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急,关于西方文学的论文

很急,关于西方文学的论文,第1张

  我看西方文学

  ——“往上爬”模式中的嘉莉妹妹

  (我的西方文学作业)

  记得05年央视模特大赛的决赛上,脱颖而出的五位选手在最后一个环节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爱情、金钱、事业,这三样你将会选择什么。五位选手中有四人选择了爱情,仅有韩璐一人选择了事业。然而,当今天再回过头看这个问题的时候,终于发现,无论选择什么,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所谓,寂寞空庭春欲晚。

  一

  《嘉莉妹妹》是德莱赛的处女作,简单概括,就是西方文学中的“往上爬”模式,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女性,描述的是从乡下来的嘉莉妹妹在城市中艰难沉浮并最终出人头地的故事。这个故事模式,在熟读《金锁记》《长恨歌》等作品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性看来,已经是一个较为熟悉的题材了,七巧最后的觉悟,王琦瑶最后对**厂的回忆都是作者给予主人公的道德评判。所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吧,并未让故事到达大悲痛的境地,清楚地可以窥见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虽然德莱赛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处处为嘉莉辩护,正视女性的欲望,但是多年来人们对嘉莉妹妹的评价也并未达成一致见解。

  嘉莉妹妹此人是怎样的呢?贪慕虚荣,自甘堕落,追求奢华的生活,并且在赫斯渥破产之后感到他不再有价值而抛弃了他,然而这种观点风行过后,为嘉莉妹妹翻案的文章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将嘉莉妹妹的道德危机指向了当时的工业化社会和女性意识。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崇尚圣人,并下意识的认为圣人应该是完美的人,只要不是圣人就开始大加批判,很多评论家用各色笔触评论着作品中一个又一个人物,用各种理论加以解读,却最终忽略了不管什么人,其本性终归是“人”。

  日本动漫《犬夜叉》中有一个镜头很让人感动:白童子企图通过抓住戈薇心中的黑暗而控制她,最终发现戈薇心中的黑暗是嫉妒犬夜叉对桔梗的爱,因此他暗示戈薇去嫉妒桔梗,去恨犬夜叉。失去意识的戈薇喃喃的说:“我嫉妒桔梗,我恨犬夜叉,可是我是一个人,嫉妒和憎恨是人类最普通的情感,不是我心中的黑暗!”说完从白童子的控制中醒来。

  如她所说,不止嫉妒和憎恨,嘉莉妹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包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等,都是人类最普通的情感,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人类正常的情感。只不过我们所谓的“圣人”,启用了道德的力量来束缚这些,而普通人面对内心的诱惑没有那么大的抵制力而已。

  颜回“一箪食,一豆浆”的清贫生活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忍受,何况在作品的最初嘉莉妹妹要忍受的不只是清贫,还有无休止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现代人常有“跳槽”一说,却不知为何,在现代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生存方式,在嘉莉妹妹那里就为人所诟病。人们常常就是如此,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不知不觉中就犯下这样的错误,不知那些诋毁嘉莉妹妹“往上爬”的人们,是否也因为自己的职称和奖金而做出类似的事情?

  嘉莉妹妹希望能够买到漂亮的衣服,便成了“贪慕虚荣”的代名词。我不知道说出这些话的评论者们,尤其是男性,是不是也同样因为不希望自己的亲友“贪慕虚荣”而劝说她们放弃漂亮的衣服呢?伟大如朱熹,以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统治了宋明两代,自己还不是陷入严蕊的案子中为后人所嘲笑?

  二

  无论看电视还是看书,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最大的反面人物往往不是力量最强大的那个,而是作品最初受尽歧视并发奋努力的那个,这种人往往因为得不到,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最近的一个调查也能说明问题,有记者调查了中国的100名贪官,发现其中98名出身贫寒。人类的本性即是如此,越是得不到,便越是渴望,嘉莉妹妹也是这样,因为在姐姐家中体会到了贫寒,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体会到了金钱的重要性,所以才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

  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女性一般都被分为两类,要么是“圣女”“淑女”一类,要么就是嘉莉妹妹这样,利用身边的男人来成全自己的“荡妇”类型。既然社会的道德标准要求女人做“淑女”,那么男人应该善良、正直才对,但令人汗颜的是嘉莉遇到的男人就是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城市中一个个无形的陷阱,他们用充满欲望的目光注视着一个个缺少阅历、经验的少女。他们“正象一群野兽 ,眼睛盯住你 ,只要你落到他们爪下就要把你吃掉。”

  浮华庸俗的杜洛埃是利用、诱骗嘉莉的第一个男人。这个天生富有情欲并以此为乐趣的推销员抓住了嘉莉的弱点乘虚而入。嘉莉与他同居后一度出现过思想斗争,在真理与罪恶之间,摆动着,但这种内心斗争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抛弃现有的优越条件,她将再次回归过去困苦的生活。

  其后出现的赫斯渥掩盖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劝说嘉莉妹妹与他私奔,终于导致了嘉莉妹妹第二次被骗。然而同是被骗,嘉莉妹妹的故事却与苔丝有着天壤之别,她不但没有走到自杀的路上,反而是更加大胆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开始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看到了自己在爱情中的不平等,这是她思想转型主动把握命运而不再将幸福依附在男人身上的真正开始。

  然而就是这样的追求,依旧为人所诟病,被称作“自甘堕落”。

  嘉莉妹妹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文化的人,当然她的经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但面对这些人类普遍在追求的东西,实在是不必要大加批判或者是为开脱而开脱。

  三

  分析到此为止,嘉莉妹妹已经获得了金钱和事业,并且成了著名的女演员。

  成为女演员之后,她遇到了艾姆斯,这时候已经不惜任何代价取得地位的嘉莉开始感受到孤独,再没有人能够走近嘉莉的内心世界。

  或许艾姆斯自己都不知道他对嘉莉的思想有怎样深刻的影响,正是他让嘉莉第一次听说并思考“难道说一个人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也是他在与嘉莉的交流中使嘉莉懂得,演剧是了不起的艺术,做演员就要当一个好演员。这个在心灵上能够触动嘉莉,在思想上能够引导嘉莉的完美男人与嘉莉再一次相遇在万斯太太家里的时候,嘉莉已成为明星,但她依然渴望着艾姆斯的真知灼见。

  第一次与艾姆斯相遇时,艾姆斯的一句“难道说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使嘉莉开始疑惑金钱的力量。而当嘉莉真正获得成功,不再为金钱而烦恼时,她已切身感到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感到满足。这种认识无疑让嘉莉的头脑更加清醒,它促使嘉莉去探索生活的真正价值,艾姆斯的思想与见识就是能够激发嘉莉不断成熟觉醒与思考的力量源泉。

  这时候的嘉莉相对作品前半部分而言,已经完成了又一次升级,因为她最终体会到了感情的力量。

  然而至此,还要做一个峰回路转的设想。

  假设嘉莉妹妹遇见的第一个男人就是艾姆斯,那会怎么样?

  我想德莱赛在作品中已经给出了提示,如果嘉莉妹妹首先遇见的是艾姆斯,那么作品最初她姐姐的生活,就是嘉莉的未来。正如她深深体会到姐姐的悲哀一样,没有金钱,没有能够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一切环境,她依旧不会快乐。艾姆斯问:“难道说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嘉莉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这是建立在她已经拥有了金钱的前提条件下,对于一个没有钱的嘉莉妹妹,永远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因为没有钱,本身就是她来到大城市之前的状态。

  人们活在这个世上,首先追求的,必定都是生活的舒适和感官的享受,在此之后,才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伟大和美好,有了钱的嘉莉妹妹不幸福,没有钱的嘉莉妹妹同样不会幸福。

  再做一个设想,假如嘉莉妹妹开始就嫁了艾姆斯,那么她如果想成为演员,想获取金钱和地位,艾姆斯会怎么做呢?是会成为她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呢,还是会帮她一把呢?如果嘉莉最终只有爱情而没有金钱,是不是会发出“难道非得有爱情才能快乐吗”的感叹呢?

  至此,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一个问题,爱情、事业和金钱究竟选择什么。

  一位学妹说起一次打辩论赛的经历,说她在结辩时第一次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她说她的辩题是“在中国,色情产业应被合法化”,她说:“在中国,有着许许多多贫穷的,来自农村的女孩子,她们没有钱,没有知识,可是她们家里负债累累,还有年迈却不得不去种田以求得微薄收入的父母,她们要活下去,可是她们靠什么活下去?没有色情产业,这些人,这些贫穷的女孩子,她们将怎样才能够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一位讲教育课的老师说:“你们现在赶紧谈恋爱吧,等你们读了研究生,好男生就都被人抢走了,如果你们读研还没有找到男朋友,那就不要继续往上考了,因为越往上越找不到男朋友。”

  女性所面临的世界就是这样残酷,没有金钱,收获不了幸福,正如德莱赛的作品主题,贫贱夫妻百事哀。而追求事业,做一个“女强人”,于很多人而言,是以牺牲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为代价的,因为社会赋予女性的责任实在太多,很少有人能够有精力同时照顾到家庭和事业。再如爱情,在一个想活下去都很艰难的时代,还会有人追求那样单纯而美好的爱情么,还会有人的爱情观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么?人们常说,学生时代的恋情是最美好的,也许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时代的爱情单纯吧,单纯到只是接受对方本人,完全不需要考虑以后的生活,完全不需要考虑家庭背景。

  无论如何选择,嘉莉最终都不会快乐,依然要面对空虚和孤独,嘉莉妹妹如此,作为平凡人的我们,也将如此。

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提供一些英语专业论文文学方向的选题,供写作参考。Study on the Child Im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儿童形象A CHILD OF NATURE: O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COMPLEX璞玉无暇,浑然天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情结A POLYPHONIC ANALYSIS OF THE SOUNF AND FURY “对位法”分析《喧哗与骚动》The Use of Zero Article Before Class Nouns 类名词前的零冠词用法解析An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artin Eden's Suicide 导致马丁伊登自杀因素的分析Factors Affecting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影响婚姻的因素A Probe into Anti-slavery of Mark Tw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探讨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Individual Factos Contributing to Gatsby's Tragedy 导致盖茨比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On Social Factora to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m Dream——A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y Loman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洛曼的比较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om in The Grapes of Wrath论《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心理变化A Research of Rhetoric in Jane Eyre 关于《简爱》中修辞的研究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论苔丝悲剧的原因On Symbolism and Portraiture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描写Multianalysi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透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On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鲁滨逊人物分析The Use of Symbolism in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 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

一、希腊文论

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

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

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

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

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

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

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

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

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

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

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

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

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

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

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

二、罗马时期的文论

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

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

代表作及思想……

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

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

代表作及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

……

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

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

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

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

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

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

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

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

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

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

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

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

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

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

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

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

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

克罗齐的“直觉说”……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语言学研究

英语在香港的传播

英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生

英语帝国:是现实还是神话

二战后英语发展的非正式化趋势

英语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和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

女性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根源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析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源自英语的汉语表达为汉语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一个社会语言学调查

语音与语义---音义关系中的非任意性

笑话致笑的原因

论幽默的因素

英语幽默中的语用学

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

拉丁文对英语词汇的深远影响

英语发展史中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初探

网络英语词汇和构词方式

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渗透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

翻译研究

浅谈中文标牌语的英译

商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耶希斯图尔特的短篇小说《劈樱桃树》的翻译与评析

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说《无视失败》的翻译与评析

英语谚语在口语中的运用及其翻译

怎样翻译英语习语

隐藏的主角们——《我们的生存之道》的翻译与评析

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翻译与评析

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

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论译者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

科技英语中词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浅谈机器翻译

文化感知与文化翻译

翻译中双关语的处理

在新的语言中新生---翻译中的转类

跨文化研究

从“赵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中英科普文章对比研究

教育使美国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比较犹太家庭与亚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

从《成长的烦恼》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异

奥普拉和陈鲁豫的成功范例给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视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比较

中西文化礼仪的异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冲突与融合——好莱坞与亚洲**的互动

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比较

中美跨文化商业行为比较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冲突

商务礼仪差异对中国涉外商务洽谈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决策因素浅析

礼貌原则的不同视觉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对比

中美婚姻观新视角

中美性状比较

从文化象征意义、宗教信仰及例行仪式看中西婚礼

论中西方恐怖**的差异

论英国骑士精神与中国武侠主义

中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英色彩文化与语义对比的研究

美国生活方式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及其原因

论跨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从养生观看民族特性

从**角度看决策中的文化差异

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

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王家卫**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文化意识与跨国交流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

浅谈语境引入在中国高校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意识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性

交互式语言教学在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多媒体课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思考

构建课堂英语教学新模式——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入手

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教学

论外语习者与二语习者英语词汇扩大的途径

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中的角色

网络教育资源和高校英语写作教学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

外教在当代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背景知识和听力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中学生听力问题的分析和展望

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和应用

论记忆的联想策略

少儿英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

第二语言从儿童学起的意义

寓英语教学于游戏

论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高

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一项基于实证的研究

新加坡与中国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具体措施的比较与分析

英语演讲中的艺术与技巧

大学英语写作的措辞缺陷及解决方案

大学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

“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

文学研究

从《飘》到《冷山》:看美国南北战争文学作品的变迁

俄狄浦斯情节初探

论《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

评呼啸山庄中Katherine自我意识与传统道德间的冲突

浅析艾略特诗歌的转变

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逃离“社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分析

荒诞与理性---论《第二十二条军规》

宿命与现实——从《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

从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看美国黑人现状

从《隐身人》中看爵士乐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脆弱的心灵,虚伪的面孔--简析《红字》中蒂姆斯韦尔的悲剧命运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至等待解放或为解放而

论狄金森诗歌独特优美的意境

《MrsDalloway》看VirginiaWoolf的意识流写作

存在的代价---解读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色意识

海明威作品悲剧因素分析

从《白象似的群山》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争平等意识

从SthphenCrane看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论后现代主义中的女性主义—看美国影片《时时刻刻》

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

浅论《远大前程》的理想主义倾向

从“自愿贫穷”到“返朴归真”—重新发掘梭罗在瓦登湖的生活

《一报还一报》——莎士比亚问题剧新解

《伟大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安徒生童话故事对中国儿童的影响

追求自由的灵魂遭到宗教的扼杀:裘德的悲剧

从《飘》的人物分析看开拓不屈的美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从雪莱的诗看英国浪漫主义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一朵什么玫瑰——谈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文学叙事形式在侦探悬念片中的运用

论《红字》中的性别错位

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苔丝的悲剧和它的社会原因

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

文化研究

中东文化与其商业行为

民族动物与民族精神

一路上的疯狂——从《在路上》看“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

冲破枷锁,自由呼吸—从西方服饰演变看妇女解放运动

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

殖民地时期英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欧洲人的城堡心结:通过对城堡文化的研究看欧洲社会的变迁和特点

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绝望的主妇》中的妇女形象分析——西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妥协与抗争

对骑士文化的研究

浅析哥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

论地理、政治、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韩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朋克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香水文化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自然是大自然的自然吗?着力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和歌颂自然景物,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我觉得可以说一下几部小说中描写的自然景色的特征,还有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之类的吧……

英语本科学位论文选题

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加拿大文学、新西兰文学/西方文学、大洋洲文学)

文学流派研究(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

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如:阿瑟·米勒研究、海明威研究、狄更斯研究、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如尤金·奥尼尔和曹禺戏剧作品之比较)

语言学研究(如:语言研究、文字研究、词汇研究、短语和句子研究、语篇研究、语言与文化等)

语言教学研究(如:语言研究与语言习惯、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教材分析和评估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使用与开展研究)

翻译学理论研究

翻译方法个案研究(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

中外翻译比较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地域文化研究(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学――社会的晴雨表”)

国外教学法研究

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如:语法教学就一定枯燥无味吗?交际教学法和学习效果的探讨研究)

教学管理研究

学生个体差异研究(如: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何不同?)

其他(如:国际关系类论文等)

参考:

http://611399520/zk/lunwengeshi/yingyutm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8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