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1张

作者总是在快乐单纯的笔调中,在温煦从容的回忆中,写人生的艰难曲折、命运的多灾多难。用风趣的语言,似曾相识的场景和深沉的回忆,把属于童年的快乐单纯,阳光明媚都带到读者的面前,是人心生温暖,是悲喜交加的感情基调。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

童年

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第一章

  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优秀女性的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

  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凡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

  本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善良、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中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

  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讲述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六章

  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钢棍打到了手臂,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

  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还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

  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和现在都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这个家庭的穷苦。《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主要人物关系表

  

​父亲彼什科夫(手工业者,老实,本分)​母亲​(善良的地下层妇女)​继父​(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外祖父卡希林​​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大舅舅米哈伊尔(凶狠,残暴)​小舅舅雅科夫(自私自利)​舅母娜塔丽垭​阿廖沙彼什科夫表哥雅可布的萨沙(顺受,麻木)​表哥米哈伊尔的萨沙(沉默,忧郁)​伙伴茨冈(弃儿)​老匠人格利高里(正直本分)​麻脸保姆叶夫根妮娅​​格里戈里伊凡诺雅奇师傅​​​格里亨里​(外祖父的老伙计)​“好事情”​

(睿智,正直,先进青年)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小茨冈”与房客“好事情”。小伙子“小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小茨冈”来说,房客“好事情”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和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特点

  《童年》是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全书以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为第一人称描写。 这本书也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阿廖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个版本或童年的他,这讲述了儿时的高尔基。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死的这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因为他年纪小,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地龇着牙等等。

  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二、语言艺术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

童年

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第一章

  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优秀女性的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

  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凡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

  本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善良、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中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

  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讲述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六章

  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钢棍打到了手臂,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

  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还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

  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和现在都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这个家庭的穷苦。《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主要人物关系表

  

​父亲彼什科夫(手工业者,老实,本分)​母亲​(善良的地下层妇女)​继父​(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外祖父卡希林​​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大舅舅米哈伊尔(凶狠,残暴)​小舅舅雅科夫(自私自利)​舅母娜塔丽垭​阿廖沙彼什科夫表哥雅可布的萨沙(顺受,麻木)​表哥米哈伊尔的萨沙(沉默,忧郁)​伙伴茨冈(弃儿)​老匠人格利高里(正直本分)​麻脸保姆叶夫根妮娅​​格里戈里伊凡诺雅奇师傅​​​格里亨里​(外祖父的老伙计)​“好事情”​

(睿智,正直,先进青年)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小茨冈”与房客“好事情”。小伙子“小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小茨冈”来说,房客“好事情”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和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特点

  《童年》是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全书以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为第一人称描写。 这本书也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阿廖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个版本或童年的他,这讲述了儿时的高尔基。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死的这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因为他年纪小,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地龇着牙等等。

  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二、语言艺术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阿莱莎·斯科夫(Alesha Skof岁丧父后随母亲回到爷爷奶奶家,并在此生活的一系列事情。《童年》是一部独特的自传,具有巨大而神奇的吸引力。评论家一致认为它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童年的自传中无与伦比的经典。高尔基的童年是世界上最悲惨也是最美好的。它残忍地撕开了幻想的世界,赤裸裸地暴露了它的真相。当孩子们盯着这个世界时,无疑是非常残酷的。然而,英雄却像一片被烧毁的森林。一次次的挫折和苦难,让他更加坚强,更加顽强。小兹刚死了,家里失火了。这些平凡的故事让你既哭又笑。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如同海浪,一波一波的涌来,冲击着我们。人类的进步,绝对包含了很多人童年的梦想。这些他们共同成长时的宝贵思想和努力,形成了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伟人的成就。这是多么好的教育啊。不得不说,这个出身的家庭为爱因斯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父亲和叔叔的指导,没有父母和亲人对爱因斯坦语言表达障碍的理解和宽容,就没有成年后大谈相对论侃侃的爱因斯坦。童年描写了阿丽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他住在脾气暴躁的爷爷家,感受着叔叔们的自私和仇恨,过着非常压抑、不安和无爱的生活。在这样肮脏的环境中,还有另一种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奶奶的善良和正义,茨冈人的乐观和淳朴,老工人格里高利的正直。这些让他觉得开心但还是难过。后来母亲改嫁,却经常被继父打骂。她过着不幸而贫穷的生活,阿丽莎再也感受不到母亲的温暖。在书中,高尔基讲述了他灰色却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他在展示自己成长经历的同时,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揭露和批判了旧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贪婪的市民顽疾,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下层民众子女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高尔基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并在童年表现出光明的希望。所以在高尔基的《童年》里,我读出了他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向人展示他有多同情多可怜,也不是单纯的回忆他的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辛,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能够在龌龊的环境中,用一颗向上的心,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

《童年》这部小说的基调整体显得(严肃、低沉),但由于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一)加强方法、策略的综合运用,促进能力提升

1引导在阅读中综合运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联想和想象是阅读能动性的重要手段,读者在阅读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加入作品之中,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教科书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阅读内容多角度展开联想。围绕这一语文要素,《草原》课后练习就课文中的“话别”内容引导交流学生自己与别人的惜别经历;《丁香结》课后练习提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从本单元的课文出发,提示了展开联想的角度,并强调“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的好处,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阅读时展开联想的意义和价值。想象是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是把经过感知的艺术形象综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改造后,组合成一个全新形象的过程。因为年龄段心理特点之故,小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但他们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往往存在问题,可能简略化或模糊化,也可能有歪曲或错误。针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状况,本套教科书重视引导儿童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想象,在不断实践中提高想象能力。低年级编排了引导读句子想象画面等分散安排的想象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分别以“试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为语文要素,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能力进行了集中强化。以此为基础六年级上册继续编排了相关练习。如第一单元课文配套习题:《草原》课后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之歌》阅读提示“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再如,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列出“饱经风霜的脸、饱经风霜的老屋”等形象化的词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相应的形象,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不仅是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联想能力、想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水平和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科书的编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根据阅读需要,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

延续本套教科书前面册次的编排体例,本册教科书第四单元,编排以“有目的地阅读”为线的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内容后,还要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策略,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该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竹节人》引导学生体会“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是什么,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二篇精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继续安排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第三篇安排的是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运用阅读策略。

《竹节人》阅读提示列出三个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分别根据这三个阅读任务读课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围绕阅读过程进行交流,提示学生,可以快速读全文,根据阅读任务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宇宙生命之谜》阅读提示、旁批及课后练习相结合,展现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其中,旁批呈现某位成熟阅读者的阅读思维过程,给学生作示范,提示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包括测览、圈画关键词句、细读重要部分等。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提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需要细读,强调要根据阅读目的调整阅读速度。另外,旁批和课后练习均提示要注意对材料中信息的准确性加以判断。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思考自己是怎么读的,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从而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借鉴,不断积累阅读经验。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尝试带着新的问题,思考应该怎样阅读这篇课文。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样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的内容、采用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故宫博物院》主要引导阅读策略的实践和运用。这篇课文包括风格不ー一的四个阅读材料。材料一以平实的语言按由南向北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貌,材料二是有关太和门的一个故事,材料三以网络截图形式提供了故宫参观路线等信息,材料四是故宫平面示意图。阅读提示设置了任务情境,给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交流,从不同角度强调有目的地阅读应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和处理材料,提高阅读效率;还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提出阅读时应注意自己的阅读目的。3以多种方式强化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提升教科书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加强不同年段、册次间的纵向联系,逐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开国大典》课后练习,让学生找传达出热烈、庄严气氛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这是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批注,体会批注在阅读中的作用,以期逐步养成边读边批注的习惯。

《灯光》“阅读链接”编排了体现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根据所选文章及片段的特点,阅读提示提出了“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查找相关资料”等学习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的深入学习及该单元“交流平台”的强化,学生对“通过品味场景、细节,体会思想感情”有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六年级上册通过“阅读链接”中提出“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既得阅读方法加以运用。关于查找资料,教科书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比如,四年级上册、下册注意在课文学习中提出查找资料的要求,引导学生体会查找资料对阅读理解的作用,强调“査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五年级上册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出“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五年级下册指出借助资料可降低课文理解的难度,并在综合性学习单元系统安排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除了《灯光》“阅读链接”中提出查找资料的学习要求,本册教科书第八单元也作了相关编排。该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好的故事》“阅读链接”编排的鉴赏性片段,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评论性文章,拓宽搜集资料的角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阅读提示有“结合资料”、结合“查找的资料”等要求,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背景相关的资料,借以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对人物的认识。

本册教科书第八单元“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就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交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要灵活运用”。这是在四年级上册写一件事的文章、写多件事的文章怎样把握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与提升。

(二)重视引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的学习重点,也是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除了前文提到的以“交流平台”等板块,就怎样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升,教科书还注意从课文特质出发,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

第八单元是整套教科书唯一以“人物”为人文主题的单元,编排了鲁迅的代表作品,及《有的人》等写鲁迅的诗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鲁迅作品作为文学经典,“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重要任务。《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作品内蕴深厚,也是素有定评的经典作品。鉴于此,本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

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情感基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基调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把握情感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第二单元课后练习强调对情感基调的把握:《七律・长征》要求“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狼牙山五壮士》引导学生“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开国大典》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课后练习从不同角度提示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作为参考。

(三) 加强文体意识的培养有不同的思维训练价值

较好的文体意识对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册教科书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编排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这三篇小说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且都善于设置悬念,读来引人入胜。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桥》《穷人》的课后练习,重点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展开交流。从教科书的编排可以看出,教科书对学习小说这一文体是有选择的,不完全依据小说的特征来安排学习内容,而是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来作安排。对这一文体的学习要做到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恰当: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只有一个地球》带有论说性质,课后练习通过设问““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观点的得出过程。此外,该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片段练习引导学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视“文体意识”不等于进行“文体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解读教科书,把握好切入角度以及教学展开的度。

(四)重视从阅读学表达

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该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课后练习具体落实了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练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引导对第二自然段写人物群体和战士个体的语句分别予以关注。这样编排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中何为“点”、何为“面”,从而弄清楚什么是“点面结合写场面”,在此基础上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有了这一课的学习作铺垫,《开国大典》课后练习直接要求读读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引导学生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知识、方法完成练习,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习作“多彩的活动”提示“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习作实践中。该单元“交流平台”对课文中“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点明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好处,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习作实践进行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重视强化单元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方法的学习、运用。有的引导体会表达的丰富性,如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列出了四个句子,都没有用“某人说”这一方式来引出人物语言,对学生语言实践中相关言语能力的发展有很强的启发性。有的引导体会怎样“写具体”,如第三、四单元分别编排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怎样具体地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或心理活动。教科书还在该栏目中编排了有关修辞的内容,强调体会句子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有意识地回避了修辞方法的名称,引导教学把重点放在修辞的表达效果上而不是概念理解与修辞方式的办别上。

此外,该栏目还安排了标点的学习,以及引导思考怎样拟题,力图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表达更规范、更有表现力

(五)通过多种方式倡导大量阅读

本套教科书重视通过“阅读链接”加大阅读量,每册教科书“阅读链接”中编排的都是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有的与课文整合,编排了课后题。具体到六年级上册,“阅读链接”内容从使用角度看包括三种类型是用于比较阅读,如课文《花之歌》与“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二是用于拓展阅读,如课文《三黑和土地》与“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是用以辅助课文内容理解,如课文《好的故事》与其后链接的鉴赏类片段。

“快乐读书吧”是本套教科书贯穿始终的板块。六年级上册教科书“快乐读书吧”编排的是成长主题的中长篇小说阅读。教科书以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为例,提示了阅读小说的方法,并以内容简介的方式推荐了《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这是本册“小说”单元学习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认识,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那是一段由一个真善美的天才所讲述的残酷、悲惨的生活中的故事。“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天地里,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变,没有变得肮脏,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童年》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它是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小说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所写的是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童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