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第1张

柏拉图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

希腊学者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异性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而现今柏拉图式爱情已经扭曲成精神爱情,基本上是断章取义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这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文师傅:“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你到附近的麦田去,顺着地垄往前走,把你看到的、最大的麦穗摘下,拿回来,我就把答案告诉你。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你只能在前进的途中摘麦穗,不能后退摘取。”

  柏拉图听后就到麦田去,过了一阵子,他空着收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没有麦穗?”

  柏拉图沮丧的说“麦田里都是麦穗,为了摘下最大的,我只有一直往前走,边走边看,结果走到尽头一个也没有摘下。”

  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山望过一山高的游戏,最大的麦穗很有可能在最后出现,这就是爱情心理。”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曾三次去意大利南边的西西里岛一带进行活动,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俄尼悉俄斯父子,实现其理想的贵族奴隶主政治。失败后回到雅典,约于公园前387年创办学园。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哲学王”的理想,把“哲学王”看作天生的统治者、立法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不灭论。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然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宣称辨证法的一个意义就是人们回忆理念的过程。辨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想”,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这也就是宇宙最高的和最终的目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所本,正如太阳是光明和生命所自出。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巨匠”。“巨匠”将理念加之于原始的混沌或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宇宙。在美学上,认为既然个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又“模仿”个别事物,因此是“摹本的摹本”;美是真也是善,纯粹的美是理念,绝不能为艺术所表现出来。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成为“柏拉图路线”,并揭露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荒谬透顶的理念的神秘主义”。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水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19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们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 E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是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 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4036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1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