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中秋节”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封信。。你们知道的,暑假作业的,打酱油的别来

关于申报“中秋节”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封信。。你们知道的,暑假作业的,打酱油的别来,第1张

尊敬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我代表中国,向贵组织提交关于将“中秋节”列入中国文化遗产的建议。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希望贵组织能够考虑将其列入中国文化遗产。

一、中秋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夕、八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月神祭祀。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其中月饼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在家庭和亲友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

二、中秋节的现实意义

1 促进家庭和睦:中秋节是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吃月饼、赏月、玩花灯等,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提高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 传承中华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3 促进社会和谐:中秋节是一个社会性的节日,人们在节日中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我们的承诺和期望

我们承诺,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中秋节:

1 加强宣传: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加强对中秋节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这个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2 保护传统习俗:我们将加强对中秋节传统习俗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创新传统习俗,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价值。

3 推广文化交流:我们将鼓励和促进中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这个传统的节日。

我们期望贵组织能够考虑将“中秋节”列入中国文化遗产名录,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希望与贵组织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我们相信,贵组织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将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巨大贡献。我们期待着贵组织的积极回应,并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携手合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多的努力。

谢谢!

积极的情感态度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 英语学习 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 学的手段之一,对优化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 展,是对整个人类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 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 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 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 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 原因之一。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 信、 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英语课程标准》就 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更要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 第1页 共8页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 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 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 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包括兴趣、动机、自尊、自信、愉快 或惊喜等心理状态。 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 作用。如: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 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 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 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此相反,不符合或妨碍人 们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 包括焦虑、 抑制、 害怕、 愤怒、胆怯、沮丧、厌恶等。在英语学习中,消极情感是不利于学生 潜力的发挥的,如害怕与同学交流,考试过分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 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理 想。 《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是有利于 学习的情感态度,有利于调整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学习原 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而影响 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 三、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 身体力行,以情感人 ) 身体力行,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 本人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自 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情绪。我 第2页 共8页 们对工作要充满激情,要热爱教学工作,要热爱英语学科,要热爱学 生。 教师对工作的执着, 对英语学科的热爱,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而学生的积极进取反过来又感染着教 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后继的教和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 学中,每当学生学了一点新知识、一种新技能,我就不失时机地找学 生谈心、交流,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爱他们的。有一次,在英语日常会 话中,我问一位同学: “ How are you today”按照平时学生的回答,都 是 “I’m fine, thank you”而这位学生轻声地回答: “Not so well”我便 轻轻地走到他身边, 发现他脸色不好, 身体有点虚弱, 我就关怀地问: “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s” “ Yes” 于是我从办公室取了一杯热水 递给他, “Here you are” “Many thanks”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刻啊!老 师既不失时机有意识的增进了以英语为媒介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 拥有了老师的一片爱心,增加了师生的深厚情感。 可见,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 节课。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先入情,才能让学生入情境。微笑是活跃 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一束目光、一个表情、 一个体态、一个暗示都会唤起学生“心” ,就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 情感交流的“心桥” 。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 (2) 换位思考,以情换情 ) 换位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它首先是指教师身体蹲下 来与学生交流。蹲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体动作,其中蕴涵着深刻 第3页 共8页 的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平等。这个“蹲”同时又包 含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思考,要学会包容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 可原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摸清“病因” ,科学地 纠正学生的错误,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成才,但大部分教师有时会因 学生答不上问题而生气,甚至于批评、责备学生,这样会大大刺伤学 生的自尊心。据调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不同 程度地缺乏自信。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敢开口,造成“哑巴英语” 的窘境。 因此英国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 护和自信心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纠错原则中感受 到这一点。 (3) 设情境,以情激情 ) 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 定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英语交际离不开情境,情境激起交际意 图。创设情境有多种手段。如根据教学内容,上课前适当播发一段音 乐,就能烘托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立刻进入了意境,充满 了想象,启迪了思维。教师尽可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将教材拟人化,把情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还根据 教材组织学生扮演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展认知,以知促情 ) 展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 学中情感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学生常因学业成功而喜悦,因挫折 第4页 共8页 而苦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提高学生听力时,刚开始不 要生词量太多、内容高深的文章,而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辩音 开始。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学好语音是学好词汇的先决条件。然 后再从简单材料听起,逐渐树立学生的信心。这样,以知促情,在学 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爱好,为进一步成功而努力。 (5) 研究教材,挖掘情感 、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 课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英语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素 材,这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因此,教师要研究教 材,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 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 共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含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所谓显 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中通过语言、等使人直接感受到情感因 素。例如《A Perfect Day》英文诗,我们能直接感受到朋友依依惜别 时的忧郁心情。 朗读时, 声音要低沉、 悲伤, 真正体现出离愁的伤感。 隐性情感因素是指反映客观事实,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在反映客 观事实的过程中,仍然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如, 《Body Language》一课介绍了世界不同地区人民有不同的肢体语言 理念。这虽然反映了客观事实,但我们从中也认识到他国的文化,学 会包容和尊重他国风俗习惯。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情 感因素, 并选好动情点, 打动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6) 增加体验,丰富情感 ) 增加体验, 第5页 共8页 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只有学生参与体验、实践,能进 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The Merchants of Venice》时,笔者把 教室布置的像法庭一样,由学生们去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学生表演 得栩栩如生,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也让学生明辨是非和真善美。 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包括朗读、朗读比赛、学唱英语歌曲、英语 文艺表演、英语夏令营、英语游园晚会、大观园游戏和英语角等。上 述活动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又可加深同学之 间、师生之间的情感。 (7) 积极评价,升华情感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 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 言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及教学实际也证明:教师的 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能启动到较好的鼓励作用。教学中要 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 行正确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重视使用积极鼓励语言,帮 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产生学习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 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流露出热情。答对了,应及时肯定: Good \Excellent\Interesting\I’m glad to hear that etc 教师的表情话 语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参与的信心。答错了,要使 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Work harder, and 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使学生重树 信心。 作业中积极的评语可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 Your handwriting 如 第6页 共8页 is wonderful! \You are creative, but why not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Failure is mother of success Try again and again, 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 教师应该树立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 的进步上,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采用笔 试、口试、课外活动、平时作业等多种形式。不管那种评价,都应以 鼓励、 表扬为主,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奋斗目 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笔者按学生志愿将班上的同学 分为 A、B、C 三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奋斗 目标及不同评价体系,让优生“吃得好” ,中等生“吃得饱” ,学困生 “吃得好” ,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测试时,我有时采用同一试卷,答对 一题 A 层学生(优生)得 1 分,B 层(中等生)得 15 分,C 层(学困 生)得 2 分评价制。有时,采用不同试题制,这样使学生保持高涨的 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在强调激励学生的同时, 不是说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为何这样做。正如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绪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 地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 这些人之常情之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根 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采取适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 都有成功的体验,激发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参与欲望,促进积极的 第7页 共8页 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 结束语 外语教学专家 HS Chuman 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 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英语学习中不容 忽视。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尊重和理解学 生。利用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 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 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 的。

nation指人民,民族,state指政权。这两种表达在语义上各有侧重。

二者有什么区别

nation,state——两个词在做“国家”解时是同义词

1、state着重指政权、国家机器

如:Railways in China belong to the state中国的铁路是国家所有

country、nation和state的差别

2、nation着重指人民,可译成“民族”、“国民(总称)”

如:He is loved by the whole nation他受到全体国民的爱戴

“国家”一词在英文中有这样的表达:nation和state,这两种表达在语义上各有侧重,一是指生活在某一片土地上的族群,这个“国”是某一特定人群在某种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二是指统治国家的政权,以政府为代表的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侧重于政治学意义的表述。

大家所说的“爱国”是要爱nation这个“国”,而非state这个“国”。爱nation,就是要热爱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的人民,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历史、语言和风俗习惯。这两种意义的“爱国”都来自于人们内心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对生于兹长于兹的土地的眷恋和对我之所以区别于他者的文化意义上的身份认同。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政界、学界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希望大家喜欢!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一

《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摘 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 出国 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 道德 国际伦理 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Own 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 方法 [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2]。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文章 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1争论的观点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国家利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度 [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situational ethics) 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 并且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须符合根本的道德伦理”[12]。“应用于个人道德的共同原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1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2道德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概念内涵与外延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历史唯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国家)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得具备” 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 “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其服务对象的利益。” “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健康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国际社会或世界社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Kenneth Thompson)而言,这“并非是对与错之间的争论,而是对与对(rights and 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3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看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200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作为的美国也于2008年4月17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并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15%并且从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2005, pp 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于《欧洲》2002年第1期,第1-11页。

[3]Fred M Frohock,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Impossibility Theorem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2, 1980, pp 373-384, and Viktor J Vanberg and Roger D Congleton,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Ex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2, 1992, pp 418-431

[4]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75页。

[6]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7][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George F Kennan, G (1954) Realit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0]Jack Donnelly, “Twentieth-Century Realsim”, in Terry Nardin and David R Mapel, eds, 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第2页。

[12]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载于《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页。

[13]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1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74页,第84-85页。

[15]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1-605

[16]Kenneth W Thompson, “Moral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8, No 3, 1973, pp 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115页。

注 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 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二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

摘要:国际关系中的情感问题成为当下国际关系理论微观研究的 热点 。目前研究情感基本有两大路径:一是动态的分析,主要包括情感如何生成,生成的机制有哪些,情感如何导致合作与冲突,变量间的因果机制是什么,情感如何建构身份或认同等问题的分析;二是静态的分析,包括情感的类型学分析(即人际间或国际间存在多少种类型的情感)和情感的性质分析。本文认为,存在三种性质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三种情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情感;交换资源;情感动机;互动结果

一、引言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维持者,也是一种能够分裂社会的力量。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 人际交往 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然而,情感研究并非受到本应有的重视。著名的情感研究者特纳(Jonathan Turner)说:“……对情感的研究一直是隐形的——至少到最近几十年。在这门学科(指社会学)经典的创始人之中,较少研究情感的任何细节。”直到20世纪70年代,情感研究才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前“情感主题被完全忽视”。[1](12)情感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的境况更为糟糕,直到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才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探讨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例如克劳福德(Neta Crawford)、罗斯(Andrew Ross)、麦克德莫特(Rose Mcdermott)、罗森(Stephen Rosen)、利博(Richard Ned Lebow)、郝拓德(Todd Hall)、默瑟(Jonathan Mercer)等。①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在情感研究方面有所建树[2],归纳起来,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情感基础,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排斥情感要素。建构主义的集体身份理论、自由主义的合作命题和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的均势联盟学说等都必然含有情感的成分,因而,用情感分析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具有正当性。[2]

第二,情感有助于而非有害于理性,理性决策需要情感的辅助,甚至在看似完全理性的状态下也有情感在发挥作用。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指出,我们可以假设存在纯粹理性的人,他们的行为仅受到自我利益的驱动,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话,社会秩序如何维持弗兰克认为,情感可以解决行动者对集体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承诺问题,情感将调整理性,培育助人行为。弗兰克还主张,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多种微妙的线索交流他们的情感,并且这些线索对预测他们将如何行动发挥着重要的符号作用。因此,理性甚至是自我利益都要关注情感方面。[3]

第三,情感对合作与冲突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情感导致合作集中体现在情感促成内群体认同和联盟的研究上。[2]与之相对,情感也往往导致冲突。著名的情感社会学家舍夫(Thomas Scheff)和雷辛格(Suzanne Retzinger)结

以上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的认识。本文拟从一个静态的视角来认识国际关系中的情感,这个视角便是情感的性质界定,当然这个界定不是罗列国际关系中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情感,而是从性质判定上概括国际关系中的情感形式。笔者打算首先分析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尽管这是情感研究的老问题,但确实是所有情感研究必须明确和肯定的根本性问题;然后分析三种形式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

二、理性与情感

尽管国家之间的情感互动十分频繁,但总体上国际关系研究排斥情感关注,深刻的原因在于国际关系的理性统治,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情感和欲望、意志一样,被认为是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因此唯有依赖国家和***的理性及其内含的逻辑、审慎和推理方有可能实现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秩序。不得不说,情感确实具有消极的国际政治效应,比如憎恨往往带来不加思索的战争冲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心理学家和情感社会学家在人类有多少种基本情感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但基本共识是高兴(如愉快、欣悦、满意)、恐惧(恐怖、焦虑)、愤怒(憎恨)和悲伤(忧伤、哀愁)构成人类四大基础情感,[5]可见人类的基本情感中绝大部分都是消极的。但是,消极情感的数量优势不能掩盖情感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消极情感能够带来某种积极动力,如愤怒和悲伤同样可以带来发奋图强;另一方面,积极情感本身具有极大的良性效应,如情绪性信任是维系(内)群体认同、凝聚力以及团结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分析,很容易发现国际关系理论对理性与情感的绝对划分是有问题的。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强调,理性是一个中性词,所以,非理性也非贬义词。非理性即情感,它并不需要理由(即理性)的支撑和证实,情感自身具有自在和自足性。换句话说,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并非是人们所简单理解的“好的和精明的”与“坏的和愚蠢的”,理性和感情可以各司其职。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分化的社会为人的理性和感情的分化及其作用提供了前提,由于社会分化为系统与生活世界,因而支配系统的是理性原则,支配生活世界的则是感情,由理性来安排利益和效率,由感情赋予我们协调和平衡[6](138)。

如果以上只是说明感情具有独立的空间和运作过程的话,更为彻底的倾向则是把理性和情感融合起来。实际上,情感和理性绝非泾渭分明,著名的政治心理学家马库斯(G E Marcus)认为:“ 短语 ‘情感与认知’(affective and cognitive)可能给人这么一个印象,即一方或者另一方占统治地位。然而,更为可能的是,不是在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价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在只有情感(affect—only)的评价和认知加情感(cognitive plus affective)的评价之间比较。几乎不可能存在缺失了情感内容或情感影响的思考对象。”[7]马库斯的话实际上说明,不管是行为体的心理(如认知、需要、态度和评价)还是行为,其中都必然包含感情的要素,而且感情的效应还相当重要和明显。这又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具有情感能量②的人和国家,并非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情境之下,即使是理性的行动也掺杂着感情因子。实际上,当前的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情感社会学存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情感是行动的动机中很有力的因素,情感发动理性、支撑理性并且帮助理性找出目标,只要有目标行动,就总会伴随相应的情感付出和回报。卢梭认为,人的理性和情感是相互施惠的,一方面,人的理性通过情感的活动才得以完善,因此很难想象“既无所畏惧又没有欲望的人会劳心费神的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情感的发展又受动于人的知识,对于任何事物,人是有了概念之后才会去希求或畏惧它,“否则就是纯粹出于本能的冲动”。[8](8283)培根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的理智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情感浸透在里面。”

猜你感兴趣:

1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6-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4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5 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21世纪的美国 文化 是兼容性和进取性很强的文化,同时又是开放性和宽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兼容并收,各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产生并存在。下面是我带来的有关美国文化的英语 文章 ,欢迎阅读!

  有关美国文化的英语文章篇一

 Marriage of American Style美式婚姻

 "I do" To Americans those two words carry great meaning They can even change your life Especially if you say them at your own wedding Making wedding vows is like signing a contract Now Americans don't really think marriage is a business deal But marriage is serious business

 「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你的生命,特别是当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时,在婚礼中所发的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样,美国人并不是真把婚姻当作商业交易,但是,结婚确实是件严肃的事情。

 It all begins with engagement Traditionally, a young man asks the father of his sweetheart for permission to marry her If the father agrees, the man later proposes to her Often he tries to surprise her by "popping the question" in a romantic way

 结婚是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人会请求他的女朋友的父亲允许他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之后方可向女方求婚。通常男方会试着以罗曼蒂克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以带给女方惊喜。

 Sometimes the couple just decides together that the time is right to get married The man usually gives his fiancee a diamond ring as a symbol of their engagement They may be engaged for weeks, months or even years As the big day approaches, bridal showers and bachelor's parties provide many useful gifts Today many couples also receive counseling during engagement This prepares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married life

 有时候双方会觉得现在结婚正是时候,于是男方通常会送女方钻戒做为互订终身的象征。他们可能订婚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接近时,贺礼赠送会和单身汉俱乐部都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有许多订婚的男女在订婚期间接受咨询服务,这是为了让他们有准备接受婚姻生活的挑战。

 At last it's time for the wedding Although most weddings follow long-held traditions, there's still room for American individualism For example, the usual place for a wedding is in a church But some people get married outdoors in a scenic spot A few even have the ceremony while skydiving or riding on horseback! The couple may invite hundreds of people or just a few close friends They choose their own style of colors, decorations and music during the ceremony But some things rarely change The bride usually wears a beautiful, long white wedding dress She traditionally wears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The groom wears a formal suit or tuxedo Several close friends participate in the ceremony as attendants, including the best man and the maid of honor

 最后就是婚礼了,虽然大多的婚礼仍沿袭长久以来的传统,但是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仍有其空间,例如,通常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是到户外的风景区结婚,有些人甚至是跳伞或骑马结婚!双方可能邀请上百人或者只是一些熟朋友,婚礼的颜色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是不太会变的;新娘通常都穿著美丽的白色结婚礼服,按照传统她必须穿的衣服上包括了:一些旧的,一些新的,一些借来的,及一些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正式的西装或燕尾晚礼服,几位熟朋友参加婚礼并协助帮忙,包括了伴郎和伴娘。

 As the ceremony begins, the groom and his attendants stand with the minister, facing the audience Music signals the entrance of the bride's attendants, followed by the beautiful bride Nervously, the young couple repeats their vows Traditionally, they promise to love each other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But sometimes the couple has composed their own vows They give each other a gold ring to symbolize their marriage commitment Finally the minister announces the big moment: "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 You may kiss your bride!"

 当典礼开始时,新郎和伴郎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观众,音乐一起,表示伴娘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年轻的男女双方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传统上而言,他们会承诺要彼此相爱,「不论好、坏、贫、富、生病时或健康时」,但是有时候,他们也可能自己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以此表示结婚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这重大的时刻:「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At the wedding reception, the bride and groom greet their guests Then they cut the wedding cake and feed each other a bite Guests mingle while enjoying cake, punch and other treats Later the bride throws her bouquet of flowers to a group of single girls Tradition says that the one who catches the bouquet will be the next to marry During the reception, playful friends "decorate" the couple's car with tissue paper, tin cans and a "Just Married" sign When the reception is over, the newlyweds run to their "decorated" car and speed off Many couples take a honeymoon, a one- to two-week vacation trip, to celebrate their new marriage

 在结婚宴会上,新娘新郎向宾客问候然后切结婚 蛋糕 并互相喂对方一口。宾客们在享受蛋糕、饮料及其他的食物时就混在一起交谈。之后新娘将捧花投向一群单身女孩,传统说接到捧花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位新娘。在婚宴上,爱闹的朋友用面纸、铝罐和「新婚」标志「装饰」礼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装饰完成」的礼车,迅速地离开,许多夫妻会去渡蜜月,就是一至二星期的假期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Almost every culture has rituals to signal a change in one's life Marriag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life changes for people of all cultures So it's no surprise to find many traditions about getting married even in America Yet each couple follows the traditions in a way that is uniquely their own

 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表示一个人生命中的改变。结婚对于所有文化的人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所以会有这么多婚礼的习俗就不足为奇了,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以自己认为独特的方式来跟随传统。

有关美国文化的英语文章篇二

 Pets 美国宠物

 mericans love pets And it's not just puppy love, either Many pet owners treat their furryfriends as part of the family Sometimes they spice up their pets' lives with entertaining videosand amusing toys If they have an eye for fashion, pet owners can dress their pets in stylishclothes For special occasions, they can use canine perfume to make their dogs smell, well, lessbeastly You might say Americans treat their pets like they treat their children-sometimes evenbetter

 美国人很爱宠物,而且这不只是一种不成熟、短暂的爱。很多宠物的主人把这些毛茸茸的朋友当作家庭的一部分,有时候还为宠物准备娱乐用的录像带和玩具来增添它们生活的乐趣,如果宠物的主人具有流行的眼光,还会让他们的宠物穿上时髦的衣服,在特殊的场合里,甚至为宠物喷上狗儿专用的香水,让它们味道好闻一点,减少一些动物身上的味道。你也可以说,美国人待他们的宠物如同待他们的孩子一样——有时甚至更好。

 In America, there are more households with pets than those with children At least 43percent of US homes have pets of some sort Exotic creatures, such as monkeys, snakes andeven wolves, find a home with some Americans More common pets include tropical fish, miceand birds But the all-time favorites are cats and dogs, even at the White House The Clintons'cat, Socks, has replaced the Bushes' dog, Millie, as reigning First Pet Americans sometimes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whether dogs or cats make better pets "Dog people" and "catpeople" often enjoy friendly rivalries

 在美国,有宠物的家庭比有孩子的家庭还多。至少百分之四十三的美国家庭有宠物,有些美国家庭养一些外国品种的动物,例如猴子、蛇、甚至狼;比较常见的宠物有热带鱼、老鼠、和鸟。不过,一直广受欢迎的是猫和狗,连白宫也不例外。柯林顿总统的猫——袜子,已经取代了布什的狗——米利,成为神气的「第一宠物」。美国人有时候很在乎到底最好的宠物是猫还是狗,「爱狗的人」和「爱猫的人」喜欢开玩笑地彼此争辩。

 Leading a dog's life in America isn't such a bad thing Many grocery stores sell gourmet petfoods to owners eager to please their pets In Houston, Texas, dogs can have their dinnerdelivered to their homes, just like pizza Well-to-do canines can attend doggy daycare centerswhile their owners work Pets can even accompany their owners on vacation Fancy hotels arebeginning to accommodate both man and beast Furry guests at Four Seasons Hotels canenjoy gourmet meals served on fine china and sleep in soft beds

 在美国,狗所过的生活并不坏,很多杂货店都卖有宠物美食,让主人可以讨好他们的宠物。在德州的休斯敦市,狗儿还能享用专程送到家的晚餐,就跟披萨一样。家境富裕的狗儿在主人上班的时候可以去狗儿托育中心。宠物甚至可以和它们的主人一同去度假,高级饭店已经开始可以同时留宿人和宠物,这些毛茸茸的客人在四季饭店可以享用以精致瓷器盛装的美食,并在柔软的床上睡觉。

 Beneath the fluffy luxuries, there lies a basic American belief: Pets have a right to be treatedwell At least 75 anim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exist in America These provide care and adoptionservices for homeless and abused animals Veterinarians can give animals an incredible level ofmedical careNfor an incredible price To pay for the high-tech health care, people can buyhealth insurance for their pets And when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owners can bury theirpets in a respectable pet cemetery

 在舒适奢华的享受之下,其实存在着美国人的一种基本信念:宠物有受到妥善对待的权利。美国至少有七十五个动物福利组织,他们为流浪动物及被虐待动物提供照顾与领养的服务。兽医能提供给动物极好的医疗照顾——价格也极昂贵,若为了负担更先进的健康医疗照顾,人们可以为他们的宠物买健康 保险 。如果和宠物道别的时机到了,主人们可以为宠物买一块体面的墓地。

 The average American enjoys having pets around, and for good reason Researchers havediscovered that interacting with animals lowers a person's blood pressure Dogs can offerprotection from burglars and unwelcome visitors Cats can help rid the home of unwantedpests Little creatures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can provide companionship and love In manycases, having a pet prepares a young couple fo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parenthood Pets evenencourage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y give their owners an appearance of friendliness, andthey provide a good topic of conversation

 美国人一般都喜欢有宠物为伴,这是有原因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动物为伍能够降低人的血压。狗能防止小偷及不受欢迎的访客。猫能帮忙清除家里讨人厌的害虫和有害的小动物。任何种类及大小的小宠物都能带给人们相伴与爱的感觉。很多时候,拥有一只宠物能帮助年轻夫妻做为人父母责任的准备。宠物甚至有助于人际关系:它们使主人们看起来更友善,并且也带给人们一个交谈的好话题。

 Pets are as basic to American culture as hot dogs or apple pie To Americans, pets are notjust property, but a part of the family After all, pets are people, too

 宠物是美国文化中很基本的一部分,就如热狗和苹果派一样。对美国人而言,宠物不仅仅是他们所拥有的一样东西而已,它是家庭的一部分。毕竟,宠物也是「人」啊!

有关美国文化的英语文章篇三

 Friendship 美式友谊

 Steve and Yaser first met in their chemistry class at an American university Yaser was aninter-national student from Jordan He was excited to get to know an American He wanted tolearn more about American culture Yaser hoped that he and Steve would become good friends

 At first, Steve seemed very friendly He always greeted Yaser warmly before classSometimes he offered to study with Yaser He even invited Yaser to eat lunch with him Butafter the semester was over, Steve seemed more distant The two former classmates didn't seeeach other very much at school One day Yaser decided to call Steve Steve didn't seem veryinterested in talking to him Yaser was hurt by Steve's change of attitude "Steve said we werefriends," Yaser complained "And I thought friends were friends forever"

 Yaser is a little confused He is an outsider to American culture He doesn't understandthe way Americans view friendship Americans use the word friend in a very general way Theymay call both casual acquaintances and close companions "friends" Americans have schoolfriends, work friends, sports friends and neighborhood friends These friendships are based oncommon interests When the shared activity ends, the friendship may fade Now Steve andYaser are no longer classmates Their friendship has changed

 In some cultures friendship means a strong life-long bond between two people In thesecultures friendships develop slowly, since they are built to last American society is one of rapidchange Studies show that one out of five American families moves every year Americanfriendships develop quickly, and they may change just as quickly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ay at first seem friendly Americans often chat easily withstrangers They exchang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families, hobbies and work They may smilewarmly and say, "Have a nice day" or "See you later" Schoolmates may say, "Let's get togethersometime" But American friendliness is not always an offer of true friendship

 After an experience like Yaser's, outsiders may consider Americans to be fickle Learninghow Americans view friendship can help non-Americans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It can alsohelp them make friends the American way

 Here are a few tips on making friends with Americans:

 1 Visit places Americans enjoy: parties, churches, Western restaurants, parks, sportsclubs

 2 Be willing to take the first step Don't wait for them to approach you Americans inChina may not know you speak English They may be embarrassed if they can't speak yourlanguage

 3 Use small talk to open the conversation Ask them where they're from, why they cameto China, etc Remember: Be careful to avoid personal questions about age, salary, maritalstatus and appearance

 4 Show an interest in their culture, their country or their job (Americans like to talk aboutthemselves!)

 5 Invite them to join you for dinner or just for coffee or tea Try to set a specific timeAmericans sometimes make general invitations like "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 Often this isjust a way to be friendly It is not always a real invitation

 6 Don't expect too much at first Maybe they're just being friendly But maybe they dowant to be your good friends It will take time to tell

 People like Yaser shouldn't give up trying to make American friends Americans do valuestrong, life-long friendships, even with non-Americans When making friends, it helps to have agood dose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史帝夫和亚瑟最初是在一所美国大学的化学课上认识的。亚瑟是从约旦来的国际学生。他很兴奋能够认识美国人,他要更多学习美国文化;亚瑟希望他和史帝夫会成为好朋友。

 刚开始史帝夫似乎非常友善,上课前他总是热情地和亚瑟打招呼,有时他和亚瑟一起读书;他甚至邀请亚瑟一起共进午餐。但是学期结束后,史帝夫似乎较冷淡了,这两个以前的同学在学校不常碰面了。有一天,亚瑟决定打电话给史帝夫,史帝夫似乎没有兴趣和他讲话,对于史帝夫态度的改变,亚瑟感到受伤害。「史帝夫曾说我们是朋友,」亚瑟抱怨,「而且我认为一朝是朋友就永远是朋友。」

 亚瑟有点困惑了,对于美国文化,他是个局外人(外行)。他不了解美国人对友谊的看法。美国人把「朋友」这个字用得非常广泛,一般的泛泛之交和亲密伙伴都算是朋友。美国人的朋友包含有学校的朋友、工作的朋友、运动的朋友或是街坊邻居。这些友谊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上,当共同从事的活动结束时,友谊也可能跟着消失了。现在,史帝夫和亚瑟不再是同学,他们的「友谊」也就改变了。

 在一些文化里,友谊意即两人之间一种强烈的,一世之久的情感。在这些文化里,友谊发展得慢,因为要持久。但美国是个急速变化的社会,有些研究发现每年每五个美国家庭之中,就有一个家庭搬家。美国人的友谊建立得快,但也可能改变得快。

 从美国来的人可能刚开始看起来很亲切。美国人常能很容易地和陌生人聊天,他们交换关于自己的家庭、兴趣和工作的个人资料,他们可能热情地微笑说「祝你有愉快的一天」或是「待会儿见」,而同学也许会说「我们找一天聚聚」,但是美国人的友善并不意谓真正的友谊。

 经过像亚瑟的经历之后,局外人也许会视美国人为善变的。了解美国人如何看待友谊,能够帮助非美国人士避免误会,也能帮助他们以美国人的方式交朋友。

 以下是一些和美国人交朋友的秘诀:

 1到一些美国人喜欢去的地方:宴会、教会、西餐厅、公园和健身房。

 2乐意跨出第一步,不要等他们来接近你。在中国的美国人不知道你会不会讲英语。如果他们不会讲你的语言,他们可能觉得不好意思。

 3以闲聊来展开话题,问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到中国等等。切记:注意避免非常私人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婚姻状况和长相。

 4对他们的文化、国家或者工作表示兴趣。(美国人喜欢谈论自己)

 5邀请他们和你一起吃饭或喝茶。要讲定时间,否则,美国人有时会用一些一般性的邀请,像「找个时间聚聚吧!」,但这只是表示友善的 方法 而非真正的邀请。

 6不要一开始就对你们的友谊期待太多,也许他们只是表示友善,但也可能他们真的要做你的好朋友,这需要时间证明。

 像亚瑟一样的人不应放弃交朋友,美国人还是看重强烈,一生之久的友谊,即使是和非美国人士。交朋友时,对于文化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将会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9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