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是物质,内在的是精神;外在的是美貌,内在的是涵养;外在影响着内在,内在支配着外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美丽的末必善良,善良的末必美丽,而表里如一的,要么红颜薄命,要么水性扬花。要安享看得见的美,必将遭遇看不见的苦。
外在是有价的,内在才是无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点型的内在左右外在的涵养的结果。比如,“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是表里不一的实例。
认识内在与外在,做内外兼修的佳人,行德才兼备风范!
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表情。表情是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感情的内在经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也是了解感情的主观经验的客观指标之一。
情感的内在经验是主观体验色彩,即喜、怒、悲、惧等情绪色调。每种具体情绪的主观经验的色调都不相同,它们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或体验是感情性反映的心理内容,是情绪的心理载体。
内在经验与表情在每种具体情绪上有固定不变的一致性。每种情感的外显形式与内在经验形式是共生的,它们之间的固定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例如,愉快体验的特定主观色调与特定的表情模式协同产生,绝不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想这个话题,是因为文学翻译课上老师提到了一个翻译原则,是严复先生于多年前提出的,叫:信达雅。
老师说:这“信”是真实,这“雅”是修饰,有时候,太真实的东西总有点丑陋,稍微修饰以使其美,便不再真实。
这很有意思,翻译有“信”和“雅”之争,两者仿佛是一对对头,极度的“信”+极度的“雅”这样的组合几乎不存在,但是两者都稍微退让一步,优秀的译者便有可能打造出适度的“信“+适度的 “雅” 这样的组合。
我不禁想到了人,内在美和外在美谁更重要这个话题总是有无数的人在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我们姑且说内在是“信”,是内容,外在是“雅”,是外貌风格。那你在茫茫人群中也很难发现极度的内在+极致的外在这样的人。大部分人,要么外在占主导,要么内在占主导。
那么不管是翻译,还是人,到底是内容和内涵更重要,还是风格外貌,给人的直观感受更重要呢?
笔者觉得这是一家之言,有人主张内容,有人主张风格,不存在对错,只是观点的不同。
注重内容,也不能全然不顾风格,注意外表,亦不能完全抛弃内在。这是妥协,也是中庸。
当然,论及个人观点,笔者一直是内容派。
我们常常说外在是内在的投射,于是乎常常去找内在发生了什么,才导致现在的结果,并非总能找得到。
当一个语句的逻辑关系反了,就会造成还有些情况并末包含进来的情况,就会受到一些评判。
不妨换一说法:外在或者映射我们的内在,或者为我们提供信息,或者支持我们人生故事的展开,当叙述表达完整时,我们的头脑就会安静。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外在的境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存在状态,于是我们开始追求如如不动的存在状态,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不随境转,
然而,“我“只是人物角色,在故事层面,人物角色如果如果遇什么事都如如不动,就失去了这个角色的意义,
“我“要感受的并非是单一的一种情绪,“我“也无法只感受一种感受,不同的事必定要引发“我”的不同情绪,“我‘无法控剃情绪什么时候来,“我”无法控制情绪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情绪该来的时候就会来,做为人物角色,“我”必须去经验这种能量的运动,去完整地感受它,当你体验充分了,情绪该走的时候自然就走了,这只是一个发生,这只是经由”我“的一个流经,所以并不是遇事都保持如如不动,而是我在看着“我“在经验着一切,“我“在看着我在生气,“我“在看着我在开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应作如是观吧,真正的“觉“、真正“观”并不是说要刻意从头脑的层面来来觉来观,而是自然而然呈现的一种状态。
内在就是自己的内心,外在就是自己的外表。外在是一个人的表面,是一个人的形式。内在是一个人的本质,是一个人的核心。内在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外在的人只是有价值的物质。内心的人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人。外在的人只是一种形式,只能满足人的一种需求而不能满足人的本质。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质是内在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质是内在的。内在的人才是有价的人,外在的人只是一种物质,只是一种有价的物质而已。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价值是内在的,而外在的人只是一种物质,只是一种有价的物质而已。为什么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