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信:谈读书——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第一封信:谈读书——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1张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青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这封信内涵丰富,围绕读书主题,提到很多观点。

一、读书要有选择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和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朱光潜认为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也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读书的选择也应当因人而异。

他通过调查英国公共图书馆。归纳出英国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分为四类。一是冒险小说和游记,二是神话和寓言,三是生物故事,四是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他倡议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应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应该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既要读文学作品,也要读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的书。

因为时间很宝贵,所以读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所以,要选择经典的书,要博采众长。记得自己年少时,读过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吹牛大王历险记》以非凡的想象力冲击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大脑,《减去十岁》用荒诞的手法揭示社会现实,发人深省。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无书可读,也读过一些质量不高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耽误了大好的光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二、再忙也要读书

朱光潜先生列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依然博览群书的例子,告诉读者:世上很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是你有没有时间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鲁迅那句“我哪里有时间,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想起高尔基的“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读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被吸引。热爱读书的人,条件再苦,时间再紧,他也会读。不爱读书的人,即使腰缠万贯,悠然自得,他也不会读。

不要再说自己忙,孙权对吕蒙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说你忙,有我日理万机忙吗?孙权的以身说法让吕蒙无言以对,开始读书,才有了后来鲁肃感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佳话。

三、养成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后退伍。”这是为什么读书的原因之一,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丰富精神世界,养成高雅情趣,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式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间便会萎谢。”可见,家长和老师们要想法设法从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把读书当做自己人生的必需,沉下心来积蓄能量,读书的作用一定会浸润气质,赋予他的人生更多可能。

四、运用好的读书方法

朱先生推荐了两种读书方法:一是精读,二是做笔记。他是这样说的: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于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着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好书需要细品,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惜了一道盛宴,细嚼慢咽,含英咀华,那些精华才能被吸收,化为精神营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做笔记很重要,读得再多,浮光掠影,终究不能化为能力,在记录中品味思考,在借鉴中创新,不失为好的读书方法。

朱光潜非常谦逊,用语注意分寸,他的这些观点只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特别强调他自己的经验,并非适用所有人。比如说到选择书,他说,“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青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我将和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第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提出,动是人的天性,是驱逐烦恼的有效方式。有趣的是,在第三封信中他提出“动”的另一面“静”,认为,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一、感受力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张翠莲说过:人的感受力是享受诗意人生的重要媒介。感受力强,就能够快速地感知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力弱,则对一切变化无动于衷,内心不能激起任何波澜。

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的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同时也提到了感受力有强有弱。

一般来说,“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由于天资和境遇的缘故,同一样事物诉诸不同人,也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感受。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精辟地道出感受因人而异的特质。

同样面对落花,有人觉得它美丽如飘舞的蝴蝶,林黛玉浮想联翩,落泪葬花,龚自珍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誓言。心境格局不可同日而语。

朱先生以鲜活的比喻说明感受力区别,也特别提出“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来”,是枯燥生活中的绝美境界。

二、静中有趣味

感受力往往从静中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更大。

“山涤余蔼,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是陶渊明《时运》里静的趣味。“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是王维《赠裴迪》里的妙趣。

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现代育儿理念强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特别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静静读书或者游戏时打扰孩子,能坐得住的孩子,通常比浮躁好动的孩子更能品出学习的乐趣。

许多大人物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晋书中描写谢安将军得知侄儿谢玄以少胜多赢了淝水之战后的表现:“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其沉静大度之风历来传为佳话。

相比之下,现代人诱惑太多,受干扰也多,整日忙忙碌碌,静不下来。青年人也浮躁缺乏定力。如果我们能够忙中偷闲,脑中觅静,于身于心,都大有裨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4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