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地展现真实场景的纪实性节目形态,它通过调动各种电视手段,多角度地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透过凝练的生活,展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身及生存空间的审视。可以看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灵魂,而故事性则是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一、纪录片的故事化
长久以来,人类对于故事的需求是永不停止的。从故事诞生开始,人类就以各种叙事形式在改编与更新它,不论文学、戏剧、**电视,都已形成了本学科体系内一整套讲故事的技巧为人们耳熟能详,这就是已经论证和社会化的语言方式――讲故事。电视栏目纪录片同样推崇故事,
当然,故事性并不是经典纪录片创作的必要条件,经典纪录片里的很多类型也不依赖情节化而生存。经典纪录片从来是对故事模式极具反省与批判,它反对对现实作简单化和功利化的判断与阐释,它重视解读现实意义的暧昧、歧义与矛盾,它从不让现实去被情节模式裁减,这是经典纪录片的艺术力量所在,同样也是经典纪录片的小众化与精英意识使然。然而,与从不考虑收视的经典纪录片不太一样,将镜头下的公众生活视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电视栏目纪录片对故事的追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情节化叙事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纪录片故事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情节化的叙事。纪录片里的“故事”不像故事片那样是虚构出来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和概括。生活本身是发展着的,生活本身就具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当你把这些冲突和矛盾加以选择和概括时,就有可能形成既客观又完整的情节内容,这就是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过程。它依赖导演对于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来推动叙事。
纪录片全案研究方法论最初在 2011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提出,核心理念是以纪录片创意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将传播学、管理学、文化美学和营销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通过对这六个环节的详细分析,有效地阐释社会和市场因素如何制约了纪录片创作的各个环节,并最终影响了纪录片的价值取向和美学特征。
纪录片《流浪北京》以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和语言,摆脱了国家主流意识下纪录片的固定拍摄风格,摄影机真实地作为旁观者,客观反映边缘人的生活百味,开创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新纪元
流浪北京的拍摄背景: 影片全名叫做《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导演是吴文光。在20世纪的80年代,大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包分配得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有薪水有户口有补贴。这在当时人口组成中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中国可以说是相当稳定的生活根基,足以让许多人羡慕了。但有这样一批“艺术家”,为了追逐其艺术理想,毅然放弃体制内的工作,放弃各种薪资补助,流浪到北京,成为人们口中的“盲流”。按导演的话说“他和片中的人物一样,曾希望过也失望过,曾快乐过也曾悲伤过”所以《流浪北京》是由自由艺术工作者的生活状态作为拍摄着眼点,间接表达了自己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状态。
拍摄内容: 《流浪北京》描述了5个漂流在北京的自由艺术者的生活和梦想他们是来自四川的自由摄影家高波,云南的自由作者张慈和自由画家张夏平,来自黑龙江的自由画家张大力和来自辽宁的学戏剧的牟森整个片子被导演分成五个独立标题:“来北京”、“住在北京”、“出国之路”、“留在北京的流浪者”、“张夏平的疯狂”。情节则基本由五人自己的来讲述,讲自己的在北京的初衷、梦想、生活与挣扎,这五个人不光是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更是由五人互相叙述得到了补充和串联。
美学与视听的体现: 《流浪北京》体现了一种完全真实主义的纪实拍摄风格。没有配乐,没有解说,只有简单的介绍性字幕,通过一种极力隐藏创作主体的方式进行拍摄和剪辑。在镜头设计上,没有明确的镜头切换带来的影片固有的节奏感,而是以五个人互相的讲述内容来补充故事情节才使得镜头带有一定故事逻辑性。在影片的视听感受中,画面里使用微弱的灯光,甚至完全使用了自然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一个漆黑幽暗的空间中。此外,因为使用了同期声收声导致了背景的嘈杂,这与视觉上的幽闭阴暗形成了对比,这两点高度还原了纪录片中的“真实”二字。作者用这样拍摄方式,将最真实自然的画面传递到观众面前。
总结: 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这部影片在当时无疑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创作,打破纪录片传统的拍摄观念,通过主人公的诉说和导演强烈的影像冲击,让我们看到当时独特的边缘人物的命运,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流浪漂浮。其实,他们的梦想其实是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正是一个从崇尚梦想,到注重现实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不是出国就是疯掉,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我认为吴文光导演可能想要传达的是,要我们去平衡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个度。
分析纪录片可以从五个角度入手,分别是:主题、人物、声音、细节、呈现方式。
主题是一部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导演对生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主题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三个背景:时代、社会、家庭。例如《第三极》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趋于融合的主题内涵。
结合情节内容:开头结尾、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例如《俺爹俺娘》以父子、母子、以及父母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主体,通过小人物个体的命运,表达出亲情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生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
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着重塑造了主人公孟金福,以位的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如果我的答案令你满意,请采纳我的回答,我需要积分。
TVB《活着》
第一集
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介乎“猿”与“人”之间的“猿人”-露西Lucy。
通过回归起点,探讨人类从何而来,让人类情感返璞归真来打动。
第二集
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奥母河谷,有一个与世隔绝的最原始部落-HAMER。
通过展示原始人群生活虽原始,但亦懂享受,来激起现代整天只知忙碌的人们的皈依之心。
第三集
非洲仍有原始部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其中有游牧民族MURSI。
情感方式是是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欲望。
第4集:伪装求存
情感方式是就地取材,借求其他帮助自己强大。
第5集:原始社会
情感方式是原始社会运作的规矩,使得大家默认。
第6集:敬天畏地
情感方式与大自然沟通
第7集:汰弱留强
情感方式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第8集:北京人
第9集:择地而居
第10集:适者生存
情感方式是开创者的冒险。
如何写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或电视艺术形式。学习编导必学的课程是对纪录片的分析,以下是如何写纪录片赏析。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二、结构
§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 局限性:
§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 运用环境:
§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 优点:
§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 缺点:
§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
§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之分。
§ 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30、60、90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十分明显。侧光有正侧光和斜侧光之分。
§ 效果光: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蜡烛光、火光、手电光等等,效果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不常见,但是,视觉的效果十分明确,有时会产生十分怪异的形象和效果。
九、影调
§ 影调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 胶片类型的选择;
§ 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
§ 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
§ 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
§ 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
§ 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
十、对话
1、对话的形式
§ 专注对话:这时的人物没有形体的运动和位移,没有更多的动作来帮助和表现对话的内容,完全依靠对话的内容完成影片的叙事。
§ 随意对话:片中的人物对话是镜头表现的一个部分,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因素也是场景中叙事的重要形式。这时的人物会有静态形式、形体运动形式和位移的形式。
2、 对话的内容
§ 表达情节,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这种影片的对话一般很关键,也很精彩,观众如果不注意,很难掌握影片后面的故事与人物的命运,可以说,这时的对话完全是在说情节和事件。
§ 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对话胜过影片的情节和事件、胜过人物的动作,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表现人物的性格。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达的,对话的语调、语气及和人物动作的配合,可以较多地表达人物的性格。
§ 表达影片的节奏。节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话的节奏表达恐怕主要是对话在单位时间内给我们传达的信息量。
§ 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在影片的叙事中,主要是通过对话的独立叙事作用,扩大影片的故事容量,所以,对话是一个独立的叙事手段和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