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反思

怎样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反思,第1张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教育外,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师上课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并与教材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那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通过投影圆明园的全景图,再配以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就被牵动起来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思考问题。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了,有如身临其境。在抓住时机问学生喜不喜欢圆明园,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图来组织讨论。学生此刻已经产生对圆明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这时在见机介绍圆明园遭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的破坏,这又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许多课文中的情感是通过文中的重点词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学生带进了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学生对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情感下让学生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三、 根据教材中的精美词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些课文中的特定语句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因此要体会作品的情感色彩,也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在《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里的“气魄雄伟”“伟大奇迹”二词就包含着对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可以从此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四、 通过人物对比,体验不同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具体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通过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情景和她在大街看到的、幻想到的这些情景来对比一下,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生活的悲惨。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过大年夜的,进一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的幸福。激发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就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贯彻“文道统一”,教好语文课的重要一环。列宁在强调情感教育的意义时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会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学生通常在阅读前却是无动于衷的,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深入钻研,善于体察作者的情感并受其感染,才能继而感染学生。一般来说,作品的感情和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浅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会经验少。为此,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缩短这些差距,才能使学生动之以情,受到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学语文要加强字词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语言环境去抠字解词,而是应该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归纳、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词都不能轻易放过,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失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百科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 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

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

(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

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展开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是搞科研的重要内容。以下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开题活动简况:

 20xx年xx月xx日《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xx县xx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xx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xx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xx主持。

 第一项:

 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

 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

 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

 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二)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

 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三)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四)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xx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xx。

小学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二):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高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

 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辅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

 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

 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xx—20xxxx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xx—20xxxx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xx—20xxxx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16。10—2016。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 中期 成果:

 1、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琼

 副组长:江华 滕莹

 成员:黄青春 陈玉文 胡迎春 刘晓芳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一、遵循教学规律实现课堂改革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各类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在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低效被动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遵循了“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

 (一)先学后教的内涵

 “先学”是让学生先于主动、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实践、探究与学习,力争通过个人的力量独立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后教”是教师在学生先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对知识、能力、情感的系统建构。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校本教研具体操作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教学模式。植根于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或疑难,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课堂高效。

  二、探索教学方式体现开放自主

 (一)研究目标

 教师方面:创新学科建设和教研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念,培养高效教学意识,掌握促进教学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掌握高效教学评价要素,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让每位教师有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方面: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方面:完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与拓展性。

 (二)研究内容

 推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化、深化课堂改革,从语文的不同课型入手,研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熟练运用教学模式,能够灵活操作,从有模到无模。

  三、掌握研究特点提升实践能力

 持续发展课改,总结实践经验。1998年,我校实践总结了“读、疑、解、品、诵”的阅读教学五步法,十几年课堂改革的坚实基础,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自主合作的意识。在进行了数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研究、分析和总结之后,我校确立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建构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新课堂模式。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探索能力。在学校总的课题研究指导思路下,鼓励老师们进行校本小课题研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优势、擅长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探究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小课题,如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中年级段的《兴趣导航作文起步——中年级作文教学研究》,以及高年级段的《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等。这些小课题研究极具年级段特色,在进行深度研究时,既提炼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又提升了教师适应某种课型的素养,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探索实践能力。

  四、推进学科建设改革课堂教学

 (一)形成科学教学模式,规范课堂基本环节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预学导航进行自学;通过阶梯性练习达成目标要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能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前备课,精心编制预习提纲。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个体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和表现机会,善于发现学生预习中思维的偏差,重在思维方法的点拨,并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增减教学内容。反馈拓展:以适量的不同梯度的练习来检测反馈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课堂练习或作业进行自测自结。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视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对于拓展部分老师要善于将课本知识拓展、延伸,使语文学习根植于广阔的阅读和生活实践中。同时要在教师评价中多关注以下评价:情感评价: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差异评价: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予评价。多样化评价: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防止笼统模糊,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发积极教学变化

 管理变盲目为科学,化形式为务实。自2012年10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等。班级管理方法灵活,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推行“学习小组组务包干制”,把组务工作细化为几个岗位,如大小组长、纪律委员、记录员和发言人等,明确其职责范围。通过这种形式,将班务工作落实到学生个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变单干为合作,化传授为引导,因为单个的教师不能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分学段组织了六个备课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后方定教案稿,及时反馈教学情况,重视教学反思。新课改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再“居高临下”,不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传授者,而是当成学生的合作伙伴,碰到不会的问题,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能逐步形成。课堂变静为动,化讲为学。现在的课堂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由小组发言人展示预习成果,这时教师及时捕捉信息,准确反馈,并适时地进行点拨、释疑和鼓励,教师真正起到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大家可以说,还可以通过演、唱、写、画等方式参与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变接受为探究,化被动为主动。从创建高效课堂以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均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以学习小组团坐的方式安排座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与个人双线评价机制给各小组和个人进行量化评分,促进小组之间的有效竞争和组内成员的互助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学校提升教研效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开拓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校本研究新途径,建立以《基于“先学后教”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校本教研的研究》为中心载体的校本研修制度,增强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研修的积极性。各教研组每周定期安排公开课、听课活动,执教者课后自评反思、听课者点评,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模式。引导教师在课例教学观摩研讨中,使用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工具,进行自我反思、同伴点评、专家引领等研讨活动,采用边实验边学习边培训的方式,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我校的课改研究得到了关注和推广,先后承办了三次商丘市新课改教学研讨会,河南省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年会、河南省书法教育现场会陆续在我校召开。两年多的实验表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拓展”的教学模式,是一项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加快人才培养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方式方法的改变,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步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5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