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Raphael(Raffaele)拉斐尔(拉法叶)·桑奇:“施治愈之术的光辉使者”,Rapha 即希伯来文的治愈者、医师等。由于拉斐尔是操治愈术的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牵连。拉斐尔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园生命之树的守护者、经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拉斐尔的传说极其纷乱,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却有炽天使的六翼,又同时属于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阶。拉斐尔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愈人的疾苦,还传授诺亚建造方舟的知识与技巧。旧约记载与雅各摔角、解除亚伯拉罕老年行割礼的痛苦的天使亦相传是拉斐尔。他治疗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信仰。
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画《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
拉斐尔(1483~1520) Raphael
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 、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 ,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 :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 。代表作为《 卡斯蒂廖内像 》和《 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6html
资料2:就在米开朗基罗把他的青铜雕塑名作《大卫》耸立在政府大厅的广场上,达·芬奇正在精心创作他那绝代佳作《蒙那丽莎》的时候,佛罗伦萨又来了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快,他以特有的艺术敏锐性,吸取了各位大师之长,米开朗基罗的宏大气势,马萨卓的内在浑厚,达·芬奇的灵动、柔美,并另辟蹊径,以描绘温柔美丽的圣母与圣婴,而赢得了佛罗伦萨画坛的好评。这位年轻人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巨人拉斐尔。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可以说囊括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圣母像而别具神韵。据说,当时佛罗伦萨人对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争相观看,以饱眼福。每幅作品都能令观众流连忘返,以致几百年后欧洲各地流传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拉斐尔(1483~1520)(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意大利伟大画家。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城,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父亲是当地乌尔比诺公爵宫廷的一个普通画师。拉斐尔从小就受到父亲熏陶,不幸他7岁丧母,11岁时父亲又去世,乌尔比诺大公府的公爵夫人收养了他。先送他到他父亲生前的同事维提那里学画,不久又转到卑鲁吉亚画派著名画家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1500年出师。这位老师轻柔明晰、沉着从容的风格,深刻的脱俗情调和细致的诗情,对拉斐尔影响很大,拉斐尔跟随他的老师练就了一手流利的勾线和平衡画面整体结构的功夫。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的作品《圣母的婚礼》以庄严、神圣的气氛,抒情典雅的画风,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8年,拉斐尔经建筑家布拉曼特推荐,前往罗马,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大型壁画。在这里,他汲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严谨与朴素,逐渐形成了他那博大纯朴的风格,成了卓越的壁画大师。这个时期他绘制了一大批壁画,《雅典学院》是其中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签字厅的壁画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
1514年,拉斐尔应教皇列奥十世要求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工作,这期间,他绘制了《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以甜美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被认为是拉斐尔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如果说拉斐尔早期圣母像还偏于平民气质,而这幅画中的圣母已登上了女王式的宝座。
1520年春,他已患重病,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1520年4月6日,在画家度过了37岁生日那天,走到了自己伟大而又短暂的人生尽头。据说为他治病的庸医给他放血,把他推进了死神的怀抱。一位伟大年轻的天才艺术家就这样溘然长逝。意大利人为他的死悲痛万分,为纪念他短促而非凡的一生,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罗马万神庙的圣贤祠里。
拉斐尔(1483~1520) Raphael 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 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 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 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 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 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 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拉斐尔23岁时自画像《西斯廷圣母》 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 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 》和《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1、《西斯廷圣母》现藏德累斯顿博物馆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2、《母与子》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拉斐尔赋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画中,古代艺术获得了再生,并发展成一种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尔的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
在这幅作于1505年的题为《母与子》的圣母像中,我们看到圣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后是一片温柔和景色。这天,风和日丽,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融进浅蓝色的天空。
右边的几簇矮树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这使我们想到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属于宗教的世界。母亲与孩子头上环绕的两道光环,是他们圣洁的标志。拉斐尔无需用这种标志来展现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把年轻的母亲绘得那样甜蜜,梦幻般的脸画得如此温柔,当我们看着她时,我们想到的只能是圣母。
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根本没看任何东西,因为它们追随着她的思绪。她正在沉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婴儿耶稣把他的小脚放在她那只搁在膝盖的手上。她的另一只手抱着婴儿。
当我们把她的双手与脸放在一起理解的时候,我们感到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婴儿的存在,她在想着耶稣与他的未来前程。
与他的母亲相比,小耶稣画得比他那个年龄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尔创作这个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确立了耶稣在画中的重要位置。
看圣母子的脸,我们可以发现,那柔和的轮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与希腊杰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维纳斯头像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在对古代艺术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尔把圣母的脸画得更加温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态画得更精致、更柔和,赋予了一件古代异教徒的艺术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义。
3、《雅典学院》
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巨型壁画之一。在《雅典学院》的画面上,作者把古希腊以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还有艺术家自己。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们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人文主义的艺术家总是设法使画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引人的自觉和清醒理智的赞歌。此画中,拉斐尔不仅塑造了那些思想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构图上还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
拉斐尔,比达文西、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死四十多年,只比达文西晚死一年,是相当短命的艺术家。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不仅画风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达文西、米开朗基罗一样,身处爱艺术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是拉斐尔却跟朱力阿斯二世处的很好,随后的利奥十世,也最喜欢拉斐尔,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年轻人。
这种特质,当然影响他的画风。
1圣母像-世间有绝对美的观念存在
拉斐尔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圣母像。他的圣母寓崇高於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两个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他是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拉斐尔的圣母美的不得了,这种美,是集中所有美女的特质,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美女身上找到如此完美的形式。因此,拉斐尔又透过圣母,表达他的信念:他相信有一种理想美、这世间是有著绝对美的观念的。
这种和谐与理想的人文主义特质,在拉斐尔处理梵谛冈签字大厅的壁画时,则是用另一种主题呈现其面貌。
文艺复兴,是透过对希腊罗马艺术文化的研究,因而走出中世纪的美学概念的。 当时,学者们收集古文物、尤其是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品,蔚为一股风潮。但也因此,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与希腊罗马哲学、随之走入基督教社会,对很多基督徒而言,这种基督教遭遇异教、基督教遭遇希腊罗马文化的冲击,一定是很激烈的。
也不知道是受时代影响,还是自己就具有这种特质,总之,朱力阿斯二世教皇,竟然本身就是个酷爱希腊罗马文艺的教皇,他必须要妥善处置这种信仰遭遇信仰、文化遭遇文化的状况。朱力阿斯二世虽然以独断好战著称,对艺术文化的宽容,却叫人吃惊。
2雅典学院-神学、哲学、神话、信仰兼容并蓄
拉斐尔25岁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请拉斐尔为梵谛冈宫的签字大厅画壁画。
这种装严肃穆的场所,壁画内容该画什么呢?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o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
拉斐尔在四面墙上画了四幅壁画:神学的「圣礼之争(或教义之争)」、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 圣礼的辩论这幅壁画,拉斐尔将之切割成上下两部份,上为上帝,耶稣,鸽子,施洗约翰,马利亚与使徒们,中间为翻开福音书的小天使,下为争论弥撒圣体的圣徒们,内有多明我,方济各,托马斯阿奎那,但丁等。还有四位制订教义的教会之父哲罗姆、格里戈利、阿甫罗西、奥古斯丁。 拉斐尔透过不同时间中人物的汇集,表达出神学与教义之成形,是在历史中、在各种贤者的参与中汇集而出的智慧,它们包括研究圣经、思想、祷告、信仰实践与争辩的种种过程。而这整个历史过程,上帝都有参与。
「圣礼的辩论」正对面就是「雅典学院」。 两画对称,用以表明「启示的真理」(神学教义)与「理性探求真理」(哲学)的平衡。
「雅典学院」这幅画中,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古希腊罗马和当代义大利五十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己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并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这么多哲学家集中於一画面,拉斐尔很聪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个别的思想特点,以最易让人理解和感觉的方法绘画出来。
在画中厅堂右边有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左边是文艺之神阿波罗。 最中央是柏拉图(腋下夹「蒂迈乌斯篇」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一手拿伦理学一手指前)。这是古希腊唯心和唯物之争。(拉斐尔把柏拉图绘成达文西的脸,以表达他对达文西的敬重。 图中还出现的学者有毕达哥拉斯、伊比鸠鲁、赫拉克立特(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卓越代表)、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迪奥基尼、苏格拉底、亚历山大、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欧基里得、托勒密、然后拉斐尔也把自己潜藏进画中,用以表达他渴望走进这人文荟萃的场所,参与进神圣的知识殿堂-从数学到音乐到哲学到科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谐,如此神圣、如此有秩序。
光从神学、与哲学的主题,我们便发现,这就是一贯的拉斐尔作风,一如他的圣母像,他透过神学、哲学壁画,表现出他和谐与理想的人文主义特质。
第三面墙主题是诗学。拉斐尔画「帕拿巴斯山」,以艺术文学保护神阿波罗为中心,环绕他的为分管文学、艺术、科学的九位文艺女神和古今诗人。
最后一面墙法学,拉斐尔画「三德像」,三德包括真理『女人看镜子』、权力『脚伏狮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树枝』、节制『手拿绳索看天』) 另外,窗户两侧壁画是「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法典」和「教皇格里戈利颁布教令」,拉斐尔藉此表明政权与教权应当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一个管世俗、一个管教会。这再一次显明拉斐尔人文主义的特质。
3西斯汀圣母与主显圣容-上主悲怜我们的苦难
很多绘画赏析者都认为拉斐尔过於快活。他比之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很年轻就解决了内心的冲突,因此很少流露那超人的力量来推动伟大的灵魂。他的画作艺巧技精,却不是深的感情或信念之作。
他顺应教皇需求,也能讨教皇欢欣,欢愉的摆动在圣母与情妇之间,调和异教与基督教信仰,他不曾深入探究人生或信念的神秘性和冲突感,他只要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朋友与情人的忠诚。他带给我们宁静,不提出问题、不制造疑虑、不制造恐惧,他不会在理智与情感间冲突、或躯体与灵魂间矛盾,他所见都是对立的协调。他的艺术将一切都理想化,宗教、女人、音乐、哲学、历史、甚至战争,他自己的一生也太顺遂幸福。 这样的评论是否完全正确呢? 拉斐尔晚期绘画透露些许不同於过去风格的端倪。
其一是他的西斯汀圣母(画中有教皇西斯丁二世而得名)。西斯汀圣母不同於过去天伦之乐型的圣母像,拉斐尔让西斯丁圣母缓缓向人走来。 为了使祭坛上的圣母有向人移动的感觉拉斐尔使其画作平视点有三条(小天使、圣徒、圣母各成一平视点),因此观赏者越向画走近,圣母便越向人走来。此外,还放弃一般的远近法,使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模糊,似虚若实,又在金字塔稳定构图中,加上椭圆形的运动旋律(透过衣裳皱折和色彩安排)。
这种弃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形式,以表现出圣母不仅只是绝对美的观念、更是可以让人亲近依靠的圣母,是可以在
她身上哀哭的圣母,这意味著什么呢?
我们再看他最后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据说拉斐尔要求临死前置其床尾好让他可以看著过世。可以说是画家的临终遗言。
作品的主题是「主显圣容」,这是描述基督曾经显其上帝之子的荣美。拉斐尔在基督荣耀的身侧,画下亲赌此景的两位门徒,但是,画下方却又画了人世间的骚乱:妓女罪犯、瘫子病患、癫痫患者,他们都把手指向或脸仰望著耶稣,对他们而言,主显圣容,不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是他们生命当中翘首企盼、时时渴望的迫切需要。
4晚期作品的酝意-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
为何拉斐尔到晚年,从和谐、愉悦、平衡、包容理性感性知识信仰的恢弘中,走向对悲怜苦难者的描绘?绘画主题也从美,走向苦难中的盼望?甚至导致艺术史分期,,把拉斐尔晚期作品归於另一时代的启蒙。 殊不论这种绘画风格的转变对绘画史分期的意义,就算绘画风格再有转变,它也仍是拉斐尔式的,但不可否认的,从绘画主题可看出拉斐尔走向另一种神秘体验。这是拉斐尔的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 因此,说拉斐尔不提出问题、不会在理智与情感间冲突、或躯体与灵魂间矛盾,他所见都是协调。这样的说法不完全公平,宁可说,拉斐尔处理过冲突矛盾与灵魂的挣扎,最后他把解决者置於走入苦难世界的基督与圣母。因为是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所以透过绘画,留下他的临终遗言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289html
世界名画大全
世界名画大全,世界上有很多的名画,一些画的价值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世界上的画家成千上万,但是历史留名的却不多,而世界闻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以下分享世界名画大全。
世界名画大全1世界十大名画之一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该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喜爱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
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金币,才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买下。
现藏|法国罗浮宫
世界十大名画之一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艺术家达·芬奇于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大型壁画,是达·芬奇代表作之一,世界著名画作,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达·芬奇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将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1980年该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现藏|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世界十大名画之一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
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
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
现藏|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世界十大名画之一星月夜
挚爱深夜的梵高在圣-雷米的初期所画的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
在这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
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
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世界十大名画之一大宫女
安格尔的艺术“清高绝俗,庄严肃穆”,这一切可以通过他的重要作品《大宫女》体现出来。
画中,安格尔放弃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使之统一在一片安详静谧的和谐气氛之中,就像是精心计算过一样,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都是和整体息息相关的极其“危险”的事件,随意改动其中的任何一处,都会使整个画面彻底坍塌。
这也似乎验证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数与和谐”的理论,毕氏仰望夜空,都能感觉到星辰的组合像是用数字组成的音乐,他曾说他有很多次真的听到了“诸天音乐”。在这幅画上,比例、色彩像数字一样按一种奇妙的秩序排列着,华丽而不失平和。
安格尔早年游学意大利时,也一定通过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感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哲学的这种富于神性的美。故意拉长的身体,似乎体现了一种古希腊雕刻的肃穆庄严的美感。
艺术并不是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是对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绽放的精神之花的倾力表达。这是一种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形体脱开世俗的桎梏之后,精神才会完满。这也表现在他的很多绝妙的素描之中。
现藏|巴黎罗浮宫
世界十大名画之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作为视角的焦点。
该画背景铺满黑色,衬托出少女的形象。画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与垂下的柠檬色头巾相互映衬,她侧身转头面向画外,嘴唇微微张开,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环若隐若现,少女的形象与黑色的背景形成对比,凸显立体。
世界名画大全2《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星月夜》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
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 是米开朗基罗于1511年至1512年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是《创世纪》的一部分。该壁画描绘的是《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情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是创世纪天顶画中的第四幅。作为世界名画之一,后世出现了许多《创造亚当》的仿作。
《呐喊》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
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创作的版本(第三版)《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出。
《记忆的 永 恒》
《记忆的永恒》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于193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记忆的永恒》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平静如镜的海、一马平川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以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
面面突出表现了像软饼似的三块钟表和一块没有变形的红色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蚂蚁,方台上一块软表上还歇着一只苍蝇。
和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在创作这幅画时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根据达利的说法,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画家则负责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
世界名画大全3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2、《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
而达芬奇这幅油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
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
3、《西斯廷圣母 》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现为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古代艺术大师馆收藏。
拉斐尔:(1483-1520)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油画家。
4、《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是根据创世纪第二章: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在东方立了一个伊甸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米开朗基罗为了集中注意力于大神的创造,以及亚当的诞生,便把神和亚当安量在左右两边的空中和陆地上。右边是耶和华大神,飞翔在空中,他左手抱着天使们,右手伸向亚当。
亚当全身裸体,躺在左边的陆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与人的手指象接电似的相互交流,这里表现了充满精力的老人和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诞生。体现了创造者的权威和被创造者的信心。
5、《泉》
《泉》是安格尔(裸)女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
《泉》实现了他对人体美与古典美完美结合的形式追求。在这里,他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推荐:东方之笔,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作品特色
6、《日出印象》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达利专门前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在达利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人的潜意识世界最真诚的反映。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
7、 《三位音乐家》
《三个音乐家》是毕加索以几何形体造型的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这里,几何结构集中到画面中心线,同时向外到画的边缘又更加松散和开放,这样,人物便明确地出现了。毕加索能把线结构与调和得很雅致的短笔触结合起来。
《三个音乐家》是20年代初毕加索在重新运用一种古典主义的、不朽的、色彩有力地变化风格创作的同时,又探索一种以鲜明的色彩、平涂的手法、几何抽象的形象组合进行立体主义风格的创作。
画中三个乐师以几何抽象色块造型、平面化构图、平涂手法制作。作品的主题是欢乐的,同时又有一种肃然庄严的气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被左拉誉为“浪漫主义的雄师”,并说,如果允许,他可以一夜之间把整个巴黎所有的墙壁涂满颜料。他非常强调自由和个性,认为只有把艺术理解为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印象和个性时,浪漫主义才能是浪漫主义。他在艺术中遵循的三条不变的法则是:忠于自然、忠于时代,忠于每种艺术所独具的个性,因而,他反对绘画与文学竞争,认为仿效文章会导致漫长而累赘的细节描写。他认为绘画的美感来自对色彩的特殊安排、光与影的变化。浪漫主义的对比、异国风情、幻想、热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德拉克洛瓦是个彻头彻尾的色彩追求者,安格尔称之为“艺坛上的魔鬼”,印象主义的西涅克说他是色彩新纪元的开创者,确实道出了德拉克洛瓦在色彩运用上无法估量的成就。
这幅画标志着德拉克洛瓦艺术的成熟。画面描绘的是法国“七月革命”中一次有名的街垒战,1830年7月22日巴黎的市民、手工业者、学生发动起义,占领王宫,查理十四被迫逃亡英国。画上正中一位青年妇女,一手高举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兰三色国旗,一手紧握武器英勇的向前冲击。一位知识分子和年轻学徒拿着武器紧跟左右,街垒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远方巴士底狱的残影在烟雾中摇摇欲坠。德拉克洛瓦以紧张的战斗场面歌颂了革命者为自由而战的伟大精神,据说,左方的知识分子就是德拉克洛瓦本人。此画展出时法政府立即将之购买,翻转过来靠在墙上不让人参观,理由是革命的色彩太浓了。
在欧洲绘画史上,梵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艺术更吸引人。梵高生前穷困潦倒,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也正因为如此,梵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下面和我看看梵高的十大经典画作。
梵高十大经典画作
《星月夜》
《星月夜》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于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鸢尾花》
《鸢尾花》是梵高比较经典的一部画作,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当时梵高进了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画成。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幅画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画家梵高也在油画中表达出清新的洋溢与活力的气氛。
《麦田上的乌鸦》
《麦田上的乌鸦》又名《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在1890年7月创作的油画作品,是梵高自杀之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绿色的小路在**麦田中深入远方,黑暗的天空增添了不安和忧郁的精神状态。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罗纳河上的星空》
《罗纳河上的星空》创作于1888年,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画的。这幅作品是梵高继《夜空》后再次尝试夜景之作。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夜晚的星星被它们自己的光晕环绕成圆形,画面通过暖色光线的强弱和间隔排列,表现星星的远近位置。这种处理光线的方式,反映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
《夜晚露天咖啡座》
《夜晚露天咖啡座》是梵高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目前被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这幅画能够看出画家作画的热情,画中的**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对比,让这幅画显得更美。
《吃马铃薯的人》
《吃马铃薯的人》画出了贫穷的一家人辛苦的劳动,晚餐桌子上面就只有土豆吃。这幅画创作于1885年,目前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梵高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运用鲜艳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以及比较亲切的主题,是一幅比较受欢迎的画作。
《自画像》
《自画像》这幅作创作于1888 年2 月,又叫《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收获景象》
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这幅画采用较传统的写实风格,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远景的处理,使得画面产生平远的效果。
梵高简介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1853年出生于荷兰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凡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
创作特点题材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色彩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第二,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第三,用绝对的黑白色进行缓冲。
造型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