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感知力强是什么体验啊?

情绪感知力强是什么体验啊?,第1张

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

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

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

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

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

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

1感情从定义上讲是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对人或事物关心、喜爱的心情。所以,只要是人,都有感情。

2、 要善于管理和经营感情。 无论是恋人、婚姻中的男女、亲人之间,都需要这种感情的管理、经营及呵护。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你的感情一定会处理得体、恰如其分。对情感自私、冷漠、麻木、迟钝等类型的人,他和谁的感情都好不到哪去,因为他在这个感情管理与经营方面是有缺陷的,每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所以,通常在很小的时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感情丰富、敏度度等方面就已经显现出来。常态下,幸福家庭成长的孩子,他的感情处理和经营方面都不会有多大问题,和这种人谈恋爱、步入婚姻、成为亲朋,问题不会很多;相反,在一个自私、暴力、冷漠的家庭成长,通常他成年后,他的心理会有许多问题,与这些个人有感情纠葛,是需要培养和技巧的,否则,彼此都会痛苦,甚至是灾难。

3、 要培养感情,就是要了解彼此,只有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痛处和需求,双方的感情枷锁才会解锁,感情才会迅速升温。 所有的感情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假如总是盛气凌人的斥责、呵护你的感情对象,那么伤害是无疑的,貌合神离、分崩离析也是早晚的。

4、 忧伤、痛苦、欢乐等情感的流露和埋葬,都需要感情的疏通和关爱,不要去害怕触摸感情的痛点,重要的是要有优等的心和善于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否则,你的感情一直会有问题。

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点赞哦~

看更多有趣内容,结识有趣朋友,到逛街去App~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只注意知识的积累,而很少注意学生 悟性 的培养。诚然,积累是感悟的基础,积累越深厚,感悟会越敏锐、越深刻。但积累不等于感悟,如果在教学之中不注重 悟性 的培养,那就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水平推向更高层次,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才能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加深体验,达到阅读水平的较高层次 有所感悟。这样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调动情感参与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学生才会将老师的 要我读 转化为自主寻求的 我要读 。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强化读书实践 让学生多读多悟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可见,语文教学中 读 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1 、初读促感悟

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 ──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精读促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 不待解说、自知其义 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 1) 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读中感悟。《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中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由于三年级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心中明白的很难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只说到秋天,果子成熟了。这时,可马上点拨, 你挤我碰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脱口而出: 水果丰收了。 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 和老师的点拨,达到在读中感悟。

(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当学生品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张张美丽的秋景,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演读课文,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进一步感悟秋天的美,从而轻松地找出本段的中心词:五彩缤纷。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精读课文恰恰是感悟的重点。

3 、 范读促感悟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示范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时,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进入课文的意境、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成功的范读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的一个法宝。

三、在比较剖析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四、挖掘课程资源 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积累中学会运用

学生的悟性是和自己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说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其语文的积累程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学生通过 读、记、用 ,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这样,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感触是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学习中所接受的信息和经验对自己产生的心理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力量。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感触有助于认知世界:感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通过感触,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规律。

2、感触能够激发情感共鸣:感触是一种情感体验,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更加投入和专注于某些事情或活动中。在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中,感触也具有重要的创造力。

3、感触对行为产生影响:感触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当人们受到强烈的感触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去改变或者行动起来。这种行动力量可以推动个人实现目标,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何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对于助人者,比如心理咨询师、教练,感受力的意义是无须赘述的。

什么是感受力?简单说就是感受他人感受的敏感度高低。心理学专业说法叫共情能力或者同理心!

感受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理解别人,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现代社会,基本上,人际关系的诸多问题,都和无法彼此感受有关。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感受力也是企业的生命力,缺乏感受力的管理者,可能实施死板的控制机制和机械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从而失去市场机会。

所以感受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但是自我了解的基础,对我们的身心快乐,财富创造,自我实现都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感受力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解。

比如我的身体是比较敏感的,外界的刺激会引起很强的感受,但是这还不能理解为感受力,因为我常常被这些刺激折磨的很痛苦,明显的,前面很多年,我都把这些痛苦归咎于外界,从而常常不断去攻击外界的人事物,同时进行自我收缩,逃避社交,把自己保护起来。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我对南京充满了怨恨,认为南京是一个阴郁的城市,也常常为南京的天气弄得满腹郁闷,一个周末都不高兴。现在想一想,当时真是疯了。

感受力,不仅仅是有感受,而且还能清晰的看到它,然后可以超越、整合,创造更丰富、自由和有张力的生命。

经过这三年时间的自我探索后,最近能感觉到自己的感受力是在明显提升的。有时候跟人在聊天的时候,毫无征兆的,会感觉到身体被一股力量击中,正在奇怪这股力量的来处的时候,对方忽然情感波动,哭泣起来。在语言和外在的表现出现之前,我的身体已经可以接收到对方深层潜意识里的发起信号。对方哭着哭着,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像冰一块一块融化成水,这个时候对方也开始变得轻柔和放松。我就这样通过自己的感受决定何时给予对方空间,何时与对方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互动。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严肃的会议,会议上主持人高度控场,场内情感的流动受阻。回到家以后,我需要静坐来净化这些残留的感受和头脑中盘旋的片段,以免它们以各种梦境来影响睡眠,这个时候我看到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块块表面粗糙的岩石,不由得让人想起控场的人手里有一把斧头。过了一会。在老子的指引下,身体的坚硬感受化作流水。然后,自己的身心就变得舒适轻松了。

感受力人人都有,敏感程度各异。巫师和极度理性者可以算作感受力高低两极的代表吧。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感受力分成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身体的感受是心理感受的基础,所以,下面我们就从身体开始,看看怎样一步步提高感受力吧!

1,扫描身体

我每天都会系统的观察身体的感受,既然我常常是被感受所驱动的,那么至少要看清楚驱动我的是什么吧!我使用的是内观的方法,每天早上晚上都会抽出时间,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一块一块的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样做,让我跟身体保持持续的接触,不断的提升身体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让高速旋转的思想有了喘息的机会,当思想停下来的片刻,我们会有机会进入恍惚的“道”的状态之中,自己与周围的界限消失,这种体验,也会指引我看到,日常生活中所设立的“界限”是不稳定性的,从而能促进与他人的融合互动。

观察感受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被感受带走,比如哪里不舒服,就开始琢磨这是怎么了,会不会病了,好难受啊,等等,就像之前无意识的怨恨南京和天气一样,所以观察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无论发生什么,保持心态继续观察。如果被发生的感受所影响和带走,各种纷乱的思绪吸引了注意力,观察就无法继续了。

2,观察呼吸及其感受

有的时候,我会只观察呼吸,观察呼吸的一进一出,并观察这一进一出在鼻孔留下的感受,这样可以提升感受的深度,当我们在一个小范围内提升深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身体其它部位有更深度的观察。

结合1,2两种方式,不断提升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有效的留意到自己感受的运作,它的升起,灭去,升起,灭去。

3,生活中的觉察

1,2提到的扫描身体和观察呼吸都是刻意的功课,需要单独花时间,而在生活中,是可以随时觉察的,比如吃饭、走路、刷牙,都是非常好的觉察机会,有的时候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浑身的喜悦都会升起,细胞都在微微的舞动;情绪激动、想要表达的时候,浑身有一种剧烈的跳动感;当有人夸奖自己或者批评自己的时候,身体的细胞也在经受强烈的跃动,老子说宠辱若惊,从身体上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了。在觉察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过分沉浸是非常必要的,沉浸其中,就会失去觉察力,而陷落于思维流中。

记得以前压马路很容易累,前两天自己带着觉察走路,观察自己脚步和腿部的各种感受,快走了差不多40分钟,越走越轻,越走越舒服,感受到脚上、腿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是轻松愉悦的。

觉察并不累,相反,生活会逐渐的、更加轻松和有乐趣。

4,超越情境

与某些人接触,或者某种情境下,自己会有不悦、抗拒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一般不会立刻回避,而是呆在那里,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当感受过于强烈,自己的思维几乎被情境里的人事物所完全吸引时,这个时候会出现指责、评价别人或者环境的反应,为了可以客观的观察,需要有超越情境的机会,我使用的是老子说的“至虚,极也”的方式,把注意力从当前的高度聚焦松开,发散于更大的背景,直到无边无穷的境地,这样也就把当前的人事物放置于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去观察,同时再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观察感受。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也是一个意思吧。

面对不舒服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也会因此而错失了了解自己、提升、和超越的机会。

5,艺术和自然

通过观看**,听音乐,唱歌等方式,唤起自己的感受,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1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