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折纸》说课设计三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折纸》说课设计三篇,第1张

#教案# 导语《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要执教《折纸》,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堂设计。

 教材分析:

 1、《折纸》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将为本单元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2)方法与过程: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必要性,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顺利达到本节课预定的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借助展台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抢答、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指导学生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2、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己能说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学课没有新课,新课就是复习课。”在这个环节,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设计了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迁移。

 二、创设情境。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更要学会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折纸情境,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自主探索。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环节,我采用了“估一估——折一折——议一议”的模式,通过自主尝试教师引导,知道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一致,要想计算,必须先通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让学生去自主尝试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看图填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练一练”第三题,通过分组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正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诊所”通过让学生辨别易出错的算式,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解决总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

 五、拓展延伸。

 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反思评价,总结全课。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总结时,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反思本次数学活动的收获,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中,我设计“先通分,再计算。”使学生清晰地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黑板上示范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过程,旨在规范学生书写,养成良好习惯。

#教案# 导语《掷双色片》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第六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类、 数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掷双色片,会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3、能正确书写数字“8”和“9”。

 能力目标

 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感受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情感目标

 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掷双色片,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2、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

 教学难点:

 对随机结果的认识和有序地猜测。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

 1、每小组5个一次性水杯,其中一个写上“5”,其余的写上“7”。

 2、双色片(教具)(若没有,可用红、蓝磁性贴代替)。

 3、每小组一张工作表。

 学生方面

 1、双色片10片。

 2、红、蓝彩色铅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复习

 师:小朋友们,上个星期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234567的分与合,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

 师:几个表示了什么?第几个表示了什么?

 生:几个表示了物体的数量;第几个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一、游戏引入

 1、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数学好帮手“双色片”一起学习。(板书:双色片)

 2、猜猜教师手中双色片的个数。

 师:在我的手中有一些双色片,不满10片,谁知道我的手中到底有几片双色片?

 3、将手中的双色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学生数一数共有几片。(向猜对的小朋友表示祝贺。)

 二、探究新知

 1、10以内数的分拆

 师:请小朋友数一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在黑板上记录)

 再随机扔掷双色片,依次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并记录红蓝色个数,在黑板上做好板书记录。(哦,小朋友们,我们再来猜猜还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呢)

 师:小朋友们,我们看,我们掷8片双色片出现了几种情况?

 生:9种

 师:每一次掷双色片,我们是不是都很难猜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随机的,这就叫做随机性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9种情况,我们怎样来排列能更容易记住呢?

 左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右边一列有大到小排列(左边的树越来越大,右边的数越来越小)

 或者左边一列由大到小排列,右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

 小结

 师:掷双色片时,可以用数字来记录红蓝双色片数目,投掷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

 练习

 1 书本P14 2 练习册P10 (1)

 计数

 ①在前面的双色片下面出示“ ”

 问:这是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②根据实际结果,与学生一起将数字填入空格。

 ③师:我们的小伙伴手中也有一些双色片,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记录他们手中的红、

 蓝片各有几片吗?

 出示书本第16页第1题,前两个小题集体讨论完成;中间两小题以同桌两人互讲悄悄话的形式完成;最后两小题独立完成,全班用拍手的次数来表示答案。

 (2)操作(摆双色片)

 师告诉学生要拿出的双色片的个数,由每位学生自己决定红、蓝片的个数。练习说话:我将()片双色片分拆成()片红色的和()片蓝色的。(此练习在教师示范后可请同桌两人合作进行。)

 2、掷双色片(5片)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确定与记录红、蓝片个数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做个“掷双色片”的游戏。(板书:在“双色片”前添上“掷”)

 (1)教师示范

 ①操作:拿出5片双色片,放入标有“5”的杯子里。摇动杯子后,倒扣在实物投影仪上(如:2 3 )。

 ②记录:出示“工作表”

 根据掷得的结果先将圆片涂色,再用红、蓝“︱”表示。

 (2)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①宣布合作要求:每组4人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掷双色片,一人负责根据结果涂色,一人负责用红、蓝“︱”表示,还有一人负责监督。大家轮流。

 ②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各组汇报操作结果,师板演结果。(若有个别结果在学生操作时没有出现,可请学生想象:再操作几次,还可能有什么结果,该怎样记录?)

 (4)讨论;什么情况经常出现?什么情况很少出现?

 (5)小结:掷5片双色片,会出现6种情况,1红

 4蓝、4蓝1红、2红3蓝、3蓝2红这些情况经常出现,而5片全蓝或5片全红的情况就很少出现。有的小组掷了好多次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每一次掷出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叫“随机”。我们平时掷骰子,出现的数字也是随机的。

 (6)讨论:这些结果如何排列更整齐,利于统计?

 结论:可将一种颜色的双色片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而另一种颜色双色片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7)师按照学生讨论的结果重新展示工作表。

 3、再掷双色片(7片)

 (1)请学生猜测掷7片双色片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师用双色片或磁性贴展示学生猜测的情况(有规律地排列)(见练习册)。

 (3)每个学生独立验证大家猜测的情况,并用“︱”记录在练习册表内相应的位置上(师可先示范)。

 (4)小结:掷7片双色片会出现8中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是随机的。7片全红或全蓝很少出现。

 三、学写数字

 师:刚才我们用双色片学到了不少的本领,下面我们还要来学写数字。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写哪两个数字?(8和9)

 (1)学写数字“8”

 ①师先请学生数一数书本17页下面的那朵花共有几片花瓣?(8片)

 师:8片花瓣我们就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②师示范写“8”,并讲述书写要点。

 ③学生书空描写。

 ④在“田”字格上学写。

 (2)学写数字“9”

 (方法同上)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双色片伴随我们一起学会了许多新本领,大家的表现都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的收获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初步感知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过程与方法

 掷双色片,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随机结果的初步认识,感知数学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

 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这里有两个双色片,它们的一面是蓝色,一面是红色,现在把这两个双色片放到杯子里去掷一下,你们猜猜看,掷出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生:(两个都是红色;两个都是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两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出示课题:掷双色片)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1知道数的分拆,并能用数字记录;

 学生汇报掷的结果,教师板书

 (1)○●

 (2)○○

 (3)●●

 问:还有其他的情况吗?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几种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

 指着黑板问: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呢?(1和1;0和2;2和0)

 师:通过双色片我们知道了把2分拆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你能用双色片摆一

 摆3的分拆吗?

 (学生操作,汇报结果。师板书,生模仿记录。)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用双色片摆出3的分拆,还能自己进行记录。现在书上有6种数的分拆,你能根据红蓝片的个数进行记录吗?

 书上14页练习9/①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可以分成几和几)

 也可以说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和几是几。

 2掷双色片,对随机结果进行感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掷双色片和双色片的摆放知道了数的不同分拆。现在每个人拿出5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几个红片,几个蓝片

 板书

 ○○○○○ (1)

 ○○○○● (2)

 ○○○●● (3)

 ○○●●● (4)

 ○●●●● (5)

 ●●●●● (6)

 生完成书上的练习2。

 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掷了5个双色片,知道可以掷出6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些结果经常出现,那些结果很少出现呢?请你们自己再掷几次,然后把掷的结果记在书上。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和6出现的情况较少等)

 同一种颜色出现的较少,而两种颜色都有的情况比较多。

 问: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你们以后长大就会知道,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三、总结交流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

 练习册P9 写数,练习册P45、46

 板书设计:

 双色片

 ○ ●

 ○○○○○ 5 0

 ○○○○● 4 1

 ○○○●● 3 2

 ○○●●● 2 3

 ○●●●● 1 4

 ●●●●● 0 5

篇三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 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 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掷双色片”(板书课题)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规则:你们的桌上有一些圆片,圆片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蓝色的,当你们看到红色的圆片就用红笔记录圆片的个数,当你们看到蓝色的圆片就用蓝笔记录圆片的个数,明白要求了吗?

 2 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 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 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 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 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 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 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 反馈板书。

 3 小结。

 4 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1 小丁丁在掷7个圆片时,总会遗漏几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重复、不遗漏的好办法,你们看:(出示8行同色的双色片,师翻转第二行的第一个圆片;翻转第三行的第二个圆片),接下来他会怎样翻呢?

 2 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 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 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 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 听故事,想原因

 从前有个穷人,他只有10枚硬币,财主十分看不起他。穷人说:“我出10枚硬币,你也出10枚硬币,你掷3次,落地后如果硬币的正反面相同,那我的硬币就送给你,否则你的硬币就送给我”财主答应了,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输了很多钱,而穷人却得到了很多钱。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 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 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 考 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会把“角边角”转化成“角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归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探究。

 教学难点

 将三角形“角边角”全等条件转化成“角角边”全等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复习旧知三角形“角边角”全等判定定理:两角和它们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书后相关练习题。

小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篇二

 全等三角形

 课题: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小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利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究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观察平移、翻折、旋转的两个图形

 活动3全等形的练习

 活动4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做的变化(课件演示)及动手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活动7小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实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巩固全等性的概念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通过平移

 及自己动手作比较得出全等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形三角形的性质。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

 (2)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

 运用全等形的概念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

 △

 ABC的位子上,试一试:

 如:教科书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

 (1)

 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2)

 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4)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B

 AD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DAM=39°,则AN=___cm,NM=___cm,∠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一次函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能力目标:

①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②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②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①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②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与自主探究

设计思路: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进行知识的横纵联系,抽象概括,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习题演练中巩固概念,理解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天,数学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5斤)去市场买10斤鸡蛋,当他往篮子里装称好的鸡蛋时,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的个数少很多,于是他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1055斤,即刻他要求摊主退1斤鸡蛋的钱。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点拨摊主称的质量与准确值有差异,如果知道它们的函数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用摊主的秤也能称出准确的质量。

设计意图以买鸡蛋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内容符合实际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横向联系,探索原理

师: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质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质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克012345

y/厘米3354455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生: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设计意图弹簧秤和买鸡蛋有联系,并且都含有一次函数的模型。

三、纵向联系,形成概念

师: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

(1)完成下表:

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050100150200300

油箱剩余油量y/升

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 y=100-018x )

生: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为y=05x+3,y=100-018x,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要注意准确且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四、应用迁徙,巩固新知。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变式训练:见下表:

X-2-1012……

Y-5-2147……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 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是一次函数,并且知道为什么是一次函数。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1)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2)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3)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点拨写函数表达式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先认真审题,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按照等量关系写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等式,最后将等式变形为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函数的式子。

设计意图此题考查了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问题。

例3:我国现行个人工资薪金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800元但低于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所得税……如某人某月收入11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1160-800)元;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又小于1300元时,写出应缴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某人某月收入为960元,他应缴所得税多少元?

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分析:(1)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小于1300元时,

y=005×(x-800);

(2)当x=960时,y=005×(960-800)=8(元);

(3)当x=1300时,y=005×(1300-800)=25(元),25>192,因此本月工资少于1300元,设此人本月工资是x元,则005×(x-800)=192,x=1184。

变式训练: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写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

[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设计意图此题考查了分段计费问题。同时让学生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范围。

五、课堂小结,上升理性: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六、课堂反馈,快乐闯关

轻松完成

某种大米的单价是22元/千克,当购买 x千克大米时,花费为y元。y是x的一次函数吗?是正比例函数吗?

(y=22x, 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稍加思考

如图,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现有一列火车从乙地出发,以80千米/时的速度向丙地行驶。

设x(时)表示火车行驶的时间,y(千米)表示火车与甲地之间的距离,写出x,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 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

(解:y=100+8x,y是x有一次函数。)

勇于挑战

某织布厂有工人200名,为改善经营,增设制衣项目。已知每人每天能织布30米,或用所织布制衣4件,制衣一件需用布15米;将布直接售出,每米可获利2元;将布制成衣后售出,每件可获利25元,若每名工人只能做一项工作,且不计其他因素,设安排x名工人制衣,则:

①一天中制衣所获利润P为多少元?

②一天中剩余布所获利润Q为多少元?

③当x取何值时,该厂一天中所获总利润y为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解: (1)P=25×4x=100x(元)

(2)Q=2[30(200-x)-6x]= - 72x+12000(元)

(3)一天所获利润为制衣所获利润与剩余布所获利润之和,所以

y=P+Q=100x+( - 72x+12000)=28x+12000,这是关于 x的一次函数;而当制衣

最多时,也就是制衣人最多时,获得利润最大,即x=166时,最大值为

y=28×166+12000=16648(元)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强化双基训练,而且以“轻松完成”、“稍加思考”、“勇于挑战”三个小标题来引导、鼓励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并且三个内容有梯度,满足多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教后反思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个函数模型,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课习题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横纵联系形成概念;拓展练习很精彩。拓展练习中,学生的基础不同会有差异。但通过沟通、交流,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不足之处在于学习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而且教材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例题陈旧。现在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变为1600元。如果能在课后组织学生收集一次函数在生活中应用的社会调查,那必将使学生对一次函数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总目标不仅有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可见情感目标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情感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剩余2318字)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篇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0—P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描述图中的情况。

 提出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 列算式:16×4=?

 这道题,你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计算,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2 汇报计算方法。

 (1)口算。4个16相加得64。

 (2)10×4=40 6×4=24 40+24=64

 (3)重点讲解竖式的方法。

 从个位算起,相乘满二十,

 就向十位进2。十位上相乘

 后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3 谁能试着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 用竖式计算,30页1题,四名同学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计算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30页2题。

 3 独立完成31页2题。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结果再连线,也可以找规律,通过观察不计算出结果来连线。

 4 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分析:想求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出上衣多少钱,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上衣价钱为18×2=36(元),一套衣服的价钱就是36+18=54(元)。

 5 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领31名学生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2名教师要花2×15=30(元)

 31名儿童要花31×8=248(元)

 248+30=278(元) 278<300

 答:用300元钱买门票够。

 四、作业

 31页第1题。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第2题。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3题。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1)18×2+18(2)18×(2+1)

 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 15×3=45(元)

 =45+360         =400-360

 =405(元)      =40(元)

 因为405 〉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 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7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