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歌唱时的语感和情感表现力

如何提高歌唱时的语感和情感表现力,第1张

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唱声"与 "唱情"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惟声论"。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剧改革,但"惟声论"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剧演唱已经到了"美声学派新时期"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罗西尼,演唱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唱观念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心的唱"、"唱情"、"唱神"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唱出来。 从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唱必须先"入人"才能"化人"。你的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情通";你的声要"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也就是"声入而应,情交而感"。所谓"神往"应当是者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刻感应。这既是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惟声论"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古人唱兼唱情,今人唱惟唱情。"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正确、规格、动人"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正确"或"规格"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正确""规格"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人",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正确、规格"的目的是为了"动人",但是否在达到"正确、规格"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动人"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人"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乐感"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我高兴极了"、"我幸福极了",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情带声,声托情"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唱表现力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适人"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适时"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适难度"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去带动其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曲时,声音非常"硬",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曲时,声音习惯"挤"或"捏",用很重的基音来唱,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气声"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曲的那种"松"和"遇"的感觉来唱,"硬"或"挤"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词。一首好的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词进行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要"说"的"事儿"。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唱家:"你们的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要让你的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简单"的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情"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是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声”基础之上。通过优美的声音,表现丰富的情感,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达。我们要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唱歌的习惯。

声乐演唱 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

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会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成果。声与情是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声”基础之上。通过优美的声音,表现丰富的情感,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达。我们要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唱歌的习惯。

一、歌唱中声音的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者除有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美的声音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鱼滴”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的表现作品。以下唱法的呼吸、发声、共鸣等三个基本方面,展开唱法艺术的技术说明。

1气息运用方面

在声乐演唱中,人们认为,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这说明呼吸在歌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歌唱呼吸是“胸腹联合式”,横膈膜起着控制气息的作用。声乐演唱对呼吸(气息)是非常重视的,我们进行了生理与物理特性的科学分析,并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声音是由呼出的气流造成的,当然也能用吸气的气流造成。没有气流的冲击发音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但如果气流用的太急太冲,发出的声音就不好听,成了噪音。气流强弱的变化和声音的响亮度、字音的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严格地说,正确的呼吸要求是:人要站好,眼睛平视,胸部松开,两肩下垂,骨盆放平,两膝放松,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脚趾关节处,横膈膜上下活动,吸气要深,保持气息平稳的活动成一条现状。唱歌时是用有控制的气,有强有弱,这就是音乐,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2歌唱发声技术方面

声乐演唱中注重歌唱发声的科学性,讲究的是技术的统一和自然,运用胸声、混声、头声将不同音高过渡性连接,消除嗓音歌唱发生方式转换的痕迹,使声音听起来自然、优美、统一,强调放下喉咙,运用“半打哈欠”的方式打开喉咙和咽部,用较小的嗓音力度和合理的气息作用力获得最佳的嗓音歌唱效果,强调泛音技术以丰富嗓音色彩,给声音增加适度的波动,减少了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使声音松弛柔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歌唱者的发声生理负担。发声中,对声带谈论较多,声带被称为奇妙的乐器。

二、歌唱中情感的表达

歌唱,是人类最早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从来就没有脱离生活的歌唱。我们常会在浩瀚的大海之滨,在雄伟的崇山峻岭之巅,触景生情,放声歌唱。“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放声歌唱是情不自禁的。歌唱就是要通过歌曲把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重现在舞台上,让听众在对音乐美的欣赏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细致深入的影响人们思想的目的。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现。在歌唱中,情感是声音的依据,声音是情感的表现。歌唱中的情感产生和生活中情感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歌唱中的情感绝不是生活中情感的再现。它已经超越了生活和人们心理本能的反映,不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是在理性制约下对歌曲形象的感受。因此,歌唱中的情感,是歌唱家对生活中情感的高度概括、加工和升华的产物。

1歌唱是抒发情感的最佳形式

歌唱家在感受歌曲形象的情感时,首先要与歌唱对象的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所谓“同化”就是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曲中人”,我就是“曲中物”。所有咏叹调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我”的身份出现。演唱《为艺术,为爱情》时,我就是托斯卡。当演唱《晴朗的一天》时,我就是蝴蝶夫人巧巧桑。演唱表现事物形象的歌曲时要“物我交融”。“我”是天,“我”是云,“我”是雄鹰,“我”是百灵,“我”是太阳等等。这种“物我”交融,是一种忘我的情感状态,这种忘我的情感心理状态是在歌唱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歌唱情感的产生是与演唱者的生活体验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都是情感产生的源泉。一轮明月、一片白云、一段美好的回忆,都会激发出歌唱的情感火花。歌唱家与一般人不同,他们对经常重复出现的客观事物都有新的发现,都能以充沛饱满的情感浸润他所发现的东西,并不断设法掌握那些还没有被人意识到的美的事物和情感。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唱歌并不是给别人听的,而是为自己而唱,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当思念保卫边防线上的丈夫时,你就是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当战友分别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唱起《驼铃》、《再见吧,老兵》;当恋人间相互表白爱情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你是我的唯一》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音乐不断被普及,音乐修养的提高,使人们也会演唱一些咏叹调和艺术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已经谈过,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现。任何一首歌曲也都是为表现特定情感,是为了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歌曲,也是为了满足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等。总之,歌曲演唱是时代情感的需要,是民族情感的需要,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要。

2歌曲的表现形式与情感表现

演唱是通过旋律、速度和节奏、力度、音色等演唱要素直接表现情感。其中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旋律,能生动的传达着演唱者的情感。旋律的涌动与人的情感波澜是一致的。在动人的旋律中人的生命力与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德彪西的《钟声》歌词大意描写了教堂的钟声从远处传来,我们在森林中,心中激起思乡的愁情,想起了许多远离的朋友和过去值得留恋的往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必须以轻声唱出,伴奏亦是如此,这象征着钟声自远处传来。伴奏者的右手这时还弹出那树林中轻微的风声,小心的采用续音踏板,带着恍惚的景象,恰如这钟声好像从飘渺中传来,仿佛看见了年代久远而又不枯萎的百合花,有飘然出尘之感。但在高潮时,音乐把我们唤醒,轻轻地把我们带回世俗中。德彪西的作品,看似在眼前,却又琢磨不定,需要有较深的艺术修养,透彻的理解与贴切的情感,旋律美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否则是难以表达确切的。速度和节奏是演唱生命的韵律。速度和节奏的快与慢,张与驰的变化,都直接表现着情感的变化。速度和节奏快,就会表现出现出热情、活泼的情感。速度和节奏慢,就会让人体会到忧伤悲痛的情感。中速则表现出雄伟、庄严的情感。一位歌唱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能把握好表现情感的最佳速度。从演唱者所选择的速度,就可以洞察他对该作品的理解力。格里格说:“如果一位指挥家把速度弄错了,那就什么都完了。”由此可见,只有适当的速度才能表达恰当的情感。怎样才能决定速度呢?我们应该根据乐谱的标记来确定一个大致的速度。一般歌曲在开始时,都有一个速度和表情标记,不同的情绪和力度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们的理解和再创作是很重要的。但不同时期的作品和不同的作曲家,在速度的理解和标记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需要我们在分析歌曲时仔细对待。

在确定好速度的情况下,然后再研究调性、歌词,理解和推测作曲家的意图,再以想象力来体会,从技术上去探讨,在伴奏的配合下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家所采取的速度,常常是会有差异的。但却都能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深度,这是常见的。音乐修养与音乐感是协助决定速度的重要条件。速度必须稳定,快不可急,慢则忌拖。

力度的变化也是演唱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明亮而有活力的音色表现欢乐与激动的情感,低沉而又忧郁的音色表现忧愁而悲伤的情感等。力度的处理大体限于对声音的强弱和整体效果的表现。演唱者对力度的运用必须具有细微的感觉,对声音的力度有分析与表达运用能力。有了感觉后,如何运用自己的演唱技术,把这个感觉细腻而非机械地表达出来,这是演唱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结语

歌唱是通过人类特有的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由始至终都与情感体验相伴。因而,正确把握好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歌唱艺术的重中之重。有声无情,虽然缺少歌唱的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能听到声音,感受一些人声的艺术美;而有情无声,我们拿什么去表达情感?另外,我们应把“情”作为对声音质量及审美意识的指令性要求。做到“声情并茂”才是最理想的歌唱。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歌唱是没有感染力的,违背了歌唱艺术的本意。反之,即使有很深、很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声音依托表现,那根本就谈不上歌唱艺术。在创设情景,正确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后,让学生运用发声技术,调动恰当的声音和歌唱方式,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达到听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交流,这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2

[3]徐行效音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4]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