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情感的措施

有什么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情感的措施,第1张

民族精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记者: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并且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你觉得,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和加入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民族精神,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于海: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被认为是与现代化完全对立的,因而采取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更多的是断裂与漠视。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好的理念:如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和谐”精神,适可而止的发展精神,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当然包括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发现启发和创新的资源。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民族未来复兴之路的探索和开创。

  记者:那么,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与层次?你主持的研究有何创新思想?

  于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定义。我们的创新是将民族精神从三层涵义来阐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中央一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记者:最近关于国家“软实力”和“中国崛起”的话语十分热烈,民族精神教育对此有积极作用吗?

  于海:这是肯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是道德力。若我们的学生讲个人价值实现不讲报效国家,讲个人竞争不讲团队合作,他们有实力为未来创造引领世界、为别国人民所追随的价值观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在国家意识、文化创造、人格素质上有优异的表现,我们甚至都不能保持中国已有的发展态势,更不必说提升其发展品质和领导世界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在于个人的修为,更在于由此而汇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国民综合素质,这才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永葆活力的根基。

  以更从容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记者: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我们讲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已经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进行。

  于海:是的。现在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真正开放的世界里,他们的知识、情趣、志向不再限于本土和故乡。他们决意去了解和施展身手的世界,是他们的父辈只能在梦想中浮现的世界。他们没有民族的与世界的两个断然分明的界限,在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少年,习惯了“高露洁”,而不是“中华牌”;习惯了“汉堡包”而不是“阳春面”;听惯了ABC,也就对满是外文的环境不感陌生与别扭。在他们身上,不仅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更看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从而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

  二十几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大大激发和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2003年教育部全国“两课”调查中,大学生“一直相信”和“现在相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比例相加达726%。而在“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很强和较强的选率超过五成以上。在青少年很高的出国意愿下,同样表现很高的回国报效意愿。

  记者:在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海:在对外开放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更有利的条件了解各国文化、学习先进知识。但与此同时,无论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和学生个人都对外来强势文化缺少理性态度,不加分析地吸收得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少。在对待很多问题上也透露出,民族感情不容凌辱的血性精神在我们的民族中长久生疏了。而且,在艺术、语言和其他文化活动中,我们也缺少文化自信。当我们将别人的文化、别人的语言当作追崇、模仿的对象,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逼迫到了弱势的地位:讲英文是精英,讲汉语是俗气;吃西餐是高档,吃中餐是没品位——试问这样的情况下还怎能培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从教育环境到生活环境,西方文化的强势使得民族文化的认同陷入困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国家意识还是人格精神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问题亟待正视。

  在美、法等发达国家,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视的。美国学校教育突出“美国精神”教育,强化美国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文化认同和(美国)公民的人格意识。比如,美国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均免费供大、中、小学生参观。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法国,各界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认识空前一致。而且法国人对法语文化的热爱常常达到不惜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步,但也正是这种可爱的偏执精神,让法语文化面对当今滔滔的美国文化的泛滥仍不失其独特吸引力和魅力。

  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

  记者:民族精神教育与德育是怎样的关系?民族精神教育会不会取代德育?

  于海:民族精神教育包含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如诚实守信等,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条目,这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是一定的。其次,民族精神包含道德条目,但又不限于道德,它是综合性精神范畴,包括哲学精神、群体思维、国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种精神文明要素。所以民族精神教育又比德育范围宽广。而德育包括一切道德价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借钱要还”,“知错就改”,“不要随地吐痰”等,都可成为学校德育的内容,但我们却不能简单说这些构成民族精神教育。从道德要求看,德育比民族精神教育要宽广且高。举例来说,“爱国”可说是底线要求,德育除底线要求外,还有高调的要求,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不会也不应该取代德育。

  记者: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全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课堂应该是条主渠道。

  于海:是这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架构,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形成科学递进系列。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知识化”、“成人化”的倾向,而大学德育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力度则显不足,缺乏可供选择的德育课程与精品讲座,不能满足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要求。在片面追求“升学教育”、“精英教育”倾向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宣传经济全球化、强调国际视野与世界公民素养的同时,忽略国家意识的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主公民人格的培育。

  我们要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更要重视某些课程的核心作用。语文、历史和地理就是这样的核心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这三门课程的教育作用,训练青少年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青少年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地理的了解与热爱,这三门课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实践中,语文感人至深的人文教育大大削弱,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若有若无,地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久被冷落。恢复三门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地位,为当务之急,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同时,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活动多多益善,在丰富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国家观念的内化、民族情感的积淀、文化的自觉和传统的充实,归根到底是人格和人性的转化。

  记者:很多教育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是不是需要呼唤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于海: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环境对他们都有影响。环境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系统教育,只有全部环境的协调作用才能收到一致的效果;只有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意义充满的育人环境,因此环境教育是社会工程。正如一位伟大的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说,“价值不是伸手可得的现成东西,只有决心使个人自己的经验与各种各样的历史模式——它们是以往的人类献出他们全部的生命获得并体验价值所形成的——相调适的卓绝努力才能获得价值。”最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意义密集”概念,让这个城市不止以它的高楼和商业繁华闻名于世,也以它的文化和富有意义的人文气象傲然于世;让这个城市的青少年在它的历史、文化创造、品位和大气磅礴的氛围中,养成性格和态度。

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民族发展内容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前提和促进因素。因为民族社会的较广泛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开始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为标志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的迅速发展,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基础的。

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发展是在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实现的。每个民族的交往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实际上是过去民族间文化交流、交融因素凝结的结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开放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区之所以欠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外界经济交往交流受到限制。要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打通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互动的动脉。

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外开放力度,给予更加优惠政策安排,增强投资吸引力,同时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体系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并对推动世界音乐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把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教学中来,是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实施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基本意义的基础上,说明实施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

1 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意义

11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在人类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增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自周代起,封建统治者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执政初期就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乐教制度,作为辅助政治的工具。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音乐教育有其普适性,可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音乐课可以把枯燥抽象的一些历史、自然、人文等学科知识,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展现出来。它不但有鲜明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亲身参与投入到音乐实践中来。比如在进行少数民族知识教学时,通过音乐形象,刻画少数同胞的生活习惯及风俗特点,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寓教于乐。

13 通过各类音乐欣赏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风格音乐作品的鉴赏,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透过音乐作品,他们挖掘其中的音乐要素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经常欣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欣赏课中非常好的素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扩大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14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求知欲,但持久性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应积极引导、多加鼓励。下面从《空山鸟语》欣赏课的安排来具体讨论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方法问题。

21 乐曲欣赏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将专业的复杂的音乐知识,用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方法讲给学生。在初次欣赏《空山鸟语》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聆听全曲。在听时让他们思考,是否能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空山”与“鸟语”的景象?以及这首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接下来向学生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知识。《空山鸟语》是一首标题音乐,标题源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学习、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这首曲子通过描绘寂静的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机勃勃的优美意境,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赞颂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引导让学生再次欣赏,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感受二胡模拟不同鸟鸣的声响,并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2 拓展学习

在对二胡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知识扩展到课外知识上来,引入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例如《赛马》这只二胡曲,旋律简单欢快,激情奔放,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节日里赛马的热闹场面,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表现得恰如其分。还有表现悲伤情绪的《二泉映月》,乐曲表现了一个经历过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盲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深情的旋律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不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哀伤和悲愤,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欣赏完后,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乐曲进行讨论,谈谈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二胡曲的体会。

23 课堂小结

课程结束前,我向学生进行了课堂总结,回顾今天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能激起同学们对我国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为祖国的发展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民族的东西是宝贵的,民族音乐能振奋人心,让民族音乐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民族,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也是作为一名老师要完成的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

怎样才算热爱自己的民族,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作为阿昌族的一份子,热爱民族并不是浮于表面,说说民族话,穿穿民族服饰,而是由内心深处体现出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热爱民族就是此时此刻,我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什么? 而并不是等有时间了,等有能力了,等以后工作了……才来为民族着想。不要推辞,一直在等,一生都耽误在“等”字上。并非空谈,空喊口号,张扬着说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而应该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做点实事。那么到底怎么才算做实事呢?相信很多人也曾愁苦,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与没有意义?一系列的问题罗列出来,无从下手,索性不做了。

其实,是愿不愿意,肯不肯干的问题,每个阿昌人都可以从身边的点滴事情,为民族发光发热。根据自身身份,结合自身条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有空你可以读读阿昌族书籍,了解本民族文化;每天可以学学《每天一句民族语》,讲讲阿昌话;媒体上有好的阿昌族内容,你可以转发传播民族文化;你也可以约几个阿昌族伙伴,一起坐着聊聊天增进民族情感;你也可以投身家乡建设,凭借自己能力和所学知识致力于家乡发展……许许多多的, 关键在做,在行动,要么做行动的标杆,要么做思想的引领者!

我进入大学学生会新闻中心,学习新闻写作,初衷就是想为自己的家乡宣传,后来自己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宣传民族文化;后来发布内容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家乡,涵盖了云南各地阿昌族各类资讯;后来爱好慢慢上升为责任,有族群活动,一定要到新闻现场,一定要发稿。如果没有媒体上发布,很多人不知道,意义甚微。说实话,媒体运营确实很辛苦,没有合适的人跟你合作,很多信息还要靠自己去挖掘,写稿,拍照片,拍视频,修图,制作视频,录音,图文排版,等等一系列编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有时,为了一篇推文,经常加班熬夜,忘记了休息,没时间运动锻炼,还逃课,耽误学习,也影响健康。后来,我明白民族情感太重也不好,深深的伤害了自己。还是要适可而止,适度调节,不能打乱生活平衡。

每次发文,其实我是最忐忑的,每次推送时,害怕还有没发现的错误,错别字等,害怕有遗漏了重要信息。因为,曾经出现过,未推送检查审核时,没有发现错误,一推送后就发现错误,改正不过来只能将错就错,或者删除重新改正。此外,还在乎阅读量高不高,朋友圈有没有人转发,底部有没有人留言,两天内会一直关注着那篇文章,特别是自己认真写的。

当然,发表的极少文章也曾受到指责和质疑。不要在乎那些是是非非,流言蜚语,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不管有没有人看,不管阅读量多少,认为是对的就坚持,无论多累多难。我也在感慨,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有必要这样吗?有时候真的想放弃,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但是那些民族情感根植于心,深深地扎在灵魂深处,难以释怀。有些事情,我不做,谁来做呢?

既然选择了,坚持了,就一直做下去吧!我很庆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阿昌族青年同胞,热心关注民族发展,看到了希望,也在勉励自己,有人告诉我: “要不忘初心,以后再忙也是,抽一点时间, 搞搞阿昌族文化,关注阿昌族发展” 。在坚持写作,坚持宣传,坚持弘扬民族文化的同胞不多,蛮旦阿昌族只有我在不断宣传阿昌族文化,高埂田阿昌族只有囊兆东和俸智勇在写阿昌族文化,俸智勇是作词创歌。我们都坚持得不容易,默默耕耘着,即使无人问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都忙着生产,为柴米油盐发愁,找工作,找伴侣,结婚生子,工作上班,努力赚钱,还房贷,连自己的生存都顾不来,家庭都维持不好,还要关注民族文化,我们写,我们传播,传承,弘扬……生活得不到保障,哪有时间和精力关心民族事业的发展,又怎么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甘为孺子牛,热爱自己的民族呢?

我不否认,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再来专攻民族事业,效果和人生或许更完美,作用和意义更大。做好本职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强做出色,形成不同的影响力,民族的光辉自然会在那些人与事中闪耀。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等不起,人生说也长说短也短,在有限是时间内,在这个年龄段,在这个时间点,在此时此刻,我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永远不要等,热爱民族,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也或是后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当然,不能偏锋走极, 还是要以人生前途为要,要先有物质保障基础,才有能力发挥。 如果把民族当成毕生事业来干,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担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那就相当了不起了。但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我们,作为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只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民族文化。

大多阿昌族青年人不太关注民族文化和阿昌族发展,因为忙着生存,民族情感不深,民族意识不强。我们是从阿昌山寨走出来的大学生,要有担当,有格局,有情怀,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摧眉折腰, 如果不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的话,那人生就太没意义了。

相信很多人都爱自己的民族,但不善于表达民族情感。

很多时候,我愤慨一些同胞民族感太低,特别是阿昌族青年,青年学子,以及为官上任的执政者,有能力而不热心阿昌族发展。当然, 我们也不要要求别人改如何做,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也不奢望别人能为自己能为民族做什么,也不奢望得到什么回报,认真的热爱,默默的奉献,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把民族当做一件乐趣,做好现在,做好自己,不忘初心,保持热爱,内心笃定,低调行事,把功夫用在做上,通过自己影响别人,活出了自己,也贡献了自己。

最后,我想用阿昌族有志青年囊兆东在我QQ空间一篇日志的留言与大家共勉: 我们作为阿昌族后生,应该承前启后,秉承阿昌前辈勤劳善良,不屈不挠,勇敢向前的精神,也要学习新时代的科学文化,为人处事,社会历练,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阿昌汉子的姿态做人,努力奋斗人生,爱自己,爱亲人,爱家乡,爱阿昌!

小小感悟,在此分享,坚持输入输出兼备,期盼交流。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的原因如下:

(一)建立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传达民族精神及民族价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认同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民族的思想观念表达。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崇尚仁爱、正义、和谐、信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重要精神来源,也是国家发展昌盛、繁荣富强的精神砥柱。

(二)解决学生面临的难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很多传统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精神内涵,包括和谐、民主、文明,建设祖国富强等等。所以,从这些内容体现,说明我国一直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加以运用,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文化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够促进多样化文化教育活动的发展,于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也是将价值观植入学生心中,从而不断内化学生思维品行,使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能够自主、自发的弘扬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书籍如下: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就是专门讲口才的,十分有帮助。

《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很不错,用心看了能提高你的修养。

安意如《思无邪》《当时只道是寻常》都是比较浅显的古典诗词,适合刚开始看书的人。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很好,锻炼你的口才的同时,激励你,培养你的气质。

《韩非子》《孟子》《庄子》等都可以看看,里面的辩论很精彩,提升口才,增加素养。

知识延展: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