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痛苦梦境,即对应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噩梦,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有时患者出现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几天不等,称为闪回(Flashback)。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通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如事件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相近的天气及各种相似场景因素都可能促发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反应。(DavidsonJRT,1995;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
2持续性回避在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的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的交谈,在创伤性事件后的媒体访谈及涉及法律程序的取证过程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对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失去记忆也被视为回避的表现之一。回避的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以木讷淡然的感觉,自觉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对过去热衷的活动同样兴趣索然,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创伤的心情也较常见。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盼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听天由命,严重时万念俱灰,以致发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
3持续性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表现为自发性高度警觉状态,如难以入睡、也不安枕,易受惊吓,做事无从专心等等,并常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慌、气短等。
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CCMD、ICD和DSM三个诊断系统都有PTSD的诊断标准,有关本障碍的定义和诊断归属基本一致。但是相对而言,DSM-Ⅳ对PTSD的界定更为全面且具体,故这里主要介绍DSM-Ⅳ的诊断标准(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SteinMB,1997)。
DSM-Ⅳ有关PTSD的诊断标准包括从A到F6个大项,A为事件标准,B、C、D为症状标准,E是病程标准,F为严重度标准。
根据PTSD的定义,创伤性事件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PTSD的诊断无从成立。过去曾假定PTSD的症状与创伤性事件的强度相对应,但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当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件的客观性质,同时强调事件对个体的主观意义。反映在诊断标准上,DSM-Ⅳ从事件本身和事件引发的情绪反应两个方面来定义创伤性应激源,个体经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完整性的事件,或是目睹他人死亡、受伤或生命受到威胁,或是获悉家人、挚友突遭惨痛的意外。上述事件使个体感受到强烈的害怕、孤立无援或恐慌。
症状方面,满足诊断需存在:①持续性的重新体验创伤(5项中至少1项);②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情感反应淡然、木然(7项中至少3项),此外要求回避和麻木的症状应各自至少有1项;③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5项中至少2项。症状把握方面需注意,DSM-Ⅳ在各组症状的描述中都强调症状令人十分痛苦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病程方面要求上述3类症状都持续至少1个月。严重程度上,症状带来明显的主观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
DSM-Ⅳ将PTSD分为3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病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之后才出现症状)。
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如下几点:
1病因发病必须确由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存在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创伤性的异乎寻常的事件或处境的经历。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为主,表现在回忆中、白天想象中或梦中,或“触景生情”的场合。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2)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3)反复发生错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3持续的警觉水平增高,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难入睡或易惊醒。
(2)激惹性增高。
(3)集中注意困难。
(4)过分地惊跳反应。
(5)遇到与创伤事件近似的场合或情景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
4持续的回避,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
(2)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3)与别人疏远,不亲切,与亲人情感变淡。
(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验无关的活动仍可保持兴趣。
(5)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验的某一重要方面。
(6)对未来失去憧憬。
5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感觉麻木和回避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
6症状出现于创伤后6个月内,且症状持续一般在1个月以上。
7可伴发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
需要强调的是:应激相关障碍诊断时不仅要依据症状和病程,而且要考虑构成病因的影响因素:异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引起持久性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前者可产生急性应激障碍,后者可导致适应障碍。不太严重的心理应激虽可诱发本类障碍,但一般认为本类障碍的发生是急性应激或持续性心理创伤的直接后果,即这类因素是基本的和占据压倒地位的原因,没有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则本障碍就不会发生。并由此导致成功的应对机制损害和社会功能损害。
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
特别强调儿童PTSD易被医生遗漏。其原因是引发儿童PTSD的原因(应激源)与成人不一样,PTSD的症状包括创伤体验的反复回现,噩梦、失眠、退缩和抑郁等。纽约市蒙特希莱(MountSinaiMedical)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科主任詹弗瑞·纽科恩(JeffreyHNewcorn)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成人创伤应激原有死亡、伤害、家庭暴力和其他我们通常能区别出是一种创伤的事件,而儿童创伤应激源多同他们发育过程中的遇到的恐惧事件有关,比如从自行车上掉下来,或被另外的小孩恐吓”。调查中发现:在应答者中有70%至80%的儿童和成人遇到了一些应激原,60%的应答者认为他们的某段经历已经可算为创伤应激因子,因为这段经历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害怕。有45位儿童和其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去市内精神病诊所看了门诊。在遭遇与PTSD一致的经历后,20%至30%的应答者表现出完全的PTSD症状,包括反复出现创伤时体验,尽量避免引起创伤回忆的事、人、物等。20%的人表现出部分PTSD症状。“不论是完全还是部分PTSD,儿童都可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的症状”,纽科恩说,“临床医生倾向于诊断为情绪上的障碍,而不是PTSD。医生们大都缺乏对PTSD的认识”。据美国PTSD中心(位于夏威夷)克劳德·陈托勃(ClaudeChemtob)说:遇到家庭暴力时,42%的儿童会患上PTSD。家庭暴力机构曾对母亲作过一次调查,她们只能报道出自己的症状,“你不能通过与母亲交谈就分辨出哪些儿童患有PTSD”,纽科恩如此评论这一研究。这表明对家庭暴力的干涉要取得成功,既要注重PTSD儿童,又要注重家庭这一单位。
一篇心理学上关于祛除情感疤痕的文章说,当人们遭受情感的伤害之后,由于遭受巨大心理创伤,在愈合的过程中形成情感疤痕,这一疤痕不但是让人们避免遭受最初伤害的那些给心理带来巨大伤害的事件再次出现,同时他也把所有人拒之千里之外。
当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厚厚的盔甲,对自我进行保护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心理上有情感疤痕的人,会使我们活在阴影中,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佳佳是一位35岁的单亲妈妈,她经过二次起诉离婚,终于判决离婚之后,才艰难地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非人的婚姻关系。由于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伤害,形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佳佳再也不愿走进新的亲密关系,更不愿意开始新的感情生活。
佳佳的经历,让她相信,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她再也不愿意,再也不敢,轻易的去开始一段新的情感生活。这对佳佳来讲,虽然说让她避免了再次受到情感伤害的可能性,同时,也阻挡了她开始新的、可能幸福生活的道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情感疤痕的佳佳,虽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层层包裹起来,使她的心沉浸在感情的阴影里,害怕再受到伤害。同时也可以看到,她,其实 内心深处特别希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关心,无条件的爱,希望有男人值得信任。 只是他再也不敢轻易的付出感情,不敢再相信任何人了。
显然形成情感疤痕的佳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对她的生活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有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情感疤痕,从而走上新的生活呢?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象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情感和身体上的疤痕一样,可以通过整容来恢复,这里,需要对情感疤痕进行手术―― 心理控制技巧 。
第一,回忆成功的经历。
这种成功的回忆,越多越好,越清新越好,越细致越好。
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明白:成功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我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这种 成功的自我意象建立 机制后,过去的情感疤痕就会自动消除。当然,有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当我们尝试敞开心扉展现自我的时候,可能会失望,甚至再次遭到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坦然应对就好,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给自己时间,给自己制造机会,让自己慢慢成长。
第二,接纳当下不完美的自己。
有些人受到伤害之后,内心非常不平静,只想报复对方,发泄怨气,寻找平衡。这无异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更容易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真诚的彻底的原谅,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可以把疤痕组织提出,使伤口愈合。
第三,避免再次留下情感疤痕。
在情感疤痕的心理意识去除之后,建立新的健康的情感意识之后,要避免再次受到感情创伤,进而留下情感疤痕。
这需要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遇到某些情况会做出那样的反应,通过理性思考,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认清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找准自己应对相似情况的有效的方法,这就等于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健康的情感免疫系统,防止情感再次受到伤害。
第四,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
事实证明,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情感上不依附于其他人,就更不容易受到伤害。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得到他人的爱,但是,独立能力强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给予爱,相反那些依赖别人的人,总是期望别人关心他们,认可他们,这让他们变得更加脆弱,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觉受到伤害。
客观的说并不是有人要伤害他们,而是他们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
因此要 想避免伤害,就需要培养独立的、完善的人格,培养自力更生的生存模式。
我是小猫喵喵,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
PTSD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幻想)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flashback,症状闪回)。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它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在梦境中,患者也会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患者常常从梦境中惊醒,并在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患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从外观上看,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与人疏远、不亲切、害怕、罪恶感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患者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患者的情绪,患者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听天由命,甚至觉得万念俱灰,生不如死,严重的则采取自杀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典型的症状为创伤后三联征,主要表现有:一、闪回,患者脑中或眼前反复闪现当时受刺激的场景画面,且频繁出现,尤其是晚上睡觉前;二、回避当时事件发生的场所,一旦到达事件发生场所,会异常紧张恐惧;三、警觉性增高,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一草一动感到恐惧,高度紧张以致晚上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指在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后出现的心理应激状态,治疗上可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有:1关键为反复发生创伤性感受或经常做噩梦。2遭遇类似的刺激性时感到恐惧和情不自禁的反复回忆。3不断的发生警觉性提高,如睡不着觉、易激惹、集中化留意艰难、太过提心吊胆、太过比较敏感。4不断的逃避,如不肯和人相处,防止到会造成痛楚追忆的地区,对创伤性的历经会可选择性的忘却。5对将来丧失期待和自信心。6有少数人很有可能有性格更改或是有神经症的诸多主要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临床医学上面有三大具体表现:第一、是入侵性的再感受,反复产生闯进性的创伤性感受浮现,也就是一个场景的闪现,或是是在梦里也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创伤场景,或是是遭遇一些差不多的刺激性场景,会情不自禁反复的回忆。第二、便是创伤后露出的高唤起情况,也就是不断的警觉性提高,发生比较敏感、疑神疑鬼,轻度的动静,便会发生焦虑不安和害怕。第三、便是逃避创伤有关的刺激性,便是患者不断的故意逃避非常容易使他想到到创伤场景的运动或是场景,偶儿会发生一些惊恐发作和进攻的个人行为,全是忽然唤起对创伤的追忆。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一般在6个月之内,经历过极为明显的创伤性事情,例如战事、重要洪涝灾害、道路交通事故、恶性事件、家人缺失或明显的身体病症时,病人见到或是亲自历经,或得到身亡的危害时,发生的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病人在记忆里或梦里,反复不独立的闯进与创伤相关的情景,或内容好似播放**一样栩栩如生,常常做恶梦,而且从恶梦中吓醒,觉得明显的害怕躁动不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