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需要“情感认同”如何对待

传统文化需要“情感认同”如何对待,第1张

传统文化需要情感认同如何对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是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了优秀的部分来完善现在的文化。我们需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的新内容,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化。

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对于艺术的构成,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视觉艺术的三个经典分支是绘画、雕塑和建筑。戏剧、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以及文学、音乐、**和其他媒体,如互动媒体,都包含在更广泛的艺术定义中。直到17世纪,艺术指任何技能或精通,与手工艺或科学没有区别。在17世纪之后的现代使用中,美学考虑是最重要的,美术与一般获得的技能(例如装饰或应用艺术)分开并区分。

艺术的本质和相关概念,如创造力和解释,在一个被称为美学的哲学分支中进行了探索。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与高手之间的交流是学习的最好方式!这是我的一句座右铭。当然我不是高手,也从不自称高手,但我敬重高手。不久前一位对企业文化颇有研究的业内朋友与我探讨有关企业文化的观点,想不到产生很强烈的共鸣。对企业文化这个课题也是我多年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大学毕业的论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但其中的一些观点我想现在还不过时:

 一、企业文化不是什么新东西,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生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种。所以企业文化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是上世纪来来热闹的课题,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应用也是企业家和学者们热衷的课题。

 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企业的文化是相同的,就连大集团下属的不同企业之间也不会完全相同,只是传承和发展,共性与个性并存。

 三、企业文化不但与企业的一切行为和理念相关,而且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社会政治等因素相关。

 四、企业文化不能因文化而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和情感,而且是与员工和顾客能够产生共鸣的精神情感。

 五、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达到的永续经营的目的(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不应只是利润的最大化,还不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文化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员工忠诚度和消费者忠诚度的最大化来实现企业发展动力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得到员工和顾客充分认同的企业文化。

 六、必须创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人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温暖,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团队感、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七、必须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以满足和创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文化为顾客创造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多是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这种精神和情感是维系品牌忠诚度的核心,企业文化必须与顾客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八、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品牌文化的内涵丰富程度和个性化程度均取决与企业文化。而品牌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会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中得到创新和丰富,品牌文化得到提升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和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外在引力。

民族精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记者: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并且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你觉得,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和加入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民族精神,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于海: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被认为是与现代化完全对立的,因而采取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更多的是断裂与漠视。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好的理念:如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和谐”精神,适可而止的发展精神,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当然包括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发现启发和创新的资源。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民族未来复兴之路的探索和开创。

  记者:那么,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与层次?你主持的研究有何创新思想?

  于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定义。我们的创新是将民族精神从三层涵义来阐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中央一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记者:最近关于国家“软实力”和“中国崛起”的话语十分热烈,民族精神教育对此有积极作用吗?

  于海:这是肯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是道德力。若我们的学生讲个人价值实现不讲报效国家,讲个人竞争不讲团队合作,他们有实力为未来创造引领世界、为别国人民所追随的价值观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在国家意识、文化创造、人格素质上有优异的表现,我们甚至都不能保持中国已有的发展态势,更不必说提升其发展品质和领导世界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在于个人的修为,更在于由此而汇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国民综合素质,这才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永葆活力的根基。

  以更从容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记者: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我们讲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已经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进行。

  于海:是的。现在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真正开放的世界里,他们的知识、情趣、志向不再限于本土和故乡。他们决意去了解和施展身手的世界,是他们的父辈只能在梦想中浮现的世界。他们没有民族的与世界的两个断然分明的界限,在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少年,习惯了“高露洁”,而不是“中华牌”;习惯了“汉堡包”而不是“阳春面”;听惯了ABC,也就对满是外文的环境不感陌生与别扭。在他们身上,不仅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更看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从而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

  二十几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大大激发和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2003年教育部全国“两课”调查中,大学生“一直相信”和“现在相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比例相加达726%。而在“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很强和较强的选率超过五成以上。在青少年很高的出国意愿下,同样表现很高的回国报效意愿。

  记者:在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海:在对外开放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更有利的条件了解各国文化、学习先进知识。但与此同时,无论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和学生个人都对外来强势文化缺少理性态度,不加分析地吸收得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少。在对待很多问题上也透露出,民族感情不容凌辱的血性精神在我们的民族中长久生疏了。而且,在艺术、语言和其他文化活动中,我们也缺少文化自信。当我们将别人的文化、别人的语言当作追崇、模仿的对象,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逼迫到了弱势的地位:讲英文是精英,讲汉语是俗气;吃西餐是高档,吃中餐是没品位——试问这样的情况下还怎能培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从教育环境到生活环境,西方文化的强势使得民族文化的认同陷入困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国家意识还是人格精神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问题亟待正视。

  在美、法等发达国家,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视的。美国学校教育突出“美国精神”教育,强化美国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文化认同和(美国)公民的人格意识。比如,美国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均免费供大、中、小学生参观。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法国,各界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认识空前一致。而且法国人对法语文化的热爱常常达到不惜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步,但也正是这种可爱的偏执精神,让法语文化面对当今滔滔的美国文化的泛滥仍不失其独特吸引力和魅力。

  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

  记者:民族精神教育与德育是怎样的关系?民族精神教育会不会取代德育?

  于海:民族精神教育包含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如诚实守信等,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条目,这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是一定的。其次,民族精神包含道德条目,但又不限于道德,它是综合性精神范畴,包括哲学精神、群体思维、国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种精神文明要素。所以民族精神教育又比德育范围宽广。而德育包括一切道德价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借钱要还”,“知错就改”,“不要随地吐痰”等,都可成为学校德育的内容,但我们却不能简单说这些构成民族精神教育。从道德要求看,德育比民族精神教育要宽广且高。举例来说,“爱国”可说是底线要求,德育除底线要求外,还有高调的要求,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不会也不应该取代德育。

  记者: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全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课堂应该是条主渠道。

  于海:是这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架构,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形成科学递进系列。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知识化”、“成人化”的倾向,而大学德育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力度则显不足,缺乏可供选择的德育课程与精品讲座,不能满足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要求。在片面追求“升学教育”、“精英教育”倾向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宣传经济全球化、强调国际视野与世界公民素养的同时,忽略国家意识的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主公民人格的培育。

  我们要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更要重视某些课程的核心作用。语文、历史和地理就是这样的核心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这三门课程的教育作用,训练青少年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青少年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地理的了解与热爱,这三门课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实践中,语文感人至深的人文教育大大削弱,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若有若无,地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久被冷落。恢复三门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地位,为当务之急,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同时,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活动多多益善,在丰富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国家观念的内化、民族情感的积淀、文化的自觉和传统的充实,归根到底是人格和人性的转化。

  记者:很多教育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是不是需要呼唤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于海: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环境对他们都有影响。环境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系统教育,只有全部环境的协调作用才能收到一致的效果;只有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意义充满的育人环境,因此环境教育是社会工程。正如一位伟大的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说,“价值不是伸手可得的现成东西,只有决心使个人自己的经验与各种各样的历史模式——它们是以往的人类献出他们全部的生命获得并体验价值所形成的——相调适的卓绝努力才能获得价值。”最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意义密集”概念,让这个城市不止以它的高楼和商业繁华闻名于世,也以它的文化和富有意义的人文气象傲然于世;让这个城市的青少年在它的历史、文化创造、品位和大气磅礴的氛围中,养成性格和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9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