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教育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教育,第1张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首 先,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及意义。其次,教师要理清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路问题。再次,教师有必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情感教 育。只要始终坚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必要准备,有助于课堂的进程推进,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二)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⒌ 把握诗歌主题。

 (1)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2)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设疑:(1)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展现出来的,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2)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xx。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二)初读感知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

 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第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第二、小结

 1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第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第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第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第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第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x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x年。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x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四)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1、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2、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3、走近老王: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绛。杨绛——钱钟书——《围城》。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1、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xx的人,表现在xx。”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2、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 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 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

 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 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

 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

 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

1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文作者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另告诉你一个博文地址,好好研究的话古文这一块绝对能满文通过,祝你取得好成绩!

2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文作者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另告诉你一个博文地址,好好研究的话古文这一块绝对能满文通过,祝你取得好成绩。

3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寄物于情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

送马生序表达了作者希望后生能够珍惜读书的机会,对学习有着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感情,以自喻来告诫后生。

五柳先生反映的是作者鄙弃官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当时的文人都有避世的情怀,隐逸独居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乐趣。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然的君子胸怀

三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唉···还有很多啊,一时记不起···,到时在补充一下吧,该睡觉了

4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童趣》:表达了作者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寄物于情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送马生序表达了作者希望后生能够珍惜读书的机会,对学习有着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感情,以自喻来告诫后生五柳先生反映的是作者鄙弃官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当时的文人都有避世的情怀,隐逸独居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乐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然的君子胸怀三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唉···还有很多啊,一时记不起···,到时在补充一下吧,该睡觉了。

5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以及道理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6 初中语文思想感情,品读句子的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及解题技巧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般在议论或抒情语句中)。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

7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故事所有知识点,要全的

我这里有一些,但不是很完全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 《左传》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 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1,《三峡》 郦道元 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 吴均 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 欧阳修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1,《陋室铭》 刘禹锡 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爱莲说》 周敦颐 本文借助莲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恶浊世风。

3,《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热情鼓励马君则要刻苦读书,意在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3,《论语》六则 孔子的这六则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主要是谈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8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思想内容分类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97addda027fa3c215cc790d1c023ab8e7737f0d07d9c67b6302b8492bb0b6692c23467df7cdc79f3cd9ace42a38f85323006d914062c46faedc3151d651e74d98a90ee6cae743e0b9a1a3c82459dd240f6d81809c2b7003ba1ee76545f4d1e95f142f07cbeb27138c4e0623885536a14689f7426b10f7f2ca2d4ed45dd2&p=857ede15d9c246f10be290235143&user=baidu 里面有`` 还有思想内容刚好符合或者这个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 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 雎》 《诗经》 春秋 2、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上面那个网址要整个复制上去别漏掉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文章词句、结构的辨析,以及内容的深层挖掘,而对文章所流露的情感却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脉搏,不能体悟作品的真谛,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正如探幽谷已近胜景却返,登高山将至绝顶而归,实为缺憾。

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激发他们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么如何对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挖掘”呢?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简爱》。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小说中的片段,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3、明白主题: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三、延伸讨论

 有很多读者对于《简爱》有自己的见解,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简爱》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小说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第一人称叙述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印象最深的情节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小说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小说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小说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简爱》

 1、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精彩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2、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与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与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与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与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与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 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 (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 (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 (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

 4,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9,板书设计(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1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