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公式发下咯!谢谢

高中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公式发下咯!谢谢,第1张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我们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成为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不少有关古诗词的记忆。

当我们看到满池的荷花很自然的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平时看到小孩浪费粮食,我们也习惯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小孩, 曾经课堂上我问过学生,我说古人写古诗词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说,记述生活,抒发情感,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

事实上也是,《尚书》上说,诗言志,诗,表达的是人某种的意念和志向,《诗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可形于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情感被触动了,行就是表现,言就是语言,形于言,也就是用语言来表现,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词虽然从内容和风格上来看,跟诗有很大的不同,但总体上也是有抒发情感的,

因此,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含蓄精炼的文字,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看来,首先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古语说: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探索的欲望,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我以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回到诗词的本身,重视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品味诗词的音韵美、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在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首诗词都是前人匠心独运,而并非一堆平淡无奇的文字。比如同样是啼,处处闻啼鸟与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不同的,子规啼是伤感凄清的,而处处闻啼鸟,只是清脆悦耳,清新自然的啼叫。

叶嘉莹先生说,诗词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他,就会被他吸引,就会被他感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其精炼的语言和意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当学生从诗词中体察到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其实都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巧与奇妙。作为老师,我认为,也只有在此刻,结合平时课堂上讲解的古诗词的特点,再教与学生一些如何把握古诗词情感的方法技巧,才是教学的最好时机,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学生有足够的动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最大。

一直以来,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常见题型,而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更是必考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我总结了以下五种方法:

方法一:熟记词语

不少学生,当一首陌生的诗词呈现在眼前时,读、悟过后,要说对诗词情感是有所认识和体会的,但在表达时,却停留下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因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整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途,比如 “羁旅之愁”、“怀古伤今”、“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抑郁愤懑”等等。

方法二: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信息的丰富载体,品读标读,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信息,比如标题中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写作缘由或目的等等,以此,作为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说明是在军旅途中,九日,是重阳节,长安故园,表现长安不仅仅是故乡更是国都,军旅途中思长安故园,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担忧。

方法三:审查序注

诗序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注释同样蕴含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疑难词语等等,提供这些注释,往往也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

例如:《定风波》这首词的小序中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说的是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遭遇风雨,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苏轼面对风雨,乐观旷达的心境。

方法四:品读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等。古诗词中许多的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列举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萧瑟,阴沉,黯淡的氛围,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意象组合,营造和谐,恬静,优美的氛围,带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通过氛围的对比,给人以心理与感官上刺激,从而体会到游子内心无尽的伤悲。

准确来讲,概括诗词的思想情感方法技巧还有很多。而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光靠一节课两节课的学习,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语文学科不像理科,有公式、有定理,目标清晰,也可以准确反馈,因此,真正要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方法技艺只是“术”,根本之“道”,还要平时多积累,多阅读,遭遇不同风格的诗词,形成一定的语感,具体到某一首古诗词的情感鉴赏,也不能仅靠一种方法,而是要综合多种方法来考虑,毕竟,成熟的作家风格是多变的。

课外古诗词答题要先根据古诗的作者的年代、时期,那个时候的社会动态来分析作者写诗的缘由。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课外古诗词答题

1高中语文课外古诗词答题技巧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

第三,其次说形式欣赏。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 方法 )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

2高中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

一、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羌 羯 夷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二、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 、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3高中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

工具/原料

古诗

用现代人的思维看待古代的事情的思维

方法/步骤

1先根据古诗的作者的年代、时期,那个时候的社会动态来分析作者写诗的缘由

2其次,根据诗的韵律、韵脚,起承转合来分析诗的结构

3最后,深入的分析作者写诗的目的和通过诗作来表达的情感

注意事项

一百个人看同一首诗,都有不同的见解,要博采众长

对诗的鉴别,犹如欣赏一个古玩,需要时间的品鉴

4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 典故 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

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词答题技巧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六种分类

★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浅谈诗歌鉴赏方法和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尤其从2002年前的客观题变为更能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主观题,分值不断提高,难度也自然增大了。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如果掌握了鉴赏之法,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那么如何对待诗歌鉴赏能力?而其中又有怎样的解题技巧?笔者是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其中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其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诗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005年辽宁卷)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某字或其它词?请简要分析理由。请简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选取了“片云”“孤月”意象营造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落日”“秋风”这两个意象渲染雄壮、开阔的意境,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类题型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005年浙江卷)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心绪?(2005年辽宁卷)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06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因此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再此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了议论,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高考诗词鉴赏题常考查诗词的表达方式,故须加强诗词表达方式的训练。

  对于这种题型会有以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006年福建卷)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的,是结合全诗做简要的分析。(2006年江西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2006安徽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005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采用了何种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这种题,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把握,结合诗句来分析,答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如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就要抓主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只答某一联所运用的的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与技法

高考考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二)知识储备

1、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2、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它来自生活,是具体可感的,不带作者情感思想,是客观的。

另外,要了解传统意象的含义,如“望月”“折柳”“长亭”“流水”“闻笛”“梧桐”“云”“寒冬”“红豆”“红叶”“闻笛”“逐鹿”“烽火”“哀鸿”巴歌““吴钩”“双鲤”“采薇”“碧血”“折桂”“怀桔”“击楫”“咏絮”“柳营”“南冠”“菊花”“梅花”“杜鹃”“鹧鸪”“寒蝉”“鸳鸯”“鸿雁”“浮云”“丁香”“莲”“松”“昆山玉”“梅子成熟”“庄周梦蝶”等。

3、意境: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产物。

创造意境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手法。

4表达技巧

①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②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③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④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⑤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人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⑥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⑦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⑧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用典化句(即诗中活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诗用典可达简洁凝炼、雅致庄重、含蓄蕴藉、以少胜多的效果)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5、修辞手法:“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比喻、移用、对偶、通感”等的广泛运用。

6、诗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有凝炼、厚重、绚丽、明快、平淡等。

7、风格流派。作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个人修养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风格近似的人自会形成流派。了解这些,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思想情感。因此,“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8、古诗的主要类别。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怀古诗(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战争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三)方法指导

具体作品分析鉴赏:

⑴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⑵分析诗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

⑶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通篇没有“书”字,而是通过比喻手法,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

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了知觉,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掌握鉴赏方法:

⑴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①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答题。

②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有时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③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④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⑵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①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还有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间接抒情、托物言志、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③学会运用赏析古诗常用的词语。

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规范答题:

⑴答题的要求:符合题目的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⑵答题的角度:

①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②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如:阅读下词,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虞美人·听雨(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⑶答题的格式:

①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②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③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④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0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