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书,叫《逻辑的力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比如,有些学究气很浓的人,看上去不懂人情世故,跟社会格格不入,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其他人不会完全按逻辑来思考和做事,所以他跟别人对接不上。
反过来,那些沉浸在情感世界中,过于感性,缺乏逻辑训练的人,也会在真实世界里遇到麻烦,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理解复杂世界的运行规律。
这两种极端我们都应该避免。
用逻辑去理解情感,也就是要找出情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要知道,情感不会说谎,如果你产生某种情绪或感受,它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理解和回应这些情感,而不是否认或压抑它们。
比如,两口子吵架,妻子对丈夫说,“你从来都不打扫房间”,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妻子真的认为丈夫从来不打扫房间吗?不是。这是一种情绪表达,她认为丈夫平时干活太少,而自己干活很辛苦,所以很不满。
如果丈夫能理解这种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逻辑,就不会像前面描述的那样,用一个逻辑精确的事实去反驳她,造成矛盾升级。
而应该从安抚她的情绪出发,承认自己干活太少,并且说今后自己要努力改进等等。这样就能化解抱怨,解决问题。
这就是用逻辑理解情感,而不是用逻辑挑战情感的效果。
作者认为,情感的注入是让人信服真理的强有力方式。如果缺乏情感,科学、数学以及逻辑都很难被人内化。甚至可以说,情感能让人信服任何事,不管它合不合逻辑,真实不真实。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最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有灰色地带,不要轻易做二元对立的划分和非黑即白的判断。就像逻辑与情感的关系,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开,走任何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既要运用情感也要运用逻辑。
因为只有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感悟力,对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达到最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底层逻辑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底层逻辑:
互相吸引:两个人可能会被彼此的外表、气质、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方面吸引,并因此进一步了解和接触。
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一些人可能因为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而建立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感情。
感情投射: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失去了亲人,觉得寂寞和无助,而把这些情感寄托到另一个人身上,从而产生感情。
需求满足:有些人可能因为一些自身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比如安全感、尊重、认同等,从而产生感情。
匹配度:两个人在性格、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匹配度较高,从而更容易产生相互吸引的感觉。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相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个人的情感、认知、文化、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感情是唯一没有逻辑可言的东西
只要是牵扯到感情,通常就没有逻辑可循。感情是一件永远无法计算投资回报率的东西,付出跟回报之间有时完全没有关系,甚至成反比。如果你不小心介入了别人的故事,在那个并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剧情中扮演一个没有身份,没有对白的角色。这对谁而言,都是难堪,挫折的,都是难以言喻的寂寞,你的戏儿是依附在另一个人之下,随着他的悲而悲,随着他的喜而喜,此时你的情绪根本没有所谓的自主权,在那个不属于你自己的脚本里,本来就无法奢求有对等的待遇,委曲并不能求全,那就不要强求吧!将一切放下,潇洒地离开,让剧情从此转了一个弯,或许在某一条岔路上, 有着另一处风和日丽的风景在等着你。
感情有时不需要白纸黑字的契约,也没有什么雇佣的关系,却会让人对另一人个死心塌地。思念。倾慕。爱恋等,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办法被具象地雕塑出来,但你可以感觉,感觉一个人喜欢你,或者感觉出你自己靠近对方时心跳的声音。感情就是如此微妙,也因此,纵然明知三人行是错的,但还是会有人深陷下去。其实感情并无所谓绝对性的对与错。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并且在多少年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也就没有谁是谁非的问题。你将永远记得曾经在人生的第几集里。对方陪你演了一出悲剧,然后就将那专属于你的悲伤锁在自己的记忆里。因为退而求其次地想,虽然没有人愿思在自己的人生戏剧上演悲剧,但就算你想拥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感情戏,也还是得要有对手,才能成戏,有些人连想体验那股无能为力的感伤都还找不到人对戏。
所以,不管是好或坏的爱情,都是人生无从分割的际遇,它有可能美丽,也有可能不美丽。已经知道结局的连续剧,剧情再吸引你,也不会让你魂牵梦萦。人生就是因为无法随心所欲,所为才有意义。因为一开始就知道胜负的棋局。任谁也没兴趣,任谁也下不下去,人生这出戏,重要的是,你所扮演的角色,是你自己选择,没有人逼你,只要你自己对得起当初无悔的自己,还有善待那些曾经给过你的真心 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