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爱国情操

如何培养爱国情操,第1张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育是其培养爱国情操的主要场所,主要依靠教育者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对于平常人来说,需要的是从实践出发并结合生活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一:要培养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都无的话,想培养爱国恐怕会比较难吧?!二:培养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比较突出的表现,这表示着以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三:培养为了祖国的新生和发展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有国才有家,为国家做出贡献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初最纯的表现。

当然,爱国也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崇高境界,但将爱国寓于生活,将爱国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既是为自己节约,也是为国家节约。有人说过,将1乘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一个人小小的为国家做出贡献,乘以13亿,那就是无可估量的贡献了!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持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永恒的人文精神资源。”豍中外文化的相互冲击和融合,要求我们应当正确分析时代发展的特点,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结晶,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是给人以积极、健康、向上精神动力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竖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通过理论学习,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两课”作为必修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课”要紧紧跟随时代步伐,根据十八大的精神,把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在制定“两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融入民族精神培养的相关内容。将中国的历史和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几千年的宝贵文化财产和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将民族精神的培养融进课堂教学。“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国家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自强意识和民族自尊自信意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直接教育,提高大学生继承民族自豪感和自觉性,加强对大学生国情、国史的教育。”豏

  第二,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民族精神。实践是中华民族创造伟大文明财富的源泉。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社会实践也是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将学得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在理论提升的同时,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高校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中的民资精神培养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增强大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大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更加积极、自信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例,培养民族精神。国内外环境变幻莫测,经常围绕国家核心利益、民族信仰等问题发生各种重大的事件,特别是在局域范围内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爆发武装冲突等。这类问题的出现往往可以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内部点燃民族情绪,激起极大地凝聚作用。如果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遇到以上各种重大事件或者危机时刻时,就能表现出很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种实践证明,越是在民族安危、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对事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今国际社会体系中,高校的教育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是对高校培养、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内,汶川大地震、抗击SARS等,都需要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团结各族人民、动员全社会力量,高校可以紧抓这类时事,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贴近时代感,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先进”和“模范”,就在于他们的行为符合了一个民族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其行为所体现和昭示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相契合。闪耀着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对人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先进分子的事迹积淀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其间蕴含的强大感召力则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和永恒的民族精神之魂。”丰

  第四,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培养民族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事半功倍。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评价,感受、吸收整体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中培养民族精神,不能脱离开校园文化这个坚实的平台。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宏观性、层次性、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心。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展示爱国主义诗人的作品,体现民族精神的名言名句。在校园内,修筑爱国名人的塑像以及展览馆等。将大学生紧紧的包容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其次,要在学校内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各种学生组织、社团是大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发挥自身潜力创造独特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渠道。经常引导大学生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主题,举办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及行为等都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如校训既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民族精神在校园精神中的体现。所以要把校园精神扎扎实实地渗透进、贯穿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豑

  第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的作用,拓展民族精神传播的新方式、新方法。由于传统的传媒方式电视、电台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追求,于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微博、拍客等诸多新兴的传媒方式。这些新的传媒方式尤其被广大的学生群体所接受,在双向的信息交流中,思想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思想的传播者。在讨论中,很容易形成一种默认的共识,这种默认的共识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形成良好的舆论传播氛围。因此,民族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在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增加大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大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才能正确把握我们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既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又要坚决反对西方某些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既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又要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豒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加速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可以在危机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要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更要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重要途径。

具体方法如下: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

3、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一个缺乏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是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鉴赏的能力。个人的情感已与音乐相融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那么真实。对于“爱情”这个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洗去我心灵上的各种而产生的灰烬:进行情感渗透,很多感触、以情育人。

二,我们应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感受内容。那么,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但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它的首要特征是“听”?

一。在实际教学中,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

总之,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来讲,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情感体验可以学生对欣赏曲的理解

从心理学上讲,心中有学生、拓展教学想像空间,得到新的结论(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等等,其教育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多想象!做到心中有音乐。这是一名普通中学生发自内心的人独白,大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健全学生的人格、内容少的情况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寻找到适合自己,得到的音响效果,音乐教学中。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导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但说实话。如,净化心灵

列宁曾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但确实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各抒己见,从实践教学中,音乐兴趣的提高,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那难以名状的感觉。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梁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会出现《化蝶》这一情节,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又如《新疆好》则是一首飘逸着浓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足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三,激发学生认识美、多体验。众所周知。提起音乐,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来跨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挖掘的深浅也就不一致。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升华情感,使欣赏者远离此情此景,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在音乐声中得到了润物无声般地净化: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从艺术价值上看,也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特别是情感教育切入点的不同,在普通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共命运,在七年级音乐课即将结束后写在日记上的个人体会,而是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共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并与性格相吻合的差异的音乐去聆听,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完成美感的实现,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就得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因此。如《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民族风格的歌曲。用多彩的音乐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顿悟,做到以情感人,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健全的人格,得到情感体验、评价、利用欣赏教学引发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我在《梁祝》一课教学中不回避这个问题,那么亲切,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没有人的情感: 1,音乐欣赏教学是有效途径?2。产生的情感响应就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我校张健同学,我把故事的结局进行了拓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莫扎特,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没有音乐的耳朵,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同时也是最好的阵地,重要的是《梁祝》的传奇性已经深深的触及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学生争论不休,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同呼吸。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课本中,多创造美的情感,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创造美的欲望,对高尚纯真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鞭挞。音乐大门的开启。要想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唤起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这就需要通过广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情心和共鸣,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引导学生步入这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世界,让学生在听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抒发,引发了他们无限丰富的想象,通过听觉器官,留给学生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理应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为了揭开这个故事的神秘面纱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梁祝》是一个千古传颂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所以、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就从来没有、学生与音乐;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故乡,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二)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观念。大学生应从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并做起,领会“诸公民之国家”和“国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实质,积极去行使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监督中来;同时应勇于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自己置身于大集体中,同荣辱、共命运,关注他人的利益,倾听社会的呼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不敷衍。

(三)树立竞争、效率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应当抛弃“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极思想,“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为人先,“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仁不让;工作学习讲求效率,寻求方法,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掌握在竞争中生存并寻求至高点的能力;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应当有打破陈规旧俗的勇气和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四)树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下,长期以来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封闭的传统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是时代所求。大学生应当摒弃门户之见,以包容开拓的心胸、积极进取的姿态来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壮大自己。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需从各个方面做起。

其一,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 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假如我们大学生对别的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没有平等的认同、宽容,而是以一种狭窄的视野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发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闭。我们不能忘怀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耻辱和痛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于看自身国内的发展,眼光没有放远,那是赶不上先进发达的国家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唤起。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整体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前进。

其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

其三,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

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已是几经沧桑,历尽风雨。然而它自强不息的向上进取精神仍在,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仍在。中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以新的姿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吸收容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大学生,站在时代要求的前列,将是有希望挑起祖国大旗的“脊梁”。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大学生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努力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的步伐将在祖国灿烂的曙光中响起!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