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课想象的好处

[语文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课想象的好处,第1张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这一名话说时轻松,实践起来却不容易。有时我们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标准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想象的天空。

这学期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十分活跃,上课的时候,个个争着发言。一次课间,我在黑板上随意画了个圈儿,一个学生看见了,说:“看,老师在画汽球呢!”“不,老师画的是飞碟发出的光圈。”另一个学生打断了他的话。我很开心,就问道:“你们想想,这还像什么”在我的启发下,他们一个个眨巴着眼睛,有的说:“它像刚吹好的泡泡糖。”有的说:“它像××同学的眼睛,还会眨呢。”……听了同学们的话我很高兴,无论面对什么样情意,他们立刻就能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力对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使一节很平常的课增加许多乐趣。因此,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老师范读的多。因此,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不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没经过自主探究,他们即使可以模仿老师,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针对这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步: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案例:

老师:弯弯的月亮象什么

学生:象豆角。

老师:不对,弯弯的月亮象小船!

孩子委屈,回家问奶奶(奶奶曾经是教师)

孩子:奶奶,我说弯弯的月亮象豆角,老师说不能象豆角,要象小船。我看就是象豆角吗。

奶奶:不对,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了,就是象月亮,不能象豆角。你老师说的是对的,一定要记住了,不能象豆角。

……

若干年后,这个孩子当了老师。

老师(原来的孩子):同学们们,弯弯的月亮象什么

生 1:象香蕉

生 2:象豆角

……

老师:对,大家说的都非常好,大家为你们鼓掌!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这个认为弯弯的月亮象豆角的老师,没有限制孩子们的思维。

看这个案例,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觉得可笑,但是,这种现象不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典型代表吗以前,往往是老师在备课时已经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并且制订出标准答案,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里跳。试想:在如此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就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

学生的思维是无比开阔的,任何一个孩子有他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但我们不能再用自己的思维来限制孩子了,让孩子展开翅膀,尽情的飞吧!相信他们创造出美丽的天空。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

综合性学习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尽情的放手,让学生在兴趣的吸引下,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于是,展示活动成果时,演讲、相声、小品、辩论会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别“牵”着他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在感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 于 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快乐地遨游,自由地驰骋。

问题一:简述如何培养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摘 要: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宽泛的课程,初中学生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合乎自身表现的形式,但写作者要能传达出自身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就需要写作者发挥主体精神。因而写作教学是最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科,也是最能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学科。通过观察认识生活,通过阅读扩大见闻。并以发展的眼光去感悟生活,挖掘美,表现美。

关键词:写作;观察;阅读;感悟

写作,可以抒发人的感情;可以描绘大自然的多姿;可以尽情的挖掘灵感,触发想象,肆意的创新;可以把每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包装成我们笔下精美的作品。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从而以文促人,在促进学生写作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学生身心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灵的丰富。那么该如何进行写作主体性的培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留心观察,丰富积淀

“写作是事物认识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认识用书面语言外化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鲁迅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因此观察是基础的一环。

初中学生作文时,时常感到无事物可写,其实并非无事物可写,而是自己平时没有发现,没有留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作文贵在真实,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包括思想、知识、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作文积累的途径,首先来自于直接体验的生活。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并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的问题。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是作文指导思想的精髓,我们要引导学生走生活作文的道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二、通过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从认识生活的角度来看,阅读也是一种观察,不过是一种间接的观察,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文章中的佳词妙句都可以在阅读中尽收眼底,牢记在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篇、成段的能力。阅读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简明、连贯、得体、丰富和幽默。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启思益智,积累写作素材,有道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阅读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读书可以养气──培养做人和作文的浩然之气。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学生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三、审美体验促写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在阅读来说,就是能感受语文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方式和初步的欣赏能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然后再逐渐提高他们对美的鉴别和欣赏的能力,以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再者>>

问题二:简述怎样培养幼儿想象力 多画画

问题三: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意力和想象力? (一)首先学会摹仿。我国学者 认为,一个人想象力的培养,摹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我们先一笔一划地临摹一本字帖,天长日久就会写出同样漂亮的字一样,摹仿本身就是一种“在造想象”。你模仿得越象,说明你的再造想象能力就越强。模仿的过程就是你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点的联系过程,通过摹仿,你就能逐渐认识事物之间的某些必然的联系。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会自觉地把一种事物与和它有联系的另一种事物进行对比,这就是想象了。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开始都是从摹仿大师的长处而得到教益,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子来的,这就是从摹仿到创造的想象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习进行一些摹仿练习,对其想象力的发展当不无裨益。

(二)丰富知识经验。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没有以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扎根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想象,才能闪耀出思想的光芒。人们常常感叹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殊不知爱迪生从小勤奋好学,10岁时就阅读了《美国史》、《罗马兴亡史》、《大英百科全书》,11岁时就阅读了牛顿的一些著作,以后又阅读了诸如电学家法拉第等人的著作。正是由于他从小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为他以后发挥超常的想象力,丛生2000多项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也证明,知识经验越广博、丰富的学生,其想象力的驰聘面就越广阔。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怒力学习,广泛涉猎多学科、多领域里的知识,特别是基础学科,切不可偏重偏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起飞”有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文艺修养。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文学艺术修养对培养、提高想象力的价值。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手段。”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欣赏文艺作品,又要求人们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运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也就锻炼了想象力。以诗为例,诗人的想象总是很丰富的,他们笔下出现的形象大多非凡不俗,使人为之耳目一新。平时多读些诗作,尽情体验诗中的意境,这对我们锻炼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四)善于进行观察。当我们想象某事物时,就矗捕捉该事物与头脑中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属性的关联,而头脑中事物特征和特性的获得首先得靠观察。因此,观察力的提高对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为了创立著名的新原子论,曾坚持57年如一日地进行气象观测,达2万余次,写下了20万项的各种数据。当然,在观察过程中还要勤于思考,并进行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求得科学新知。

(五)培养多种爱好。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的爱好可以使你思路开阔,想象也就有了广阔的天地。大千世界是复杂多样且彼此相关的,由于你具有多方面的爱好和广泛的兴趣,可使各种知识互相补充、启发。

(六)丰富表象储备。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会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其形象也会越生动逼真。

(七)闭目尽情想象。闲来无事时,常闭目尽情想象,对锻炼想象力也不无裨益。

(八)培养丰富情感。人的情绪和情感往往是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据研究,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常的1/2或者更少,此时人们主观上根本就不愿去多想。>>

问题四:如何培养想象力啊 一个人想象力丰富,应该说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意识培养的结果。有人抱怨自己天生就不是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其实每一个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要使之丰富,就需随时注意培养。在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中,应遵循这样六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学会摹仿

想象力的培养,摹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我们先一笔一划地临摹一本钢笔字贴,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出同样漂亮的钢笔字来。其实,摹仿本身就是一种“再造想象”,你摹仿得越像,越说明你的再造想象能力强。摹仿的过程就是你抓住事物之间的外部和内部特点的联系的过程。通过这种联系,你就能逐渐认识事物之间的某些必然的联系特征。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会自学地把一种事物和与之有联系特征的另一种事物加以对比,这就是你在想象了。所以,摹仿决不同于抄袭,而是把过去经历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现出来,这种再现过程就是想象。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开始时都是从摹仿而得到收益的,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路来。这就是从摹仿到创新的想象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个原则:尽可能地博览群书

纵观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位科学家的成就,都与他们勤奋学习,从而积累下丰富的知识有关。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花了40年的时间阅读了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等几乎所有古典经济家的著作,并作用于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勤奋好学,11岁时就阅读了科学百科全书,以后又大量阅读了牛顿、法拉第等人的许多著作,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以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有助于他的想象力的展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社会各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各知识领域广泛紧密的联系和交流,为人类的想象力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例如现代经济学家丁柏根,正是将高深的数学和物理学同经济学加以联系,才创立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边缘学科。

第三个原则: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诗人和画家常被认为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不错,正是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所以向文学艺术学习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强调文学艺术修养对培养提高想象力的重要价值。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际生活的最形象生动的再现,它大量使用的形象思维,比起抽象的逻辑公式,显得更生动、更具体。加上它所具有的浓郁的感 彩,所以更容易被接受,有更强的感染力。但必须注意,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涉错作品和只追求一个“知道”或“看热闹”式的阅读方法,并不能丰富你的想象力。我们提倡积极的想象,要在头脑里“看见”和“听见”作品描述的一切,这种“身临其境”就是京都的一种“再造想象”,这是“创造想象”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第四个原则: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的想象力。所谓指捕捉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和特征的能力。我们想象某事物时,就是捕捉该事物和头脑中经历的事物发生联系的外部或内部的属性和特征,而观察是第一步,即首先认识某事物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属性,第二步才是想象,即把事物之间的属性和特征加以比较和联系。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在他实验室的墙壁上题道:“观察,观察,再观察。”那些伟大的文学家和发明就就是在不懈的观察中悟出事物的特性和本质联系,从而“想象”出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或科学新知的。巴甫洛夫本人为了研究动物的生理活动,连续30多年进行细致地观察,从而提出了条件反射概念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从而荣获诺贝尔奖金。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一生都是>>

问题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根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想象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二、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得以丰富的想象。比如在讲竹子时,可以给学生讲讲户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 松;讲正方形时,不是孤立地只讲什么是正方形,而是与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比较着讲,并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孩子们在众多的图形中认识正方形,并懂得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差,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等等。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许多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才能使他们的想象从具体直观水平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与逻辑性。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通过想象去说清楚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情节。四、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想象的能力基础,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问题六:如何提高想象力 你好

如何提高想象力?

第一,要积累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想象无非是对已有的知识、表象和经验进行改造、重新组合、创造新形象。因此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经验和知识愈多,就愈容易产生想象。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是很难经常产生奇想的。

第二,要善于把不同种类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就是用这种组合法想象出来的。

第三,要善于把同类的若干对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普遍特征分析出来,然后集中综合成新的对象。“阿Q”的形象,就是鲁迅先生用这种方法想象出来的。阿Q的原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第四,要善于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想象。想象可以通过比喻的途径来完成。如人们常常把“爱心”比作滋润心田的雨露,从而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喻的关键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第五,要善于把适合于某一范围的性质扩展到整个等级。想象也可以通过夸张的途径来完成。夸张的关键在于通过用具体的局部去代表未知的整体从而使整体具体化。如当人们只看到月牙时,他们就认为自己看到了整个月亮,这就是通过夸张来想象。

问题七:孩子的想象力应该如何激发和培养 想象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表明了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世纪,将孩子培养成创造、开拓型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所以,要尽早的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日本著名育儿专家让内藤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本质上却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那么,如何保护幼儿的天性,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 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要有计划的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文学等艺术,激发幼儿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音乐,让孩子根据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要多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促使孩子去做相应的游戏,产生相应的想象。如,一副几何图形,可促进孩子自由想象,他能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状与物体。要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材料,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加工、制造、想象。在游戏中,要启发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去想象。比如,在孩子玩娃娃家时,你假装着摸布娃娃的肚子,故做惊讶地说:呀!这孩子怎么肚子疼啦?那么,玩布娃娃的孩子就会围绕孩子为什磨肚子疼的问题展开无穷的想象。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好奇心,有热情的学习研究愿望 ,也有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问题八: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来去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朱自清《匆匆》,读来让我们浮想连翩。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随时和我们告别的东西。唯有抓住每时每刻,方能与时间争个高低。想象的文字,让人充满想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概念告诉我们,“创造新形象”需要想象;反映已有的“不再眼前的事物”也需要想象。作文教学、作文创作和文章阅读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对已有材料的一种创造性的配合能力;所谓“配合”就需要有其它相关或相似的事物作用,这一特性又不能不让我们去了解与想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联想。想象还需要联想。想象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小孩认识事物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这时候,我们大人往往会觉得他们天真:一个母亲问自己刚起床的三岁小女儿:“被窝是什么味道呀?”按我们来回答,也许是“温暖、放松”,而这个小女孩则回答“太阳的味道。”噍!多天真!她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仔细琢磨,还真精辟。其实这就是想象,但这种想象是偶然的、不自觉的。一般来说,孩子慢慢长大,在规范的教育教学下,他们不再随便地天南地北地看事物了,否则,就被认为是无知、愚蠢。这样的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内容。让他们自发的想象变成自觉。使他们的想象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做出许多创造。一、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想象,发挥想象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认识。1、对人的想象。一个学生在“假如我会克隆”中,联想到自己父亲对小弟的偏爱,于是就想象“我要克隆一个爸爸,一个专门爱我的爸爸”这种想象是那么让人感到真切,就象一扇窗,能看到她的心扉。平时生活中,看见老师的工作,想象自己的未来;观察自己小的同学嬉戏,回想自己从前,想象从头再过,会怎样生活;想到大人们担负的重担,想到自己现在和将来的责任,树立人生目标,增强责任意识。2、对景物的想象。万物争春时,“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墙就是盛水的盆,盆中的水在不断地增多、增多,使盆再也盛不下了,水便泻了出来;杏花如泻,能不让人感到生机盎然、生命可畏吗?群山苍翠,“青松白桦”,让人想起栽种它们的人的艰辛,各处急等使用时的焦虑,砍伐和栽种需要平衡,从而认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匆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扩展资料

赏析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 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 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 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

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 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 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 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 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在当时的社会, 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 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 留下匆匆的身影。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一个人的想象力是非常大的,主要是怎么激发的问题,下面就多个方面讨论一下如何激发人的想象力。

1思维灵活举一反三

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请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不要受到约定俗成的限制,要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不可能的方式去思考和举证,在此过程中你的想象力就逐渐会得到提升。

2多阅读多积累

所有的想象都是建立在你固有的认识和熟知基础上的,不然你看神仙都长的和人一个样子,鬼魂、吸血鬼也都从人的形象演变而来,甚至外星人也是如此。没有丰富的积累,不可能凭空进行想象。

3增加阅历和见识

所谓见多识广,你见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你的体会自然多,认知能力也比较强。

4重新排列组合

就像积木一样,不同排列组合会产生许多新的形状,想象力也是一样,你可以把你的“素材库”打开,从中选择不同的“素材”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多次尝试就会出现惊喜。

5扩大和缩小

小小的一个蚂蚁,对于相对庞大的人类来说几乎是无感无害的,人类甚至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但是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小的蚂蚁变成像一头牛那么大的时候是不是非常具有震撼力。

6构建新的系统

想象力可以打破现有的系统和制度,建立想象中的组织,这在许多科幻片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外星人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在人类之外的其他星球,新的系统和组织中运行的,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

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深远流长。经这位文学大师对童年生活梦幻一般的眷恋。先生与母亲和外婆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母亲姓鲁,便是先生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小说背景的最主要原因了。而绍兴城外的安桥头是先生的外婆家,舅父家在皇甫庄,大姑妈居住在吴融,小姑妈居住在东关,在这些村镇里,都曾留下先生孩童时期活泼的足迹。因此,鲁镇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人第一个感觉就是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水中波光粼粼,佛置身于当年“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部被鲁迅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所占据,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摆进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时绍兴,仿佛正在亲眼目睹着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着的一切。因此,当我们走到西施豆腐店门口时,者交流。

曾在《书屋》中看到这样的文章,是陈村的《看先生骂人》。陈村这样说:"说起来没出夺理,不为骂人而骂人。骂人是容易学的,但骂完别人依然说人话过着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上,此处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神话、传说作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异性,它们的自身内容就内在地要求着作家在改编的。它们二者的相异之处在于:神话完全是想象的产物,而传说可能有某种事实上的依据。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神化,后者则是“神话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满想象和奇异色彩方面,神话与传说又是一致的。故我们在此将它们相提并论。

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⑶可见,神话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想象,而奇特丰富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说,不论就其内容或思维方式而言,神话都是浪漫主义的。当然,神话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着时间上的隔离,后者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文学从神话中分化出来之后逐渐产生的。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观面貌来认识和进行描绘,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来理解和进行描绘。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古老的神话,其内容和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都是浪漫主义的,概莫能外。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包含着对神话与浪漫主义之内在关系的确认。因为,“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话,其突出特征正是大胆、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非现实和超现实的,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这在思维方式上,显然是一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一切神话永久性的艺术魅力,从根本上,正是从人类童年这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艺术”方式而来。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包括观念,意绪及意象活动,不会有空白,不会有消歇或停顿状态。以假想的逻辑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想象,将作家浓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发出来,这对于《呐喊》、《彷徨》那样着意进行冷静的刻划、精确的现实描绘、于自身的情感加以较严格的控制这种精神活动来,不仅是必要的补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种补充在鲁迅来说,主要是在历时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编》;也有在共时中进行的,如《野草》之于《彷徨》。特别是主体面对神话这种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鲜活的艺术魅力的改编对象时,创作主体必定会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种审美愉悦。此种心态,会投射于改编而成的作品中。在这方面,《补天》比较突出。它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当然也反映了女娲创造的艰辛。《奔月》与《铸剑》里有着不轻的被压抑的沉重之感,但它们在体现浪漫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有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方面来说,却与《补天》是相同的。

《补天》的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也是宏大的。——这同与主体奇异的想象相联系的广阔心理空间是相适应的。这篇小说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虽于古籍有据,但在具体的描绘中,作家以浓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创造出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她”醒来觉得无聊时,“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于打了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主人公的形体和用以衬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笔锋抹上了浓重、神奇、惊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关于她造人的一段描绘,显然不是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释的: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

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在这幅画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动作、造成后的心情,与作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涛、浪花等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基点,并不在于抽象意义上神奇的非现实性,而在于主人公造人这一惊天动地的非凡事业的巨大创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于非常之景,而深层是非常之情系于非常之事。而此处“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动之体现。第三节,关于禁军在女娲死尸肚皮上扎寨等描写,同样将古神话的简单轮廓具体化,改造、发挥了。总之,这篇小说所依据的古代神话,它作为题材,本身就带有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异的艺术想象,使之浑然一体,这就使小说更加充实和丰富。

《奔月》、《铸剑》的故事轮廓同样于古籍可考,但这两篇小说依然以瑰丽神奇的想象细致生动地将古代神话传说具体化为奇幻的艺术画面。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到细节描写与氛围的渲染,都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奔月》中关于羿与逢蒙对射的描写,以及羿连发三箭射月等描写,或奇谲,或雄浑,真富于神异的魅力。《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咐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戏为名混入王宫、施展计谋剑劈王头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头、三头在鼎中激战等一系列描写,是何不合现实的逻辑,而唯其如此,才获得了令人骇怪、惊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壮意味。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⑷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对此问题,历来争论颇多,迄无定论。在此问题上,我们以为王瑶先生从中国传统的丑角艺术的“间离效果”与讽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辟的。不过,在此我们要补充二点。一,丑角的语言和表演,无论其所在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何种,它本身总是归属于浪漫主义成分。因为,丑角的语言、动作和行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异性,而作家对其的设计和刻划,相应地也是运用奇特想象的结果。由此可见,丑角艺术本身虽然从审美范畴讲,可归之于喜剧、滑稽,但若从创作方法讲,则属于浪漫主义。由此可见,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油滑”之写法,这是他在创作中遇到神话传说之类本身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题材时,被激发了运用丑角艺术的浪漫主义才情。这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自觉的一面表现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不自觉的一面表现于一旦进入历史小说创作的思维心理状态,丑角艺术创造的欲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定型(它在作家长期不懈的杂文创作中得到了突出发展和强化),必然会于无形中弹射到作品里,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而表现出来。这种弹射力、冲动力,是由作家的意志、情感、想象以及某种情结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因而很难压抑下去。事实上,前后相续13年之久的《故事新编》的写作,一直运用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一写法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心理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从大的方面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内心独白(出以虚拟),漫画化的人物速写片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表现)等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与历史小说,在创作心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作家采用漫画化的手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方面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一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心理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力地激扬了起来。二、《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这种将古今杂揉的作法,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时间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几千年之久,所以读者似不易觉察,而历来亦似鲜有人从这方面来窥探《故事新编》的此种写法。其中,神话人物、故事引发的关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有明显的虚幻性,更增加了这种联想心理活动的不易识别性。之所以《故事新编》屡屡彩用“油滑”写法而鲁迅终不改弦易辙,就是因为上述古与今之间的联想作为主体高级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与确定化。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这是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的主要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脑皮质活动容易化与自动化,动作与行为更加迅速精确……人的生活习惯与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动力定型的表现。”⑹其实,在创作心理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动力定型的问题。作家构思(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人物言动、情节细节、生活场景等,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样会引起主体固定的反应定型。鲁迅博古通今,经常从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中发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造成了他十分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他非常善于将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他的杂文中的这种联系主要是类似联想;那么,《故事新编》中作为这种联系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插进现代生活细节,则大体上是对比联想和移植联想。《补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径的强盗逢蒙,《理水》中满口现代词语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分别是作为女娲、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动思想,与英雄人物的言动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这种衬托,才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实鲜明;同时,穿插进的现代生活细节,具有突出的现实战斗作用。在这里,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的非凡举动和崇高的创造精神、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鲁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与之完全相反的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状。具有辩证思想、深厚的历史感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鲁迅,不会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一味地歌赞古代英雄,不会将他在杂文创作中,大量、反复使用的“随手一刺”的手法弃置不用。正如他在杂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来点燃自己对旧社会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渗透着对于人民的挚爱,将憎爱熔于一炉一样,在《故事新编》中,他决不会单纯地、孤立地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爱,而必然会把自己的爱憎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较为复杂和完全独创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当然,《故事新编》在古今之间的联想,并非随意的,而是有线索可寻,有中介存乎其间的。如《补天》中,关于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间的滑稽表演这个细节的出现,显然与作家采取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故”有关,而写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对汪静之《蕙的风》这首爱情诗站在封建道学立场上的错误批评。这两者之间,分明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联想的可能。这就说明,虽然在时间跨度上颇大,但其具体内容却在特定的同一范畴上交接了。至于《理水》,从小说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现实中关于禹“是一条虫”的臆断,这使作家在以热情的歌颂态度描绘自己心中酝酿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时,不能不联想到它;而“文化山”上发表各种谬论的学者的片断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伙资产阶级学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向国民党政府建议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现实中和作品中的学者们,在置民间疾苦于不顾、空泛地瞎嚷嚷这一点上,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至于《采薇》、《出关》、《起死》,虽也穿插进现代生活的细节,但小说本身不存在被歌颂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种穿插并不属于对比联想。那么,这在想象形式上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以为,这里的联想更多创造性,它们大多是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鲁迅杂文在议论中由此及彼、“随手一刺”这种笔法的动态化、画面化和虚幻化。《采薇》、《出关》时代并不存在满口现代词汇的小丙君、小穷奇,也不会有在图书馆查阅所谓《税收精义》的关官,而鲁迅以想象将古人现代化,可以说是一种移植联想。它们是作品进入具体规定情境后突然冒出来的,而非在相似的东西间类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间比照。这种联想,完全脱略外形,而十分着重精神上的联系,在时间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织错综。因而,其创造性的成分更突出。当然,这类联想中可能也有某种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对那位回生的“汉子”说“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一句,其穿插、联想的媒介是:汉子向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说了句“你瞧,这叫我怎么活下去!”由这一句话,经过“死”这个被暗含着的概念,过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径之一“自杀”上去,遂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呀!”这句30年代资产阶级文人对一些因不堪反动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自杀的人无理责难的话。可见,这类穿插,既是鲁迅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运用富于独创精神的移植联想的结果,又是主体的思维十分灵机机敏,善于在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之间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种联系的表现。

总之,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一无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立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心理上的奥妙所在!

将古今杂揉在一起,正是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又是鲁迅创作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或称之为鲁迅创作心理深层的动力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杂揉这种“油滑”的写法,因其与主体的艺术想象相联系,具有一定的虚幻性,所以上文将其与主体的浪漫主义才情联系起来。而从此种写法具有现实依据《包括素材来源与内在精神),以及作家着眼于以曲折间接的形式客观地反映现实而言,此种写法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较多地采取了客观精确的描写,所以我们不能说《故事新编》完全是浪漫主义的,而只能说它从总体上贯串着一条浪漫主义的线索。除《非攻》、《采薇》、《出关》的现灾主义成分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着重于对历史故事与人物性格的客观描述,其余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着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或与现实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至少,“油滑”的写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重性。而特别应该指明的是,《故事新编》在以浪漫主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参以现实主义以外,还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渗透。或者说,有着某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曲折投影。《补天》如作者所说,运用了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奔月》中有象征主义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师对现实中的某种人作了暗示,同时羿的英雄落寞情绪中多少有着作家自己情绪的投射;《铸剑》中的复仇行为与用于复仇的剑,也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味,对中国当时的现实有所暗示和隐喻;而《起死》虽对《庄子·至乐》中那段寓言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撷取,但其本身却更多地是生发、改造,情节中颇富荒诞成分,因而这篇经改编的小说不妨以独幕的荒诞剧视之。

如此看来,整个《故事新编》虽说以浪漫主义为基本线索,但也错综着现实主义和某些现代主义的成分。也就是说,《故事新编》在创作方法上,与《呐喊》、《彷徨》一样,都具有不纯性(前者的不纯性更高)。这一点,既有个人心理结构上的原因,又有时代的原因。一位学者曾指出:“在欧洲,从浪漫主义经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是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历史过程。但在中国,它们却共时地展现在中国新文学创始者面前。他们当时接受的进化论认识模式使它们主观上试图先补课,再循序发展。然而时代气氛却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无法免于当时勃兴的现代主义思潮的纠缠。而且,各种思潮的同时涌入也必然会模糊它们之间的明确界线。这种情况使中国新文学的创始者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同文学思潮的火力的交叉射击之中。虽然不同作家的个性以及各自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不同的接受倾向,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中国新文学中的流派,但是‘不纯’必然始终是这些流派和作家的特征。”⑺这段话,可以看作《故事新编》在创作方法上“不纯”的时代依据。然而作家自身的情况,如个性,心理结构及所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等,却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观条件。前期《补天》等3篇小说的写作,如前所述,是在“五四”退潮和《呐喊》(或《彷徨》)结束之后。社会形势的逆转和个人生活遭受种种严重挫折所带来的苦闷,使他把目光转向古代历史和个人的幼年和青年时期。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提到他1926年秋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动手写了《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又预备足八则《故事新编》的材料,并在此时和稍后写了《奔月》和《铸剑》。就小说体裁而言,随着作家将目光转向神话传说和历史,他在《呐喊》《彷徨》中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便让位于浪漫主义,遂出现了《故事新编》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艺术风貌。但现实主义这一被鲁迅坚持在《呐喊》《彷徨》中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决不会销声匿迹。它必然会在创作意图、人物刻划等方面有所流露和投射。《奔月》与《铸剑》,比之《补天》,现实主义成分要稍多一些。鲁迅所说的“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仅是主观愿望;而现实主义作为被主体长期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必然会在主体创作心理中生成若干动力定型,从而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发生作用。这种情况,正如鲁迅早年崇尚浪漫主义并富于浪漫主义才情,虽在“五四”时期转变到它的对立面,但仍在创作中有所体现一样。后期所写的5篇,时值鲁迅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之后,作家此时以更充沛的革命精神与更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紧张、不倦地从事着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这种情况所强化了的创作心理,投射到《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便是现实主义成分的有所加强。在写《出关》和《起死》之前,鲁迅联系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深感有必要“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⑻。因此,鲁迅后期的5篇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心理上,与1926年秋冬的“不愿意想到目前”明显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新编》的后5篇,可以看作是鲁迅杂文向纯文学领域的延伸和转换。当然,后期5篇仍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在情感的突出、想象的奇特、理想的寄托(如《理水》)等方面,这5篇的浪漫主义色彩确乎是不容抹煞的。从心理机制方面说,鲁迅在大量地、长期地写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杂文时,他十分活跃的审美情感与艺术想象在相当程度上被压抑了;被压抑了的这些东西经过长久的积淀只能被强化,从其成分而言它们更多地倾向于浪漫主义。简言之,在长期的杂文创作中,鲁迅被压抑了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才情。这种才情,通常索居于心理结构的底层;但一旦遇到适当时机,它便会“冒”出来,进行顽强的自我表现。这便是后期5篇历史小说仍然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的心理依据。在一定范围内,浪漫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主体的情感,发挥主体的想象,从而给作家带来较大的自我娱乐性和释放感,进而有利于实现主体的心理平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0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