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与尘》Heat and Dust
作者:[英] 露丝·普拉瓦尔·杰哈布瓦拉
介绍:五十年,两代女性,印度的溽暑与烟尘中,相异而别样的爱与纠葛。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获奖作品。
2、《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Ark
作者:Thomas Keneally
介绍:《辛德勒的名单》是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创作的一本小说,讲述了原是纳粹党成员的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波兰和德国境内的集中营内拯救了1200多名犹太人。它的同名**《辛德勒的名单》就由此而改编。
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
作者:扬·马特尔
简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作者马特尔的第四部小说,是一本关于成长、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的奇特的小说。由李安导演的同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根据这个改编的。
4、《都柏林人》Dubliners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简介:短篇小说集,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本书的作者是久负盛名,还著有《尤利西斯》。
5、《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简介: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二本小说。
扩展资料:
1、要想提高英语,有一项内容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单词。不管你在“听说读写”下了多少苦功夫,只要词汇量少,那便很难有质的进步。所以想要提高英语的第一点便是“背单词”。
2、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下三种核心背单词法。
(1)阅读记忆
顾名思义,阅读记忆指的是通过阅读英文文章与资料来记忆单词。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按照将生词圈出、反复研读句子、勾画词组、了解替换词汇、搞定熟词辟义(如husband名词作为丈夫、动词作为节俭地)的顺序对单词进行记忆。
优点:能通过语境,从文章中了解单词实际及具体的用法;印象深刻;比较有趣
缺点:不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加词汇量
(2)词根、词缀、词源、字母学规律
英语单词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单词含有词根词缀,通过词根词缀来记忆可以解决掉大部分单词。通常情况下,一个词的前缀表示肯定、否定、数字以及方向;后缀确定词性;而词根则表示该词的意义。相比之下,词源与字母学规律的记忆更适用于单音节词汇的记忆。
优点:短期内能迅速突破单词数量;有效记忆
缺点:难以使用到自己的语句中;记忆过程枯燥;容易忘记
(3)联想
编故事、编口诀、利用谐音法等联想方式帮助记忆词汇。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thank you(三克油)、twohands(偷汉子)等,都属于联想记忆的范畴。
优点:避免记忆词汇时出现枯燥与乏味的状态
缺点:不是所有单词都能使用这一方式记忆
4、背单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每天都要将之前背过的单词再复习巩固一遍,不然很容易在刷完一遍后发现真正记住的没几个词。
现代主义文学派系实在很多,但如你所言,不知什么是所谓的狭义的现代主义文学?呵呵,找了些作品,不知是不是一下这些
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十二个》(长诗)
1、在诗歌上: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2、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3、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意识流小说: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一)选择题
1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6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次年发表处女作《考验》。
小说集《顿河故事》(内收《看瓜田的人》、《胎记》和《死敌》等)出版,这些小说把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或个人关系间展开。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8 年发表第一和第二部,全书于 1940 年完成。)
1932 年,完成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完成于 1960 年)。小说中达维多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
卫国战争时期,以记者的身份上过前线,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等作品。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而坚韧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
1969 年,完成《他们为祖国而战》第一部。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
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2《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一生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传记等大量作品,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名。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马来狂人》《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收藏》,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和回忆录《昨日的世 界》等。
茨威格的作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小说构思匠心独运,性格刻画细腻,文字隽永流畅,极具艺术魅力。
4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运用意识流手法,记录了三个主人公一天里的意识流动以及琐碎的生活片段。
乔伊斯对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5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奥匈帝国
创作:一生写下了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中短篇小说《判决》《在流放地》《地洞》《变形记》等。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异化感和孤独感。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6《骑桶煤的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主人公骑着空煤桶飞上天空
的荒诞故事,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异化的穷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
(二)主观题
1、《静静的顿河》的人物形象葛利高里
总述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
(1)葛利高里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
在他身上既有哥萨克优秀青年勇敢、刚毅、纯朴、善良的一面(如本选文中他割草时误伤小野鸭的场景),但又有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
(2)勤于探索,感觉敏锐、内心世界丰富,但探索缺乏深刻的思辨性,疾恶如仇。
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艰难的抉择和精神的探求。但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作品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也是导致他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外因。本选文描写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回归。
2、《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
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个人命运与社会冲突相互映衬,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2)叙事方式上,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
(3)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
(4)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3、《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思想内容茨威格震撼的原因
(1)令茨威格感到震撼的是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
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等伟人的墓地,都是奢华装饰的大理石的墓地,但是托尔斯泰的无人守护的异常简朴的无名基地却比所有精心打理的奢华墓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
(2)人格的力量才是令茨威格感到震撼的深层次的原因。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生真谛的探索,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一样富有独特的色彩。
小绿棒是托尔斯泰人生理想的象征。
这个无名墓冢如茨威格所说的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伊芙琳》思想内容包含人物形象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形象,揭示了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的社会现实。
(1)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闷、精神麻痹。
(2)揭示了都柏林人贫乏生活和贫困精神状态的成因:
①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 ②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 ③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
(3)都柏林女性比男性更悲惨的命运。
5、《伊芙琳》艺术特点
《伊芙琳》通过简单的人物结构和对日常琐事的叙述,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揭示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1)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
眼前黄昏窗外的行人,行人脚步踏着她儿时玩耍的空地,玩伴沃特一家回英格兰去了,现在她也要离乡背井了,眼前家中的一切,离家的行动会引起的种种 反应和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
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断,是伊芙琳的感观对客观的再现,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
(2)间接、隐蔽的内心独白和强烈对比。
文中对伊芙琳内心的所思所感,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达的。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平在林前道上。”“这样做明智吗?”“逃走!她一定得逃走!”“她也有得到幸福的权利。”
这种表达突显了伊芙琳静静伫立的外表和波澜起伏的内心之间强烈的对比。
(3)丰富、深刻的寓意象征。
伊芙琳和她的父亲、母亲、弟弟,共同构成都柏林男人、女人和青年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主人公伊芙琳的名字 Eveline 与 evening(傍晚)谐音,傍晚、灰尘、**、黑色等,都表现了青春迟暮的辛酸与绝望。
圣女和神甫的画像寓意着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弗兰克带伊芙琳去剧院看的《波希米亚女郎》,象征伊芙琳生活中所没有的自由和浪漫。
黑色的大船象征伊芙琳对未来的恐惧。
6、《骑煤桶的人》的思想主题
(1)揭示了奥匈帝国战争期间最寒冷的冬天里穷苦人痛苦的生存状态。
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主人公“所有的媒都用光了;煤桶空了;炉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
小说以颇为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
(2)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客观环境是令人无处逃避的寒冷,“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它所引起的是主人公强烈的无助感,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它求救的人。
(3)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和关系的“异化”。
“我”骑着空煤桶去借煤,始终没能近距离面对面地提出自己的乞求,“我”与煤贩子夫妇的交流一直是用“喊”的方式。“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在“我”表明现在不能付钱时,妇人说“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耳朵、眼睛和心灵都自然屏蔽了对他人困境和需要的感知。
7、《骑煤桶的人》的艺术特点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荒诞,以荒诞的情节比拟荒诞的世界。
人骑着空煤桶飞起来的情节本身是荒诞的。
这种荒诞的描写,揭示了世界荒诞的本质,表现了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孤独和悲哀,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2)悖谬。
《骑煤桶的人》中的“我”,如同《城堡》中的 K 一样,越是急切地靠近,越是无法真正地触及,直到生命的终结,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悖谬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充满恐惧、色调晦暗、悲哀绝望的精神氛围。
(3)象征。
轻得可以飞起来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
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世界上没有轻到如此程度的煤桶,却有在充满冷漠和不公平的社会里轻贱到如此程度的人,他们像骑乘动物一样,任人驱遣,却无力反抗,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只能“让自己永远消失”。
总 这三种艺术特征整体上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有力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三)配套练习题
1《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变成了( 大甲虫)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描写了一个哥萨克青年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命运,这 部作品的主人公是 (葛利高里
)
3传记《三位大师》的作者是(茨威格
)
《araby》小说的深层解读是:
《阿拉比》这篇小说,其实是很好地教了我们一个方式,就是虽然要表达的是幻灭的情绪,是一位少年人,他一直都在用眼睛看这个世界,但是最终在黑暗到来的时候,他透过黑暗清楚地看见了内心的自己。
那么当他再看见黑暗当中的自己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一种幻灭,这个词汇始终没有在小说当中出现,这也是作者乔伊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
《阿拉比》告诉我们:
不是所有写初恋的小说,都一定要写一个人如何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又如何失恋。
因为,有些失恋的故事那也只是一个表象,而真正应该要写的,是借着一场失恋的故事,来表明对于生命,对于生存,对于一种生活的,一种深刻的体验、认知、甚至是失望的情绪。
一、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日渐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16岁时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学习哲学和语言。1920年移居巴黎,接触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作品,接受了欧洲文学的自由思想。他一生专注于小说创作,直到1941年病逝到苏黎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运用意识流手法,记录了三个主人公一天里的意识流动以及琐碎的生活片段。乔伊斯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他的开山力作,共有15篇故事,分为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部分,取材于20世纪初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况。正如乔伊斯所言,“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部精神史。我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
二、《伊芙琳》的主题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形象,充分揭示了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的社会现实。
首先,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闷、精神麻痹。
都柏林人的这种状态,是通过主人公伊芙琳对生活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她坐在窗边,看着家中的一切,“不知道到底哪来的这么多灰尘”,“鼻孔里还留着印花棉布的尘土味,她累极了”。这种尘埃弥漫和累极了的感觉,正是日复一日缺乏活力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次,揭示了都柏林人贫乏生活和贫困精神状态的成因:
1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伊芙琳和她的弟弟都用辛苦的工作换取微薄的收入。2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摆设着圣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码头犹豫不决时反复向上帝祈祷,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典型体现。3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母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罕有的慈爱,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邻居的议论,都影响她离家的决心。
再次,都柏林女性比男性更悲惨的命运。
伊芙琳的母亲劳碌一生,最后发疯而死。伊芙琳步母亲的后尘,又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既要面对生活的重负,又要面对父亲的粗暴。她虽然意识到“我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却最终没有勇气追求新的生活。社会毁了男人,男人又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孩子。
三、《伊芙琳》体现的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伊芙琳》通过简单的人物结构和对日常琐事的叙述,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揭示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首先,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
眼前黄昏窗外的行人,行人脚步踏着她儿时玩耍的空地,玩伴沃特一家回英格兰去了,现在她也要离乡背井了,眼前家中的一切,离家的行动会引起的种种反应和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段,是伊芙琳的感观对客观的再现,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
其次,简接、隐蔽的内心独白和强烈对比。
文中对伊芙琳内心的所思所感,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达的。“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这样做明智吗?”“逃走!她一定得逃走!”“她也有得到幸福的权利。”这种表达突显了伊芙琳静静伫立的外表和波澜起伏的内心之间强烈的对比。
再次,丰富、深刻的寓意象征。
伊芙琳和她的父亲、母亲、弟弟,共同构成都柏林男人、女人和青年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主人公伊芙琳的名字Eveline与evening(傍晚)谐音,傍晚、灰尘、**、黑色等,都表现了青春迟暮的辛酸与绝望。圣女和神甫的画像寓意着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弗兰克带伊芙琳去剧院看的《波西米亚女郎》,象征伊芙琳生活中所没有的自由和浪漫。黑色的大船象征伊芙琳对未来的恐惧。
四、知识链接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开始萌芽,20年代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是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意识流小说描绘人物内心“流动的意识”,迥异于传统的心理描写,通过表现人物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感知来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的伍尓芙的《戴洛维夫人》和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