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很重要,因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孩子的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孩子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关于分数的高低,已然无人问津,孩子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对于孩子的情感教育---孩子是否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关注更多。甚至于认为,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可有可无;更有甚者,认为孩子对人、对社会的冷漠,更能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不说,这种对孩子情感教育的淡漠的态度,是孩子成长的悲哀。
记得一位未来学家说过一句话,未来的人工智能,几乎能学会人类的所有智能。甚至能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而产生与之匹配的认知模式。也就意味者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与人工智能之处,是否会学习,已经不是区分的标志。那么,人类与人工智能区分的指标有哪些呢?那就是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
我们生而为人,正因为爱自己,而推及爱父母及社会,乃至爱自然万物,才能热爱生活,创造美好。如果没有了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即使孩子学富五车、富可敌国,又能如何?无非是能挣钱的机器而已。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丰富的情感?那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爱自己,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有一颗感恩之心。
怎么爱自己?爱自己的前提是自尊,自尊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孩子明白:我不需要任何证明,就具有独有的价值。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有了这样的自我接纳和认可,就会有善待自己的动力。因为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如此有价值,自然就会好好的爱自己。爱自己,孩子就愿意去讲究卫生、就愿意去锻炼身体、就愿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就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愿意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因为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孩子就能够持续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孩子就更有能量去回馈父母的爱,也就是学会了爱父母,进而爱同学,爱社会。
怎样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呢?当孩子学会了爱自己以及爱社会,孩子就比较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妈妈煮的一碗粥,孩子就会感受到妈妈的爱意;家里的一盆花,就会让孩子发现生命的美好;家里干净的地面,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珍惜;同学的一次帮助,就会感觉到同学的朋友之情。而这些美好的情感,都是在自爱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爱孩子,唤醒孩子的自尊。
感恩,是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据说,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曾经做个实验,实验发现,在诸多的美好情感中,能量最强大的情感就是感恩,感恩的能量甚至超过了爱的能量。具有感恩心的人,其幸福指数总体都比较高。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感恩的情感。从我的经验中,就是先从父母的身教开始,父母面对亲朋好友的帮助,要有感恩的态度。特别是在家庭自然生活状态中,要经常把这种感恩的事情进行分享,父母这种感恩的心态,就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进而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劳动,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会由衷的说:妈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即使饭菜的味道不太可口,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付出的劳动,对妈妈的劳动表示尊重的感恩。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孩子的感恩心就会生发出来。
有了感恩心的孩子,就会更容易和朋友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就更有机会获得帮助和成功,也就更有可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愿我们的孩子成为爱自己、爱生活、懂感恩的孩子。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正是这种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中华民族精神,才使中华民族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正确理解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发展历程,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的祖国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的命运,在祖国和民族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贯穿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始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长期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不仅是陶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立身、持家、治国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精神的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不竭精神力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者相辅相成
一、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二、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值得,因为民族感情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维护民族感情。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损害国家利益,而且也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侵犯集体利益,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员。
民族感情的确是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应当成为维系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桥梁。我们不仅应当积极建立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应该防止他人破坏这一感情。震旦学院一教师因发不当言论而被开除,民族感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维护吗?我认为值得,之所以值得的缘由有三个:
一、民族感情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我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就是因为民族感情不仅与国民的生活挂钩,而且也会影响祖国的未来。当我们无法继续维系民族感情时,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维护国家利益,而且也不能为祖国争光。而这就会导致民族分裂问题的产生,而且也会进一步影响国家的发展。
二、拥有民族感情的国民才具有凝聚力。
民族感情值得我们维护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只有具备这一感情,我们才会不断增强凝聚力,而且也才能够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奋斗。当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且实现中国梦时,我们才具有真正的向心力,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维护民族感情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对于我们而言,维护民族感情不仅能够促使我们坚持原则和底线,而且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能够成为命运共同体,而且也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战。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破坏祖国的统一,而且也不应该容忍他人的分裂行为。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也必须维护这一感情。
知史明史,实现主体自觉。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青年学生放眼国际、憧憬未来固然难能可贵,但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尊重历史。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尊崇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髓。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应通过专业渗透、比较研究、政治疏导、文献佐证、言传身教等不同方式和载体,真正将反映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通过历史的镜头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历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民族精神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历史之维,用时空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
精神当与时俱进。
时代是最鲜活的课堂。青年学生在第一课堂增长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主动融入、自我选择、价值塑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最根本的是弘扬爱国精神,让青年学生心存国家,懂得如何爱国和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中防止“去国家化”倾向和过度民族主义思潮。在今年的“918”前后,广大青年学子表达了理性爱国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青年的声音,传达了自信、成熟的民族情怀。
理性精神需要培育。
理性精神、理性态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球化的今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包含着当下的世界观、世界发展观和中国发展观及民族进步观。众所周知,东方文化传统中素来缺少对法制、自由和尊严的遵从或追求,其根源还是在于东方文化中素来缺乏理性精神。西方的理性精神导致了一系列精神和科学层面上成功因素的产生,并保证了几百年西方世界和民族的崛起。大学是培养青年理性精神的关键时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把民族的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理性对比和价值考量,尤其是要把30多年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学生讲明白、说透彻,以增强说服力。唯有这样,理性观点才站得住脚,民族自信才有活水源头。
情感认同是最大安全。
青年最富有激情,增强情感认同是加强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诉求。“认同”可分为自我认同和集体(社会)认同。个人可以有多重的集体归属和认同。当集体认同主要建立在民族等基础之上时,认同感会更为强烈和持久;而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民族或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忠诚和奉献精神。从青年学生角度出发,民族认同与情感认同进而体现为文化认同有着天然的同向性和合力效果。
大学生本身就是情感主体,有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基因,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情感认同已经不再是封闭式的,而需要开放的环境建构,需要扎实的发展依据,需要来自内心自觉和自我选择的文化认同。中国***作为执政党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确立,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选择的理性结果。这种选择的认同、情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必须通过主课堂、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得到强化,以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高层次认同。青年认同安全才是最大的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把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精髓还原到现实中,用启迪和熏陶让青年学生理智选择,用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鲜活精神来充实教育内容。这样,民族精神才能日久弥深,发扬光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