、沟通语言与读写、艺术与创造性、个性情感与社会性、探究与认识世界以及数学认知与发展这六大领域,让孩子得以全面发展。
C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分别是什么
以学习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和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D 早教课程有哪些体系
早教的课程一般有肢体训练、感官、数学、艺术和音乐等这些内容。不同的早教机构教学理念不同,因此课程设计上也略有不同。以赢在起点为例,针对不同年龄的宝宝有不同的课程,如0-25岁Baby Play重点培养感知运动、音乐表达、社交等能力;0-25Baby
star课程重点培养宝宝手部精细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等能力,25-3岁Pre-baby
MBA侧重在宝宝情绪调试、习惯规则的遵守的能力;3-6岁Baby MBA针对孩子科学认知、语言发展、人际交往等敏感期,培养孩子幼升小必备能力,为幼升小打基础。
E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是指什么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的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类型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类型,笔者根据课程所呈现的性质,分为基础、游戏和特色这三个类型。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展的课程当中,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课程是以主题教学活动为主,分科教学为辅,部分幼儿园是以领域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关于游戏课程的开设,较多的开展区域活动、创造型的游戏和教学游戏,比例较大的是教学游戏。而且,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多以艺术教育课程为主,还有一些阅读和英语相关内容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的课时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时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规定,所以每个幼儿园的课时都有所差别。但是从整体的角度看,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时比重较高的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趋势,一般在一天两次的程度。大多存在差异的课时是在游戏课程和特色课程这二者上。
三、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现况分析,不难看出,多元化的教育趋势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在两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是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理念。理念是灵魂,只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理念,才能够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合理,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对学前教育体系的知识也处于茫然的阶段,并没有具备一个完整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体系。所以,导致对于课程理念这一概念,很多从业者并不了解。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对幼儿的教育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其需要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作为幼儿教育的标准。其次,课程结构类型的相互合作。对于课程类型的设计,是需要符合幼儿需求的,三种类型课程的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效应,吸引幼儿来参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对于基础课程的设计,还是需要保持主题形式教育的主要地位,抛弃以往的教材教育,对主题形式的教育进行创新。关于游戏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幼儿主导,最大程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学前教育机构特色课程的设计,应该以符合孩子的优点、特点,满足孩子的兴趣为设计标准。另外,特色课程作为课程类型的一部分,需要和其他两种类型课程相结合的,不应该独立存在。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体力等因素,要保证课时的设计是符合孩子的体力和脑力发展的,不应该强行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尤其是集体活动,一天应该保持在三次以内。这样的课程设计,一是有利于老师集中精力,不至于注意力分散和手脚忙乱。二是保证孩子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不至于一直跟从老师。而且,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机构在开展课程教育时,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保教结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真正的在教育中,将孩子放在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结构,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摸索阶段的学前教育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失败中得到教训,积累经验。从而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的道路,寻求真正符合以孩子为主,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课程结构的设计。
F 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连接点是什么
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其实是涉及到以日活动中的各个角落的保育教育相结合,所以说在幼儿入厕洗手的时候你应该向他们灌输一些关于教育的方面,有教育教育深度到一日活动当中
G 叽里呱啦幼儿启蒙英语的课程体系是什么样的
叽里呱啦上的启蒙英语课程是根据年龄段划分为0-1岁种子路线、1-3岁萌芽路线、3-8岁呱呱美语课这样,每个路线课程的培养目的也不同,比如种子路线就是培养孩子语音的,萌芽路线认识一些简单的生活类单词跟句子,到了呱呱美语课,就是听说读写全方面的培养了。我姐在上面给我外甥买过种子路线课程,一节课才几块,比线下早教班便宜很多。
H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领域 情感领域: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认知领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动作技能领域: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 情感领域: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认知领域: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动作技能领域: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 情感领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认知领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动作技能领域: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四、科学领域 情感领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认知领域: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动作技能领域: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 五、艺术领域 情感领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认知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动作技能领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I 红黄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有核心课程、过渡课程和特色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是按照孩子的年龄段为孩子安排的课程
而过渡课程是为孩子更好地入学安排的课程
至于特色课程则是更专注于孩子某方面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