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第1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 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 展,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 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 学生情意能力的质量。音乐学习的根本机制是让学习者融入音 乐、感悟音乐,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 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理想境界。 音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还原于生活,也就是对现 实生活的反映。在音乐课中,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情感教育 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前提。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体验多 彩的音乐生活,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情感调 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受音乐的强弱过程中,让学生在自 己的身边寻找音的强弱,用自己的肢体、声音、生活中的物品 打击等来感受、体会声音的强弱,感受音的强弱,并进行打鼓 游戏,让学生随着鼓声的强弱跳动,更深刻地感受不同强弱的 声音的效果。 声音和情感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歌唱艺术中,歌唱 情感和声乐技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目 的;而歌唱的技巧是情感表达的手段,两者完美结合,才会达 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才能够生动感人。只有“情真意切”的歌 唱,才能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再好的声音,缺少了真 实的情感,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情促声,声传情。表达感情是 人的能动反映,情感为歌的生命之魂。动了情,有了情,才会 唱得投入,才能带给听众美的享受,才能让音乐成为滋润人们 心田的甘露。 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了知 识本领还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来验证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情 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来表现的。演唱时,外部形态 的表演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和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歌剧中的一个角色或是一首咏叹 调,还是演唱艺术歌曲或是民歌,都需要进行角色的设计。一 般来说,一个人对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但自己又不知道、不 理解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并及时准确地调动学生的这 些经验和经历,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关键。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合适的呈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情 感表现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导入新课,设置驱动情 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讲解新知,设置悬念情境,调动 学生移情其中,激发积极思维。音乐是一种具有极强抒情功能 的艺术形式。它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 境,能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丰富、更为主动的感 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的良好互动为歌曲的学 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声乐演唱中的激情也很重要,它是 推动音乐想象力的动力。处于激情状态下的歌者往往能展开想 象的翅膀,将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者脑 海中,从而使演唱者的情感有所依附,歌声也就更具感染力。 运用音响、音像资料,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 思维,通过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知来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对 音乐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对速度、力度听觉感 知可有效地让学生在动静之间、张弛之间领会音乐情感,正确 地领略音乐的节律和气韵,并感受隐藏于声音之中的思想和情 感。学生具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语言诸要素所表 达的情感。 利用音乐的节奏和歌曲旋律,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在掌 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要富有动感,充满 活力。那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 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 本的律动感。而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 本情绪。歌曲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我们要对不同的段落做不 同的处理。歌曲之所以美妙动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时而 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越的旋律线。 调动联想,加强情感升华。要做到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相 结合。学生可以以文学语言为依托,以文学形象的指向来引发 简单的联想与形象,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更要通过 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鼓励思维的创造 性、发散性与个性化,通过乐曲和歌词,调动学生潜在的意 识,让学生进行联想,让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飞向学生 心底神往的境界。同时,要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音乐情感教 学自然离不开想象力,离不开创设情境。想象力是声乐演唱中 表现情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歌唱者才华的体现。有 的歌者在演唱时始终“面无表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挥 音乐想象力,这样是不能确切表现歌曲情感的。 融入个性的情感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是 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包括人的智慧、观点和 表现。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教学个性,用这些 个性浇灌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这才是老师们引以为荣的事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 操。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音乐,自由地体验音乐。愿更多多彩 的音符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间欢快地流淌。

   摘 要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检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也是令学生很头疼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体验生活,使之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起乐学乐写的情绪,让他们在快乐的情感中写作,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诱导 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快乐评改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笔者在教学中经过细心总结,认真研讨,摸清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实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对学生的作文采取肯定中加以诱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 评语 ,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从而增强信心。

2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加以诱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从而得到诱导。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在写作前,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要求他们捡个石子带来学校,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其更深层的含意。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作文也就充实而不空洞。

3通过参观来诱导学生。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加以诱导。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一些风景区参观访问。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深思和遐想,是知识的源泉,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学生创作的原动力。

4采用辩论形成加以诱导。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事物或问题发表正反两方面的见解进行争论。激烈的辩论,将最大限度地吸引辩论者的注意力,使辩论者密切关注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积极调动思维,用最恰当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压倒对方。在这种紧张情形下,学生自然会思考,边用笔写好发言,神情也会格外专注。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扩大了思维的范围,作文也就不落入俗套。

二、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写作文

要想让学生快乐的写作就要首先做好几点工作:

1要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此时,笔者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让学生明白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要利用教材来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从而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写出优美的文章。

4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从而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来。

5要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学生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使他们不怕写作文。

三、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来写作文

1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作文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聚焦”、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拟定话题,自然引入,学生也容易接受。

2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作文内容。作文形式、内容要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真诚对话,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作文教学,将使师生共同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评作文、改作文

批改要具体,不能空泛。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上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在批改时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多给鼓励,少给批评。快速批阅,及时反馈。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在评改作文时,要改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作文的形式,以提高评讲质量。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还可以在班上成立优秀作文展评小组,用张贴、出版文集、校园广播、配乐录音甚至制作网页的形式,让大家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总之,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好作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这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如何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是我园一直在不断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积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园所环境并有效地利用,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创设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性、参与性,结合幼儿的已有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将知识与情感融于一体,达到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以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幼儿为前提,关注他们的需要,积极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周围环境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往往最贴近生活的东西就最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同时也只有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孩子们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因此,我园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环境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它不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还能极大地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区域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收集各种资源。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共同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收集品,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扩展活动思路,明确收集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特色,把乡土材料分成: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为开展农村幼儿园特域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拓展收集途径,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也能大大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  资源的收集固然重要,但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很好的利用资源,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我们的教师非常的注重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在年5月份,我园的陈芳芳老师在参加课题《为农村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实验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设计的学前班教学活动《飞呀飞》,就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活动中,陈芳芳老师首先针对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幼儿讨论哪些是会飞的,并让家长们一起收集了会飞的实物及摆放在活动室,在整个活动中,由于幼儿已经在各个区域对会飞的东西有所了解,学习起来气氛非常的活跃,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如:生菜、芥菜、西红柿等,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树叶、竹子、稻草、花生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玩一玩"我的时装秀"。我们还把小动物带进了课堂,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并根据这一系列的记录还一起创编了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我们还在园内建了简单的鸡舍,幼儿惊喜的发现鸡妈妈在第二天竟产下了鸡蛋,中班的赵婵老师看到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致那么浓,就设计了教学活动《好吃的鸡蛋》,教小朋友们如何分辨生鸡蛋和熟的鸡蛋,还讨论着怎么帮鸡妈妈孵出鸡宝贝。在以后的每天,都到鸡舍前看看,小鸡是否孵出来,为小鸡的名字还争论了很久。也创设了"玩泥区", 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还带着幼儿去玩水,让幼儿在看、摸、抓的过程中了解水是具有流动性的,并开展了教学活动《乌鸦喝水》,在活动中,根据乌鸦反哺的小知识教育小朋友要爱自己的妈妈,爱身边的人。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情感教育。但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一致,挖掘的深浅也就不一致,特别是情感教育切入点的不同,其教育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音乐教学中,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情趣、拓展教学想像空间、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欣赏教学引发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要想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教学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最好的阵地。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让学生在听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用多彩的音乐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世界。

  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来讲,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应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就得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广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跨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如《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民族风格的歌曲;又如《新疆好》则是一首飘逸着浓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感受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唤起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情感体验可以学生对欣赏曲的理解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情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等等。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的情感响应就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音乐兴趣的提高,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与性格相吻合的差异的音乐去聆听、顿悟。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少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下面是我校张健同学,在七年级音乐课即将结束后写在日记上的个人体会:“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我心灵上的各种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导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确实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中学生发自内心的人独白。个人的情感已与音乐相融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由此足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三、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课本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众所周知,《梁祝》是一个千古传颂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这个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我在《梁祝》一课教学中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高尚纯真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鞭挞。为了揭开这个故事的神秘面纱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把故事的结局进行了拓展,留给学生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会出现《化蝶》这一情节?2《梁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梁祝》的传奇性已经深深的触及到学生的内心,引发了他们无限丰富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在音乐声中得到了润物无声般地净化。

  总之,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承担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希望。而初中美术教学是学生接触高层次艺术、形成优良思想的通道,为使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堂内加入情感教育,并高效且全面的实施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更贴近学生的内心,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及需求。[1]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美术教育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巨大进步。下文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 加强师生互动

在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较少,并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课堂不被重视,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与鉴赏与绘画。[2]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没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个完整的课堂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全程只由教师在讲述,学生没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且师生若缺乏交流那教师便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也不会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互动提升情感,让学生的性格更为开朗。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也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在提问时问题的难度不要大,也不要太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若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也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或者养成不动脑只想听答案的不良习惯。

在美术鉴赏课上,学生需要对一些著名的画作进行鉴赏,教师可在上一节课提前告知学生将要鉴赏的画作是哪幅,让学生课后先自行进行鉴赏。用《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为例子,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叫达·芬奇的画家创作的,这幅画在现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鉴赏此幅画作时需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以便使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因上一节课教师已告知学生鉴赏的画作是什么,本节课就可以先用“《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是在哪个时期诞生的?画上的蒙娜丽莎漂亮吗?”等轻松愉悦的问题先把课堂活跃起来,再顺势进入正式的课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可并鼓励,学生回答完毕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简单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力更为集中了,学习的效率更高。课后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画册书籍,将这种互动延续至课后,情感的教育也能更深一步的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课堂上均已引进了高端的新媒体技术,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并能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中加强情感教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设备。[3]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不仅仅拘束于课本内的知识,对于平常生活中所见不到或者没有留意到的美都能进行直观的欣赏,这对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也可询问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学生接受的能力更强,特别是在鉴赏课上时,教师可通过播放诗歌、音乐等与画作相结合,一同进行鉴赏,使学生更能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在鉴赏风景画时也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审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用《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作为例子,此画是由傅抱石和关山目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画的一幅画,教师在用多媒体设备对此画进行鉴赏时可播放人民大会堂的,因学生无法去到人民大会堂感受此画的宏伟,所以在鉴赏时,教师还可配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来进行辅助鉴赏。在以及诗词的辅助下,学生能更好地对画作进行鉴赏,一种骄傲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能得到较大的波动。所以使用故事、游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情感教育能得到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此种氛围活跃的课堂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更能使学生打消厌学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时结合实际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丰富思想。

3 进行户外写生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野外活动,学生在大自然之中能够释放心中的压力,获得新的体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释放,情感教育的目的本就是进一步的为学生减压,户外写生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绘画活动的进行,也需要进行写生,才能实现下一步的绘画。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展一定的户外写生活动,来促进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在开展写生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安全与纪律等问题,到了写生地点,可对学生进行命题作画,也可让学生自由作画,并告知学生有和任何情况都需要立即告知教师。

常去的写生地点为郊外,空气清新且风景宜人,学生在户外自由度更高,也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因此更不会吝啬于情感的释放,在写生活动中,师生间的距离也会更加贴切,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可命题作画,如《荷叶》等有关风景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可画出你眼里所看到的荷叶荷花,也可画出你内心的荷叶荷花,具象的也行抽象的也行,总之可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画作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以便对每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写生也是释放内心压力的一个方式,它能使你拥有更平静的内心,使你的思维更清晰,这就是写生的力量。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对于美术教学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也得到了更全面的渗透。

4 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从加强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户外写生三个方面将情感教学育全面渗透于课堂之中。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是现代教育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形成良好的品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情感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应用与策略之后,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情感教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将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足见它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它的评价之高。它描写了一位少年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思慕追求,可谓文、义、声、情俱佳,堪称男女言情的千古绝唱。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由于害怕学生早恋,既不敢提及《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又不敢触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更不敢联系学生的情感实际展开讨论。教学时,只停留在呆板的文字翻译和朗读背诵上,致使一篇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被演绎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一片死寂也就可想而知了。

孔子对《诗经》内容的评价是思无邪,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哀而不伤。由此可见,迂腐的孔夫子对男女之情比我们现代的某些教师要看得清楚明白。人教版的编排者既然将《关雎》编入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必定有其依据。因为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极易与《关雎》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在教学《关雎》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既容易掌握文本知识,又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容易产生创作冲动。

一、情歌激趣

用情歌打动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民歌《大坂城的姑娘》。让学生在歌声中酝酿情感,为学习《关雎》作好情感铺垫。同时,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民歌了解诗歌,拉近现代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淡化《关雎》的历史陌生感。

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民歌帮助理解诗歌。在学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兴的表现手法时,学生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很陌生,我让学生体会大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啦,西瓜大又甜啦。那里住的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中与文本相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美丽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我让学生体会阿宝演唱的山西民歌《想亲亲》中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所描述的抒情主人公因思念心上人而浑身无力、颠三倒四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描写思念的高明之处。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满脑子都是姑娘的音容笑貌,想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迎娶新娘的情境时,我让学生体会民歌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上那马车来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从而理解古诗中抒情主人公思念成梦的浪漫色彩。

二、互动交流

营造诗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合二为一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与自身情感世界的比照,真正理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在完成学生的情感铺垫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经过我的一番鼓励,有一个男生谈道:上学期,我的同桌(女生)辍学了。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刚才,我读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觉得这两句就是在写我当时的心情。这两句写得太好了。同学们听后,先是窃笑,继而是满脸绯红的暇思,最后是雷鸣般赞许的掌声。

三、激情创作

利用情感酝酿的高峰,鼓励学生抓住瞬间的灵感大胆创作诗歌。

通过情感的铺垫酝酿,此时的学生都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而诗歌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创作最佳时机,那是最大的课堂资源浪费。我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必拘泥于诗歌的形式,尽情倾诉心曲。这样,真正的发挥出古诗的现代功效。一位学生在他的诗歌《思念》中写道: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缓缓的流过心的沙漠。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泛滥出一片浩瀚的湖泊。

曲曲折折肝肠寸断,

扭曲成一个个为什么。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渐渐远去,

渐渐干涸。

虽然学生的诗歌略显稚嫩,但想象奇特、情真意切,读来颇为感人。

在《关雎》教学中,我大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知识,轻松的明白《关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将自己的感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正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最佳法宝。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9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