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写《石壕吏》时的时间,地点,境况和感情

杜甫在写《石壕吏》时的时间,地点,境况和感情,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嬉,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花长得非常茂盛,花枝花叶把小路都遮住了;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似恋恋不舍一样,恰好这时,黄莺也发出了动听的叫声,真是自由自在的小鸟。

堂 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 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 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 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以“草堂”为题,写的主要是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座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自己历尽兵燹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象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 “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得多么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这两句“盖因乌飞燕语而类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诗人正是以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象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那么,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不正是与自己同其喜悦,莫逆于心吗?在写景状物的诗句中往往寓有比兴之意,这是杜诗的特点之一。然而杜甫之卜居草堂,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之归隐田园,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他初来成都时,就怀着“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羁旅之思;直到后来,他还是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息肩之地,而终非投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尾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有两层涵意。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诗作赋,幽静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咏史》诗里说的“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情况相类似。扬雄曾闭门著书,写他那模拟《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当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寄给他的诗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草《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复却是:“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这诗说草堂不能比拟扬雄宅,也是表示自己并没有象扬雄那样,写《太玄》之类的鸿篇巨著。这意思是可以从上述答高适诗里得到印证的。此其一。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自己闭门草《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他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参考资料: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tsjs/200121121329274Html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话译文

白话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雨的印记》(钢琴曲)

雨的印记原名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出自韩国最擅长描绘爱情的音乐家李闰珉(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一个星星满天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

2、《二泉映月》

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3、《江河水》

双管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

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激越悲愤有力,感染力极强,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

4、《新婚别》

由张晓峰、朱晓谷作于1980年。乐曲以杜甫的同名乐府诗《新婚别》为依据,叙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引子以姜白石歌曲《鬲溪梅令》的音调为素材发展而成,展现了战火纷坛,兵荒马乱的岁月。

5、《病中吟》

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

《安适》的意思是作者在贫困、失业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就是“我讲到何处去”,但是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所以最后定名为《病中吟》。《病中吟》并非生病之意,而是作者心中苦闷如病,不知何去何从。

 《春夜喜雨》抒发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作者通过对“好雨”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春夜喜雨》原文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译文

 好雨好像知道下雨的时节,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的田间小径黑茫茫一片,唯有江边渔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显得格外明亮。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的道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火:这里是指渔火。

 10、独:独自,只有。

《春夜喜雨》赏析

 诗的一开头就赞扬了一场好雨,把无知觉的春雨变成有性灵的活物,表达出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作者不但从听觉和视觉上面写了雨,还把自己的想象也写进了诗中,表现了高超的艺术写作技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通过对“好雨”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巩义),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条莱垍头

诗圣杜甫的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背景

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其实都包含了同一种情感,就是在战争面前,留给百姓的只有伤害和困苦,杜甫也是对自己眼前的天下报以痛心核对百姓的同情。

这一组反应战争残酷,民间疾苦的组诗,成于安史之乱中。时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杜甫听说唐肃宗自立,便寻访追随,结果被叛军俘获,不过由于原来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并没有羁押他,只是将他禁足于长安城内。

唐至德二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

“三吏”赏析

《新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杜甫名诗鉴赏

  2007-1-22 15:10:25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兵车行》反映了朝廷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丽人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指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嫉恨和对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别”等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广大农村的祸害。

  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在他的笔下,京城、山村、战场、旅途等等环境无不逼真如画,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及对话等表现手法,并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学语言、质朴的民间口语都被加以恰当地运用。在诗歌体裁方面,他各体兼善,尤擅律诗。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明显的进步倾向,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苦难人生的写照—“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

  《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

  《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

  《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

  《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

  《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

  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

  潦倒新停浊酒杯6。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导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全诗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夜的雨景,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紧扣一“喜”字作文章,处处都在写“喜”。首联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它在该来的时候就来了,一可喜也。颔联写春雨悄悄地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二可喜也。颈联写雨中涂景,野径云黑,渔火闪烁,好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好雨定会下个通宵吧!三可喜也。尾联写想象雨后的情景。经过一夜春雨滋润的锦官城定是百花盛开、春意更浓,此四可喜也。浦起龙说此诗“喜”意都从罅(xià)缝里迸透”,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的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惊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篇表现一“喜”字。诗人时而喜极而涕泪沾裳,时而狂喜而放歌纵酒。“愁何在”,喜归家有日,不必再愁。“漫卷诗书”,喜可随手收拾书卷,回归故乡。喜悦的感惰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尾联以一流水对,一口气说出回乡所要经过的路程,把喜悦之情推向了顶点。故浦起龙说此诗“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并称它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同,正思戎马泪沾巾。

  杜甫从瀼西迁居东屯后,把瀼西的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由于周围一位无食无儿的妇人常来打枣,吴郎特意筑篱加以防范。杜甫得知后,写了这首诗加以委婉的开导。在这首诗中,诗人由一个贫穷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大局,以至泪流满面,可见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诗还告诉我们,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苦难的人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不结束,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kuí)州时所作。这是第一首。诗写作者因秋而伤羁旅、思念故园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漂泊无依之感。诗人通过对深秋景物的精细刻画,极力渲染出一种萧森的气氛。白露凋伤的枫树、气势萧森的巫山巫峡、汹涌兼天的江间波浪、席卷大地的塞上风云,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大历三年(768)杜甫登岳阳楼所作。首联中“昔闻”、“今上”四字分明写出诗人如愿以偿的可喜之意。颔联写眼前之景,既上应首句,有洞庭水果然名不虚传的含义,也暗喻国家不安定的内容,为下面抒怀创造气氛。颈联叙写自家遭遇,凄苦不堪。尾联却宕开一笔,写到北中国兵戈纷扰的现实,心情又倍加沉重。全诗意境浑厚,沉郁悲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探望家属。这时正当安禄山叛乱前夕,而玄宗携带贵妃还在骊山华清宫纵情享乐。杜甫途经山下忧愤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诗。它是诗人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表现了作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烈感情,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深深预感到当时杜会的危机。全诗分为三段。从开始到“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是诗人自叙怀抱。诗人层层解剖自己,表明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忠君爱民的坚定信念。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写途经骊山所感。诗人通过层层对比,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的恣意搜括、聚敛无已。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到结束,写自己回家看到的情况,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像杜甫这样“名不隶征伐”的家庭,居然有饥子饿死,其它的家庭可想而知了。这首诗把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感情至为深沉,很有感染力。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所撷取的是“暮婚晨乃别”的新娘和新郎告别的情景。诗人着意刻画的是新娘的心理状态,而她的心理状态又是通过她的一番言语表现出来的。在生离死别之际·新娘心中翻来覆去有许多话要讲。她惋惜离别太匆忙,想随他到军营去,又怕影响军队的士气,她有说不完的话,又担心她缠绵的感情会扰乱丈夫的情绪,于是反过来叮嘱他“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后向丈夫表白,“与君永相望”。一番话道出了她曲折复杂的心思,塑造出一位以国事为重而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妻子的形象。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看出广大人民希望平息战乱的愿望。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大约是大历五年(770)杜甫流落长沙时所作。诗的妙处在于它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凄凉流落之叹,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留恋,对今日漂泊的悲伤。前二句写过去。“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盛唐的象征,但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后二句写现在。“落花时节”既有诗人的身世之感,又隐喻着时代之痛。诗写伤痛,偏不流露一字半句的伤感,细加体味,始才觉出。这正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绝句四首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首绝句一挥而就。

  赏析:

  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丹青引 赠曹霸将军

  将军魏武之子孙, 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 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 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 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 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 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 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 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 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 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 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 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 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 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 终日坎壈缠其身。

  评析

  ��此诗当与前诗并看,互为补充。

  ��诗起笔洗炼,苍凉。先叙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却沦为庶人。然后颂其祖先业绩和辞采丰韵犹存于身。开首就抑扬起伏,跌宕多姿。继而写曹氏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写“学书”是衬托,写“丹青”是点题。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开元”八句,集中颂扬曹氏人物画的成就。“先帝”八句,细腻刻画曹氏描绘“玉花骢”的经过。“玉花”八句,写画马的艺术魅力,竟使真假难分,并以韩干之画作为反衬。“将军”八句,写如此精湛绝伦的画师,竟在战乱年代中落泊江湖,为画路人卖画为生,不禁发出世态炎凉之感慨,抒发自身晚年失意之怅惘。

  ��诗在结构上错综神奇、然宾主分明。情感上抑扬起伏,摇曳多姿。诗的结句,更为历代诗人所赞赏。清代翁方纲曾称此诗为气势充盛,“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咏怀古迹(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