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儿表达了表达了什么的情感?

中国男儿表达了表达了什么的情感?,第1张

亲亲您好,1、中国男儿赞颂了中国男儿勇敢的精神。

2、“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表现了邓稼先在如此艰难的工作条件下,仍刻苦努力、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赞颂了他具有中国男儿那勇敢、身先士卒的英雄气概。

这首歌体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的精神。

1豪迈的气概 激昂的情感

2坚韧的精神

考查知识点:诗歌鉴赏

诗歌作者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4]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教案# 导语《邓稼先》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像引趣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视频资料。

 师: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六、总结存储

 传记人物写法:

 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扬长避短。

 教师小结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布置作业 :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近日,有消息报道称,为致敬两弹一星,蘑菇云被搬上苏州的舞台——芭蕾舞剧,壮丽的云震撼绽放。

在五十八年前,罗布泊沙漠深处一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当一声巨响震惊世界的时候,我国庄严宣布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江南芭蕾与艺术致敬苏州两弹一星元勋成功,打造中国首部科技题材的芭蕾作品,国家一级编剧强势加盟,制作班底一流,入选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位列大型舞台资助项目的榜首。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部视角独特,手法新颖而且表演真挚的作品,这不用民族的芭蕾讲述中国的故事,有网友评论道,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中国芭蕾舞,这次的舞也将由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出品,苏州芭蕾舞团倾情制作的原创舞剧,壮丽的云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迎来全球首演,这是用芭蕾舞致敬两弹一星也舞出了我们中国范和国际范。

壮丽的云选取了芭蕾舞剧中罕见的科学家为创作原型,讲述了剧中人物王浩云,陈立人,方和玉等一批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我院以身许国的中原许诺下远离至亲,隐姓埋名并不断突破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技术的极限,最后圆满完成中国第1颗原子弹研制的故事,我们从中看到戏剧感丰富的舞姿,科技感爆棚的舞美细腻的情感表述,随着动人的原创音乐蔓延开来,让我们陶醉不已,当舞者们挥舞着自己柔软的身躯,和灯光技术的交相辉映,下一颗壮格威保和平的蘑菇云,绽放于舞台的中央。

壮丽的云,群舞有群舞的气势,独舞,有独舞的风韵,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充满科技感的舞美装置中集聚苏芭特色,江南芭蕾更是别有一番情调,恰到好处地将小加之情爱,与大国之情怀,形成鲜明对比,让西方芭蕾穿上了江南嫁衣,舞出了中国风,又兼具着国际范。

邓稼先

作者: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 “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参考):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参考):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①引子引出人物  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  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⑤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      ⑥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                  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其他小节文中都有对邓稼先的赞美之词,很容易可以找到,主要是要能让学生结合文本去阐述。

(参考)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流程〗    

一、研读研讨课文 

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参考)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参考)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4、读第四部分,思考①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②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参考)①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

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组应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之邀,携“朗读亭”走进清华大学进行录制,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次。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央视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央视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

 朗读亭设立在新清华学堂广场,亭内设置有录音及录像设备。朗读者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歌或经典作品选段,走进朗读亭,通过诵读讲述埋藏在心底的故事,用声音传递温暖向上的力量。朗读结束后,还可以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颁发的专属证书,并可在合影墙前进行合影。

 清华大学图书馆教师张秋和孩子一起走进朗读亭,希望将热爱读书的火种传递下去;计算机系研究生矣晓沅选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于中国文联工作的校友李丽朗读了原创作品《难忘铁凝为我改稿》,纪念难忘的师生情。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许鹿希女士的扮演者蔡丹阳,通过朗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表达了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敬意;苏世民书院学生李施军朗读了《祖国不会忘记》,送给那些和他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当代青年。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老师也走进朗读亭,朗诵了朱自清的著名篇章《荷塘月色》,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清华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园子。

 好读书协会的会员们走进朗读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读书、多读书的约定;清华大学的国际学生们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朗读了自己国家的经典作品;来自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朗读了《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西藏支教日记》等文章,重温在雪域高原支教的时光,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与信仰。

 伴随“朗读亭进清华”活动,校研究生会同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时光慢递”活动邀请同学们在订制明信片上写下自己近期的读书计划并投入邮箱中,一个月后由工作人员将明信片寄到同学手中,帮助同学们自查读书情况;“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同学们捐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用于图书漂流活动。校研究生会希望借此次活动,推广校园读书活动常态化,着力营造全民读书氛围。

 《朗读者》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栏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2央视朗读者第6期观后感

 2017年3月22日讯,先是《中国诗词大会》,继而是《朗读者》,两档备受网友追捧的文化类节目,让主持人兼制作人的董卿成了综艺界焦点。有人形容她是“落落大方、温婉知性”的才女,也有人在感叹“董卿到底读了多少书”。不过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只留意到董卿的主持而忽略了《朗读者》这样的节目本身的意义,那才是真真正正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

 《中国诗词大会》形式很简单,就是用各种方式来比选手的古诗词储备,邀请著名学者任评委,观众重温古典之美,洗涤自己的心灵。《朗读者》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受到观众的热捧。显然,这些节目吸引观众的核心元素是文化,是情感,隽永的人文内涵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先是《中国诗词大会》大火,接着《朗读者》跟热,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

二: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

四: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

五:“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六:永恒的骄傲:借用电报、书信赞扬邓稼先高尚的人品,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

希望可以帮到你

对于爱情的诠释,很多人会觉得两个人携手一生,牵着彼此的手度过岁月中的每日,就是最长情的告白。然而,还有一种爱情就是无止境的等待。爱情在岁月里没有日日相守,只有无尽的等待和期盼。

邓稼先和许鹿希之间的爱情就是如此,漫长的等待中,岁月蹉跎了彼此的面容,但并没有消磨掉彼此心中的爱意。

1946年的时候,邓稼先和许鹿希相识,当时的许鹿希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而邓稼先在医学院物理系当助教,两个人很快相识,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8年的时候,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核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仅仅用了23个月邓稼先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在拿到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就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才结婚。

1958年的秋天,邓稼先接到国家交给自己的秘密任务,不能告知许鹿希是什么任务,更不能夫妻之间相互通信。即便如此,许鹿希一直都表示支持邓稼先的工作。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里面是许鹿希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对于邓稼先的等待。

1985年的时候,61岁的邓稼先回到了北京,此时的邓稼先已经被确诊为直肠癌。在自己长达28年的等待之后,许鹿希等回来自己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爱人。

邓稼先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而许鹿希把自己的28年的时间都拿来等待自己的爱人。这种爱情,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情,更是伟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