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所说的思想感情是意境吗?

诗歌鉴赏所说的思想感情是意境吗?,第1张

不是。思想感情是诗歌中诗人表达的一种情感。比如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等,而意境说的是诗歌体现思想感情的某些情境,可以是实体的东西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因为某些情感而体现出来的境界。比如萧条,凄美等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区别:

一、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不同:

1、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2、寓情于景,将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3、情景交融,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感情色彩深度不同:

1、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2、寓情于景,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与寓情于景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较寓情于景稍深些许。

三、描写角度不同:

1、借景抒情,作者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

2、寓情于景,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

3、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结合得更为紧密。

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共同点:

都是写作手法。是将自己的情感附在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

诗歌偏重直觉和灵感,根据不同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宗教试等,可含蓄可直接。总体来说抒发的感情更强烈直接。

散文讲究形式自由,所谓形散而神不散。适合描绘意境和抒发个性。

小说的感情是比较隐晦的,因为它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诗歌的跳跃和简洁总使它显得非常的有力,这样抒发的情感强烈而直接。

散文的分类:

从表现形式上分:杂感、短评、随笔、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

从内容性质上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写景散文--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散文有以下文体特征:

1、兼具再现与表现

叙事散文的再现大,抒情散文抒情议论多,抒情散文的表现大于再现。

2、情境(既情景、氛围)成为散文支柱性的要素。

3、散文中的艺术形象运动呈散跳式,片断与片断间没有必要的关联,叙事散文比较平稳,抒情散文跳跃大。

4、散文在语言上细密平实,兼具错落变性,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写出很多质感。

概括来说,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诗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色: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近体、词和散曲;

根据不同的内容:抒情诗、叙事诗、抒情和叙事相结合;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格律诗、自由诗、民歌;

根据表现题材的不同:乡土诗、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科学诗、边塞诗、题画诗等。

诗歌的特点:

(1)通过意象和意境表达思想感情;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桂花、春山、月、鸟、深涧等意象表现了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的意境。

(2)语言精炼、含蓄、形象极富表现力;

(3)抒情色情浓厚,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高度统一;

《琵琶行》就很典型,以情动人,感人肺腑,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作品中了。

(4)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

不知道你可不可以透过这个看懂你想要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下面是对他们的一一介绍,希望能给你带来更详细的理解。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

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是一种近代文体﹐是适应近﹑现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散文诗与抒情诗的区别。抒情诗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大体整齐和音乐韵律,因此,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在表现心灵或情绪时也不能不受到较多限制。正是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写出心灵的真实状态,于是才有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

散文诗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散文诗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散文的形式,散文与诗交错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与单句(诗句)的交错。这是抒情诗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一般来说,心境是作者所表露的心理状态,或者追求的思想,情感的内心情感。从具体作者或者作品来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作品的内容里,以书写山水风物知名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谢灵运和陶渊明。谢灵运总是在大量的景物描写之后,讲一个道理,那是他力求“理性”,不肯轻易透露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创作心态,使得他的作品读来有种冷静的、循规蹈矩的“心境”。陶渊明就不同。陶渊明的作品充满感情,对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关怀之情。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

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

扩展资料: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维度

1、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4、寓情于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5、情景交融

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从景与情感情色彩维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一种抒情方式;融情于景是一种写景方法;情景交融是一种艺术效果。

②触景生情:受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情感。

③借景抒情“情”在先,“景”在后;触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借景抒情情感不明显,主要通过客观景物来抒发情感(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情感很明显,客观景物明显带着是人的主观情感色彩。(比如杜甫的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的是借景抒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的是融情于景。)总结: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主要看景物有无明显主观情感。

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表达效果都是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

⑤反衬: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以乐写哀;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以哀写乐。)

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3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