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怎么解决来访者情绪不好的心理问题呢?

如果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怎么解决来访者情绪不好的心理问题呢?,第1张

如果是从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入手的话可以试着做陈伯炜导师EFT情绪释放的辅导:

1 计划,组织—即为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这是进行释放动作前的备便动作,主要目的是在调准(Tune-In)情绪和解除反动机制(Psychological Reversal)。

2节奏,步奏—就是实践过程中的顺序和方法:这部分是eft的精华,是eft专家们研究形成的一整套“情绪释放穴位”,只需要注意情绪释放技术使用的关键点,用独特手法刺激穴位,就能达到由生理到心理的情绪释放目的。

39个有所涉猎的其他模块:第二步完成后,应该加上一些辅助身心放松的动作(陈伯炜老师会教会你NLP系统放松法),用来促进左右脑间的统合以加强释放效能用的。

4再次重复第二步-类似重复刺激和放松活动:这是做完NLP动作后再做一次拍打的步骤,再次进行情绪释放加强效果!

EFT情绪释放技术有很深的技巧和方法,这里的的太大幅度的简化之后的内容~

孙丽,持续分享第717天,2021年1月16日

心理学三大流派

――行为主义:华生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马斯洛其他学派都是在这三代基本流派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行为主义:(以研究动物为主,由研究动物延申到研究人)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比较大。

创始人:华生(环境决定论),现代广告心理学的鼻祖。

先驱:桑代克受詹姆士(机能主义)指导;“尝试-错误”,试错,错误就越来越少,(引申:不断实践,不能准备好了再去做,追求完美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没有对错,只有尝试,在试的过程中,很多的错误就没有了。)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学习定律:

――准备率: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让他作一些准备。(引申:注意他的情绪、状态、他的感受。不求不帮;请先跟孩子商量好,否则来了效果也很差)

――练习率:练习多了,就有很多的掌握;足够多的练习,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想学会游泳,必须得不断下水。

――效果率:实验,让猫走迷藏;找到出口有好处。联系实际:想让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做完之后能得到正向的强化,让孩子感觉好;让老公和孩子干活,让他感觉好。正向强化。(举例:反面举例,批评后不好的感觉)

2、经典条件反射:定义:每次给狗喂食就摇铃,后来只摇铃狗就流口水。

――巴甫洛夫(生理学专家)

泛化:从开始对某一个事物有反应,到后来对其他的事情都有反应,泛化是涉及到相关。(一般心理问题没有泛化;严重心理问题有泛化),举例泛化:和男友分手后,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爱屋及屋。

分化:分开识别。

兴奋、抵制:当一个人兴奋之后又抵制,就容易出问题。如:老公告诉你,中奖了,中了5000万,就很兴奋,然后老公又说**丢了,就抑制,人就疯了。身体一热一冷就容易感冒:兴奋和抵制交替出现,就不是好事。生活中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华生:受巴甫洛夫影响,同量继承桑代克的方法论,创建行为主义,提出SR。刺激反应说,环境决定论。

SR:给你一个刺激,你就有一个反应。华生提出:不要抱哭的小孩子(这是错误的观点)。试验:一个小孩,一摸毛绒小免,华生就敲锣,孩子就惧怕,不人道的试验。经典的:是人为训练的。

3、操作性条件反射:RS:你有了什么反应,我给你什么刺激。如:你考好了就给你奖励。主动的摸索,摸索之后得到的奖励

――桑代克  奠定理论基础

――斯金纳提出:强化、惩罚、消退实验:饥饿的老鼠认为生活中大多数的行动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强化:分为正强化(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和负强化(如果你做好了,撤掉不想要的)。强化是为了使行为增加。教育中更好地要用正强化。

惩罚:是为了使行为减少。正惩罚(做得不好打你几巴掌),负惩罚(如果你做得不好,把奖励撤掉)。教育中可以惩罚吗?可以。

消退:小孩咬手指甲,一咬家长就吵,这是被强化了。不好的行为,要靠消退。如果我们不太管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不好的行为了。家长保持平和的状态,可能很快就过去了。担心是诅咒。做为家长,要让自己忙起来,就没有太多时间去盯孩子。对于不想要行为不予以理睬。

4、新行为主义:

――托尔曼:不太同意华生的理论。提出中间变量。认为年龄、性别特点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人的行为;指出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咨询中不能太快,慢慢了解情况。

――斯金纳: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榜样的作用;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成长自己,让家庭得以改变。观察学习:听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咨询师:听别人的故事,成长我们自己。自我调整:每个人都是可以自我调整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作表率;行为上去做。修自己是永远的事情。斯金纳的老鼠,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

二、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犹太人冰山理论:认为人的90%以上都是潜意识。

1、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我们能意识到的叫意识。

前意识:通过想、回忆可以出来的。

潜意识:不能意识到的。精神分析是在潜意识层面做工作。发明了一些方法:梦的解析。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意向。

自由联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本能的我,本能遵循快乐,吃喝睡;非常强大,因为有强大的本我,我们才能活下来;翻译成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一切是为了快乐原则。人不能完全本我,要适应社会。

自我:自我调节本我和超我;中间来回协调;有时候本我赢,有时超我赢;自我调节不好了,本我和超我就打架,就得神经症了。人不能很好地符合现实情况了。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想管着本我;如:夏天,太热,本我要脱光衣服,超我说不行,人不能不穿衣服,不道德。本我太强的话就穿个裤衩出去。纠结的时候,自我就出现了。

有趣例子:男人喜欢美女(本我)但是有超我管着他:你不能到处喜欢美女,你有老婆了。走在街上,遇到美女,本我想看;超我觉得不能看;自我调节:偷偷瞄几眼。

3、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如果力比多分泌过多过少,都会出现问题。

口欲期: 0-1岁。满足吃,通过吃得到安全。如果没有得到,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过度抽烟、吃零食,过度唠叨、表达欲太强。

肛欲期:1-3岁。孩子希望自己能控制自己大小便,通过控制大小便,能有很多的掌控感;孩子大小便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家长给予表扬;如果使劲说孩子,会出现尿床;推广知识点:大人要管,但要温和,不要过度强化,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事情,拥有更健全的人格;家长适时放手,否则孩子会长成妈宝男;教育不要太精细。

生殖器期:3-5、6岁。对生殖器比较感兴趣;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开始对异性感兴趣;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平和应对,不要过激反应,不要摸,不要脸,过激反应才是伤害;很多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过度反应才是问题。

潜伏期:5、6――11、12岁。开始跟同性玩,对同性玩;小学生;男生合伙欺负女同学;对“性”的潜伏了;三八线生殖期:12岁以后。

4、治疗原则:中立:节制:不谈自己;不进行太多自我暴露;节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匿名:完全把自己隐藏越来,避免投射和移情;呈现完全理想化的环境。在精分中,咨询师说的非常少,几乎不说话;显得比较冷漠;精分不共情,偏人本的才注重共情;

5、治疗目标:通过自由联想、解释(技术)等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人格。举例:一小孩反复洗手,在邻居家吃饭,叔叔摸右手,事后就忘记了,后来在公交上被一男子摸右手,触发,反复洗手。

6、常见以下防御机制:自动开启的,很多时候人没有这个意识;精分认为:移情才是咨询真正的开。

压抑:老板吵了不敢反抗合理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没让座,安慰自己是我自己今天太累或不舒服,自己就舒服了,自我安慰。

情感隔离:否定。如:孩子突然死了,没有情感流露,情感没有出来,该怎么做饭、送饭都照常做。隔离是对自己的保护。不是意识不到,是没有感觉了。

认同:更多地认同更高位置的人的观点。明星效应;专家说了。。。

反向作用:明明喜欢一个人,却故意找荐;反方向,明明特小气,装得很大方。

移情:来访者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感觉咨询师很帅、很像原来的男朋友。正移情:把好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负移情:把不好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与移情对应的叫“反移情”:咨询师卷入了,咨询师对来访者转移了情感。

投射:举例:一男一女,相互看,女问:你在想什么?男:跟你想的一样。女的把男的打一巴掌,是女的自己这么想的。我以为的你以为。

退行:明明成年了,却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比如:丢东西后在街上大哭。

升华:喜欢打架,去行侠 义;变成了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置换:老板吵你一顿,我们不敢吵老板,回家吵孩子吵爱人(踢猫效应)

三、人本主义:

马斯洛(5个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 

1、治疗的三个条件: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感理解

焦点疗法:偏人本,走的是人本取向。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常和精神分析混淆,实际上前者有别于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在频率上低于精神分析,一般一周1-3次,精神分析一周4次以上。精神分析不注重症状,会更多的使用躺椅以促进来访者退行。心理动力学取向对于退行是有节制的,虽然两者都是在人格层面工作,但是心理动力学取向仍会在时间框架下评估症状是否减轻。

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没有一个大概的流程,咨询的发生基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咨询师有大量的情感卷入,去体察自己和来访者的感受。虽然没有流程可循,但是精神分析一百年来的发展,无数的大家在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仍可以学习使用。

设置

设置是咨询进行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设置就没有分析。除了固定的时间、地点、费用的常规设置这些外部框架,咨询师的内部框架如分析性态度、节制必须被内化到咨询师的内心。

评估

评估阶段一般发生在咨询的前1-4次,主要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评估阶段咨询师主要的工作是收集信息,包括来访者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求诊原因与诱发事件,最早的记忆,常做的梦。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判断来访者是否有情绪自由的能力,是否拥有心理学头脑,是否愿意走进潜意识,如果总是使用”否认“等防御机制,使用心理动力学取向技术会十分困难。

评估的过程是双向的,来访者也在评估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评估阶段也是建立治疗联盟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咨询师不做干预,但会尝试使用解释技术评估来访者的的回应能力。评估过程还会注意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因为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可能不会太愉快,伴随潜抑的情绪记忆的唤醒,痛苦的感受可能会让来访者踯躅不前甚至脱诊,离开咨询是来访者觉得对咨询师的最大惩罚,能够摧毁咨询师的自恋。从潜意识上来说可能没有哪个来访者愿意被咨询师治好。

移情

评估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检验来访者是否有能力与咨询师建立起正性移情,而移情会发生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好的咨询师需要像一块白板一样,隐去自己的个人信息,让来访者尽情的投射。咨询师被来访者重新体验为自己的“内在父母”,这是来访者在幼年时内摄的原生父母的客体形象。在成年后和其他人交往的其实不是来访者的自我,而是那个“内在客体”。

在咨询室中咨询师需要使用“悬浮式注意”感受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访者可能会使用诸如:迎合、控制、依赖和情欲性的“投射性认同”来操纵咨询师,咨询师产生一致性或者互补性的反移情,这些都能够成为分析的素材,可以在治疗联盟稳固的情况下和来访者进行讨论。咨询师重要的是不能认同这些投射,没有体察的认同并且顺应来访者“内在客体”的设定,这就将是脱落的开始。

容器

“容器”理论出自比昂,和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来访者常抱着寻求方法和答案的心理走进咨询室,会时常问到咨询师“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0到1”的过程,处于“0”的状态是混乱和焦虑的,充满了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来访者有,咨询师同样存在。而任何的方法和解释都是“1”的状态,给出方法和解释让咨询师和来访者来到了“1”,但是人重要的能力不是找到“1”而是对于处于“0”状态的忍受能力。当来访者不具备这种忍受能力,把所有一切不愉快和攻击抛向咨询师时,咨询师重要的不是和来访者一起跑到“1”,而是接住这些不愉快并且呆在“0”的状态。

这和比昂的“β和α元素”有点相似。因为比昂的数学背景,它选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符号。“β元素”是来访者的原始感受信息,来访者把“β元素”投射给咨询师,咨询师的工作就像容器的一样吸收这些“β元素”,并且加工整理成无害的“α元素”再返还给来访者。来访者看见这个容器并没有被自己投射出的难受的恶毒的物质伤害并且存活下来,被加工后的“α元素”被来访者内摄,新的经验替代旧有的经验,这是“内在客体”被替代修复的过程。随着“内在客体”的修复,来访者就能带着新的体验和他人交往,阻断过去对于其的干扰。

干预

虽然我认为“最好的干预就是不干预”,但是从来访者修通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会看到干预的痕迹。干预的作用发生在潜意识的领域里,任何的干预都是建立在均匀悬浮注意的基础上的。咨询师首先评估治疗联盟的稳固程度,一般在咨询的5-6次后,尝试性使用面质、解释和澄清技术,来访者也许会否认、情感隔离或者使用其他防御机制,咨询师可以只是简单询问或者是滑过这个问题,但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已经被扰动。随着咨询的进行,新的事件会发生,之前干预的点会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里发酵,在咨询后期可以再次提起以促使来访者领悟。

具体干预哪些点,在精神分析领域里,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我倾向于理解为不同的大家在其各自的工作生活中总结出的一些假说,人们为了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对于一些规律进行总结,这些总结在其理论体系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比较倾向于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里,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是重要的两大议题。在我们的文化里,性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禁忌。这种禁忌以超我的形式对自身进行惩罚,当本我被过度的打压时,这种攻击驱力是指向自身的,冲突由此产生,来访者发展出强迫、抑郁等一些症状。特别是俄狄浦斯期中与异性父母**的恐惧成为重要的冲突点之一。

其次,以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理论也是理解个案的理论来源。在婴幼儿早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婴幼儿会习得与重要抚养人的互动模式。在克莱因理论中,婴幼儿生来不是为了获取力比多而是天生为了获得客体,获得关系。这个理论的背后原因我猜想是和孤独与死亡有关。而在60年代的历史原因中,我们的文化出现过大规模的历史创伤,上一代人并没得到良好的情感滋养。这种情感断层直接影响了当代人在现时代下崇尚自由人文的精神世界。幼年时不恰当的情感关系在小时候也许是最好的生存策略,但是也许并不适用于成人社会,这是很多症状的根源,和那个原生家庭有关。

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对父母的恨在来访者超我的作用下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得到爱滋养的自我发展出假性自体去讨好迎合重要的抚养人。在成年世界变成讨好迎合领导者或者是权威,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控制去对抗。以上都是可以干预的点,并且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一些类型。

梦和自由联想

因为阻抗的原因,来访者有时候不能进入潜意识,梦是理解来访者潜意识的重要来源。梦是巨大的精神能量的释放,一种始终存在于理性层面下的、强有力的原始冲动的释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证能够清晰地解释梦境,梦里面的内容经过了凝缩、置换、象征或者其他一些的加工方式。如果说谁能最清晰地解释梦境,那就只有做梦人。做梦人对梦进行自由联想,对于梦里的人、物或者符号你可以想到什么?做梦前一天发生的事是重要的释梦信息来源,并且梦里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十分重要。如果说梦的内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那梦的感受就是最真实最落地的呈现。面对梦的多种解释,做梦人往往能凭着直觉挑选出最符合他感受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最贴切梦原意的解释。

分离

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可以在最开始和来访者讨论咨询大概的时间长程,也可以不做划定。当面对咨询结束的分离,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实际是害怕失去所爱的客体或害怕失去与所爱客体的联系,分离焦虑也是人类面对短暂生命的觉知。分离焦虑的背后是死亡本能。随着咨询的进程,当来访者处于哀悼的状态,就是分离的开始。哀悼是一种能力,是人类面对自身的局限时带有妥协性质的生存策略。当来访者开始接受自己所遭遇的苦难,接受自己与父母间的恨,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一切就是转变的开始。也许来访者仍然坚持当初那个带来痛苦的选择,但在来访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时候,他已不再被这个选择所困扰。

以上是一些简单总结,精神分析绝不是使接受分析的人不许有病理性的反应,精神分析是使接受分析的人的自我获得自由、并能自如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要一次次的面对我们身上属于本能的那一部分,中间也许有太多灰暗压抑,但走到人性深处,纵观每个人的人生,最核心部分的忠诚让人唏嘘感动。

以前在学校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缺少理论、经验及指导,感觉做起来很困难,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以无招胜有招”、有人随口说“顺应自然”但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的防御的表现。

阻抗与防御的关系:

联系:阻抗就是防御,防御就是阻抗。

区别:阻抗的表现为精神分析之中来访者所做的防御。我们无时不刻在防御。阻抗是无意识表现出来的。

学习精神分析分析就是把防御象征化。脸皮更厚,心理治疗就是形成更强大、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能太快把来访者治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保持对自己的童年忠诚,新的防御机制没有建立,我们就无法更好的生活。

1、压抑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对意识层面的冲动压到潜意识之中。

从精神分析角度:人没有遗忘,只是将记忆压抑到潜意识。意识不到的需要,就是压抑。

从性的角度:有伴侣,没有性欲望,是压抑的表现。早泄、阳萎,不允许插入、不允许自己射精,是最成功的性压抑。这样把自己变成为不是男人。

压抑与压制: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泄泻,环境不具备,是压制。压制是指人在意识层面没有得到满足。

个案: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案例:强奸——进监狱——改造——释放——再强奸……这个过程中的压抑与压制:在监狱中,没有女人,是对性的压制。在监狱外面,看到女人,没有感觉,只有在偏僻、昏暗街道的地方(即案发地点)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压抑。

想满足而不能满足是性压制。没有性的想法是性压抑。

现代精神分析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被打包放在地下室,而认为压抑是指不能被接受的东西,被打碎后,弥散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精神分析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性压抑的升华。据说,美国经济、政治比较繁荣时,容易出比较好色的总统。没有事做,可以很放纵自己的原始冲动。坐怀不乱的男人是享受道德的优越感,是压抑的表现。

男人的升官、赚钱,是更加强大、攻击的表现,是男性特征的表现。男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性压抑的象征化,将压抑的性表现各方面显示男性特征。

过分依赖、过分固执的人都是性压抑。过分依赖:见谁都是爹妈、做得不像男人是性压抑。过分固执:自己认为用语言来战败对方,其实是战败自己。

皮下脂肪特别薄或特别厚,是性压抑表现,这样没有性魅力,得不到异性关注,满足了自己没有性的潜意识愿望。这样的人做父亲,将不允许女儿直白的表达性感,女儿可能会配合父亲,把自己变成为一个没有性吸引力的人。

反馈1:压抑是潜意识层面,压制是意识层面。想做,而条件不允许做是压制。(21分补充)

反馈2:探讨压抑、压制在实际咨询中的实际意义:压制是超我,压抑是本我。做咨询时,我们通常解决的是压抑的内容。压制时间通常会形成压抑。父母对女儿的压制,容易形成女儿的压抑。

反馈3: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压抑?放荡一次!(晕了!)

反馈4:父母打孩子是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理解打孩子可能伴有快感,是释放自己性压抑的表现。

2、情感隔离

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第三,理智化

年纪轻轻的人喜欢哲学,喜欢谈“大人不计小人过”,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这就是理智化的表现方式。理智化是发育良好的乳房。完全去情感化,就是理智化。

来访者大特而特谈心理学术语、理论,这是理智化的表现。对理智化的治疗是:不谈理论,谈情感、谈性方面的事情。可以问第一次遗精、射精,和女孩子的关系。

个案:初中男生,谈话像做政治报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访者给咨询师的感觉:家庭中的谈话像政治对话,缺乏应有的感情。治疗——谈下来,谈感情、谈性。或者直接反馈来访者:听起来很难受、不舒服。这类的来访者容易催眠治疗师。

反馈1:对这类来访者不能讲道理,因为来访者的理论可能很系统很完整。

反馈2:理智化与情感隔离,都没有情感表达吗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是用理智化来表达。“我知道我很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表达。”“我恨我妈妈,但是,我明白,我妈妈很关心我、为我很操劳。”理想的状态:说到“我恨妈妈……”流泪了。

反馈3:理智化与合理化: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理智化,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又哭了,对不起”、“老师,让你见笑了”动作表现:拿纸巾擦泪也是缓慢、有条理的。

反馈4:理智化与压抑的关系,理智化的人是否压抑了自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反馈5:理智化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作用的一般的来说,理智化是意识层面发生的。但是时间长了,可能会走向无意识。

反馈6:理智化与压制的关系:一般不是压制的,是压抑的。日常生活中,与理智化的人打交待很容易、很舒服的。但是,与理智化的病人打交道,并不是这种感觉。

第四,反向形成

举例:“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讨厌的、痛恨的人也会对他好。一般的老江湖的都会这样做。表现上对老师特别客气的,在评价老师的时候会特别差。

在咨询中,洁癖的人可能会过度的喜欢脏东西。小孩子一般的来说,都喜欢脏东西。小孩子第一件艺术品就是自己的大小便,随便乱涂乱沫。小孩子没有被照顾好的,长大可能对脏就会有特殊的害怕,形成洁癖。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治疗的方法:讲关于“脏”的笑话,讲咨询师喜欢脏东西,让其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或者与其讨论谁更喜欢脏东西这个问题。洁癖喜欢脏东西,已经完全渗透到人格中,他会说“就算你说的对”,讲一个特别脏东西“你的朋友真有意思”。这样来讲,会放松其紧绷的人格。

反馈1:“脏”的笑话,特别恶心的笑话:如何治疗羊羔风,让其吃枪毙的人大脑,就着蒜和葱,用小勺挖着吃。

反馈2:有洁癖的人,内心喜欢脏东西,看似矛盾,这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和表现。

反馈3:强迫症会出现在1~3岁,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过于严格。不喜欢脏东西,就形成了特别注意脏东西的洁癖。所以一般要回溯到肛欲期。

反馈4:反向形成,与成语“此地无银三百里”来形容也可以。

反馈5:吝啬带有道德的味道,有钱、有物,但是啥不得用,啥不得花。

个案:特别吝啬的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和妻子花挣来的钱,但是过天桥时,一定要给乞丐扔硬币,不扔,会感觉很难受。内心把自己当成乞丐来看待。

反馈6:女孩子说“讨厌”有的时候表达喜欢的意思,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表现。

反馈7:吝啬的人一般是肛欲期的固着,与大小便的训练过于严格有关。

反馈8: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解释过于牵强”精神分析可能很难直接被证明,但是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案或实践来感受、触摸到它的存在。

第五,分裂

分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常用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偏听”、“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坏的一方面。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的感觉:一会在温暖的房间,一会在寒冷的房间,冷热迅速交替,变化很快。一会儿把治疗师夸上天,一会儿贬咨询师一文不值。一会投投射对父母的好感,一会儿投射自己对父母的攻击。

个案:开始把咨询师“拔地而起”,一会儿,贬低咨询师。这样的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如果没有攻击性负性移情,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样。

不能同时看到好、坏的并存,两方面,可以运用面质这种情形,来访者会说“我也不知道”。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用坏的方面来否定好的方面。

偏听、偏信,使一个人完全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人坏。

第六,否认

开口说话,就连续说不。这样的人可能很令人讨厌。

小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一晤,什么都不存在。(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是最原始的否认的表现形式。只要一否认就感觉自己对了。

检查出绝症,经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不相信检查结果,反复做检查。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下子击跨。

个案:苏州某官员请德国老师吃狗肉(德国人不吃狗肉)——德国老师防御机制:否认。

回民同学吃猪油馒头——否认防御机制,吃的是羊油馒头。

不知道不为过。

否认的四种方式:

(1)本

文|丹思心舞

移情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移情分为正性、负性或是混杂的,移情往往在相当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正移情 是来访者将自己喜欢的特征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咨询师好像自己生活中喜欢的一个人或者期望的完美人格,会美化咨询师,甚至涉及一些与性有关的、与感情有关的假想。

负移情 是来访者把咨询师想象得有些夸张的坏,把自己生活当中不喜欢的某些人的特征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觉得咨询师就是那种人,进而产生一些攻击性、防御性的反应。

除了来自于原生家庭关系模式导致的移情现象, 还有可能是来自“种族-文化”的移情 ,“咨询师应注意求助者对咨询师的种族和文化的知觉,作为移情关系的一个潜在可能部分”。比如带着种族仇恨的人,对于敌对民族所有人都带着愤怒。

在另一方面,咨询师在个案中的感受或情绪的扰动,可以统称为“反移情”。“它是咨询师针对移情或麻烦自己的事物做出的真实、本色的反应”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四章),也分为正向和负向。

弗洛伊德最开始认为移情是咨访关系的一种障碍,后来逐渐改变了态度,觉得移情不可避免,可以将移情分析当做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途径,甚至故意诱发某些移情。后来的关系学派会认为,咨询靠的是反移情,很多干预都是反移情的体现,这种说法也不错,因为所有的针对移情的处理不免要带有咨询师的情感反应,只是要识别反移情对于来访者和治疗是否有益和有效。

现在心理咨询界比较有共识的,是认识到移情广泛存在、不可避免,是情感的客观现实。移情表现能够反应出来访者平时的交往模式、内心未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澄清咨询中的移情帮助求助者看清,他们在咨询中对于咨询师的期望,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生活中其他人的期望。

首先移情的判别就看来访者的感情反应是基于对咨询师的了解还是基于想象。如果是想象,就应该探索背后可能的移情。

处理负移情和正移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在体验上却是天壤之别。共性的来说,咨询师要:

咨询师处理求助者的移情通常有五种方式 (Gelso)

咨询师也可以通过 共情 反映出求助者欲望或愿望(如被爱、变得重要、控制他人等)的方式,来有效处理移情问题。上述“自我暴露”通常也是一种共情的方式。

咨询师在个案中的“反移情”感受有一部分来自来访者这个特定的人和人格特质激发出来的,需要咨询师识别出来,借助它进一步与来访者工作;有一部分带着咨询师个人的成分,需要进入体验环节,跟我们自己的咨询师和督导去讨论。

可能发生的有越界的反移情类型包括 (Corey, Corey & Callanan,2003): 过度保护案主、过于温和地对待案主、拒绝案主、需要案主经常予以赞赏、在案主身上看到自己、发展出性或浪漫的感觉、不由自主地给建议、和案主发展社交关系等。

咨询师的反移情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危害的反移情往往出自咨询师本身的伤痛。经常发生在以下情况:

为了避免有害的反移情,咨询师需要通过接受个体和小组咨询以及个案督导对自己进行清理和辅助个人成长。

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未竟事物或未完成事件,以及未被解决的个人内在冲突,会对专业助人过程造成干扰。专业伦理守则都有相关的界定,强调 咨询师应该对个人的身心状况提高警觉,以免影响助人的专业效能。

专业咨询伦理还强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前提, 咨询师要时刻觉察自己的对移情的处理或反移情是否符合来访者的利益,是否符合咨询伦理规范的行为准则。 比如,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一些感情,甚至性幻想,如果能控制在行为规范以内,没有发生性关系或者建立亲密关系,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是允许的,如果不能做到,就应考虑转介给其他咨询师处理。

不同心理咨询流派对于移情也有不同方式的处理,下面两个个案可以看到一些区别。不过因为在发展趋势上,不同流派对于咨访关系在咨询或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上有了更多的共识,处理移情的方式也多倾向于更加人性化,在现实关系中陪伴和帮助来访者纠正问题模式,成了共同的工作方向,但是在具体理论假设和技术上会有所差异。

1 金妮的个案

《日益亲近》是存在主义和人际关系取向代表治疗师欧文亚隆与来访者金妮合作发表的对治疗过程的记录,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正移情帮助来访者的真实案例,其中也包含了咨询师对于自身“反移情”的一些觉察和反思。以下系列跟踪了亚隆与金妮的陪伴之旅。在这个个案中, 亚隆本着人际关系取向的治疗原则,没有着力于挖掘金妮移情中来自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的潜意识情结,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聚焦在现实关系中改善。

《日益亲近》1-茆丁导读

《日益亲近》2-作者序言

《日益亲近》3-第一个秋天

《日益亲近》4-一个漫长的春天

《日益亲近》5-夏天

《日益亲近》6-一个转瞬即逝的冬天

《日益亲近》7-最后一个春天

《日益亲近》8-日益亲近

《日益亲近》9-后记与总结

2 Mia的个案

Mia在日常生活与咨询过程中,与男性相处的关系受到了对父亲的移情影响,而且这种移情很复杂、很隐秘。她对父亲有着理想化的想像,没有事实上但在情感上有**的情结,这影响了她在规则世界里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她的潜意识里又还是有对父亲隐藏的弱点的辩护,这让她作为律师往往选择对弱者有过失而有一定权威的人士作为客户提供辩护,还让她在私生活和咨询中有很出格的表现,比如在跟其他男性的性关系、对咨询师的性勾引,等等。以下系列提供了Mia个案的解读。 主角Paul是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所以对Mia来自对父亲的美化想像产生的移情潜意识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揭示,但同时也引导Mia进行了成人化身份和存在意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Mia的个案5-Mia陷入抑郁与无助

Mia的个案6-Mia是结束还是继续治疗

Mia的个案7-答疑与总结

心理咨询师不能和来访谈恋爱的最本质原因,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这导致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的恋爱是对来访者的剥削,不论是金钱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剥削。

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谈恋爱,等于是占用着来访者的时间还收了来访者的钱,这是客观上对来访金钱的剥削;情感上因为第一点谈到的不平等,咨询师对来访的弱点更了解,咨询师更可能利用这些了解的情感优势来发展这种不平等的畸形亲密关系。

陷入亲密关系可能是来访者本身所持有的关系模式所致,是来访者心理问题在生活中的外在表现,咨询师本身的职责是帮助来访者识别并修复这种有问题的关系模式,而不是利用这种模式,咨询师和来访谈恋爱说明了咨询师在职业上的的不称职。

相关规定:

西方在心理咨询上有行业协会和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如果咨询师触犯了这些伦理条例可能会导致被行业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我国目前也有咨询师伦理守则说明这些要求,但还不具备强制约束力,希望将来可以有本土化的约束方式来保障来访者的权益。

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没有感觉,逃避不好的情绪,身边的人觉得我很有亲和力,其实是我扮演出来的人设。真正对事情感知是麻木且冷漠的。我找心理师咨询了一下,他告诉我这叫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就是情感和观念分开,对事情只有观念,没有情感,为的是在坎坷的境遇中,避免陷入痛苦的漩涡,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权宜之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1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