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的声音,那些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在自己的字典里大错特错的声音,学会放下自己的主观。
再者,学会同理心。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视角判断。要进入来访者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情绪变化。
发问的力量,学会概括总结,从来访者的世界里总结和归纳他们的行为规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不要代替别人做决定做思考。
基本上能做到这三点,就差不多合格了。加油~
更多情感咨询尽在夜聊APP~
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又被称为共情(Empathy),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所经历和表达的情绪状态的能力。它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
1 情感识别:这是指能够准确地识别出他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状态。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语调等非语言和语言信号,我们可以推断出对方的情感状态。
2 情感理解:这是指能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情感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它需要我们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感来源和内心体验。
3 情感共享:这是指能够与对方建立情感共鸣和联系,使对方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和被支持。通过主动表达出我们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其情绪的共鸣,可以建立起更深入的情感连接。
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沟通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关注点和期望,从而更好地回应和支持他们。而培养共情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倾听和关注他人的需求,以及自我反省和心理训练来实现。
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面,孩子的细腻情感仅仅限于对于写作文的重要。培养孩子细腻的情感其实对于写作文的帮助那只是最表层的意义。培养孩子细腻的情感,对于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和谐的情感都非常的重要。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其实带给我们最大的困扰是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我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换来了只是孩子的埋怨和牢骚,或者是孩子对于我们的付出感到理所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孩子缺乏细腻情感的表现。由于缺乏细腻的情感,他当然对于别人的情感的变化,对于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就比较差。上面的一系列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细腻的情感能力呢?
一、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能力。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要让他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小草发芽了,树叶变绿了,花儿结了花骨朵,风什么时候变得温柔,什么时候变得寒冷。这些大自然的神奇变化,需要我们带着孩子仔细去感受!
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从每天的一件家务开始,开启孩子的劳动之旅。如果有条件就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亲手感受耕作的辛劳和快乐!我们也可以亲手和孩子一起亲手种下植物的种子,然后施肥浇水,最后可能会有收获,也可能前功尽弃,这都是非常好的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用说教,他就在丰富的感知!
三、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一个善于和别人交往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观察能力强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认可并产生愉悦感。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和同伴不能正常的交往,我们就要认识到他的情感感知能力不够强,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走到各种各样的集体中,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集体生活,也许他会苦闷,他会沮丧,只要我们家长时刻保持正能量的积极心态,做好引导,孩子定能和同龄人愉快相处。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情感教育。但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一致,挖掘的深浅也就不一致,特别是情感教育切入点的不同,其教育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音乐教学中,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情趣、拓展教学想像空间、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欣赏教学引发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要想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教学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最好的阵地。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让学生在听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用多彩的音乐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世界。
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来讲,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应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就得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广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跨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如《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民族风格的歌曲;又如《新疆好》则是一首飘逸着浓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感受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唤起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情感体验可以学生对欣赏曲的理解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情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等等。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的情感响应就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音乐兴趣的提高,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与性格相吻合的差异的音乐去聆听、顿悟。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少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下面是我校张健同学,在七年级音乐课即将结束后写在日记上的个人体会:“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我心灵上的各种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导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确实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中学生发自内心的人独白。个人的情感已与音乐相融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由此足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三、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课本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众所周知,《梁祝》是一个千古传颂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这个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我在《梁祝》一课教学中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高尚纯真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鞭挞。为了揭开这个故事的神秘面纱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把故事的结局进行了拓展,留给学生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会出现《化蝶》这一情节?2《梁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梁祝》的传奇性已经深深的触及到学生的内心,引发了他们无限丰富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在音乐声中得到了润物无声般地净化。
总之,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孩子自小就受到各种方式和来源的影响和作用,有的是主动提供的,如学校教育、课后兴趣班,而还有很多却是在不经意的过程中接受到的,如生活中的犯错经历、出游时的见闻、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基础技能,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等;2、综合能力,它包括审美、创造、合作、说服等,也就是运用基础技能去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3、成长心态,即看到自己的不足,认清外界的形势,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4、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后者更重要的是乐观自信、同理心、适应变化、韧性和勇敢、坚忍等品质。如果把后面三项能力归纳总结一下,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
当前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现象并不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的基础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社会情感能力的教育。而后者却是很难通过教学、练习、测试等传统方法获得的,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情绪的管理。需要在平时孩子面对困难,受到不公正对待,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做起。具体几个小技巧如下:1、布置一个温馨的“冷静角”,作为情绪失控时的缓冲地带。2、把问题分级,将不同的情绪归类为无事生非、庸人自扰、自强不息、天灾人祸。3、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正视问题,然后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协助他挑选一个最优的方案。
应该提早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初中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可能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然后产生共鸣。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否有较强的自信和意志力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自信心都占据支持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参与分享成功的愉悦。
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从事何项活动,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学习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小学英语学习应与游戏、唱歌表演活动相结合,中学则应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控制和调节好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让学生从教师情绪中感受学习乐趣,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如何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对于助人者,比如心理咨询师、教练,感受力的意义是无须赘述的。
什么是感受力?简单说就是感受他人感受的敏感度高低。心理学专业说法叫共情能力或者同理心!
感受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理解别人,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现代社会,基本上,人际关系的诸多问题,都和无法彼此感受有关。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感受力也是企业的生命力,缺乏感受力的管理者,可能实施死板的控制机制和机械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从而失去市场机会。
所以感受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但是自我了解的基础,对我们的身心快乐,财富创造,自我实现都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感受力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解。
比如我的身体是比较敏感的,外界的刺激会引起很强的感受,但是这还不能理解为感受力,因为我常常被这些刺激折磨的很痛苦,明显的,前面很多年,我都把这些痛苦归咎于外界,从而常常不断去攻击外界的人事物,同时进行自我收缩,逃避社交,把自己保护起来。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我对南京充满了怨恨,认为南京是一个阴郁的城市,也常常为南京的天气弄得满腹郁闷,一个周末都不高兴。现在想一想,当时真是疯了。
感受力,不仅仅是有感受,而且还能清晰的看到它,然后可以超越、整合,创造更丰富、自由和有张力的生命。
经过这三年时间的自我探索后,最近能感觉到自己的感受力是在明显提升的。有时候跟人在聊天的时候,毫无征兆的,会感觉到身体被一股力量击中,正在奇怪这股力量的来处的时候,对方忽然情感波动,哭泣起来。在语言和外在的表现出现之前,我的身体已经可以接收到对方深层潜意识里的发起信号。对方哭着哭着,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像冰一块一块融化成水,这个时候对方也开始变得轻柔和放松。我就这样通过自己的感受决定何时给予对方空间,何时与对方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互动。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严肃的会议,会议上主持人高度控场,场内情感的流动受阻。回到家以后,我需要静坐来净化这些残留的感受和头脑中盘旋的片段,以免它们以各种梦境来影响睡眠,这个时候我看到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块块表面粗糙的岩石,不由得让人想起控场的人手里有一把斧头。过了一会。在老子的指引下,身体的坚硬感受化作流水。然后,自己的身心就变得舒适轻松了。
感受力人人都有,敏感程度各异。巫师和极度理性者可以算作感受力高低两极的代表吧。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感受力分成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身体的感受是心理感受的基础,所以,下面我们就从身体开始,看看怎样一步步提高感受力吧!
1,扫描身体
我每天都会系统的观察身体的感受,既然我常常是被感受所驱动的,那么至少要看清楚驱动我的是什么吧!我使用的是内观的方法,每天早上晚上都会抽出时间,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一块一块的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样做,让我跟身体保持持续的接触,不断的提升身体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让高速旋转的思想有了喘息的机会,当思想停下来的片刻,我们会有机会进入恍惚的“道”的状态之中,自己与周围的界限消失,这种体验,也会指引我看到,日常生活中所设立的“界限”是不稳定性的,从而能促进与他人的融合互动。
观察感受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被感受带走,比如哪里不舒服,就开始琢磨这是怎么了,会不会病了,好难受啊,等等,就像之前无意识的怨恨南京和天气一样,所以观察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无论发生什么,保持心态继续观察。如果被发生的感受所影响和带走,各种纷乱的思绪吸引了注意力,观察就无法继续了。
2,观察呼吸及其感受
有的时候,我会只观察呼吸,观察呼吸的一进一出,并观察这一进一出在鼻孔留下的感受,这样可以提升感受的深度,当我们在一个小范围内提升深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身体其它部位有更深度的观察。
结合1,2两种方式,不断提升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有效的留意到自己感受的运作,它的升起,灭去,升起,灭去。
3,生活中的觉察
1,2提到的扫描身体和观察呼吸都是刻意的功课,需要单独花时间,而在生活中,是可以随时觉察的,比如吃饭、走路、刷牙,都是非常好的觉察机会,有的时候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浑身的喜悦都会升起,细胞都在微微的舞动;情绪激动、想要表达的时候,浑身有一种剧烈的跳动感;当有人夸奖自己或者批评自己的时候,身体的细胞也在经受强烈的跃动,老子说宠辱若惊,从身体上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了。在觉察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过分沉浸是非常必要的,沉浸其中,就会失去觉察力,而陷落于思维流中。
记得以前压马路很容易累,前两天自己带着觉察走路,观察自己脚步和腿部的各种感受,快走了差不多40分钟,越走越轻,越走越舒服,感受到脚上、腿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是轻松愉悦的。
觉察并不累,相反,生活会逐渐的、更加轻松和有乐趣。
4,超越情境
与某些人接触,或者某种情境下,自己会有不悦、抗拒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一般不会立刻回避,而是呆在那里,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当感受过于强烈,自己的思维几乎被情境里的人事物所完全吸引时,这个时候会出现指责、评价别人或者环境的反应,为了可以客观的观察,需要有超越情境的机会,我使用的是老子说的“至虚,极也”的方式,把注意力从当前的高度聚焦松开,发散于更大的背景,直到无边无穷的境地,这样也就把当前的人事物放置于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去观察,同时再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观察感受。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也是一个意思吧。
面对不舒服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也会因此而错失了了解自己、提升、和超越的机会。
5,艺术和自然
通过观看**,听音乐,唱歌等方式,唤起自己的感受,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