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的注意事项

话剧表演的注意事项,第1张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因此需要一气呵成,这对演员的体力和耐力也是个很大的考验,话剧演员必须要有很好的体力。

在剧场中,虽说剧场的特殊构造可以使舞台上的声音扩大,但是这也需要演员本身的超强台词功底和声音技巧才能感染观众,因此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底必须要坚实。

在剧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演员必须要有较为大幅度的动作才能让台下观众看清,表情也要适度的夸张但不失真实。过于生活化则会显得随意,过于“艺术化”则会显得拿腔拿调、浮夸滑稽,要把表演的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才能算好的表演!

其实吧,话剧演员的要求又高又低。高的是演员必须时时刻刻认清自己。所有话剧演员都会觉得影视剧表演实际上是简单的,因为话剧表演是直面观众的,是一遍成的。能演好话剧,演员对于表演尺度的理解一定会比较深。在这样的情况下,话剧演员会逐渐建立自己对于表演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圈”,大部分演员在有了舒适圈之后,就很难再突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桎梏了。而低的是话剧演员并不需要所谓的黄金比例、九头身,对于形象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只要脸长得别丑到让观众因为形象讨厌你就行了。

在当今这么浮躁的一个社会现状下,演话剧真的是成为了一种情怀。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都是秉承着一种情怀在坚持着。很多人都是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而纷纷早已转行了。

一、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看话剧了。

在当今这么浮躁的社会之下,人们早已不会去选择看话剧了,而是选择去**院去看**,所以说现在依然能有一些演员坚持着演话剧,他们秉承的就是一种情怀了。没有观众的话剧也是要演下去的,他们秉承着一种情怀,早已不是为观众而演的。

二、很多话剧演员都觉得太枯燥而纷纷转行了。

演话剧真的是一种情怀,他们在舞台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么一段情感,可以说是非常的枯燥的。有很多演话剧的演员到最后都选择去做电视剧的演员,或者是**的演员,而不是一直演话剧。因为演话剧真的是太枯燥了,而且能够欣赏的观众还不是那么多的,现在的人们也不喜欢看话剧这种形式的表演了。

三、一直演话剧的人早已把这个当作是一种情怀了。

现在还能够一直演话剧的演员,那真的都是非常的敬业的。在他们心中,话剧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的情怀了。他们可以日复一日的年复一年的就演这么相同的话剧,相同的片段,日复一制的沉浸在这个角色之中,好像有一天自己就是角色本人了一样,他们可能已经脱离不了这个角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演话剧真的是一种情怀,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都是秉承着一种情怀在坚持着。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匡时济世艺术

中国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因此,戏剧从来不是唯美的产物。特别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一些有志之士急欲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把它拿来运用和作为一种武器,就带有匡时济世的目的。

文明戏时期的主潮是以勇猛的姿态,配合着民主革命,对腐败的帝制进行冲击,对外国列强发出愤怒的抗议。这使是中国话剧第一波所展现的战斗性。“五四”时期,之所以掀起模仿易卜生的浪潮,是因为其“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的战斗精神。

到了三四十年代,田汉、夏衍等倡导的“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直到抗战戏剧,都被赋予特定历史阶段的革命的民族的政治色彩。

中国话剧发展中,可以发现:每当话剧与时代、人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就欣欣向荣;

否则,就会凋谢枯萎。一个世纪以来,话剧艺术家与人民共患难,与时代共命运,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鼓舞革命热情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战斗作用,展示出中国话剧的战斗力、生命力,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这是中国话剧的骄傲!

但是,对战斗性的片面强调,简单地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理解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缺乏独特创造的艺术形式,去图解思想、观念、路线、政策,这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非艺术化的倾向,要引以为训的。

新时期以来,话剧舞台努力真实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使新时期话剧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在对“从属于政治”的观念进行拨乱反正时,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远离政治,远离现实,同样也会远离群众,使话剧丧失群众基础。

二、借鉴传统

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为代表;给中国话剧以深刻的影响,中国话剧在历史上从来不是封闭、排他的,而具有开放的度量。

20世纪二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度西潮”便是突出的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创作,深受20年代新思潮的影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话剧开放性的特点,他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主体而有机地融进其它多种美学因素,达到一种深层次的结合,留下了人们称之为“诗化现实主义”的不朽剧作。

20世纪80年代始,新时期中国话剧与文学同步,加强了“人学”研究,推动了话剧艺术的探索和革新,经过“左”的思想禁锢,话剧美学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封闭之后,又一次敞开了自己的胸怀,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思潮、流派再度引入。

如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贫困戏剧以及布莱希特等戏剧理论的被关注,吸收其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种借鉴、消化和融会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结果。

三、民族化的道路

中国话剧虽然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探索民族化的创造,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焦菊隐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学、戏曲修养的艺术家,实践着戏曲传统美学与话剧固有美学的嫁接,用于表现近代生活;

同时,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和民族传统美学的碰撞,学习了民族传统艺术、特别是向戏曲艺术。因此,话剧民族化的实验表明,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和魅力,使作品具有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不过,话剧的民族化并非话剧的戏曲化。

话剧需要学习戏曲,不是照搬其形式和手法,而应该是将它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在自身的艺术创造之中。

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表现性美学)、它的“情”“理”观,它在戏曲程式中透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方法,它对精湛技艺的锤炼,它对形式美的追求等,这方面的继承会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现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对西方戏剧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比如,在中国话剧中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即追求戏剧意象的创造。

意象所要求的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和谐完整而富有意蕴的境界,不仅在于追求真实的诗意,还在于创造出诗的意境,使中国话剧有了民族审美精神的更深层的渗透。因此,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根底,中国话剧是很难立足和发展的。

四、诗意戏剧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家。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好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是代表。

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郭沫若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

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

这里,诗化的倾向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原则或方法为其主体,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多元并存的。较长时期中,为使话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与广大群众进行对话,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实主义历来不是自我封闭的美学原则,而是宽容的、能够吸收多种美学因素。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已有坚实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根基,又有传统艺术中深厚的“写意”、“表现美学”的传统;

它能够深刻、敏锐地反映现实,深刻地剖析人物心灵,能够揭示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人的精神生活,并能引向哲理的概括,充满时代的诗情。它已经给当代话剧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着中国人的特色。

中国话剧的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把表真提高到一个超越一切的境界,同时也把理想的情愫铸入真实性之中,可以称之为“诗意真实”。

五、走向辉煌未来

话剧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中国话剧事业还面临着挑战。因此,话剧仍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在戏剧美学、艺术观念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和借鉴和继续创造。也需要有原则性的、健康的戏剧批评;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戏剧经营管理学,培养有才干的戏剧经营管理人才。一位诗人说:假如戏剧没有脊梁,就难以塑造顶天立地的中华山魂;

假如戏剧没有热血,就难以塑造澎湃万里的中国海魂。戏剧,有了自己的灵魂,才能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塑造出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国话剧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

回顾风风雨雨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以百倍辛勤的劳动和崭新的创造,使中国话剧艺术在中国新文化格局中,更加繁荣与发展!

-话剧

话剧的表演技巧

 在语言和动作的幅度上,话剧要求合理地夸张。那么大家知道话剧的表演技巧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1、以接近生活的舞台语言和舞台动作为主要创作手段

 话剧台词是一种放大了的生活语言,独白是潜台词的外化。配合演员的形体动作,台词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对白、独白和旁白。

 ①对白的作用(与对手交流)

 向对手发出咨询(你最近忙什么呢能告诉我吗 )

 回答对手的提间(噢,你间我呀,我编小品呢)

 与对手交流信息(告诉你吧,我考上“中戏”啦)

 或发生语言纠纷(有你这么说话的吗我可真佩服你一

 ②独自的作用(与自己和想象对象交流)

 对痛苦的排遣(唉哟,疼死我啦……)

 对不幸的呐喊(天呐一一我的主哇一一)

 对情绪的宣泄(我要杀了他!我恨不能吃了他)

 对遭遇的批判(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

 对往昔的回忆(想当初……那时候……)

 对事物的判断(我看这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对行为的反思(咳!都怪我不好……)

 对幸福的咏叹(噢,我是多么幸福啊……)

 ②旁白的作用(与观众交流)

 介绍历史背景(闹军阀,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

 串联故事内容(现而今到民国,剪了小辫还是没有辙)

 交待人物关系(王掌柜大发财,金银元宝一起来)

 抒发作者心声(苦水尽、甜水来,谁也不愿意做奴才)

2、台词的重复表演与即兴表演相结合

 不靠乐谱也不击鼓敲锣

 节奏由演员自己来掌握

 台词和动作经过千锤百炼

 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地琢磨

 强调表演的力度速度和幅度

 提倡重复与即兴表演相结合

 靠观众在剧场的信息反馈

 帮助演员进行判断与选择规定情境

 这是不能以个人意愿来作改变的。作者已经写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了。而里面的情节发展,人物,人物关系都已经定了。如果要改变,必须通过全剧组的一致认可才能够改变。所以说,表演是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我们要分析,将作者给予的文字本子,自己分析好,分析透,自己根据规定情境找出人物言行。

 动作

 话剧表演不外乎语言和动作,这动作也有两种。

 外部动作(即形体、肢体动作),头,手,身,五官……

 内部动作(心理动作)

 内心里一样有动作,一样在运动。在舞台表演中,如果只有一个外部动作的话,就显得假。所有外部动作,都是根据内心的情绪。一个人欣喜的时候会如何总是蹦蹦跳跳的。不见东西找的时候,还会不会有这种蹦蹦跳跳的动作情绪不同了,形体动作也就不同了。

 很多时候,基本上演员都不会为人物设计形体动作。但实际上,设计出来的小动作往往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这种动作必须符合人物的情绪。很多朋友上台时都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且在讲台词时都会有很多无机的动作。这样往往让人感觉到人物的形象不鲜明。所以,作为形体动作,必须经过训练和实践。只是讲是没用的,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熟悉和提炼。

 想象

 这也是对表演相当重要的,没了想象力,就不要搞表演。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问题是想象力有否发挥和利用。想象力也是要练的,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想象更丰富。台上的对手明明是我的同学,怎么可能是我的老婆这就要想象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如他们的感情如何,这家庭如何……

 在戏里,我和他发生了这件事,但为了丰富它,我们还要想象出许多别的,以前发生过而没在戏里出现的事。这就是排大戏时的'角色自传。往往剧本中是没有的,演员自己就要去想。

 舞台上的想象也很重要,例如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没了这个想象,眼神会变得很假。想象中觉得这间屋漂亮,那说出赞叹词来的是时候才会逼真。

 有时候也是要借助一些情绪的。譬如怎么样才能做到泪汪汪

 拍电视剧时,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不同。外景一般都是单机。例如先拍演讲者,再拍大观众场面,再拍个别听众镜头……这样拍摄就会慢了。有时候拍完我骂你,换个机位,单拍你哭。那么哭的人就要懂得酝酿情绪了。想象听着听着就哭的感觉,就要全凭自己的想象力了,没人从旁协助你。演员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一方面。演员可以借助某些情绪,那些自己有感觉的情绪来用到戏里。这种技巧是需要练的。

 用半小时来酝酿情绪可能更加哭不出来,因为着急,要赶快找到情绪,但是越急就越没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这 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集中

 杂念多了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某演员被打一耳光后,就能很快哭出来,因为羞,委屈,这时候就已经没杂念了。

 基础训练中,注意力集中较重要,排练和上台时,都要注意力集中。第一次上台会很紧张,这就需要我们克服。

 我第一次代表专业表演时,是不知道自己表现的。现在表演后会有自己的感觉,能为自己的表演有个评价。但由于当晚紧张,所以无法知道自己的表现。

 有些朋友在演出时心散,这必然会影响表演。这个注意力集中是一定要经训练的,但也有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新人第一次演出前心里会比较矛盾。我们可以试着去想戏,想某段的处理,想整个过程。千万别从幕缝中看看来了多少人,我的朋友有没有来。不要顾及这些东西,因为这样对表演没有好处。将戏放在首位,别让其他东西影响到自己。

 交流

 这是许多业余朋友很容易疏忽的。交流有很多种。

 (1) 同对手的直接交流。

 同观众的间接交流。

 如果和要和观众直接交流,是不会被斯坦尼认可的。但很多流派的演出中,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2) 和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

 这个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某个戏,有想象中的情侣在“远处”(不在舞台),那演员的独白就是和想象中的对象交流。又如某些戏里演员和天、上帝等交流,也属此类。

 (3) 自己和自己交流

 这在生活中也偶然会有(自言自语),在戏里就更多。将心里想的东西用口说出来,舞台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台词。

 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和对手有交流,就可以刺激对手,对手接受信息后,大家的合作会更加默契。作为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有交流,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演员,是很怕交流的,一望人家就觉得不自然。但实际上,一般我们日常沟通都是要靠眼神的。

 交流可以是和对手的沟通,这不一定是从头到尾望着对手,两个人谈话,眼神总会有离开一下的时候。

 除了眼睛的交流,还有心的交流。这可以是一种感觉,真正表演的人就懂得用眼。望和不望,都可以有其特别的效果。但都要有心的交流。通过眼神,表现出人物关系,表现出对对手的态度。

 表演元素还有很多,今晚挑出来的这些,可以使演员的基础打得更扎实。许多人可能会忽略这点,认为上台就可以搞好,也有人认为玩一玩,不用太认真。但真的要从事表演的话,将基本功搞得更扎实一些,对自己日后也有好处。

 除了动作,话剧还强调语言。

 话剧以说话为主。舞台上的语言是需要一定放大的。舞台和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影视的表演,可以比较自然,但是在舞台上就不行了。又要小声说话,又要观众听到,这就需要技巧。

 舞台上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很多年轻和业余演员都会在台词这方面较弱一些,弱在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我们在这方面必须运用些技巧。

 舞台语言有哪些技巧

 重音,停顿,语调

 我们必须经过这些技巧性训练来提高。

 试用停顿不同来区分以下这句话的语意:

 妈妈说我不对。

 1 妈妈说 我不对。——我错了

 2 妈妈说我 不对。

 演员技巧训练的目的是使学员经过学习和锻炼,能够掌握完成创作任务,即创造出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的方法。为此,首先要培养演员内外部创作素质。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理解力,持续而稳定的注意力,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准确、鲜明的判断力,灵敏、即兴的适应力以及真挚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模仿力。同时还应具有信念与真实感、节奏感、形象感和体裁感。这些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贯串在整个训练过程之中的。但是训练开始时,一般都着重于从培养与发展演员的基本创作素质入手,经常运用各种类型的游戏、即兴练习、哑剧技巧、假面练习、动物模拟、人物模拟、人物形象小品和表演小品等方式来进行训练。与此相结合的是进行形体基本素质与呼吸发声、吐字、正音以及语言基本技巧的训练。

 语言、发声是戏剧演员从事舞台表演专业活动的重要工具。舞台上的语言、发声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发声,其训练要求清晰响亮具有传送力,使观众听清台词;还需要音质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善于吸引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要学会语气、语调处理,掌握台词的节奏和语言发声造型的性格化技巧。此外,演员的发声器官须通过锻炼达到经久不疲,保持健康和活力,以胜任繁重的演出活动。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发声姿态、呼吸方法、元音发声、音素过渡、咬字肌力、共鸣位置、扩展音域、声区连结、音量力度、声音造型等。除了直接使用说的方法练习以外还广泛利用一些歌唱练声的方法,按照音阶音程拉长字音练习发声。

 演员的形体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培养演员必须训练其形体,使其能艺术地再现人物的体态仪表、举止风度,进而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训练一般从话剧表演对形体动作的要求出发,既要基本接近生活状态,又要区别于生活而具有舞台感,受到舞台的制约;既要有造型感,富有表现力,又不能有固定的程式,因而必须是具体的、鲜明的。为此,演员的形体必须松弛灵活,协调自如,动作轮廓明晰,抑扬顿挫有致,感应机敏,可塑性强,既能传情又能达意,并且善于捕捉和模拟各种人物的外部特征,以适应扮演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人物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性格上演变的需要。训练一般从芭蕾、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蹈、体操、剑术、戏曲中选择和借鉴一些训练内容,根据各自情况而各有所侧重和强调。

 学习创造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演员技巧训练的最后阶段。一般采用独幕剧和多幕剧的排练,并在排练过程中讲授必要的创作方法。在这一阶段,学员要系统地学习分析剧本和角色的方法,学习如何进行角色的处理构思,并通过舞台行动体现在舞台上。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8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