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再来看题主所问的“与月夜有关的诗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很显然,月夜便是“景语”。其实,月是一个物象,夜也是一个物象,而二者结合,倒是衍生出一种独有的意境。什么意境呢?——每每提起月夜此等意象,多数人脑中第一反应便是“清冷淡绪” “寒凉惆怅” “思乡之情”等等。的确,在古诗词中,大部分诗人都通过月夜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惆怅之绪”。
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以及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都道出了诗人的几分惆怅之绪以及思乡之情。
但,哲学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在诗词鉴赏当中也同样适用。月夜这个意象大部分是表达愁绪以及思乡,但是诗歌上还是要讲究“知人论世”,从诗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具体剖析“月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比如:李白的“唯愿当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与上文杜孟两句诗不同,太白的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其实在《把酒问月》一整首诗中,诗人半点愁绪都不曾流露。相反,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再比如,刘方平的《月夜》一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古文有载“刘方平,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结合这点,我们便可以大致剖析诗歌——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了一种特殊氛围,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爱的诗歌意象之一,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为什么许多诗人喜欢“月亮”的形象?即使在写思乡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这个月作为我们的打算。让我们看看。
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所以旅行要花很长时间,回家也不像今天那么方便。
因此,我们只能面对身边的事情,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月”意象寄托了诗人悲喜的主观情感。因为在古代,学者们需要为了名望而读书,远离家乡而旅行,这大概是古代文人所遵循的一条共同路线。思乡成为一种经常浮现在游客脑海中的情感。
2“乡愁,天上明月知”从古至今,天空是同一轮明月,而不管千里之外,都是同一轮月光沐浴在一起。
所以当我仰望月亮时,你可能会想念我,因此,有“海上明月,此时地极”,也有“南方晴雪,北方高山,月圆千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把相思病送上月球都是共同的准则。
3“今晚的露水是白色的,家乡的月亮是明亮的。”,乾元二年秋,杜甫在钦州。由于战争的阻隔,他不能和亲戚交流。因此,从他的所见所闻中,他融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思乡之情写进了月亮里,这与一般的风俗是不一样的。
“月亮有一个忧郁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月亮仍然是情感的。在自然界,月亮是明亮的,月亮是阴沉的。月亮是圆的,月亮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和有缺陷的。因此,在诗人的作品中,月亮往往与悲伤和幸福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们写乡愁的时候,我们经常把月亮当作一个意象。
1、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2、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3、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4、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
月亮广泛意向: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的象征意义有:
1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在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通常使用“月”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比如成语“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
2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当看见月亮时,不免会产生思念故乡之情。月下的李白给我们呈现了他的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亲人和朋友的无尽的相思和关怀。《静夜思》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因月而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而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替自己去夜郎探望朋友,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诚挚关切之情,堪称借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3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诗人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国家命运和社会前途联系在一起,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明月在诗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他的咏月诗中,明月就成了国家和帝王的象征。
4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明白地表达出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就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所说。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5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古人写月,往往用来寄托高洁的情操,或是用来象征光辉理想。李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远大抱负,其常用明月来象征一种孤傲高洁的人格。
6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在现实中,诗人一生不得志,屡遭打击,时常会有身心交瘁之感。对此,他只能用自己的作品来抒发胸中郁闷,而情感寄托的对象就是月亮。
7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李白以月作为自己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永恒、无限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执著追求。诗人对月的永恒和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考,不是游离或附加在诗歌里的,而是通过对月的观察、认识、理解,从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和升华。这是一种渗透在全诗的内在精神和意蕴,尤其是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象描绘高度地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从而让诗的主题始于情感,升华到哲思,形成其特别的艺术价值。
“月”的意象:愁苦悲凉、营造意境、传达感情。这个“月”字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扩展资料
原文:《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但凡天才都是孤独的。李白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社会等级中举步维艰,但诗人那种在盛唐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得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默。李白的一生中有大起大落,有惊涛骇浪,他所写的月亮却是纯洁、安静、明亮的。
古代诗词中以月亮为中介或意象来抒情的诗词很多,笔者认为月亮的阴柔美和跨时空普照,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复杂无常,诗人感怀的敏感丰富的人性关怀,这三者是引发诗人对月亮的认同,促使诗人选择月亮来抒发诗惰的原因
人们很容易拿月亮跟太阳比较,太阳日现夜隐,而月亮夜现日隐;太阳光强温高,而月亮光弱温低;太阳热烈恣纵,而月亮温柔内敛,这一强一弱,一刚一柔,形成明显反差,这就自然让人们联想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现象,从而以日为用,以月为阴,以日象征强大,威猛、刚健热烈的事物和情调,以月象征弱小、轻盈、含蓄、妮媚的事物和情调这是月亮本身的阴柔之美对人们的启迪这种阴柔之美,就是诗人赖以粘合意象、舒展胸臆、表达情感的最恰当、最完美、最可心的载体中国古代诗人把月亮的阴柔之美真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入骨动心,令人读之不得不情摇神悦,如醉如痴月亮的校洁柔媚,月亮的清幽沉静,月亮的善解人意,等等,都被中国历代诗人描摩得惟妙惟肖,诩诩如生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是月亮文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情动于中”,需要“形于言”,其中许多柔婉曲折的情感需要柔美的月亮意象予以艺术的表达,因而使许多优美的涉月诗词得以广泛传播
最后,月亮的阴柔美,决定了这一意象内涵的总体基调在定总基调的笼罩下,襄括着温柔、甜蜜、亲切、缠绵、忧愁、伤感、怀念、想思、恬淡、幽远、儒雅、风韵等等多种具体内涵这里且以伤感思念和幽远静谧为例加以分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在怀念他的手足和思乡之情。
海上生明月抄,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袭和胞弟的离愁别绪,乐观对待生活的感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但愿人长bai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情绪,抒写了内心的美好情怀。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du,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1 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因为圆在中国人心目中,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常常或以“花前月下”、zhi“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
2 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dao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古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 ;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可以说月亮已经溶入古老的中国文化之中,对月的偏爱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
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共 1059篇,其中 314 篇提到月,占的比例相当大。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
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月意象,经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形成了我们重要的月意象传统。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 ,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 ,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
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
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
扩展资料:
古诗词中的意象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代表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积极向上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 ,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 ,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