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怎样评课
小学语文高年级评课参照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2教学设计是否能够体现教研专题。 3教学过程是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
4学生是否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5学生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
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
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
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
2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教学评课16、找骆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3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 诗意 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家都丢弃他失足者离开了。
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07 问题归纳 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08 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09 教材课后习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文言,比较凝练,刚读起来觉得很难明白其意思,只看注释,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我们学的其他课文描写生动具体,语言浅显易懂。
望采纳谢谢。
4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巜家是什么》评课《家是什么》一文通过两个故事的对比,说明了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它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听了虞大名老师的课受益非浅。虞老师整堂课 飞扬,走情感路线,以情贯穿全文,使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沉浸在浓浓地亲情中。学生的心被文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深深地牵引着,使学生为主人公的喜而喜,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具体感受和想法:
一、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首先以“家”问话题,吸引学生说话,说说自己的家,并很自然地引出本堂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家是什么?”接受虞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成功地提出了疑问“那个富翁有一幢别墅,可为什么他说没有家呢?”教师随机板书:(富翁 别墅≠家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读了第二个故事,让学生继续质疑:热拉尔只拥有一个女儿,他为什么说他有家了呢?教师又随机板书:(热拉儿 女儿=家 ?)这两个故事的明显对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的火花,同时又鼓励学生质疑,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语文课,最好能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从而凸现语言的功能。但是,语言和思维是并进的,缺乏思维的语言犹如一潭死水,精到的思维如果能包裹上生动的语言外衣,则会散发出思想的熠熠光彩。虞老师借用“数学”中的等式,帮助语文课做好了“概括、提炼”的工作,让“抽象”更直接,使问题更明朗,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后面的探究、体验“演绎”得更为具体、委婉而鲜明。
二、词语分类,教有技巧。
在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找重点句中,根据上一环节提炼出的两个问题,即“别墅≠家?”和“女儿=家?”虞老师引导学生带着“家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读课文。之后,首先反馈词语的自学情况。教师出示了三组词语:
洛杉矶 卢旺达 热拉尔
竹篱茅舍 高堂华屋 别墅
辗转数地 离散丧生 温馨
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是第二组词语的学习,教师问:第二组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体会竹篱茅舍和高堂华屋、别墅的区别。
词语教学要尽可能走向整合。虞老师运用了“有什么异同?”这个很普通的问题,却巧妙地进行了词语的“整合”教学。
三、首尾相衔,情感升华。
(第一环节:师生谈话,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说说你爱家的理由?
生1:我的家有100多个平方,又大又漂亮
生2:我的家有漂亮的书架,书架上有很多书,我很喜欢。
生3:我的家有有一个很大的花坛,我很喜欢。
师: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家,我知道你们的家都很大,也很漂亮。那你们知道家究竟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进入第二环节: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第六环节:回应开头,话说我家)
师:现在,老师相信,每个人对家都有了真正的理解,如果让你重新介绍,你会怎样介绍呢?来,让我一起分享真正的有亲情的家。(学生再次介绍家,并且都围绕了一家人的亲密和睦展开)
对于家的认识,课前,孩子们觉得家就是高堂华屋,家是物质的;学完课文后,可以明显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认识上的提升,他们能从家人的亲情故事中重新定义“家”的概念,并学会寻找和感受亲情。并且,孩子们的认识也转化成了诗一般的语言——在第二次介绍家之前,虞老师先出示一首关于“家”的小诗,让学生合作写一写:
家是用爱筑成的,
家是用情装饰的,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像安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家像 , 。
没有亲情和爱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同时得到了丰收:家像冬天的太阳,给了我温暖;家像爱的大海,我在爱中快乐成长;家像夏天的冰激淋,带给我凉爽和痛快;家像一把大伞,为我遮风挡雨;家像巧克力,让我们共享幸福和甜蜜……
独乐园记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表达感情深的诗句
1、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0、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1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菊花·野菊》咏菊花诗鉴赏
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晚艳”、“冷香”均为秋菊之雅称,而出于荒篱,生于水滨,必是野菊无疑。两句点题,语言典雅,对仗工整。出神入化地传达出野菊那种瘦劲孤傲,不争群芳的品格。一个“荒”字,可见其处境之偏僻,景况之寂寞。
既然无人问津,备受冷落,孤芳自赏又有何益如此倒不如隐居深山,与清风为侣,与蟋蟀为伴,清心寡欲,颐享天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正是这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诗咏野菊,而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又句句不离开菊。野菊虽貌不惊人,地处偏僻,但她那种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不是十分令人钦佩吗这里,野菊已被人格化了,诗人在“晚艳”、“冷香”之中直观自身,不知何者为菊,何者为我。物我两忘,造无我之化境。堪称咏花之杰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