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简·爱》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第1张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简幼年父母双亡,寄住在舅舅舅妈家,过了10年备受歧视和侮辱的生活,后来又被送到孤儿院受折磨,简外在没有任何优点,贫穷矮小,简爱是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独立,自主,有主见,有智慧,有尊严的很有理想的女性,对爱情敢爱敢恨,执着忠贞,最后获得了最后幸福,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一、她的童年从来没有开心过

父母去世之后,对简最好的就是她的舅舅,但是她的舅舅没几天就去世了,现在家里受尽了舅妈和表兄妹的欺负,生活连佣人都不如,后来又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满是孤儿的学校里,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而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束十分严格,体罚学生吃不饱饭是家常便饭,简受到了很多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

二、生活似乎出现好转

后来简收到了一封聘用信,终于要开起她全新的生活,桑菲尔庄园很漂亮,管家太太人也很好,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她要教的是一个还不到10岁的小姑娘,一次意外简遇到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一个性格阴郁用喜怒无常的男人,他和简经常会因为某些思想不同而辩论的不停,但是两个人在辩论中却慢慢的了解。

三、无关爱情与风月,是求生、忍耐、压抑、释放

当简与罗切斯特陷入爱河时,终于知道了阁楼上那个女人的真实身份,简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即使罗切斯特苦苦哀求和解释,但简早就听不进去,后来简终于离去,因为她不愿意委屈自己做罗切斯特的情妇,后来简又经历了很多,当简再次见到罗切斯特的时候,罗切斯特已经一无所有,眼睛失明,但简不在乎,因为这一次她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和罗切斯特的平等的交流。

民族声乐艺术情感表现更新时间:2009-12-16 14:32:56 作者:樊凤龙 来源:校园论文网 点击数:9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论文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深入研究表演作品、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这两条提高民族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表现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启蒙时期——远古到隋唐;2)发展时期——宋元明清;3)成熟时期——民国至现代,将中西两种演唱方式融合,形式了较为系统的演唱方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民族声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其中包括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标准、演唱的理论技法、演唱的情感表现等等,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金铁霖教授,曾把声乐艺术归结为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2],对这些问题进行有序梳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乐艺术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者婉转悦耳的音色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民族声乐更是如此。千百年来,有很多人都研究了声与情之间的关系,例如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曾记载:“韩娥、秦青、薛谭之讴,愤子志,积于内,盈而发音。”[3]《乐记》中也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4]由此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声乐艺术需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寄情于声,声请融合。那么,如何正确地、恰如其分地通过声乐表现情感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深入研究表演作品  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曾说:“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5] 熟悉、了解并真正理解作品是诠释好民族歌曲的重要前提。  首先,歌者应该熟悉并认真研读作品。由于业界受到“声乐技术第一”观念的长期误导,很多歌者都把重心放在了一味追求声乐技巧,只注意声音的练习,而忽略了“声乐作品”这一演唱所要依托的根本,结果演唱时吐字不规范、音乐不准确等现象频频发生,严重歪曲了作品的真实面貌,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也一落千丈。[6]这也就致使许多歌者演唱时,表情做作,眼神里、形体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表现,演唱没有真情实感,更不用说细腻地表达作品内涵,也就打动不了观众。歌词是歌曲的情感内涵表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7]因此熟悉掌握歌词的具体内容,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是歌者所必须进行的功课,也唯有对歌词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恰如其分的诠释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声乐艺术的传情达意。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最初的元素是青年女子思恋远方恋人的山歌小调。表现女青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首歌曲的歌词很口语化,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各地口语的区别同时显示出该口语所在地的环境及内涵。“月亮出来‘亮汪汪’”,是很南方口语化的语言,同样的语句在南方,特别是云南地区口语中是很常见的,不但忠实记录了山歌抒情歌唱的自然环境,而且成为了加强情感表达的特殊调式。同时成就了《小河淌水》艺术表达的特殊魅力。  第二,必须谙熟作品的旋律变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音乐作品通过旋律来使人听者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力度的体  会来展开想象。旋律是歌曲中词的抒情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故此,歌者需要重视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旋律的起伏与变化,关注曲谱的每一个结构和每一个细节,从宏观上全面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从微观上细腻地了解每一处变化,反复琢磨研究,从而真正领悟作品的情感变化,激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民族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和旋律性都很强,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民族风格,对旋律的把握是反映作品体现情感的重要手段。”[8]例如陕西民歌《走西口》曲调高亢、悲怆,情感真挚、缠绵,表现了就社会陕西、山西一带贫苦劳动人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景象,鲜明的曲调个性,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第三,深刻地理解作品,进行角色设计。一首演唱作品的思想内涵,角色把握都需歌者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背景、人物背景进行一定的场景设计和角色设计。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旋律优美流畅,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茶园之中,与众多采茶姑娘一起欢乐采茶,快乐聊天,歌曲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2 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适当的形体动作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这对歌唱者是必要的。”[9] 著名音乐家舒曼也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曾说:“我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心中感情而动作。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我已演唱过多次,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在许多公开演出中,我试图在花腔部分配合眼神的动作来表现夜莺的灵巧轻盈……一般说来,好像外国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参与,但是台上的我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10] 著名指挥家的托卡尼尼也说过:“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演唱技巧是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人,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人中难找一个人。”[11]  由此可见,表演对歌曲的诠释非常重要。而戏曲表演则是歌曲演唱表演的基础之一,除了声音以外,演员还要精确、鲜明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以形传神、以形传情。戏曲表演中十分注重眼神的运用,《梨园原》中清代著名艺人黄幡绰写道:“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运用灵动闪亮而又有力度的“眼神”,才能把深藏在内心的各种不同情感,使其外化展现,从而生发出干变万幻的面部神态来。[12]动作在歌唱表演中同样重要,要灵活运用各种肢体语汇,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举手投足时间将内涵与表象交融于一体,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提高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民族声乐受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更加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与贴近性,也就更加重视表演的作用。眼神的恰到表现,可以使歌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从中反映出来,加之适当的形体动作,整个民族声乐表演才能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深入人心。例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是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歌代表作之一,在跳跃俏皮的旋律中感恩太阳为人类带来了能量、歌唱太阳为世界送来了光明。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歌者不仅需要有高亢、激昂的歌声,眼神要充满喜悦希望,充分表现出勇往直前的乐观风貌和欢乐喜庆的氛围。  此外,歌者也要充分运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特色。歌唱是以歌声为媒体,以各种样式的题材为内容,以传达歌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演唱者必须尽力调动自己能够掌握的一切艺术技巧,力求达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声乐演唱如果不能凭借艺术家娴熟的技术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任何好的作品都会黯然失色。尤其是民族歌曲,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13]当然,歌者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社会体验,提高自身的舞台经验,只是如此,才能将演唱作品内容用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声情结合,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红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美与时代,2008,(9)  [2]“金氏唱法”的秘诀[N] 中国文化报,2008-12-30  [3]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蔡仲德《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 [7]宋天宇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4)  [6]唐明务声乐演唱不能忘“本”[ J]人民音乐,2007,(11)  [8]朱婕平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情处理与表现[J]科教文汇,2006,(3)  [9]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0]吴碧霞“鱼”与“熊掌”能否“得兼”[J]《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缉部编,北京:华乐出版社[M],2005  [11]吕云路意大利发声方法几项重点问题[J]刘朗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5,第94页。  [12]张鸿雁论戏曲表演的“眼神”[J]黄梅戏艺术,2008,(2)  [13]韦惠浅析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J]科教创新,2008,(7)  作者简介:  樊凤龙(1975--),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音乐系讲师

风物是什么,上说指的是“风景和物品”。那么风物与阅读如何产生联系呢?罗胖通过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始诉说,我们足下之行确实能够增长见识,但离开书本离开“阅读”那增长的“见识”也有限的很。

大学者顾炎武行走天下始终要带上书本,欧洲贵族子弟成年的一个传统便是“壮游”,演变到如今成了“深度游历”,这是书本知识与现实历练深度融合的过程,这更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蜕变过程。

透过“风物”的篇章,我们能追寻到些什么呢?

1遗落的盛况。不翻阅书本,我们何曾知道,千年之前的河南开封有着“北宋繁华之最”,不翻阅书本,我们何曾知晓千年前寻常酒楼就有那么多的野味美食,不曾翻阅书本我们哪怕行走在曾经的街头巷陌也只能发出“这些建筑真结实!”的感叹,而无法感悟到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

不读书,大相国寺门前无法了解李清照夫妇寻找珍玩的“闺房之乐”;不读书,无法想象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豪气干云,不读书更加无法想象那些千年以降的文人风骨。那些掩藏在历史长河的见识,都只有我们翻开出本才好一一领略。

书本的知识让我们“理解”更加深刻,实际的风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鲜活”!

2隐蔽的过程。我们如今看到的都是历史的结果,但真正波澜壮阔的是那些发生的“过程”。如果没有阅读书本,可能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埋没在漫漫黄沙中,淹没在慢慢历史长河里。

罗胖引用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让我们了解到土耳其不为人知的“文化革命”,不翻阅书本不了解繁华热闹的土耳其背后曾经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他们为什么会变成如今的模样。

3忽略的情感。历史的情感无法用定格视频记录,只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生命的终结而消散于无形。而书本却能够用文字将那些鲜活的情感存储在字里行间,等待下一位读者的“感同身受”。在书里,我们感叹天一阁—。藏在宁波月湖西侧的一条街巷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更加感叹那个爱书成痴的钱绣芸一生求书而不得的无奈与悲怆。

千年前的世界没有如今那么多保留情感的手段如“照片”“录音”“视频”,但书本中的文字却能够将那些高科技作品不曾显露的情感一一展现。

书里面有什么,有历史的繁华、有波澜壮阔的过程、有力透纸背鲜活的情感,还有等着下一位读者翻阅的期待!

我想想,

那些文章,都是写了当时儿童时代,念书的美好时光。

1表达了作者对于老师的教导的感激之情;

2抒发了作者对于老师、学校一离别之后的怀念;

3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美好的记忆的感念。

应该这么多吧。加油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71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