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绝句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杜甫在绝句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第1张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一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荡起伏,反复低回。

二 萧散自然。<不是主题哟>

三 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始终是其诗歌的《主题》。其诗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希望能帮到你O(∩_∩)O~

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都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妇人的同情与理解,体现杜甫的人文精神。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0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