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有感情朗读麻烦告诉我

怎样培养孩子有感情朗读麻烦告诉我,第1张

朗读能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东西。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而朗读恰好是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景、事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进行了思想的熏陶。 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课文深浅的一种手段。任何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激发出来,表达出来。那么我们教师就能判断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下面是我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1、朗读要从词、句再到段、篇的训练。 “词”能表达一种意思,词有时也能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时我是从读好词语开始的,并且强调一个词语连在一起读的时候不能把它分开来。词语读得好了,我就开始训练读短句。因为短语是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来。我重点训练的是如何读好长句子,指导读长句时,我叫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了,想想句子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是重点词语给我找出来,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其次分析长句中哪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自然停顿的,自己通过读把它们找出来作好标记。最后注意的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虽然不是语言文字但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它在朗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长句的朗读训练好了,读好段、篇就不难了,因为词句是构成段、篇最基本的单位。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是可以操之以行的。 2、要朗读得好,必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个道理相当简单,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读出真情实感。 3、教师要朗读示范,并且要天天示范。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朗读时,教师应该是集各种情感于一体的人,而这些情感在朗读时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示范性朗读时间一长就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他们能不知不觉地从教师的朗读中学到许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轻重音,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音低,根据不同的角色音色发生变化,读好顿音,文章的未尾或诗句的未尾几个字有时须拖长音等。 4、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朗读。开火车读,喜欢的段落读等等。如:一年级下册的9课《美的回答》为例,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阅读,更大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5、要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朗读。 我让学生听我是如何去评价小朋友的朗读,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我让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样子去评评别的小朋友。另外,要朗读得好还要讲究口齿清楚,音色甜美,注意气息的控制等。

孩子背诵古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对孩子以后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充满节奏感和节奏感后,经过一定的年龄和一些经历,自然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是孩子该不该背古诗词,而是怎么背。

第一,朗读是关键。最近因为一直在给孩子录课文,和语文老师的朋友聊了很多,她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世世代代教学时经常做的一件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朗读。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语文课全班集体阅读。书的声音不仅是青春的记忆,也是加深文本记忆的好方法。”科学表明,当人们大声朗读时,嘴、肌肉、舌头和气流的运动可以激活许多大脑区域(尤其是额叶、颞叶和顶叶)的活动。朗读可以平衡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对血流和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可以有效帮助记忆。

中国当代教育家、诗人南先生曾谈及儿童为什么要读古文,怎样读,并指出读书,尤其是语文书,要大声读出来。大声朗读有什么意义?这个意思很多,多读书,自然懂字音。换句话说,我也知道单词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习。“朗读,本质上就是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在朗读的过程中,他把文字变成声音,伴随着节奏、韵律、意象、情感,让人进入一种美好的艺术体验,也能很好的训练右脑。

第二,重复是硬道理。当然,很多孩子都习惯了背书的时候默读。反复默读单词也是一种快速记忆的方法。但是,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离不开两个字:重复。重复是因为遗忘,遗忘是必然的。上学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岳阳楼》《师表》,估计也就只有“前有天下之忧,后有天下之乐”和“先帝创业未一半,中路崩。所以,孩子记忆和背诵慢是正常的。既然我们会忘记,就要平等公正的对待孩子。

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压抑,不要强迫,多给他时间重复,自然学会背诵。这个效果就像看电视广告一样。以前和小侄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发现他经常抓广告词,甚至连语气都把握的很完美。这绝对不是特例,因为广告靠的是视觉和听觉的重复。电视、楼宇、地铁的品牌植入非常讲究,就是要营造与消费者“熟悉”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听”的意思。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学会记忆某个知识之后,遗忘就开始发生了,尤其是在初始阶段。

具体的遗忘速度见下表: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一个记忆表,在忘记内容之前再复习一遍,这样复习一遍就花了一点时间,省时省力,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记忆就会获得成就感,所以不会抗拒慢慢背诵。不仅在嘴里,而且在耳朵里。当萨沙·武贾西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很神奇。她没有很快背古诗,但小提琴曲很快就断了,背在了心里。即使多年不练,也能打七成。后来我想通了,因为我们家会在周末或者晚上有意识的给她拉小提琴,跟学英语的时候磨耳朵一样。滚动播放才是硬道理。

第三,理解是背诵的基石。荀子在《劝导》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足以为美。所以背诵的次数是一致的,思维是贯通的。“意思是君子知道学习不完美就不完美,所以为了融会贯通而读一组书,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知识。老师会在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的给孩子讲解意思,但是引申比较少。如果孩子的理解不全面,家长可以回到孩子最喜欢的阅读理解方式: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

有了作者生平的小故事,孩子会对这首诗的背景和缘由有更全面的了解,心中有故事,自然透明地理解。如果是描写山水花鸟的诗,父母可以和孩子读一句,画一点,比如“碧玉打扮成树高,垂下一万绿丝挂毯。“我们可以用绿色来表达这幅画,并画出高大的树木和许多悬挂的杨柳枝。让孩子们看到绿树成荫的柳树和随风摇摆的垂柳树枝,春天的景象就在纸上。孩子们可以通过视觉和想象力来体验何笔下的春天。

第四,唱歌读诗有帮助。既然写作是这么浪漫的一件事,为什么不用音乐让它更浪漫呢?央视有个节目叫《经典唱和传播》。最大的吸引力是邀请各行各业的名人或普通人作为经典歌手,以现代歌曲的形式讲述故事。一经推出,令人叹为观止。节目只播了3天,豆瓣评分高达93。

作曲家将古典诗歌和古文重新创作成现代音乐。词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朗朗上口,可以帮助记忆。王力宏用说唱唱了《三字经》,凤凰传奇用鼓文化唱了《金金酒》,而我最喜欢的是谭维维(王冕)唱的《陌陌》,唱的是陌陌不求人意气风发的节日,只想给世界留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孩子们唱歌和阅读的时候会记住这些诗。

第五,学会应用才是本质。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觉得哪一瞬间的诗最有意义?即在描绘风景、抒发情感、感叹人生时,脑海中浮现出一首为风景带来欢乐的诗,是对童年不解风情的深刻开悟,是跨越千年的共情。春天,当你看到树枝上盛开的桃花时,你就会知道“杀桃烧花”是什么意思。"

1、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它是做主语、谓语、宾语,还是做修饰语的。 其次,修饰语句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谓语也有很多种类:动词、动名词、使动句、能动句和被动句。2、词语在句子中的思想感情: 词语在句子中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根据上下文来分析的,没有上下文给出的语境是没办法分析出句子的感情来,所以词语在句子中的感情也就不存在。 单个词语的感情是词语的褒贬意义,也就是分褒义词和贬义词。如果没有上下文提供的语境,那么就容易造成断章取意。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得到父母的认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现在分享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1

  一、鼓励孩子把话说完整

 有的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用方言或者是模仿孩子可爱的耳语,诸如“和狗狗玩”“洗手手”“吃饭饭”。千万不要这样做,家长应用规范的普通话和孩子说话。当孩子说要“吃糖糖”家长应该立即纠正:“我要吃糖”并且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说完整。还可以接着追问:你想吃什么糖?你能用一句话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吗?引导孩子说出---“妈妈,我想吃那种黑色的巧克力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去学会组织语言,把多种想要表达的信息完整的表达出来,让别人去明白。

 注意: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这对孩子逐步养成说完整、规范的语言非常重要。家长平时在说话的时候也尽量说长句。尽量不要很刻板,幽默和生动的方式对孩子的感染力更强一些。

  二、积累词语,多打比方

 孩子看到花开了会很开心,觉得很新鲜。这又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家长可以趁机引导孩子:能换一种说法吗?花是怎么开的呀?像什么呀?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比喻。比如,比“好看”更确切的词语 是“漂亮”“美丽”

 父母要有意识的去重复一些新的词语,并且把它放在句子中,不断地强化巩固,让孩子游戏哥高起点。

  三、多做语言游戏

 若是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仅靠平时的交谈是不够的。那么在家庭里面,可以开展成语接龙比赛,家庭演讲比赛词语修饰这些游戏。如“风”可以说成“柔软的风”“凉爽的风”为了激发孩子的动力,家长们应当尽早给孩子准备成语词典,成语故事磁带还有相关的书籍等。

  四、旅游中学语言,锻炼孩子的描述能力

 我家的孩子就很喜欢看海,我就会有意识的去引导他通过“听”“看”“触”来感受大海,并且观察海水的颜色、波涛。等回到家让他有条理的描述出来,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让他讲的和“真的一样”这种口头作文式的培养可以培养孩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将来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尽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关键

 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要求孩子:晨间读诗,大声有感情;睡前读故事,轻声、默读拿笔读书。

 总之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家长要善于针对 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当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雨细无声。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2

  1、让孩子有话可说。

 尽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和孩子探讨,不要脱离孩子的认知范围,孩子才能“说”出来。坊间传言,曾经有一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在上五年级作文课时,出了《假如我当经理》这个题目让同学们写,结果孩子们写的没有一篇令人满意的。首先孩子们对“经理”这个角色没有感性的认知,就好比让一个没有见过马的人去画一匹马出来。由此可见,要让孩子学会口语表达,就一定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让孩子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维在运转。

  2、多跟孩子交流。

 这网上经常报道哪哪的留守儿童自闭啥的,很大程度是因为和父母交流的少。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是模仿,正所谓“有样学样”。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跟孩子说话,让他们熟悉语言,才能让孩子对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这是锻炼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初级的步骤。这狼孩的故事大家听的不少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3、让孩子多讲、多练。

 语言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的。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必须让他们多讲多练。这里所说的多练,主要是指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讲述自己的见闻,包括复述听过的故事、讲述图书的内容,编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同别人交谈等。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掌握的词汇和语法,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现在老多幼儿园搞亲子阅读,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咱总给孩子讲故事,我们也该听听孩子们给咱们读读故事。

  4、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一点很重要啊,当孩子提出了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时候,先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确与否,结果怎样,家长都先不要着急去评判纠正。操之过急容易抹杀孩子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重要的是让他“说出来”,而不要在乎他说得“对不对”。之后再找适当的时机给引导纠正。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3

  (1)她还是个小豆芽的时候,我闲的没事就做胎教。

 没有什么系统的规划,每天除了背着画板去公园里看书、画画、溜达,就是听,随自己喜欢随便听。鸟鸣、狗叫、虫子啾啾,有时候听钢琴曲,有时候听流行音乐,有时候听摇滚,逮到什么听什么。有次在公园里听到大爷唱京剧,我也站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凝神听了好半天。

 胎教更多的作用在于刺激孕妇,而不是肚子里的孩子。所以胎教并不在于形式和内容,而是妈妈在胎教过程中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情,以保证良好的激素水平。跟我同期怀孕的一个妈妈,她一天音乐、一本书也没听过、看过,每天就是吃得饱饱的去打麻将,孩子生出来也非常聪明——妈妈在孕期心情好,动手还动脑,宝宝也就跟着往这方向长。不过她遇到的问题是,孩子必须听到麻将声才能睡觉。

 我怀孕时听得最多的,是百家讲坛里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也听了一些,但感觉楚楚在肚子里的时候口味就比较刁,喜欢易中天更多一些。出生3个多月后给她读书,她也是很有品位,唐宋八大家里独爱韩愈。

 也经常给她听童谣,一边听一边跟着念。也会摸着肚皮跟她聊天。真聊,出声儿的。别人看我就像看神经病似的,一个人嘀嘀咕咕的还声情并茂表情丰富。

  (2)有些新生儿家庭会纠结孩子到底给谁带更好。浙江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排除经济、情感和其它现实因素,谁的话多,就给谁带。

 现在很多广告和商家都在宣扬DHA、早教课程对大脑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但其实除了吃吃吃、按规矩去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间的对话。语言的刺激,是大脑皮质接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无论孩子听不听得懂,她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都会发生变化,增加神经元的突起。

 从医院抱回家,我跟她聊天的时候就更多了。我本来话也多,有了她之后,天上地下水里地上,全都带着说了一遍。也没当她是个小孩子,从来不说“童话”,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喝奶粉就是喝奶粉,不会刻意去说吃饭饭、睡觉觉、喝奶奶。有人说这样失去了孩子的童真,我觉得各有角度和理解,不多论。

 平常我看什么书,觉得有意思了就念给她听,什么海马体、IMC管理、优势理论、格式塔、恩格尔系数、熊市牛市、逆势上扬,我看到什么就给她说什么。我煞有介事,她凝神认真。

 一开始也并没有对我的这些行为抱什么期望,只是想让孩子通过我说话时候的语调、语音、停顿变化,接收不同的刺激,让她多感受一些。至于感受什么,我也不清楚,只觉得她一定会做出反应。

 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可能是我在她婴儿早期说过的话,到了幼儿时期,却在某个契机上被触发了。前阵子,她随手翻开我的一本书,指了个名词让我讲给她听,我才讲到一半,她说她听过这个。我说你别吹牛。她说真的啊,妈妈,难道你忘记了吗?你在杭州的家里给我讲的啊,那天还下雨了呢。我一回忆,真的是。那天周末,我刚刚洗好被子,把她抱过来坐阳台上,读了这本书,说了这个词。但她那时只有13个月。

 就好像我在她的记忆里埋了个开关,忽然“砰”一声唤醒了。

 那个词是:抑郁症。她说:“哦~~就是孤独的意思,孤独就是伤心。”

 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跟他们多说话,他们真的懂。

  (3)在培养语言能力方面,日常对话和教导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公园里就碰到一个妈妈,看到别家同龄的孩子小嘴巴噼里啪啦跟爆豆似的说得很利索,自家孩子还一问一脸懵,特别纳闷:明明开口时间一样的,为什么词汇量比别人少那么多?我一问,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原来她家孩子从出生到两岁多,都是交给奶奶在带,自己只负责喂奶。奶奶也是有心要教孩子认东西,没事也抱着孙子在屋里指着物件问:“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宝宝顺着手指往前一看,是个四四方方能放食物的东西,可不知道怎么说。奶奶又一转身:“宝宝,这个是什么?”宝宝再一看,里面有自己的衣服,还在轰隆隆地转,不知道是什么。奶奶又转身了:“宝宝,这个是什么?”……两岁多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一个名字“什么”。我们问他小推车里的玩具是什么,他就开心的点点头。他妈妈听完觉得很后悔,没往这方面想过。

 有个妈妈问我,一岁半的孩子看什么书好,IQ培养的还是EQ培养的?我说,有新生儿的家庭,给孩子的第一步教育,应该是培养认知和辨别能力,情商涉及的内容面比较广,想要教育和引导的是如何处理复杂关系,甚至是有分歧和冲突的关系,这个方面更多在于身边人的身教,而不是言传。对于孩子来说,先知道黑与白的区别远比如何选择黑与白更为重要。

 因此,跟宝宝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有标准答案,冰箱就是冰箱,不要让孩子在冰箱和洗衣机面前犯晕。而且有问就要有答,千万不能只问不答。

  (4)除了家庭的日常语言引导,帮小孩子选择一个语言伙伴也很有帮助。本来如果有多几个玩伴,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发展得更快。但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通常都会是孩子在独自长大。所以早教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楚楚有一个早教机,其实就是个故事机,我没事就开着给她磨耳朵。刚开始并没什么感觉,忽然有一天,她非要抱着早教机睡觉,躺在被窝里听。过了两天,她忽然就开始跟着早教机讲故事,模仿里边小朋友说话,语气、停顿、发音,跟我们唱KTV似的,什么时间切入、什么时候收音,丝毫不差。

 阅读也是增加孩子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每天晚上,我会陪她一起看书,绘本、连环画、故事书、唐宋八大家、英语小短文、数学题……随便拿,讲完一本就睡觉(这可是很累的啊~尤其是她得了一本奇书:西!游!记!)。

 四年来,这么一本一本地讲,也照本宣科,也随机自由发挥。她兴趣来了也会跟着我学。过了一段时间,词汇量猛涨,表达方式换着花样来,连我都自叹不如。有一次,她挑了本中文故事书,非要我用英语讲,我磕磕巴巴翻读了两页就缴械投降了。

 她还嘲笑我:“你不是说让我跟你学英语的吗?你怎么都不会呢?”真是无力辩驳。

 不同的人讲也会有不同的增益。跟着爸爸听了一段时间的葫芦娃,楚楚回过头来也是成语俗语不重样,还会举一反三。

  (5)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班学语言?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的确有必要。

 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语言区有更多的灰质,人们学习语言越早,大脑灰质区的面积越大, “而大脑灰质区大小与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系。”[伦敦学院神经学家安德里亚·迈克雷]

 大脑结构的改变对于人智力、思维模式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不是不学第二种语言孩子就会不聪明呢?

 当然不是。多一种语言不过是加分项,我们还是要先以生存为要,会说当下环境的语言就足够应付了。毕竟有的人,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接触到说第二种语言的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因人而异的。犯不着为了香油丢芝麻——舍本逐末。

 何况,多种语言不一定就非得是外国语、课堂教学得来,中国地大物博,普通话、闽南话、四川话,都有同等功效。

 楚楚就生活在一个五种交织的复杂语言环境里。大人的语言接受能力还是要弱一些,她有时候还会充当我们之间的翻译,帮助我们解决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误解,这就更加锻炼到了她的动脑动口能力。环境对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功劳,绝对首屈一指。

  (6)之前有人还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家乡话和土话?

 以前我有个朋友就不喜欢让孩子说老家话,觉得土,带到朋友圈很丢脸。我就送给他一句话:尊重个性才会获得共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不说语言对大脑发育的良好刺激作用,单说语言的功能和用途,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多接触不同的语言环境。

 为什么我们害怕去外地?

 因为我们人生地不熟话也听不懂怕被人欺负。

 为什么异国他乡听到母语乡音会有亲切感?

 因为语言不单单是一种发音和声调,蕴含的还有一群人共同的理解和认知。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敢走出家门去到外地?

 因为我们慢慢学会多种语言,通过语言了解了外地,通过语言找到了共同点。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就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击。

 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都是要活在人堆里的,能不能听懂人堆的语言,关系着你能不能理解人堆的意图,避免挨揍之余还能影响别人。

 当你说“海椒”我却偏要“辣椒”并为此而大打出手时,你会发现,语言还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多了解一种文化,也就多了解了一群人,世界观也跟着扩大了一圈。至少在三观匹配上,你可以与别人多一个衔接。不夸张的说,世界和平也就有希望了。

注意了倾听。

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1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