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所表达的感情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过零丁洋》所表达的感情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1张

表达的感情是 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颈联因物起兴,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具体描述自己在抗元战争中艰苦难忘的经历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过零丁洋》中心思想是:诗人通过写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遭遇,表明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献身气概,作者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忠贞的民族气节。

2、诗意解读:(我)依靠精通一种经典,而出生做官,从此(命运)坎坷不平,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在艰难的时局中度过了四年。大好山河支离破碎,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个人身世坎坷不平如同暴风雨中的浮萍,时起时伏,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伶仃。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留下一颗赤诚之心青史垂名。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过零丁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过零丁洋》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3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过零丁洋》和《夜思中原》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诗人们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在遭受迫害后,被贬谪到南方时的悲愤心情。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自己的遭遇和心境的描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前途的担忧,体现了爱国情感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更是成为了爱国主义的经典名言。

《夜思中原》是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表现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体现了爱国情感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关切,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过零丁洋》这首诗中,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两句诗是这首律诗的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作者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尾联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结合起来,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文天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8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