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让阿炳联想到他的生活疾苦: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让人联想到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的人,有着鲜明的爱憎情感,断肠之感,不屈的活着;让人想到了叹息、孤苦、泥泞的生活,令人伤感,同时又给人不去的感觉
人的生命是不能没有音乐的。人的生活里是不能拒绝音乐的。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们唱着歌,吟唱着至今不灭的《诗经》;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上,也有人们吟唱不完的乐府古辞;在那黄土高原上,一声声清脆的《信天游》从天的那一边直飘到我们这里……
音乐能撩拨听者的心弦。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我认为二胡拉出的曲子最能撩拨我的心弦。只一曲《二泉映月》,我已感受到了人间最动人的音乐,那单纯的音色,缓慢悠扬的旋律,在冥冥中曲折流淌,我感觉到这不是在简单描绘月下泉水,而是从一颗该异常孤寂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是包含了悲凉辛酸的音乐,我的心无法不随之颤抖,无法使心沉静。
静静地听着那支曲子,我眼前尽是阿炳那瘦弱孤独的影子,他看不到一丝月光,更是没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间敞开的是音乐家的情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诉说世间苍凉的美妙语言。他眼中似有两滴“泉水”映着初升的明月。
嵇康在上刑场时,弹奏着他人生最后一段曲子,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即将成为断头人,而是他的《广陵散》没有传世,这与阮籍的悲凉是一样透骨的。
最不能记忆的是黄家驹,最难忘记的是他的《光辉岁月》。这里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呐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音乐人的感悟,那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敢于居高俯视的姿态,他与他的BEYOND乐队唱着人类越来越疏远的品质,从人心那深远的一面唱到人心的表面。他的生命就如同夏花一样绚烂。
音乐,不需要阐释。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低婉的还是高亢的,无论是《梁祝》还是《东风破》,无论是吉他、提琴还是二胡……它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它以自己这种独特的语言来感动它的子民。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醒来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扬的声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东山魁夷在《听泉》中这样写到。
当你漫步街头,一支熟悉的钢琴曲悠扬而孤独地飘来,你蓦然回首,难道就没有感觉到那是一段值得寻觅的音乐吗?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二胡曲,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阿炳,生于1893年,原名华彦钧,是江苏无锡人。阿炳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道士,喜欢并擅长演奏各种像二胡、琵琶这样的民间乐器。阿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音乐,这为他成为民间音乐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炳的身世很悲惨。在他刚刚4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在21岁时,他忽然得了眼病;到25岁,阿炳的双目就失明了。
由于他的家境越来越不好,最后竟沦落街头,成了一名流浪艺人。每天,他都身背乐器,穿行在无锡的大街小巷,靠弹奏乐器和卖唱来换取一口饭吃。阿炳能演奏各种乐器,并且演奏得很好听,于是,“瞎子阿炳”的名气很快就传开了,而他的原名华彦钧则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艰难的生活没有让阿炳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反而使他创作的曲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江苏无锡的惠山泉,向来就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一个夜晚,卖唱一天却依然衣食无着的阿炳,疲惫地坐在泉水边休憩、沉思。此时,月亮投影在清冷的泉水中,四周一片静寂,凉风拂过,让人不由生出悲凉之情。阿炳的眼睛虽然是瞎的,可他的感应却是敏锐的。此情此景,令阿炳回想起了自己坎坷、艰难的一生,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于是拉出了这支名为《二泉映月》的曲子。《二泉映月》的曲调时而宁静、婉转,时而如泣如诉、慷慨激昂,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艺术家在倾吐内心的深刻感受。乐曲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你好
《二泉映月》作为我国器乐曲中的精粹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然阿炳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其实我们现在所听到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当时的演奏是有差别的。这是由于艺术化及商家市场的处理
才呈现给我们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音乐。皓月当空
清泉涌现
演奏者坐在古亭的石凳上通过拉奏二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抱怨着世态的炎凉和对自身命运的不公。
感受《二泉映月》 文 / 榕树网友
无可非议,它是单纯风格在音乐领域内的一次彻底胜利,它让人们相信从一把中国二胡这一在西方人眼中所谓的"拉锯式"乐器中诞生出来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个大型交响乐团歇斯底里地演奏:一个流浪的瞎子所产生的有魔力的光线使它当中的近百名乐师黯然失色了。它的律动飞翔在向来所谓二胡演奏的千里之上,并且把我也带往了这个妙不可言的高空。
崇山峻岭之巅,是云与风的故乡;在那清冷的住处,发源了它的音响。它像是一个无形而生动的精灵,彻夜盘旋一种幻影之舞。对于快乐的心气与想入非非的头绪它是居心叵测的破坏者,像通神的巫师一样它把你带入美好反面的世界。在它残毁的荒芜了的园子里,所有华而不实的,典雅的,幸福无忧的生活与场景简直变得一片透明。
它是一个天才的预言家,未卜先知地看透你命运中隐藏的潜在的悲哀和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并把关于辛酸凄凉的,颓废甚至绝望的灰色的一切做了一个警告和展示。哪怕你此该正欣然陶醉于目前,只要它的风暴一旦降临,你就会蓦然发觉所有你的怡然自得早已变得莫明其妙:从方才的一种虚幻中醒悟的人马上便鬼使神差地投入了另一种虚幻——永恒的旋律!
而当它的旋律翱翔着的时刻,一切嘈杂的喧响与天籁都停息了鸣唱,像它默契的知己一样。于是它引领我穿越层层时空,走进了一条洋溢着霉味的阴湿又简陋的小巷,古老而悠长。远远地,一个面容不甚清晰的身影蹒跚着向我走来,依着破败的墙垣艰难地摸索着出路。他渐渐地近了,近了,那带着老式的墨镜,褴褛着衣衫背着琵琶与二胡的身影挪过了我的脸旁。我猜测着,仔细端详着这个貌似落魄的人,借着月光的朗照,我终于读懂了写在他脸上的文章——阿炳——一个滴血的名字!此时我已经知道他走动的方向,一个善解人意的地方——二泉。颇费了一番气力与光景,他来到了泉边,迷恋地伫立在这通灵的泉水之上,嘴角不时地抽动着,无言无语地维持一种神秘的缄默。终于,他向后挪了挪身子,用手摸了一块平滑的岩石,娴熟地坐下去,跷了腿,拿下二胡搁上,双臂一张,经过一段简单的调音之后,那如泣如诉的商音便荡涤了开去。
我惊异于这个寒碜的其貌不扬的瞎子的手法,竟能使两根冷漠的金属的细弦变幻地如此神鬼莫测。世上还有另一种音乐吗?它使张牙舞爪的禽兽平息振聋发聩的咆哮而变得像是情人在窃窃私语;使不舍昼夜的大河减低奔腾的威力而泛不动一叶轻舟;使张扬跋扈的老爷低下高傲不逊的头;使巧舌如簧的辩士张不开颠倒乾坤的口;而一个极度迷惘的人却反而从它那里汲取了生的勇气……有吗?的确有,但除了《二泉映月》之处它仍是《二泉映月》。
又来了吗,你这历尽磨难的艺人啊,我跪着聆听你那凄楚忧伤的绝唱,还有你,出神入化的音律,请带我依偎在那不朽的泉水或坟墓的怀里,我要融进那永恒的忧郁里去……
一曲《二泉映月》仿佛是一首长诗,月是诗中的主角,皎洁晶莹,却又散发着寒光;月是美丽的,却又让人凄楚,那是一种寒冷凄婉的美,像秋风扫落叶:像雪花打在水面上,水面上出现层层涟漪,随即消逝;像午夜中独身一人于高楼顶端俯视万家灯火,漫天的雪花在脚下飘落;像于深秋独自走在荒凉的山岗上,满目尽是萧条。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X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X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父亲是一个二胡迷,在朦胧记事起,便听到父亲坐在窗前,用那把老二胡拉的《二泉映月》,长大一点便能感觉出音乐中的美,待了解了阿炳的悲惨人生后便时常用这首曲子激励自己,最喜欢音乐中低沉转激扬的那一段,感觉得到旧社会劳苦大众的那种奋争与不屈服!
在无锡饱览过灵山大佛的雄姿后,转天我来到了瞎子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也就是锡惠公园里的二泉映月。据说他当年总是在夕阳夕下时,在老伴的搀扶下,戴着墨镜,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执二胡,拉起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琴声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谁又能想到,这位不起眼的老人,日后竟成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家。
走进锡惠公园,四周围的景物,好像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古老的沧桑感,周围的一切都类似北京的街心公园,里面不仅有北京随处可见的健身器具,而且还有一大片自由市场,里面有买鱼卖虾,还有衣服衬衫等生活用品,根本不像是一个收费40元的公园。我们经过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二泉映月,原来这里什么都没有,既不像**中那样漂亮,也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秀丽,若不是墙上写有“天下第二泉”几个大字,旁边有两口古井,世称“天下第二泉”,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什么特别地方。
其实,锡惠公园和“天下第二泉”并不是什么特别知名的景点,只不过民间音乐家阿炳常在这一带靠卖艺为生,相传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一路拉琴往回走,琴声凄切哀怨,尤为动人。当时,这曲子并无标题,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天下第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曲子是以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的。 那里有一著名的泉水,称为“天下第二泉”,此处是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前常去游玩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只可用音乐形象来回忆、描绘他昔日目睹的《二泉》的美丽风景,结合他当时的实际感受却是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在婉转优美的曲调中时时流露出苍凉伤感的情调。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阿炳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
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一曲美妙悦耳的乐曲,能给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音乐能渗透到人的内心去,为寂寞者,抚去心头的孤独;为失败者,鼓起心头的勇气;为厌世者,拨动对生活的激情。不知从何时起,音乐便占据了我的心灵,常使我如醉如痴。
记得小时候,邻居一位老伯常用二胡拉一支优美而深沉的曲子,混沌未开的我,没有多少知识,只觉的好听而已。那时的我,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但只要这支曲子一响起,我就会安稳下来,静静地去听。刚开始,老伯也有点惊奇,慢慢地便习惯了。从此,月光下,就有了一老一少默默地沐浴在音符里,老的提着一把二胡忘情地拉着,小的双收支着下巴静静地盯着二胡,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欲。后来我才知道,那支曲子叫《二泉映月》,也了解到这支曲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阿炳的艰辛的内涵和所烘托的意境。再听到此曲时,我已完全不能自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盲艺人背着二胡,拄着拐杖沿街流浪;皎洁的月光下,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着四周美丽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按耐不住内心的苦痛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团?何处是生活的希冀与出路?当炽热的感情平静下来时,阿炳渐渐地陷入了沉思:世界会有天变好的吧?带着这种希冀与憧憬,带着“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的心情,又继续向前蹒跚而行……
传说古代的铸剑大师只有把自己的心灵与鲜血一起投入炉中,才能铸出一把千古神兵。音乐家大概也是如此,只要把自己的心灵与灵魂一起融进作品中,才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与剧烈的震动。《二泉映月》的魅力就在这里,难怪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听到此曲后,热泪盈眶地连称有“断肠之感”。
听音乐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它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都会有所进步。因为它除了感染我们的心灵与环境,还能激发灵感,增进智慧,增强记忆力。常听音乐的人记忆力总是强于少听音乐的人。莫扎特小时候很喜欢听音乐,十二岁那年,他在米兰教堂里听一首九声部大合唱,仅听一遍就牢记在心。当时,教堂乐曲是不外传的,教士们见莫扎特有此乐谱,就断定是他从教堂中偷来的,待查明真相后,无不佩服他的记忆力。
音乐能给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音乐的魅力无与伦比。难怪乎“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心中常有乐曲响起,人生便成了如歌的行板。
赏析一: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询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映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赏析二:
听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
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
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
又上小桥头四野寂静灯火
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
一回头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
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
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
惟有这琴弦解离愁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酒醒人散余韵悠
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踌
胸中歌千首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共
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font class=t1][font size=3]二泉映月填词作品欣赏[/font][/font]
二泉映月
——根据华彦钧先生二胡曲填词
刘周
心似泉水冷,
萧萧风吹月独明;
人世间,
酸甜苦辣尽,
到头总如月影空。
昨夜无月,
叹泉水淙淙溺侬心;
想弦月曾经,
凄凄惨惨照愁人。
功名富贵如烟散,
花落人亡似飘蓬。
多少孽冤,
此生处处尽遭逢;
奈何有恨,
历遍沧桑还是恨。
堪怨月圆豪门宴,
月缺月半生柔情;
粼粼波光载美色,
粉黛玉体陈。
一回望月一回明,
不识人间有峥嵘;
只问风月憔悴损,
岂怜沦落饿死人;
我今有泪对月下,
泪落泉中无处寻;
经年往事才回首,
数语难尽,
月儿弯弯泉中空,
欲上天入地总无门。
谁怜我月经风雨,
风雨蹒跚月朦胧;
仰天难见月色明,
低头惟觉泉水冷;
春冷夏还冷,
秋冷冬亦冷;
泉冷不知天下病,
月寒未解老与贫;
从来兴衰浮沉,
善恶终报应。
清辉刺破遮月云,
愁肠泻地,
风吹雨打尽。
古今事,
一样粪土掩悲容。
泉响击空明,
逐水逝去水还生;
人愿一轮常满盈,
百年人异月同;
消磨潘
不辨黄泉仙境。
败柳残红可飞升,
留得一天恨,
看破老死心。
附记:“二泉映月”乃华彦钧先生二胡曲,余谓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因为之词,以辅是曲云尔。
注:侬,指我
王明生评析:华彦钧(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誉全世界的经典名曲。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
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应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现实。全词既如泣如诉,又大彻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愤怒抗争;既执著于浮沉,又超脱于名利,对世界的观察直接冷峻,对人生的感悟透彻淋漓,伤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可谓如泣如诉;“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可谓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可谓大彻大悟;“历遍沧桑还是恨”可谓愤怒抗争。更有“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珊月朦胧”使人顿感无助,孤苦仿徨,不知所从;“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使人益觉凄冷,荡气回肠,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沧桑,无限惆怅,百感交集。
原载《天有霓裳》
阿并介绍:
阿炳,原名华彦钧,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赏析一: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寻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映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赏析二:
听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
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
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
又上小桥头四野寂静灯火
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
一回头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
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
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
惟有这琴弦解离愁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酒醒人散余韵悠
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踌
~胸中歌千首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共~
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回答者:zdy301 - 经理 四级 7-9 17:37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乐上受到其父华清和(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由于自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饱尝人间的辛酸。由于他早年辞世,他自编的许多乐曲,未能及时全部记录下来。传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泉凄月冷 曲情感人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作者:萧前勇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这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然而,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问世以来,奏家蜂起,各展其长,异彩纷呈。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从而给听者留下铭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